首页 名人故事 徐秉令:热衷于民间文艺_鄞地乡土文化

徐秉令:热衷于民间文艺_鄞地乡土文化

时间:2022-03-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徐秉令:热衷于民间文艺_鄞地乡土文化徐秉令:热衷于民间文艺徐秉令,笔名徐冰、肖平,1937年6月生于鄞县,大专学历。2009年被评为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1988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全国各地进行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这三方面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当时各乡镇文化站干部的全力支持下,由我主编了一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鄞县卷》。书出版后,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嘉奖。

徐秉令:热衷于民间文艺_鄞地乡土文化

徐秉令:热衷于民间文艺

徐秉令,笔名徐冰、肖平,1937年6月生于鄞县,大专学历。长期从事群众文化工作,曾任鄞州区文联秘书长至退休。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报刊上发表散文和民间文学作品,“文革”中受到批判。

主要作品有《梁祝文化大观(理论卷)》(中华书局出版)、《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鄞县卷》主编、散文集《百味墨痕》等。2009年被评为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民间文艺:文学的“母亲”

在文艺界,民间文艺,因为加上“民间”两字,常被称作“下里巴人”的文艺,和纯文学的“阳春白雪”似手有高低、雅俗之分。实际上不应该有这种认识。(www.guayunfan.com)我以为民间文学在中国的文学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这样说,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母亲”。

我对民间文艺有着特殊的爱好。记得我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热衷于民间文艺,一方面出于当时宣传的需要,我学习编写小调快板,运用马灯调、卖花线调、夜勿禅、杨柳青等民间曲调,编写了不少民间文艺演唱作品;另一方面,我有意识地搜集和整理了一些民间故事、传说,在报刊上发表。以后由于我在鄞州区文联工作,我更加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1988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全国各地进行民间故事、歌谣、谚语这三方面的搜集整理工作,在当时各乡镇文化站干部的全力支持下,由我主编了一部《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鄞县卷》。书出版后,受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嘉奖。之前,我还主编了一册《鄞县民间故事选》。以后又着眼于梁祝文化的研究,主编了《梁祝文化大观》的理论卷。退休后,我有更充裕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民间文学。2008年,出版了《乖人的故事》、《中国进士第一村》。2011年,我和谢根芳合作出版了《鄞州地名传说》。

我对这几册民间文学作品的整理和出版,是抱着抢救民间文化遗产和倡导地域文化的意愿进行的,目的很明确,因而在编纂过程中也较为得心应手。

梁祝研究:全身心的投入

我今年已有七十七岁了,也许在我的一生中,有一两件事做得还有点意义,其中之一就是对原梁山伯庙的研究和开发。

梁祝文化公园的前身是梁山伯庙。这块原本一片荒芜的地方,且为有些人视为有“迷信”色彩应该“清理”的不毛之地,我却称它为梁祝文化研究的一处“宝地”。因为我从旧时的县志记载和有关资料中得到的信息是:它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梁祝故事的发源地之一,是一块很值得研究和开发的“宝地”。当时我在文联工作,文联下面有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从这个工作角度着眼,我认为应该抓住这块“宝地”做文章。尽管当时的梁山伯庙只剩下当地社办企业的一家漂染厂,在人们眼里已面目全非。为了引起社会重视,我从史料中引经据典,写了一篇题为“梁山伯庙今何在”的短文,分别在《宁波日报》和《浙江日报》发表。同时我又尽力做好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的参谋,向他们灌输相关梁祝资料和提议开发的可行性。我又做了一系列有关提高梁山伯庙知名度的工作,邀请两省一市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到梁山伯庙这当时还不成气候的地方来参观、考察。十多位梁祝文化研究的权威罗永麟、姜彬、莫高等专家都充分肯定了这块“宝地”的研究价值。上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姜彬先生还具体提出:“以古迹开发旅游,以发展旅游进一步保护古迹”的思路。我就及时地向当地党领导转达专家的良策和思考。现在看来,之后正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开发了。

我如今被挂了一个“文化艺术顾问”的名头,就更加名正言顺可以具体干一些实事了。比如征集全国书法名家、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和越剧表演艺术家诸如启功、马萧萧、周慧珺、姜彬、袁雪芬、范瑞娟等书法作品建立了梁祝文化碑林。还邀请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共同举办梁祝文化全国楹联大赛,进一步提高了梁祝文化公园在海内外的知名度。这些事基本上是由我具体操作的。

这是我为民间文艺事业平生做的一件实事。

还有一件关于天童寺的修复。

天童名刹经过“文革”的严重破坏,面目全非。我从有关资料上获悉,天童寺在海内外的影响很大,尤其对日本,他们作为祖庙来祭拜,在佛教文化的传承上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恢复这个既有深厚佛教文化底蕴又闻名的旅游胜地,当时我写了一个提议尽快修复天童寺的“内参”,这个“内参”稿得到省委领导的重视,省委领导在“内参”稿上作了批示,明确提出有关部门要尽快修复天童禅寺。不久,《浙江日报》文艺版的同志打电话约我立即写一篇天童游记。这样我就凭自己过去对天童的印象,写了一篇长达三千多字的《天童纪游》在浙报发表。不久,香港的《文汇报》也全文转载,还配有原天童寺的多帧图片。这一下子对修复天童寺造了声势。

名人园区:迟到的策划

塘溪镇,这个小小的镇,不要说全国,就是在宁波大市中也少有人知。但就是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却出了众多的名人:童第周、沙孟海、沙耆、周尧、沙文汉、沙文求、童中焘……其中童第周、沙孟海、周尧还是世界级的名人呢!

我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应该为小镇上的名人树碑立传,不仅让后辈代代相传,更要让海内外认知这个不寻常的小镇。我建议镇党委:规划一块地段,塑名人铜像,搞一个小公园式的“名人园”。

初步方案定下来以后,我就立即与在《浙江日报》工作的好友联系,通过他与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系教授取得联系,并邀请他们实地考察,共同制订完善的方案。

就这样,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我和镇领导一次次上美院,看泥坯塑像,共同提出修正意见,直到定稿制作,安装定位

名人园建成后,为了提高文化品位,我又做了第二件实事:请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书写“名人园”碑,请中国楹联学会会长马萧萧撰写对联,还请几位书法名家对沙耆、童第周等名人故居题写匾额。我想这样做不仅丰富了名人园的文化内涵,也提高了这个小镇的知名度。

如今,塘溪镇进一步修缮了名人故居,充实了名人向外介绍的资料,还易地扩大了名人园,做了大量的人文旅游文章。

我从事民间文艺,是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着眼,充分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办了一点看得见摸得到的实事。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民间文艺不仅是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中许许多多还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可以转化为可观的文化产业。如今的梁祝文化公园,已经把这块“蛋糕”越做越大,而且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发源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