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刘伯承_与小平难分的大智者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刘伯承_与小平难分的大智者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时间:2022-03-2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刘伯承_与小平难分的大智者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邓小平文选》三卷,500多篇文章,其中有关个人的专文只有2篇,都是写刘伯承的。同毛泽东、周恩来不同,刘伯承只是邓小平的同事。由于刘伯承久病,刘邓两人共事十三年后也较少来往。刘伯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刘伯承是一名儒将,其基本性格和风格与邓小平很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不能说对邓小平没有影响。

刘伯承_与小平难分的大智者_关于邓小平的故事

《邓小平文选》三卷,500多篇文章,其中有关个人的专文只有2篇,都是写刘伯承的。一篇是1942年12月15日的《庆祝刘伯承同志五十寿辰》,一篇是1986年10月21日的《悼伯承》。在后一篇文章中邓小平写道:“人们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在我们两人心里,也觉得彼此难以分开。”

同毛泽东、周恩来不同,刘伯承只是邓小平的同事。由于刘伯承久病,刘邓两人共事十三年后也较少来往。但迄今为止,人们仍然是“习惯地把‘刘邓’连在一起”,这除了那段辉煌的历史和“文革”中又出了个“刘邓路线”这种巧合外,还因为“刘邓大军”这段历史,是邓小平光辉生涯中最辉煌的篇章之一,也许仅次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这一更为辉煌的历史,也在不少方面仍同刘邓大军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对邓小平充满智慧的“三论”:“猫论”、“摸论”、“不争论”特别喜爱,特别感兴趣。而且不论理论家们怎么样说三道四,对广大群众来说,最有影响的也还是这“三论”。“三论”中,“不争论”是邓小平发明的,“猫论”、“摸论”呢?

对于“猫论”,邓小平曾在1962年7月7日《怎样恢复农业生产》这篇讲话时说:“刘伯承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www.guayunfan.com)“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刘伯承说过的一句话。新中国成立初期,张爱萍将军受命前去办军事院校,行前向刘伯承请教。刘伯承说:“我给你六个字,可要牢牢记住,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有一句名言,就是在创办深圳特区时鼓励开创者们“杀出一条血路”。1947年8月24日晚,刘邓大军抢渡汝河。当时前面有敌人的一个军堵,后面有敌人的十几个师追,其中有三个整编师距刘邓大军仅50里。刘邓命令从即时起,不论发生任何情况,部队都要片刻不停地渡河。刘伯承一改往日温儒尔雅幽默风趣的风格,大声地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啊!要勇,要猛!以进攻的手段对付进攻的敌人,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

刘伯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对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军事教育、国外军事理论的翻译、军事研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名很早,在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之前就有“军神”之称。他品德高尚,为人很好,声望很高。尽管刘伯承早在60年代就因身体不好(眼睛全盲等)而不再工作,但在70年代,毛泽东在谈党的领导人物时,仍多次谈到刘伯承有病。在与刘伯承共事的十三年中,邓小平对刘伯承非常尊重,尽可能地不让日常琐碎事务干扰他。这种经历,对邓小平“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的形成、坚定、真挚、诚恳,应当说是有影响的。

刘伯承是一名儒将,其基本性格和风格与邓小平很不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不能说对邓小平没有影响。

人们在谈到邓小平性格时,对邓小平遇事不怒,怒而不发等惊人自制力、容忍力和坚持力印象极为深刻。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政治生涯中养成的,其中应当也有刘伯承的影响这一因素在内。

初到129师时,邓小平的勤务员骑马撞倒了一名老百姓,伤势不重,他自己也没觉察到。邓小平得知后,脸色一变,铁青着脸狠狠地把勤务员批评了一顿。几十年后,这位老八路口述了回忆这事的《邓政委发怒了》这篇文章。1948年在大别山,邓小平发现一名解放军违反纪律,后来虽将他按军纪枪毙,但当时却只是要求工作人员查清此人是谁,此事是怎么发生的。

1940年2月,曾有人从延安到129师师部来拍纪录片,当时不像现在这样重写实,重原汁原味,摄制人员把包括刘邓在内的人员搬来弄去,搞得大家都很烦,摄制效果也不好。时间一长,邓小平生气了,说平时怎么样就怎么样拍,不是挺好吗,现在形式主义多。气氛顿时显得有点紧张而尴尬。机智的忠厚长者刘伯承忙说:“自然而然,然而不然。”说得邓小平和在场的所有人员都笑了起来,同时也启发了大家,要“自然”,不要装模作样故意使之“然”。摄制很快就顺利完成。

邓小平“三落三起”,在第一“落”中的表现,人们通常都以“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来形容。其中名为“检查”,实为阐述坚持自己观点的“申明书”就写三封。后来的两“落”,他也就听其自然了。因为他知道,你越“然”就越“不然”。刘伯承也受过错误批判,但他历来就是若无其事,“自然而然,然而不然”。在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有关评价中,有一句给人印象深刻的话就是“比较厚道”,在老帅当中,最厚道的可能就是朱德和刘伯承了。

刘邓二人,年龄相差12岁,“性格爱好也不尽相同”。这不影响他们的合作,反而使他们相得益彰。据称,周恩来对刘邓有一著名评语,刘,举轻若重;邓,举重落轻,二者相得益彰。刘是军事专才,一分一秒,一兵一卒,一枪一弹,一丝一毫,一个山头,一条小路,一棵树,计算得很精确,因为“粗枝大叶害死人”。这个“害死人”,有时是白白牺牲几个、几十个、几百个人,有时是白白牺牲几千几万人,有时还是事关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成败,就像过淮河时一样,如果不是他亲自探路,刘邓大军就过不了淮河,也就完成不了挺进大别山的战略任务。挺进大别山的意义有多大,过不了淮河的问题就有多严重。你说刘伯承拿着的那根探淮河水深的竹竿落下去有多重!此外,刘伯承说话幽默风趣,妙语连篇,连有关负责人郑重地专程前来向他请教开国阅兵式怎么搞,他也用了一个“马粪外面光”的比喻,意即主要是形式上搞得好看。其风格很有像马克思评价林肯时所说,“最重大的行动,他也总是使之具有最平凡的形式。”即使在“为理想而奋斗”,他谈的也只是“几平方英尺土地”,颁发“永远也不会失去其历史意义”的《解放黑奴宣言》,就像,“他本人也力求使它们像——一个律师送交对方律师的普通传票”,这也是一个方面的“举轻落重”。就像刘伯承的“猫论”邓小平要郑重地提升到“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这样的高度一样,邓小平的领导风格有所不同,很严肃,也很严厉,但实际上特别实事求是,决不苛求,决不盲目,决不说空话,说大话。另一方面,无论多么大的重任,无论多么大的重压,邓小平也敢于承担,敢于去“举”,而且完成得稳稳当当,可以把它轻轻松松地放下来。

刘的举轻落重和邓的举重落轻也不是绝对的。邓小平年轻时,同国家主义者论战的文章,写得很俏皮,很幽默,嘲笑那些自命不凡的家伙在国难当头时“歌舞于花都”,“音乐悠扬地‘奏乐’,肖妙之至地‘扮演’,体态活泼地‘跳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举轻若重。后来性格大变,不苟言笑,严峻刚毅。但晚年又成了“小平”,成了一个“划圈”、“讲故事”、“聊聊天”的“老人”。但他划的那个“圈”是什么?讲的那个“故事”是什么?聊的那些“天”是什么?中国人民都世世代代铭记在心,全世界人民也会永远关注。这不就是一种最典型的举轻落重吗?

类似的影响如果深入研究,应该还有很多很多。其最主要的特点,笔者认为就是智慧的交流与相互激荡。当前,很多人都意识到,金钱、权力、地位、知识,都要同智慧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保持和增长。没有足够的智慧,一切都会逐渐化为乌有。刘邓共事的时期,可以说是邓小平的成熟期。邓小平能够如此成熟和伟大,与他和刘伯承这位大智者相互之间的智慧交流和激荡是分不开的。如果说邓小平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成为巨人、伟人的,刘伯承就是这个巨人行列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