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文化教育思想:经世致用为要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文化教育思想:经世致用为要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时间:2022-03-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左宗棠的文化教育观,都是为了经世致用,奉献国家,而非单为科名利禄。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左宗棠是敬畏有加。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的思想对左宗棠影响深远。左宗棠有此意识,实属不易。

文化教育思想:经世致用为要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无论政治、军事、外交思想,还是洋务、经济思想,左宗棠无不与时俱进,走在时人的前列。政治通明,是为民利;军事精武,是为护国;外交独立,是为国威;洋务兴盛,是为富强;经济发达,是为变革。而文化传承,是为致用;教育兴造,是为实用。也就是说,左宗棠的文化教育观,都是为了经世致用,奉献国家,而非单为科名利禄。

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左宗棠是敬畏有加。他生于耕读世家,祖父、父亲和兄长都曾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教师,他自己也做过山长、开过私塾,从小受教和传授子弟的都是传统儒学,因此对儒学推崇甚矣,一生都在“纳轨躬儒行”。不过,他所推崇的儒学,是宋代的程朱理学,而非当时流行的所谓汉学。于左宗棠而言,清廷推行的汉学,主要是服务于科举考试,功用于考证、训诂、书数等无用功上,于世并无实际作用,倒不如“恪以程朱为宗”,穷究孔孟真理,以穷经致用,传道报国。程朱理学教人修身养性,同时也教人“通经致用”,这正符合左宗棠所需。一来左宗棠性傲,他曾在青年时期特别注意静养和少言的修性之法;二来左宗棠从小受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教养,“穷经以致用”的思想早已深入骨髓。因此,左宗棠服膺于程朱理学,态度虔诚至极。

程朱理学自入清朝以来就备受非议,这主要是因为它其中蕴含的某些义理实难让人接受,更不利于攫取功名利禄。比如,程朱理学强调天理胜于人欲,为此可以“存天理而灭人欲”。教人们放弃种种欲望,懂得忍、舍、弃,正好符合统治者的需求。民无所求,听命于帝,封建统治就可以长稳安生。这种学说在宋、元、明三代极为盛行,但到了清朝已几无所存。左宗棠畅此道,根本还是为清廷统治服务的。言下之意,臣民都要服从于封建帝制,因为那是天命使然,不可违抗,即便天命有损于民,也只能坚忍消受。从这也可以看出,左宗棠在太平天国起义期间,一直犹豫不决而后毅然选择加入清廷消灭太平军的行列,固然有其同情起义者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他打心底里不赞同起义造反,因为造反就是违抗天命。而他对于民利所提出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设想,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确保君与民的关系,维护清廷的统治。也就是说,左宗棠以程朱理学为宗的文化观,根本上是服务于封建统治这一政治基础的。

在这一基础和前提下,左宗棠丢弃汉学以考订文字为主的迂腐观,讲求经世致用。文以载道,学以致用,这道,就是维护封建统治,而这用,就是实务护道。说到底,就是把所需义理用在巩固清廷统治,平灭叛乱,驱除外侮,自强求富上。左宗棠的一生,正是如此做的。“儒术策治安”,读经世之书,明白事物原本的道理,则于农学、医学和百工技艺皆可一通百通,而不至于只是停留在文字考证上,却于生活、实务百无一用。“百无一用是书生”,讲的就是那种只会死读书,以之为功名敲门砖的腐儒。(www.guayunfan.com)左宗棠不做这样的腐儒,也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只会八股取士的庸才。“读书非为科名”,这就是左宗棠教育自己的儿女所经常提到的一句。那么,读书不为科名,到底为什么呢?又应该怎么读书呢?这里就涉及左宗棠的教育观。

“吾读儒书,天地民物,莫非己任”,读书不为读书,而以天下为己任,经世致用,就是读书的目的。左宗棠因为传承了这种文化观,因此对下一代的教育,也以此为重。可见,左宗棠的文化思想与教育思想是不可截然分开的,它们是传承和创新、思想与实务相结合的存在。这就是说,读书以务实,读与行为伴,这才是与死读书相对的活读书。难怪他的老师贺熙龄会盛赞他:“开口能谈天下事,读书深抱古人情。”

读书以践行,左宗棠认为“纵读数千卷奇书,无实行不为识字”。因此,他读史,便从中求取借鉴之法,以用于今;读地理书籍,便索图求证,以用于生产、军事诸务;读农书,则亲自试验,著书立说,并推广区田法,因地制宜大兴水利;读兵法,则慎兵精将整军,守边以护国……甚至,左宗棠还略懂医术,在柳庄天灾的几年里,自配药水救人。与那些终日抱书只会背诵的腐儒相比,左宗棠是把书本的精华谨记于心,践行于实处,而非五谷不分、五体不勤者。相反,他于农业上的精通堪称专家,一点也不亚于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因此他才自诩长于农桑。左宗棠家传耕读之风,当为此。

读书不为科名为致用,一为生活服务,二为国家贡献。当西方世界以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时,西学一时喷涌而来,工业革命的胜利果实也随之闯入人们的视野。腐儒者以之为淫巧奇技不足以为学,而如左宗棠经世致用者则坦然接受。世界格局已大变,如若不虚心学习前所未见之知识和技巧,只能任由他人抽打和欺凌。左宗棠从鸦片战争的结果中窥得此理,因而发出“中不如西,可学西也”的呼声。

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他的思想对左宗棠影响深远。林则徐编撰的《四洲志》让左宗棠初步了解了世界各国的情况,知道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而魏源的《海国图志》则较《四洲志》更为翔实、真切,左宗棠为此深赞“默深《海国图志》于岛族大概情形言之了了,物形无遁,非山经海志徒恢奇可比”。而魏源在此书中不仅介绍了他国的地理,更根据自己的考察和思考所得,发表了许多有益于时世的言论,“师夷长技以制夷”这句千古名言即来于此。左宗棠读后大为震撼,并自此开始留意西学。而对于中学与西学的差别,左宗棠有此论述:

均是人也,聪明睿知,相近者性,而所习不能无殊。中国之睿知运于虚,外国之聪明寄于实;中国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外国以艺事为重,义理为轻。彼此各是其是,两不相喻,姑置弗论可耳;谓执艺事者舍其精,讲义理者必遗其粗,不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藉外国导其先,可也;谓我之长不如外国,让外国擅其能,不可也。此事理之较著者也。

左宗棠此番议论切中当时中西学的核心,意思是说中学以虚究义理胜于外国,而西学以实务技艺胜于中国,中学所不及,应该学习西学,不让其擅能欺侮于我。这就是洋务思想启蒙的开端。既保留自己的长处,又能学习西学的长处,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取其精华,西学中用”。左宗棠有此意识,实属不易。为此,他在大力倡导程朱理学的同时,也热心于西学教育的传播和学习。而西学的开设,掀起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帷幕。

1866年,左宗棠开蚕棉馆时,设“正谊堂书局”,而设福州船政局,又奏请开“船政学堂”。他的目的就是传承魏源和林则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自己培养西学人才,学习西方技艺和相关知识,“俾中国得转相授受,为永远之利”。为此,他定下西式学堂规章制度:“艺局之设,必学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精研算学,乃能依书绘图,深明制造之法,并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是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

“艺局为造就人才之地”,左宗棠此论精辟。而左宗棠此举,无疑开创了现代技术学校的前身。以学习和掌握实务技术为主,兼习外语和相关知识、原理,左宗棠船政学堂的开举,为培养新式人才,促进近代教育和新式思潮都产生不小的影响。不满足于请外籍教师和国内开学堂学习西艺,为求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左宗棠还联合沈葆桢、李鸿章等人,说服朝廷派遣留学生到英法两国学习轮船的制造和驾驶,开创了国家派遣留学生的先例。而派遣留学此举,也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以及促进了从思想、制度、文化方面改良中国的西学思潮。

船政学堂开设10年便已有成效,学成出来的学生和留学归来的派遣生很快就成为造船、开矿、修铁路、架电线和新式外交的主干人物。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诸如严复邓世昌、詹天佑、林永升、叶祖圭、程璧光、陈季同等人,后来在电气、铁路、船舰、通信、科技等各方面都大有所成。这一切,都离不开左宗棠开明的文化教育思想以及船政学堂的开设。

自强、求富,这是晚清在受到外强欺凌的情况下极力求成的事情,而欲得其功,则必须在文化和教育上有所改观和发展。左宗棠在传承程朱理学经世致用的思想下,意识到以当时的格局而言学习西学才能更好地经世致用,因此在以儒学为主的前提下,大力推行西式教育,而兼习西学文化,为晚清求强求富立下了巨大功劳,也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推进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左宗棠的文化和教育思想及其为之付出的实践,说是千百年来少有之人,也算实至名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