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贺氏兄弟_人生第一恩师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贺氏兄弟_人生第一恩师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时间:2022-03-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贺氏兄弟_人生第一恩师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第一次与科举考试产生联系,是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也就是1826年,时值道光六年了,左宗棠在家乡湘阴县参加了童试。毫无疑问,左宗棠凭此勇夺榜首。贺氏兄弟者,乃当时闻名已久的贺长龄、贺熙龄两位大学者和显宦。一年后,贺长龄丁忧期满复职,临行前把左宗棠推荐给其弟贺熙龄。除却父亲左观澜,贺熙龄便是左宗棠唯一的老师。虽然在贺熙龄名下只是从读一年,但左宗棠却自称从师十年。

贺氏兄弟_人生第一恩师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第一次与科举考试产生联系,是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也就是1826年,时值道光六年了,左宗棠在家乡湘阴县参加了童试。所谓童试,就是童子考试,有县试、府试和院试三级,左宗棠参加的就是县试一级,这有点像现代中考一样。考试那一天,估计是许久以来湘阴县最热闹的一天。左宗棠自信满满,很淡定地坐下,拿着卷子看了看,略微思索,便奋笔疾书,很快就提前交卷了,让大家都惊羡不已。更让考官满意的是,左宗棠的考卷作文,文符其制而观点新颖。毫无疑问,左宗棠凭此勇夺榜首。

一试成名,左宗棠在县里第一次公开显名。而第二年,他以头名的身份参加府试。府试过了院试,院试合格即为秀才。左宗棠一如去年,在府试中没有失利,作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看得主考官张锡谦暗生惊奇。左宗棠考毕,他第一时间拿过卷子过来查阅,称赞不已,建议把左宗棠作为头榜。不过,为了照顾那位考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已近花甲的考生,经考官们商议,最后还是把左宗棠降为第二名,把第一名给了那个年龄最大的考生。

虽然降了一名,但也是很不错的成绩。如此下去,不用多久,左宗棠的仕途美梦就可以开始实现了。然而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对于左宗棠,似乎便应了这句古语。前两次考试的顺利,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期的功名,因为在第二次考试结束不久,即同年十月,母亲病逝,年终53岁。

按照惯例,他要回去守孝两年多。他因此错过了人生的第一次秀才之试。此时,左宗棠年仅十五六岁,虽然父亲身体欠安,但起码还能照顾他,无须他为家庭负担想得太多。因此,在为母亲守孝的这两年多时间里,他除了备考和练习八股文之外,更多的心思是放在经世致用之学上。比如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祖禹的《方舆纪要》等书籍。这些书籍基本无助于八股取士,因此他人以为无用,哂笑左宗棠浪费时间和精力。左宗棠不以为然,也不解释,反而更加勤勉钻研此类书籍,这为开拓他的视野,壮大他的抱负和日后的戎马生活提供了受益终身的帮助。(www.guayunfan.com)而正当他守孝期将满,准备再度应试的时候,厄运再次降临。1830年,贫病交加让他的父亲也不堪折磨,在母亲死后两年也去世了。左宗棠只得再次守孝而不得参加考试。这一年是1830年,左宗植刚满19岁。父亲追随母亲离去之后,左宗棠知道,剩下孤嫂和孤侄之外,他只能和二哥左宗植相依为命了。但是左宗植自有其人生目标和计划,况且自己也已长大成人,不能再依赖于他,于是便不得不和二哥分开,各自探索人生的意义,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他选择了继续求学深造。

在左宗棠求学的人生路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幼时的启蒙老师是祖父左人锦,而少年时期的教师则是教书育人二十多年的父亲左观澜。也就是说,在父亲左观澜去世之前,左宗棠一直都是依靠渊博的家学,加上自身天才般的聪颖和勤奋好学获得现有学识和对世界、人生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的。父亲去世后,谁来引领这位天才少年继续开启宦游书海的重任呢?

正当左宗棠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有点茫然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贺氏兄弟犹如一股源远流长的智慧之流,闯入了他的生活,为他点亮了继续前进的道路。贺氏兄弟者,乃当时闻名已久的贺长龄、贺熙龄两位大学者和显宦。贺长龄时任江苏布政使,而贺熙龄则为湖北学政、长沙城南学院主持。因为母亲去世,两兄弟回原籍丁忧一年。

左宗棠仰慕贺氏兄弟已久,借此机会,他当然不会错过上门拜访的机会。第一次上门拜访贺长龄,还未交谈多久,贺长龄就深为眼前这位非一般人可比的少年所折服,并因其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见解以“国士”之礼相待。这让左宗棠更加亲近贺长龄,一番交谈之后,便提出借阅其家中藏书的请求。贺长龄为其虽家贫并守孝在身而仍不忘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感动,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每次借阅还亲自搭梯子为其取换,不厌其烦。

一次良好的拜访促成了一次佳话,更成就了一对忘年之交。虽然一位是进士出身,并已功成名就的学者和显宦,而一位却是还未取得任何功名的少年,但悬殊的身份地位更让两人惺惺相惜。在左宗棠看来,贺长龄“诱掖末学,与人为善之诚”是世间难得的;而在贺长龄看来,左宗棠更是一位世间少有的天才。一位有才好学,是难能可贵的千里马;而一位重才惜才,无疑便是善导善诱的伯乐。伯乐遇见千里马,自然其他外力都无所能阻了。

在与贺长龄长达一年的借阅书籍和互相考订、交换思想的过程中,双方都深为对方的渊博学识、独到见解和豁达人品所折服。眼看贺长龄丁忧期满,要重回江苏任职,左宗棠满是不舍。贺长龄也是对眼前的少年颇有寄望,因此他善劝左宗棠,要戒骄戒傲,不要因为目前的小成而甘愿屈才做些小官小职,要保持大志,潜心修炼,看准时机干出一番大事业。左宗棠牢记此番告诫,这在他今后20余年的时间里甘心躬耕田间、潜心教学育人之际,仍不忘孜孜不倦潜心研习所学之中可见一斑。

一年后,贺长龄丁忧期满复职,临行前把左宗棠推荐给其弟贺熙龄。贺熙龄原为湖北学政,也回长沙丁忧,长沙城南书院得知便诚邀其主持讲学。左宗棠同样倾慕贺熙龄的渊博学识和去名求学的精神,更为了得到一些膏火费维持生计,因此便欣然前往城南书院,拜在贺熙龄名下为徒。除却父亲左观澜,贺熙龄便是左宗棠唯一的老师。虽然在贺熙龄名下只是从读一年,但左宗棠却自称从师十年。左宗棠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观念所作的虚情假意,而是因为在其离开城南学院之后的九年时间里,他始终保持经常与贺熙龄通信,并在信中汇报和探讨所学心得体会。贺熙龄也和贺长龄一样,于他是亦师亦友,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的传授。这对他后来自己做山长授业,以及潜心钻研所学影响深远。

除了良师的指导和帮助之外,益友也是左宗棠在城南书院学习最为宝贵的情谊。如罗泽南、邓显鹤等人,便是此时结交的道友。罗泽南,后人谓之咸同中兴名将之首,“湘军之母”,并善教书育人,他的学生多为湘军将领,成为书生领兵的一大奇观。而早在19岁,罗泽南便已开始授业,在长沙小有名声。邓显鹤少有文名,8岁能诗,18岁编诗集,可谓少年有小成。这些人无论在学识还是在人品上,都和此时的左宗棠不相伯仲。而大家更因为有着对经世致用学问的共同爱好而走得尤为密切。在一起谈诗论道,针砭时弊,互相督促,左宗棠的思想和学业都因此而又向前推进一步。

正是贺氏兄弟丁忧这两年时间里,贺氏兄弟前后悉心辅导和传授学业于他,使他在经世之学的道路上打下了更加坚实的基础,为他后来独自一人研习地理、水利、农事等学问时总能有所收获。一年的时间很短,但左宗棠很好地把握住了与贺长龄以书为媒、互论学问的一年,更很好地把握住了跟随贺熙龄研究汉宋儒学并经世实学的一年。同时,在城南书院一年里结交的几位道友,更在今后的戎马生涯中助其一臂之力。

良师益友,都让左宗棠在这守孝的两年时间里一一遇到,让原本年少就博学远志的他更加才学精进,大志坚定。而这一年,正是左宗棠弱冠之岁,古时的男子成年之期。人已成年,则意味着要与少年相告别,那么未来的路,又该如何往下走,左宗棠一时未得远虑,仍旧想通过科考之路实现他的远大志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