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三番未第,终是无缘于科举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三番未第,终是无缘于科举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时间:2022-03-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三番未第,终是无缘于科举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从长沙城南书院出来,左宗棠刚过了弱冠,也就是古时候男子的成年之期。然而,在乡试尚未发榜之前,左宗棠便被二兄左宗植带回湖南湘潭周家完婚,这一年,左宗棠21岁。左家与周家的这段姻缘,是左宗棠父亲定下的。因此,他是入赘周家的,连婚礼举办都是周家掏的银子。左宗棠的新婚妻子名诒端,字均心,和左宗棠同岁。八月,长女出世,左宗棠命名为孝瑜。

三番未第,终是无缘于科举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从长沙城南书院出来,左宗棠刚过了弱冠,也就是古时候男子的成年之期。王勃曾做名留青史的《滕王阁序》,自言:“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意思是说,在弱冠之期,古人多以身负重任或心怀远志,如终军请缨、宗悫长风,而王勃作为一介弱书生,只能徒羡古人高风亮节,终究无所作为。这当然是王勃的自谦,也表明他的志向远大。那么,同处弱冠时岁,已然走出书院需要自谋生路的左宗棠,此时此刻在想些什么呢?

家中留下的田地,他无心管理,又怜惜自己的寡嫂和孤侄,于是便将自己那份田地全部相赠。他想出人头地,他还要走科举取士的道路。因此,他想办法筹到一笔钱,捐了个监生,直接取得了乡试的资格,并中了第十八名举人头衔。然而,在乡试尚未发榜之前,左宗棠便被二兄左宗植带回湖南湘潭周家完婚,这一年,左宗棠21岁。

说到周家,这一个富贵人家,周家小姐也是颇能诗文的妙女子。古时候从来都讲究问当户对,可为什么这周家会甘心把自己的女儿下嫁给一个穷书生呢?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呢。

左家与周家的这段姻缘,是左宗棠父亲定下的。我们知道,左宗棠早在少年时期就已经颇有声名,湘潭周家也是喜文善墨的书香人家,自然对他是早有耳闻。周家的王太夫人,也就是左宗棠的岳母据说懂一些相面术,一天她见过左宗棠后,认为他是难得的人才,迟早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因此便立马决定与左家定亲。王太夫人确实善相,后来她认为女儿不宜多生,而随嫁婢女张氏体格健壮,善生养,便主张女婿娶其为副室,后果一一应验。话说回来,对于周家的提姻,左家也有自己的想法。左观澜看周家家学渊博,府上人品也不错,不同于一般的大户人家,心想左家贫穷,也自信左宗棠将是大有作为者,周家恰好可以为左宗棠未来的发展提供比较大的帮助。于是,周家与左家两相合计之后,便定下了这门贫富不对等的婚姻。(www.guayunfan.com)而当左宗棠与周家小姐完婚的时候,可谓是身无分文,一穷二白,剩下的就只是一身的才华和满腔抱负了。借照现在离婚“净身出户”(指离婚一方不带走任何财产)的说法,左宗棠结婚就是“净身入户”。因此,他是入赘周家的,连婚礼举办都是周家掏的银子。

左宗棠的新婚妻子名诒端,字均心,和左宗棠同岁。父亲为衡在先生,适时已逝,周诒端和其妹妹周诒蘩都是在她们的母亲王太夫人教读下长大的。王太夫人本家家学渊博,自身能文善墨,诗书精通,因此两姐妹也能文能诗,性情一如其母淑静慧智。自王太夫人相中左宗棠以来,王太夫人和周诒端便对左宗棠信心满怀,虽然招赘左宗棠来周家,但是在礼节感情上并没有一些傲慢。

虽然如此,但是作为一个男人,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入赘本是一件让所有男人都引以为耻的事情,这不关乎女家的态度如何。左宗棠也不能避免有这种思想,因此左宗棠自言“居妇家,耻不能自食”。不过先父之命难为,他也只好把一门心思都放在读书和志向上,以此稍稍削减入赘这件事带给他的自尊之伤。

幸好,在婚前参加的那一场乡试,在婚后被告知中了举人,而且,夫人知书达理,性情淑静,两人婚后诗文相交,甜蜜幸福,这些都冲淡了他心中的那一抹伤痛。是年冬,刚结婚才几个月,左宗棠便又要离家参加会试了。

这是他第一次参加会试,身无分文的他连旅资都要夫人周诒端资助。可当他得知姐姐贫不能自食时,却慨然相赠夫人相助的百金。亲友得知,感慨于他的大义,纷纷解囊重新筹齐百金助其上京赶考

第二年发榜,左宗棠第一次会试未中,乃返湘潭周家。此时的他,心情不免低落,进士未中,既没有官职,又在周家白吃白住,这让他十分难耐。用他后来的诗句说就是“九年寄眷住湘潭,庑下栖迟赘客惭”。于是,入赘周家不久后,他请求自立门户,但仍旧住在周家,不过是作为租客,租住在周家西院的几间屋子里。

这一年,左宗棠在失意之余,却迎来了他生命中第一个亲骨肉。八月,长女出世,左宗棠命名为孝瑜。“孝”为祖宗排班,正如左宗棠的“宗”字,意取“忠孝”,在家孝顺父母长辈,在外忠君护国,做个忠孝之人。这是儒家的重要的传统道义之一,也是左氏家一奉行的不变准则。我们看左宗棠后半生戎马生涯,对国家寸土从不言弃,对内乱外侵从不言败便知其忠君效国的意志之强大。而“瑜”字,指玉的光泽,也暗指美玉和喻为优点,用在女子名上,则体现了一种寄托,既希望女子长得美貌如玉,也指其品行端淑,如美玉般完美没有瑕疵。

左宗棠一共娶妻二人,一为正室周诒端,二为副室周氏,两人为其共育有四子四女,分别为长女左孝瑜、次女左孝琪、三女左孝琳、四女左孝瑸、长子左孝威、次子左孝宽、三子左孝勋、四子左孝同。四女名中全部有“玉”,皆有美玉无瑕,品行贤淑的寓意,而四子威、宽、勋、同,则寄寓了争取功名光宗耀祖的功名心和英勇阳刚但却宽厚仁义的男子气概。左宗棠的用心和在子女身上的寄托,可见一斑。

再说回左宗棠自己,自21岁参加第一次会试未中之后,三年内一边做两个女儿的父亲,一边仍旧温习,于1835年再次进京赶考。这一次,左宗棠的际遇有些戏剧性,也许对于多数人而言,早就烧香拜佛致谢,欢天喜地了。但是左宗棠没有,他照旧回到周家,干脆把更多时间放在了地理、水利等实学研究上。

原来,左宗棠这一次本已中了第十五名进士的,但因为会试选才根据区域分配制来执行,湖南名额溢满,而湖北还欠缺一个名额,这么恰巧左宗棠是多出的一个,只好踢出局外,另取其为国史誊录员。虽然做个誊录员以后还是很有可能补为知县,但左宗棠不屑一顾,毅然返程。他始终记得贺长龄教导他的“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意思是天才不应该局限于小成就,满足于小职位,从而限制了自己的学识和志向。鸿鹄远志,自应有其展翅高飞的样子。

这一次南归,更坚定了他的实务之心,他曾给乡试的主考官徐法绩写信表明心志,说道,此番旨在研习“荒政及盐漕河诸务”。他说到做到,虽然穷困潦倒,一贫如洗,完全没有一个成功男子的模样,但他懂得暂时放下这些苦闷,钻研实学。周诒端很欣赏他的魄力,与他一起在周家西楼上共事。左宗棠画图,研习地理、水利、盐务等,她就帮忙誊抄整理。而他这些年所做的努力,后来全都应用到实务中去。从不惑之年开始帮办军务,一直到老去,他都不忘操练军队,兴办船政、纺织、枪弹等各类实学和洋务,更不忘兴修水利、改制盐务、抵制鸦片烟务等。可以说,从18岁接触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经世致用之学开始,此后50多年,他从未改变实学强国的梦想。

这样度过了两年多,1837年,他第三次北上应会试,同样也是落第。自此,他决意专心耕读,一边继续在醴陵渌江书院做山长教书育人,一边继续研习实学。这个时期他的主要任务,用他在25岁时所作的对联来说就是“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心忧天下,神交古人,他研习地学、军事和农学,更智谋远虑,在二十出头的年纪就有了将来收复新疆的大志,着实让人敬佩。

三次会试未第,共历时六年,从21到27岁,左宗棠也算是心灰意冷了,并曾决意不再参加会试。然而,时隔20多年后,左宗棠以近知天命之期仍第四次参加会试,只是中途因故未能如愿。而到了晚年,早已功成名就的他,却依然暂时放下总督的身份赴京会试,可见左宗棠其实心中一直有个未解之结,那就是他的出身问题。以举人出身,憾而未能成为进士,虽已封一等功,终不能了其心愿。慈禧最后只好特封其为“大学士”,赐“同进士出身”。一生戎马,功成名就,却执着于出身,我们不得不感叹,被许多人视为奇才和伟人的左宗棠,也同样有其思想局限的一面。

这暂且不深入探究,值得一提的是,在会试过程中,左宗棠也有着其他影响他一生的一些收获。冰心曾说过,“此生得一知己足矣”,这对于左宗棠来说,一生的知己非胡林翼莫属。胡林翼,著名的晚清中兴名臣之一,是胡达源的儿子,与左宗棠为同学。胡家和左家是世交,胡达源和左宗棠父亲左观澜也是同学,曾共同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胡林翼大左宗棠四个月,亦少小聪颖,8岁就被陶澎相为女婿,颇受陶澎喜爱。而左宗棠同样是陶澎相中的千里马,更在早前一见左宗棠时就约下了儿女亲家。左宗棠对此伯乐感恩在心,不仅在陶澎去世后尊贺熙龄师命教陶桄,后来亦如约把自己的长女左孝瑜许配于陶桄。看来,陶澎也很会相人术,同样是见面未久,一次定了8岁女婿,一次定下贫穷亲家。这样一来,左宗棠和胡林翼不仅是同乡、同学、世交,更是亲戚和知交。左宗棠后来入湘幕为宾,以及再后来官场中的许多事情,都曾受胡林翼的大力帮助。

此外,左宗棠三次会试途中的所见所闻,贪官污吏的贪腐无能和沿途百姓的凄惨对比,让他在感慨之余,更坚定了自己的志向,这也是他在第三次会试后决意丢弃八股文,专供实用之学的一大动力。那么,放弃了科举之路,人生已度过三分之一有余,左宗棠该如何继续后面的人生路呢?他仍在摸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