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成立民企兰州织呢局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成立民企兰州织呢局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时间:2022-03-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成立民企兰州织呢局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兴军企以自强,兴民企则为求富。左宗棠第一次践行民企求富理想从建立兰州织呢局开始。岁值1877年,左宗棠正在新疆全面部署和进攻南疆,但他仍然关心兰州建设民众企业的事情,开始筹建兰州织呢局。因此,左宗棠对于兰州织呢局的开设非常重视。是年冬,负责掌管兰州机器局的赖长给左宗棠送来一段用他自制的水轮机织成的呢片。左宗棠对此也深表赞同。兰州织呢局就这样在四方瞩目的情况下开工了。

成立民企兰州织呢局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兴军企以自强,兴民企则为求富。左宗棠第一次践行民企求富理想从建立兰州织呢局开始。岁值1877年,左宗棠正在新疆全面部署和进攻南疆,但他仍然关心兰州建设民众企业的事情,开始筹建兰州织呢局。按他的设想,如果兰州能够以机器织呢,不仅能够自暖,更能够销售他省,乃至海外,从而获得不错的经济收入。民富,城富,国富,还能开先河,引领他省各地争相效仿,如此一来,就能提高纺织的生产力,从而杜绝洋人在此项目上对中国的倾销。因此,左宗棠对于兰州织呢局的开设非常重视。

是年冬,负责掌管兰州机器局的赖长给左宗棠送来一段用他自制的水轮机织成的呢片。左宗棠以为“竟与洋绒相似,质薄而细,甚耐穿著,较之本地所织褐子,美观多矣”。得到左宗棠的认可,赖长就跟他讲出自己的想法,他希望“购办织呢织布火机全付,到兰仿制,为边方开此一利”。左宗棠对此也深表赞同。于是,左宗棠要在兰州开织呢局,用机器纺织的消息就传遍国内,《申报》称之曰“如能以羊毛织呢,一如外国所产者,未始非利民之善举也”。

左宗棠等人之所以要大力尝试机器纺织,而举国上下都翘首以盼兰州织呢局的成功开设,就在于当时西方纺织品的大量倾销国内。作为与人们贴身相近的衣物,尤其是机器织布在鸦片战争后大量涌进中国内地市场,以比人工纺织的土布低廉许多的价格进行倾销,以致出现如郑观应所说“衣大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之八九”的情况。如此一来,洋人与我争利,势必眼中挤压国内土布的市场,令许多从事手工纺织的女工失业,人们生活更加困难,国家税收也相应减少。就单英国而言,我国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向其进口棉纺织品总值即达千万两以上,而到了60年代最高可达三千万两,90年代则为五千余万两。也就是说,是时国人身上所衣,十之八九就是洋布。

洋布、洋纱、洋花边、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外国用机制,故工纟致 而价廉,且成功亦易。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费,且成功亦难。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www.guayunfan.com)……

方今之时,坐视土布失业,固有所不同,欲禁洋布不至,亦有所不能,于无可如何之中,筹一暗收利权之策,则莫如加洋布税,设洋布厂。

郑观应发出悲叹和警告,并倡议清廷增加洋布税,以反对洋人在我国的倾销行为,同时国内设立洋布厂,以利民利国。正是在这种洋与我争利,我国手工业者多已失业的经济背景下,左宗棠毅然决定开创机器纺织的先锋,以求带动有志之士纷纷投入开厂利民的行列。因为兰州地区盛产羊毛、驼毛等原料,用此盛产织呢可以减少运输、原料、人工等成本。而且,左宗棠早前就在兰州设立机器总局,局里聚集了一大批能工巧匠,刚好可以为新开的织呢局服务。于是,在全面考虑下,左宗棠选择在兰州建厂、投产。很快,在左宗棠的带动下,上海机器织布局(后来的华盛纺织总厂),湖北织布局、纺纱局等纺织企业纷纷成立投产。

话说既然答应了赖长购置机器,左宗棠就写信请在上海的采办委员胡光墉帮忙采购织呢机器。胡光墉便选择向德国购进全套织呢机器,并聘德国织呢制造家石德洛末和建筑师安克以轮船押运整套机器来华。从德国越洋来华不难,但难就难在把这些大型机器运往兰州。当时上海的《大清国》杂志对左宗棠从上海运载织呢机器回兰州有过一段详细记载:

机器系装在一条货船上,由招商局的轮船在1879年拖运到汉口。在汉口又将这些机器用民船水运、又由人们背运到兰州府。有些机器非常重,而且难运,所以锅炉得拆散了一块块地运,山路有时得开凿了然后才能把大件的机器搬过去。

终于,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全套织呢机器才顺利运到兰州,织呢局得以于1880年九月开工,中国第一家纺织工厂就此诞生于比较贫瘠的中国西北。织呢局任命石德洛末为洋总办,聘用13名德国技术人员作为织呢的骨干。兰州织呢局就这样在四方瞩目的情况下开工了。

左宗棠对它寄予厚望:

兰州织呢局结构宏敞,安设机器二十具,见开织者尚只十具,所成之呢渐见精致,中外师匠及本地艺徒率作兴事,日起有功。……蚕丝织呢等局雇用中外师匠及办理局务华洋各员弁,有实在出力著有成效者,应由刘锦棠,杨昌濬随时汇案奏请奖叙,以示激励,庶几人心竞奋,利无不兴矣。

然而,尽管大家对它信心满满,但实际生产状况却并不理想。原预计每年可纺织六七千匹布,但实际不到三千匹。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所织成品质量太差,几乎没有销售市场。另外,挑拣羊毛的人工成本高、运输成本高等问题都使得销售的价格高于洋呢。对于消费者而言,人们虽然有一颗爱国心,但是也总以物美价廉为主要标准,因此鲜有人光顾兰州织呢局织出的衣物。面对艰难现实,尽管左宗棠极力支持,但“局中安置了一大堆冗员,干领薪俸”的兰州织呢局最终还是因为成本高、成品质量差、没有销路而于1884年倒闭关停。从开工到关停,历时仅为4年多时间。

对此,近代维新思想家陈炽如是总结:

左文襄前任甘督,亦尝购买机器,仿织呢绒。然牧场未立,风气未开,万里甘凉,艰于转运,资本大重,不利行销。

陈炽的总结可谓精辟到位。左宗棠做事向来谨慎,尤其是在行军打仗上素来讲究事先做足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和把握的仗,但是在设立民企方面,他虽然事先多方考量,却终究因为没有经验而试验和预料不足而失败。不过,他的失败却是一种成功。

首先,作为开风气之先,兰州织呢局虽然失败了,却提供了经验和思路,并开启了人们的视野与创业热情,为推动洋务运动创办民企以求富裕起到了先锋作用。这和他率先倡办福州船政局、西安机器总局、兰州制造局等军工企业一样,皆为国内办厂、开企,以实际行动兴业救国富民的创举。不管成败如何,仅凭“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引领国内率先进入机器时代,左宗棠则为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