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燕颔封侯望予季”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燕颔封侯望予季”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时间:2022-03-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燕颔封侯望予季”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左宗棠出生的地方,是湖南湘阴县左家塅,一个平坦而宁静的小山村。父亲左观澜整天忙于在外授徒,左宗棠在5岁之前一直由母亲余氏和祖父左人锦培育。因为左宗棠此时虚年5岁,还不到正式入学的年龄。对此,左宗植在日后曾有书信寄给左宗棠,便再次提到母亲的这一期望:“青毡长物付诸儿,燕颔封侯望予季。”左宗棠的封侯不仅仅是一项虚名,而是因为收复新疆的大功。

“燕颔封侯望予季”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左宗棠出生的地方,是湖南湘阴县左家塅,一个平坦而宁静的小山村。那里,是左家祖先约在六百年前因为避战乱匆忙逃离江西祖地,来到湖南最终选择安定下来的居所。左家祖上并未曾出过名震一时的大人物,为官者亦在少数,比如在宋朝出过一位进士左大明,曾在浙江做过小官,而在明朝又有一位左天眷当了某直隶县的知县。近几代之中,从其曾祖父开始,左家累世在此耕读,都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辉达的仕途。但是,除了左宗棠,左家也未曾有过什么功名。曾祖左逢圣是县学生员,祖父左人锦是国子监生,父亲左观澜是县学廪生。即在兄弟中,早夭的大哥左宗棫也是县学廪生,而二哥左宗植也仅为举人。

左家的仕途不如意带给家庭的直接影响就是清贫,没有卓越声名。不过,左家并未因此而垂头丧气或放弃了耕读的传统,相反一直传承着书香之气,备受村中老幼敬爱。1812年,相传那是一个祥和的夜晚,左宗棠“哇”的一声哭叫惊喜了左家上下。

左家上下九口人都很为此欢喜为此忧愁。欢喜的是已38岁的余氏作为高龄产妇成功顺产,母子平安,为左家再次添丁加喜,忧愁的是作为一个贫寒之家,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艰难。平日里左家就常吃不起米面,终日以糠饼作食,这时的余氏便因营养跟不上而缺少奶水。无奈之下,爱子心切的余氏只能把平时都舍不得吃的米饭嚼成米汁,一点一点小口送入左宗棠的嘴里。缺乏奶水补充,米汁营养不够,左宗棠经常饿肚子,渐渐地肚皮鼓胀起来,以致成为他后来个人形象比较突出的一点。

食物的贫乏导致他营养不良,所以左宗棠从小就体弱多病,但精神上的充盈丰裕却让他自幼便聪颖过人。父亲左观澜整天忙于在外授徒,左宗棠在5岁之前一直由母亲余氏和祖父左人锦培育。左家向来重读重教,祖父是和蔼又严肃的儒士,余氏是性情淳朴、知书达理的本分人,在他们的循循善诱下,左宗棠打小也以读书为乐。4岁时,左宗棠就在祖父的膝下开启自己的读书时代。他常常在“梧塘书屋”端坐,由祖父一字一句传授《三字经》,并开始习练毛笔字。(www.guayunfan.com)“梧塘书屋”其实就是左家的两间简陋的房屋,因为屋前种有茂盛挺拔的梧桐树,并有一个小池塘而得名。我们不能得知左家在屋前挖一口池塘和种几株梧桐的确切意义,但可推想,作为书香之家并素有仕途之意的左氏家族,除了增加住所雅观和趣味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导和激励家人要冲破贫穷和环境的束缚,勿做“池中物”,应为梧桐材,不仅为左家添光,更为国家效力。也许,在教书休憩之余,祖父就曾多次向左宗棠传达过这种期许,给左宗棠幼小的心灵以远大的志向萌芽。

左宗棠出生时,祖父已近80高龄,年迈体弱,不能长久照顾孙子,因此左宗棠随祖父读书识字一年便随着父亲来到长沙,由父亲带往授课的学堂旁听。因为左宗棠此时虚年5岁,还不到正式入学的年龄。一次,其父教授左宗棫、左宗植《井上有李》一文,里边有“昔之勇士亡于二桃,今之廉士生于二李”一句。父亲便出题考问长子和次子“二李”的出处。没想到父亲话音刚落,左宗棠便抢在两位兄长之前,朗声应答:“出于《梁父吟》一诗。”

左观澜不禁暗喜,他事前并没有给左宗棠讲过这个典故和这首诗,想必是左宗棠随兄长读书时用心记下的。而彼时左宗棫17岁,左宗植13岁,但左宗棠年仅5岁。随后的教学中,左观澜便有意留心左宗棠,发现他天生聪明而好学善思,并且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于许多读过的诗文几乎能做到过目不忘,偶尔还是工整对对。比起兄长,他更多几分灵性和天才。

其实早在家里随祖父读书时,左宗棠就懂得学以致用,把书上讲授的文明礼节学到了。比如有一次他跟着祖父上山采摘栗子,回家后“不自取食”,而是和哥哥姐姐共享,一起分了吃。祖父左人锦因此便称赞他少小无私,日后必成大才。

跟着父亲正式读书,左宗棠是从《论语》和《孟子》开始的,虚年6岁。而到八九岁,左宗棠就开始学做八股文,很会引经据典,扣题作文,表现出与同龄人非同一般的才力。家里都很欢喜,余氏更是因此寄予厚望,以为他将来可成侯相。对此,左宗植在日后曾有书信寄给左宗棠,便再次提到母亲的这一期望:“青毡长物付诸儿,燕颔封侯望予季。”果不其然,大器晚成的左宗棠便于晚年以收复新疆之功封得一等恪靖伯晋二等侯,在其死后更追封为一等侯,成为左氏家族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侯相。

左宗棠的封侯不仅仅是一项虚名,而是因为收复新疆的大功。而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大成就,归根结底还是与小时候读书分不开的。除了祖父和父亲传授的正统儒学之外,左宗棠还遍读史书,立下大志。《左文襄公全集·答吴桐云》便有如此记载:“自童儿时,即知慕古人大节,稍长,工为壮语,视天下事若无不可为。”这就是说,左宗棠在幼年时期就从史书中得知了许许多多高风亮节的古人逸事,并因此对其性格和志向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后来年纪稍微大了些,他在他人眼中就成了整天说豪言壮语的人,说得难听点就是“大话精”。他以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坚信事在人为,并自此志存高远,清高自傲,心想非成就一番大业不可。

读史让幼小的左宗棠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也开拓了其视野和眼光。他知道,想成就一番伟业,死读四书五经这类圣贤书籍是行不通的,必须要有更广博的知识面。因此,在学习儒、理之学和以史励志之外,他更注重经世之学的吸收。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等评论天下政治、经济、民生和顾祖禹的《方舆纪要》等研究地理、民俗的实用书籍后来便成了他的最爱。在学习八股文之余,他常常研读这类实用之学,并不理会他人对此的冷嘲热讽。这项志趣,从开始的学习到后来的研究、绘图,他持之不懈,为后来入府为僚辅治一方和日后的行军打仗打下了政治、经济、地理等各项坚实的基础。此外,十一二岁时,他开始学习书法,并在行书和隶书上取得一定成就。

作为一介清贫书生,科举考试是取得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虽然左宗棠心知八股文不能代替致用之学,但是他更明白,想完成大业,在毫无关系的情况下,也只能通过传统的仕途之路一步一步爬上去。然而,科举考试即如现代的高考,是万人挤独木桥的游戏,除了真凭实学和满腔抱负之外,在那个已经风雨飘摇的朝代,还有更多其他左宗棠当时未能想到的因素,而这一切,都注定使他的科考之路艰险难进。也许,他的天才,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显现,而非老态死板的科举考试。

只是,此时的左宗棠并未知,“燕颔封侯望予季”,心怀家人的厚望和自己的远大志向,踌躇满志的左宗棠,还需要在学识上更上一层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