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丁唯真:行走在文化深处_鄞地乡土文化

丁唯真:行走在文化深处_鄞地乡土文化

时间:2022-03-2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丁唯真:行走在文化深处_鄞地乡土文化丁唯真:行走在文化深处丁唯真,女,1968年12月生,宁波人,网名逸乐,自号老丁,斋名雪禅小窗。十多年来,每一次千里迢迢的独行,对于一个普通女性来说,似乎并非易事,而她却一直不停歇地踏访着每个角落,细数着传统“家底”,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被各种独特的文化吸引着,迷恋着,感动着,幸福着。

丁唯真:行走在文化深处_鄞地乡土文化

丁唯真:行走在文化深处

丁唯真,女,1968年12月生,宁波人,网名逸乐,自号老丁,斋名雪禅小窗。大专文化,1984年工作,本市外资企业职员。业余生活热衷于传统文化、文物保护事业。

天涯何处无芳草

1997春,她参加了宁波天行书友会组织的文化旅游,也许是被家乡的丰富的历史积淀所吸引,被领队的文化前辈的精神所感染,喜欢上了文化旅游。每一期凝聚着老师们心血的文化旅游资料,到现在都泛黄了,还被她珍藏着,因为在她心中,文化无价。

渐渐地,短途的出游,已不能满足她对更远世界的向往。2001年夏,她决定独行西藏。当时的交通不像现在方便,宁波人到过西藏的为数不多,经历过严重高原反应的老师们苦劝她放弃独行,但她去意已决,毅然前行。(www.guayunfan.com)近一个月的西藏之旅,是艰辛的,自由的,更是快乐的。就像在她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向外部世界,瞻仰各民族文化的窗户。此次远行,是她旅行强度、难度的一个新高度,但她成功了。从此,她成了经常背着背包的“异乡人”。在后来的十多年时间里,她又四次踏访高原,用她的话说:用最原始的方式,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翻阅地球的不同地貌:沙漠、草原、戈壁荒滩、山川湖泊……

较之自然风光,她更向往的是人文景观,因为在她看来,这些才是我们祖先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家底”,更是我们心灵栖息的家园!每到一个省份,她都会先去省博物馆,搭到那里的文脉。

而当地纯朴的老乡,给予她的热情帮助,让她记忆犹新。2002年她踏上帕米尔高原一个叫塔什库尔干小镇时,迎面走来一位塔吉克族老人,摘下礼帽,向她致意,欢迎远方来客。她觉得一下子被整个小镇接纳了。

2012年,她用近20天的时间,走了甘南川北线。一次投宿到藏民家中,好客的乡亲,从自家的菜园子里摘了最新鲜的蔬菜,又割了过年才吃的老腊肉款待她。年老的阿妈,把新打下来的核桃,剥了满满一捧核桃肉送她手里,示意她吃。翌日临走时,又从苹果树上摘了满满一围兜苹果往她包里放、袋里塞,却仅仅收了一点点费用,完完全全把她当客人了。他们虽然不清楚浙江在哪,宁波在哪,但他们的那份热情却永远让她感动。

十多年来,每一次千里迢迢的独行,对于一个普通女性来说,似乎并非易事,而她却一直不停歇地踏访着每个角落,细数着传统“家底”,行走在文化的田野上,被各种独特的文化吸引着,迷恋着,感动着,幸福着。

但是,近年来,全国各地对古镇、乡村的不合理开发,使她这个文保志愿者感到保护传统文化之难,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在渐渐变味,沉甸甸的历史文化积淀在被抽空,她呼吁: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每个人都关心、爱惜前人留下的财富,我们的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下去。

格律诗词乐清

格律诗词,这个文化符号,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但那些曾经打动我们的文字、音律,似乎正悄声无息、无可挽回地退出我们的生活,在记忆中变得模糊,由疏远而陌生,由陌生到忽视,直至彻底忘却。而她像发现美玉似的,在偶然中发现了它,再也不曾松手。

三年前,她参加了一次文化界的雅集,看到老先生们一首首漂亮的诗词后,对格律诗产生了懵懂的向往。在诗社前辈的指导下,写了四首,刊登在宁波政协诗社刊物《宁波吟草》上,从此与诗结缘,开始诗词创作。

学诗成了她最上心的事。一有时间,就读《唐诗三百首》,熟悉工具书,反复读,反复学,写诗,首先要搞清每个字的平仄,就像要先学会交通规则,这就要靠最笨的办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把老祖宗留下来用了几千年的方块字分出平仄两拨,烂熟于胸。这需要静心、耐心、恒心。她暂时放弃了酷爱的旅行,把自己老老实实圈在家里,苦练基本功。在练的过程中,逐渐找到了快记的技巧。她越学越迷恋,越学越投入。走在路上,看着两边的招牌、路标,脑子里在辨别着平仄,有时吃不准的,拿出随身带的工具书对照。熟记了平仄后,她自己找题材就写,习作随时带在身上,一有机会就请老师们提出意见,再回去修改。有时,为斟酌一个字,躺在床上都会一下子蹦下来,点上灯,赶紧记录下来,惹得儿子埋怨:你还让不让人睡啊!

现在,每期的《宁波吟草》都有她的诗作,前年,她进入编委,这让她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多更好的作品。她还热心地为一些景点、企业写对联、诗词,有些已经被刻在亭、博物馆的楹联上,相信以后她的作品会越来越多。

她深深感受到律诗的乐感美,用词美,延续了几千年依然是最精最美最雅的文学形式,尽管现在年轻人学诗的很少很少,但她情愿做一个传统诗园的守望者,为诗词的传承写下去,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学诗,并去实现这个理想

艺术方舟倾乡情

2011年,宁波博物馆成立了全国博物馆系统的第一支摄影志愿者队伍,为世界著名的风光摄影大师李元筹备《心映大象》影展。李元,祖籍宁波,世界八大摄影大师之一,唯一的一位华人,摄影界的梅兰芳。

对摄影不甚了解的她,被大师相机中深藏的丰富的情感世界和人文关怀所感动,她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工作之余,几乎都浸润在筹备工作中。

展前的工作千头万绪,紧张忙碌。她先主动揽下了网络宣传推动工作。发图片,写通讯稿,向公众介绍李元大师,发动诗社老师为宁波乡长、宁波游子献上乡亲乡情。一有时间赶往博物馆布展,画框很大,很重,她从不退却,与男同胞一起排放、安装,很多同伴劝她歇歇,她头也不抬地说:干活的时候不要把我当成女的!

每天布展都要搞得很晚,有一次出来时,她抬头看到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突然想到:大师的影展在中秋节,大师的生日就在中秋节前后,何不组织摄影界的朋友为大师在家乡搞一次生日派对?让这位世界级的游子感受一下家乡人民对他的热爱?

欢乐、喜庆的派对,给了大师一个惊喜!善解人意的大师第一次接受这样珍贵、独特的故乡的礼物。

在布展的同时,她还担纲了大师画册《动态的大地》的校对工作。时间紧迫,文字量大,她利用一点点零碎的时间,见缝插针地完成校对工作。

108幅大师的作品布置完毕,但作品名按大师的要求都隐去了,每一幅作品的讲解词都要靠志愿者自己的理解去讲解,这是一个挑战。她向周围摄影界、画界的老师们请教,还特地把漫画家谢君度老师请到影展现场,听他讲解大师作品的构图、构思技巧,让她明白了不光要带着眼睛,还要带上心去赏析大师的作品,读懂了大师如何用传统的中国的文化观来改造摄影这支“笔”,“随机应变”地贯通东方与西方,融会记录与写意。但是要捕捉大师突发性瞬间所引发的感受谈何容易?谢老师认为大师把自然界中有生命的东西,让它人格化,感情化,是最难做到的,但大师做到了,至于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就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框定。

她领悟着作品中的意象、境界和瞬间之美,联想到国画。山水画一直被认为是国画的主流,体现的正是“天地交而万物通”的宇宙观,以及“天人合一”的和谐,一种追求神韵的文化价值观。于是她想到了读过的北大出版社的《幽雅阅读丛书》中的《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故事》。她找到了大师作品中所要表达的神韵和丰富的内涵,用优美的文字诠释了大师的每一幅作品。

大展前夕,75岁高龄的大师来到现场,与志愿者们进行交流。她向大师阐述了对作品的观点,大师听了非常满意:丁,你把我的作品的内容又往纵深处推进了一层,我很高兴听到了新的声音,也是我心的声音。当她向大师提起《生命清供》一书时,大师更为惊讶:你也看了这本书?我就是从这本书里找到了作品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契合点,我要体现的正是这种文化价值观。

与大师的交流,给了她莫大的鼓舞,在近一个月的展出中,她向一批批前来参观的观众讲解大师的作品。她的出色表现,赢得了各方的尊重,每次她在讲解服务现场,媒体参访志愿者时,带队老师都会把她介绍给记者:她是我们志愿者中的精英!

影展结束前,她又与博物馆策划了《摄影美学探讨》论谈会,邀请了漫画家谢君度老师与李元大师的高峰对话。整个舞台挂满了诗社老师的诗作,谢老为大师画的漫画更是让与会的爱好者欣喜不已。诗画合一,风雅浓烈的气氛又给了大师一个惊喜!当与他同庚的谢老上台与他两手相握时,走遍世界的大师非常激动,他没说话,但很多东西已了然胸臆。

成功地策划了这场对话的她,坐在台下一排,与所有的志愿者们一起分享着两位艺术家碰撞出的艺术火花,深感欣慰:连日来的忙碌,太值了!正如她在网络专栏里写的《给艺术五十天》中写的:现在,这1000平方米的展厅是我们志愿者的舞台……把自己交给艺术50天吧,这50天,在生命的长河里,可能很短暂,但相信这50天,将成为心中丰富而永远的珍藏。”

经典茶赋享完美

自从2009年加入诗社后,因出版《宁波楹联集》,她与曹厚德老师交往逐渐多起来。

曹老,甬上名家,诗人,书法家,工艺美术大师。五年前,他作了《宁波茶赋》。赋,是古诗之一,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当今宁波能写赋的寥寥无几,曹老是其中之一,而且用的是难度最大的唐朝的律赋。律赋既要工于对仗,又要合韵,八十四岁高龄的曹老几易其稿,赋中把宁波独特的地理环境、四明茶史、栽茶典故、海上茶路起航地纪事碑等内容融汇其中,浓缩了宁波厚重的茶文化历史。全赋用词淡雅,与茶韵相吻合,读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是甬上近年不可多得的赋体诗佳作之一。她一读到就爱不释手,当曹老提出让她作校注,出一本《宁波茶赋存墨》时,她感到既兴奋又荣幸!

但要把这篇融禅心茶味诗意于一体,又运用了许多典故的91句,424字逐字逐句做出注释,并非易事。于是她一头扎进了《茶赋》。原稿打印后揣在身上,有空就拿出来细读。网上找相关资料,找工具书,有时为求证一个字,要翻好几本工具书,互相印证了才确定。在一般人看来校注很枯燥,但她觉得很享受这个过程,因为在她眼里,每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字都是有生命的,是鲜活的,当它们与不同的字组合起来,又是一个个灵动的意境,它们都在默默地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它们又是极其凝练的,传递着浓浓的,只可意会,无法言传的美妙,每一个字,每一个短句,都蕴含着独到的神韵。看到与赋有关、与茶有关的资料,她就两眼发亮,痴迷其中,几乎无法自拔。

短短一星期时间,她就向曹老交了作业,当曹老完成八条屏的书法后,她担纲了出书的一系列事务。曹老的文字和书法是两个制高点,所有的排版、设计等都要围绕这两个制高点,不要在书中留下任何一个小遗憾是她给自己定的要求。那些小误差像秋风扫落叶般出现,她便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检。两个月的奔波,样稿出来了,她又向有经验的老师们讨教修改意见,力求完美。当出书后,来自各方的褒奖使她特别高兴,因为这是曹老五年的心血凝聚的结晶,曹老是在用诗心作赋,为宁波留下的茶界雅事,也是宁波茶港的茶道之延续,茶史之传承。

但愿,在文化深处行走的老丁,越走越潇洒,越走越自信,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