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宗教观_爱因斯坦自述

宗教观_爱因斯坦自述

时间:2022-03-2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宗教观_爱因斯坦自述犹太人的生命观 [168]我认为,犹太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哲学观点,犹太教也只涉及关于人生和对待生命的态度。今天,文明人类的实际生活状况连最基本的宗教要求也不符合。宗教要求人们之间要像亲兄弟般相亲相爱,而实际上人们在互相残杀。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宗教真正的敌人。在宗教本身的研究中,这个问题具有决定意义。本文对宗教的解释意味着科学对宗教态度的一种依存关系。

宗教观_爱因斯坦自述

犹太人的生命观 [168]

我认为,犹太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哲学观点,犹太教也只涉及关于人生和对待生命的态度。虽然摩西的《五经》[169]和《犹太教法典》规定并解释了一些戒律,但是在我看来,犹太教体现的不是这些戒律的本质,而是体现出犹太民族对待生命的态度的本质;而摩西的《五经》和《犹太教法典》在古代犹太人的生命观中也不过是处于支配地位。

照我看来,肯定天地万物的生命就是犹太人生命观的本质。这种生命观认为,个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生活得更高尚、更美好。生命是神圣的,生命的价值最高,与其相比,其他一切价值都是次要的。犹太教的突出的特征就是,尊重个人以外的一切生命,尊敬一切有灵性的东西。

犹太教并不仅仅是这样一个信条:犹太教的上帝否定了迷信,消除了迷信之后的幻想。它也是一种把道德戒律建立在恐惧之上的尝试,虽然这种尝试有点儿可悲和不光彩。但是,在很大程度上,犹太民族的坚强的道德传统已经摆脱了这种恐惧。同样,犹太教也认为,“为上帝服务”就是“为生命服务”。犹太人中的最优秀者,尤其是先知和耶稣就曾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斗争。(www.guayunfan.com)由此可以看出,犹太教绝不是一种先验的宗教,它只涉及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掌握了这个现实生活,除此之外就没有别的了。而且,犹太教也不符合“宗教”这个词的公认含义,犹太人信仰的是超越个人意义的生命的神圣化。

但是,犹太人的传统中还包含着由于这个世界的美丽和庄严而产生的喜悦和惊奇——这在《诗篇》[170]中有很多优美的描述,即使在当时人们对这种美丽、庄严的概念还很模糊。这种喜悦可以是科学家从事真正的科学研究并从中汲取精神食粮的感觉,也可以表现在鸟类的歌声中。但是,把这种感情加在上帝这个观念上,就显得有点儿幼稚可笑了。

上述描述是否就是犹太教的突出特征呢?上帝是否在别处以别的名称出现呢?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的这种纯粹的形式没有出现在任何地方,甚至在犹太教中,这种纯粹的教义都由于拘泥于形式而变得不清楚了。但是,在我看来,上帝的最纯粹和最有生命力的表现当属犹太教,尤其是他的生命神圣化这个基本原则。

犹太教的突出特征就是团结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比如在过安息日时,动物也在戒律范围内。至于团结全人类的表现就更加强烈了,最好的例子就是犹太人最先提出了社会主义,这绝不是偶然的。

犹太人极其尊重生命的神圣感,瓦尔特·拉特瑙曾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一个犹太人说他要去打猎取乐时,他肯定在说谎。”这句话简单、清楚地表明了犹太人对生命的尊重。

宗教与科学的和解[171]

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着两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即宗教和科学之间的矛盾能否真正解决,以及科学是否能够代替宗教。事实上,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还曾经引起了残酷的斗争。经过冷静的思考后,我只能给出否定的答案。而且在我看来,长久以来人们之所以不能确定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是因为人们不能确定“宗教”的意义。当然,大家对“科学”的意义是了解的,并且意见是一致的。

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我们可以把科学定义为“在我们的感觉经验中,寻求规律性关系的逻辑性很强的思想”。科学直接产生知识,间接产生行动的方式。确立了目标之后,它就开始进行条理性的行动。而确立目标和陈述价值就超出了它的作用范围。固然,由于科学掌握了因果关系,可以判断目标和价值是否相容,但是它仍然不能独立地定义目标和价值。

与此相反,宗教所涉及的就是目标和价值,并且一般情况下也涉及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感情基础——只要这些基础不是被遗传本性所决定的,即不可改变的。宗教关系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到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关系到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建立,而且它企图通过教育和传播某些容易被接受的思想和故事,如史诗和神话,来实现这些理想。同时,这些故事和思想都适合按照公认的理想来影响价值和行动。

会与科学发生冲突的可能正是这种宗教传统的神秘内容,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象征性的内容。而且,只要宗教教义中仍然包含着对本属于科学领域的论题的陈述,这种冲突就一定会发生。因此,为了保存真正的宗教,就需要避免一些在不必要的问题上的冲突。

据我考察,除了神话传说之外,现存宗教的实质根本上没有差别,这也是“相对主义”或者传统理论所倡导的。这一点毫不奇怪,因为一个信仰宗教的民族的道德目的总是保护并促进集体或个人的心智发展。否则,这个民族必然趋于灭亡。

在特殊情况下,我们很难决定值得做的或者应当拒绝的事情,就像我们很难判断使一幅画或者一首乐曲成为优秀作品的因素是什么。也许,决定这样的事情,直觉比理性更加容易。同样,在某种意义上,道德导师也是生活艺术的天才。虽然一些箴言不是最本质的,但还是值得重视的。比如说,在为了追求真理必须牺牲工作或幸福时,值得吗?应不应当无条件地追求真理?有很多这样的问题,它们从理性的角度是很难回答或者根本无法回答的。然而,即使在回答比较难回答的大问题时,我也认为“相对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今天,文明人类的实际生活状况连最基本的宗教要求也不符合。为此,人们感到深深的痛苦和失望。宗教要求人们之间要像亲兄弟般相亲相爱,而实际上人们在互相残杀。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人们奉行的原则是无情地追名逐利,即使牺牲同胞也在所不惜,甚至学校也遵循竞争精神,这种竞争毁灭了人类一切友爱和合作的感情。成就不是努力工作的成果,而是个人野心和压迫别人的结果。

有些人认为这种状况是人类本性的表现,由此,宗教的教义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根本不能用来指导人类的思想。持这种观点的人是宗教真正的敌人。但是,某些研究原始文化的社会理论似乎已经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宗教本身的研究中,这个问题具有决定意义。鲁思·本尼迪克特[172]在其《文化的型式》这本书中描写了普韦布洛印第安人[173]的生活,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可以读一下这部分内容。在最困难的生活条件下,这个部落的人民摆脱了竞争精神,并且养成了一种节约、合作的生活方式。在这个部落中,没有外界压力,人民生活得都很幸福。

本文对宗教的解释意味着科学对宗教态度的一种依存关系。这种关系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很容易就被忽视了。固然,科学的结果与道德或者宗教完全无关,但是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几乎全都具有真正的宗教信念。他们相信我们这个宇宙是完美的,并且能够回报追求真理的努力。只有这种信念很强烈,而且受过斯宾诺莎的对神的理智的爱的激励,这些人才会有坚持不懈的献身精神,从而才会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获得最高成就。

基督教和犹太教[174]

先知建立了犹太教,耶稣基督建立了基督教,但是它们后来都被附加了很多东西。如果我们清除掉这些东西,尤其是传教士添加的那些,那么剩下的就是能够去除人类社会所有弊病的教义。

每一个有责任心的人都应该尽其所能,尽力让纯粹人性的教义成为一种有生命的力量。如果他这样做了而且其行为被同时代的人所赞同,那么,他和他生活的时代都是幸福的。

我信仰斯宾诺莎的上帝[175]

斯宾诺莎认为,上帝表现为实在事物的有秩序和和谐。我信仰这样的上帝,而不信仰那个与人类的行为和命运有关系的上帝。

宗教和科学[176]

对于了解人类精神的发展来说,不可忽视的一点就是:人类的所作所为和所想无非就是满足自己的愿望和缓解痛苦。同时,感情和愿望也是一种推动人类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进下,人类努力地创造生活。不论这种努力看起来是多么高尚或者多么微小,其动力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是什么动力将我们引向宗教信仰和思想呢?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只要我们稍微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各式各样的情感支配着宗教思想,这种情感将人们引向了自己信仰的神或上帝。在原始社会中,让人们全身心投入信仰的最主要的情感就是恐惧——对饥饿、野兽、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当时,人们不能理解因果关系,也不懂科学技术,对任何不解的事情都会感到恐惧。因此,他们就创造出了一些与自己的形象相似的鬼神来。这些鬼神十分邪恶,一方面,人们惧怕它们,另一方面又希望它们降福于自己。这种惧怕和敬畏的传统代代相传。因此,这种建立在惧怕基础上的宗教我们称之为“恐惧宗教”。这种宗教虽然不存在具体的创教人,但是很稳定,因为它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自发地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阶级,即僧侣阶层。这个阶层位于人民和鬼神之间,并在这个位置上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权。很多情况下,部落首领或者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保障自己的特权,纷纷担任一些僧侣的职位。有时,为了各自的利益,统治者和僧侣也会同流合污地谋求共同的事业。

除恐惧之外,宗教的另一个成因就是社会冲动。所有人,包括我们的父母和领袖都会犯错误,也都会死亡。这样,人们便希望得到上天的原谅和帮助。于是,这种求得原谅和引导的愿望逐渐就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上帝的概念,这个上帝是社会上的或道德上的概念。这个上帝保佑人、支配人、宽恕人、奖励人和惩罚人;在信仰者感受到的范围内,这个上帝保护族群的生命、人类的生命甚至是生命本身;他安慰悲痛和失望的信仰者;他保护死者的灵魂。这就是社会上的或道德上的上帝的概念和职责范围。

从犹太民族的经典著作中,可以发现宗教由原始的恐惧宗教发展到后期的道德宗教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还在《新约全书》中延续着。道德宗教主要出现在文明社会中,在东方社会尤其明显。就宗教方面而言,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道德宗教逐渐取代了恐惧宗教。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都这样认为:原始宗教完全是恐惧宗教,而文明社会的宗教都是道德宗教。我们必须纠正这种偏见。实际上,任何时期的任何宗教都是这两种宗教的混合体,没有一种纯粹的宗教。其区别就在于:在原始社会,宗教中恐惧的成分多一些;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文明社会中宗教中的道德成分就越来越具有优势。

所有类型的宗教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上帝概念都是拟人化的,都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设想出来的。这些上帝只不过是一些智慧超凡、品德高尚的人或集体罢了。同时,除了上述两个阶段以外,宗教还有第三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形式很纯粹,但是很难找到具体形式,尤其是它的上帝概念没有具体的拟人化的特征,因此很难阐述清楚这个阶段到底是什么。我把这个阶段称之为“宗教感情”。

自古以来,人们都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感觉到人类的行为和愿望的徒劳无功,与此相反,人们却经常感觉到大自然和思维世界的崇高庄严和严密的逻辑性。个人生活处处束缚着人类,于是人就想要研究和体验整个宇宙,宇宙在人类眼中是有意义的、伟大的。在早期的历史阶段中,宇宙宗教情感就初露端倪了。比如,在大卫的许多诗篇中以及在某些犹太教先知的著作中都可以发现这种情感的痕迹。当然,这种感情在佛教中最为强烈,这点在叔本华的著作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在任何时期,具有这种宗教感情的悟性很高的天才都会成为超凡出众的宗教代表。这种宗教感情没有教义,也不会以人为的原型塑造出上帝的形象。因此,它不能成为任何一个宗教的教义的基础,它也不会被任何一个教会承认。因此,那些洋溢着这种宗教感情的人不是被看做圣人,就是被看做一个时代的异端,或者是无神论者。按照这个标准来看,德谟克利特、亚西西的方济各[177]以及斯宾诺莎都是同样的人。

既然宗教感情没有明确的教义,也没有明确的上帝概念,那么它是怎么传承的呢?我认为,它不是依靠言传身教,而是通过激发起能够接受这种感情的人的感情,并使它保持蓬勃生气,而这正是科学和艺术的功能所在。

由此,我们得到了一个可以把科学和宗教联系起来的概念,不过这个概念不同于我们通常的理解。从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出宗教和科学是势不两立的,人们也坚信这一点。一个人只要坚信在事物发展中起作用的是因果关系,那么他就绝不相信神的干预作用。当然,这种人必须是那种坚决遵循逻辑的人。这种人不需要恐惧宗教,也不需要道德宗教,甚至不需要任何形式的宗教。这种人不能想象出一个主宰世界的人性的上帝,他们只相信:一个人的行为和命运总是由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决定的,是必然的,上帝就像一个无生命体一样根本就不能起任何作用。因此就有人责备科学,认为它损害了道德。我不能接受这个观点,这个说法是不公正的。道德基础应该建立在同情心、教育以及社会需要和联系上,而不是宗教上。如果一个人之所以约束自己,是因为他希望死后能上天堂过极乐生活,或者不下地狱受折磨,那么这也不是道德的,甚至还是糟糕的。

显然,这就是宗教与科学作斗争并且迫害科学家的原因。我认为,科学研究最大的且最高尚的动机就是宗教感情。这种感情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的,只有那些为了科研鞠躬尽瘁甚至献身于科学的人才能理解,这样的人在理论科学的开创性工作中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同时,这种感情也推动着这些人从事那些远离现实生活的工作。当时,宇宙合理性只稍微反映出了世界是理性的,开普勒和牛顿为了得到一丁点儿的进步,得到天体力学原理,花费了多年时间,也忍受了多年的寂寞。他们的信念该是多么深挚,愿望又是多么迫切啊!那些只从实际成果来看待科学研究的人既不了解真正的科学也不了解真正的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忍受着周围世界的怀疑,坚定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影响了世界各地和各个时代的人。只有志同道合者才了解这些科学家背后的力量是宗教感情,这种感情支持着他们,并且给他们克服挫折直达目标的勇气和力量。我赞同一位当代伟人说过的话:“我们生活在一个唯物论时代中,在这样的时代中,只有那些严肃工作的科学家才是真正信仰宗教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