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和戎自昔非长算”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和戎自昔非长算”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时间:2022-03-2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和戎自昔非长算”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到陶家坐馆以来,左宗棠的生活渐渐没有以前那么拮据难堪了。可见,对于左宗棠,陶澎也是有意“曲线”扶助的。因此,当左宗棠去世后清算其遗产时,发现他留下的财产还远比陶澎少。左宗棠虽然本职教书,但是对于窗外的事情,他也不能两耳不闻。他认为,对于英国的侵略性行为不能退让,认为“和戎自昔非长算”。左宗棠为此深深担忧。此路不通,左宗棠还不死心。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

“和戎自昔非长算”_关于左宗棠的事迹

到陶家坐馆以来,左宗棠的生活渐渐没有以前那么拮据难堪了。也可以说,左宗棠从此时开始,才真正地独立起来,逐渐能够负担起一个家庭责任。而他的经济来源,就靠陶家给的每年两百金的酬金。这是一笔丰厚的酬劳,它让左宗棠除了一家大小正常开销外,可以在短短的三四年间便买到乡下70亩的田地。可见,对于左宗棠,陶澎也是有意“曲线”扶助的。

陶澎做总督十几年,每年俸禄便达两万两银以上,可是当后来因为太平军起义,清军需要向大户人家募捐军资的时候,才发现陶家最后留下的资产仅有五万两银,核算起来就是两年的俸禄,这让大家都唏嘘不已。虽然五万两银也算是一个富户,但那是留给孤儿寡母几十年赖以生存的资本。而且,当时也有语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么陶澎做了十几年总督,怎么也有数十上百万银两才对。原来,陶澎的大部分资产,早已在为官的数十年间捐出去了。他是一个清官。这件事,给左宗棠很深的感受,他效法陶澎,当坐上高官之位时,也把除去日常开销之外的钱财捐出去大部分,还下遗书说四个儿子每人最后只能继承不超过五千两银子。因此,当左宗棠去世后清算其遗产时,发现他留下的财产还远比陶澎少。

这是一段闲话,但却反映了左宗棠和陶澎的为官处世之道,证明他们为官不是仅为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真心为国,诚心为民。而这一份心意,早在他坐馆陶家之时、移居柳庄之前有更生动的表现。

1840年,众所周知英国对我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这也是我国近代的开端。左宗棠虽然本职教书,但是对于窗外的事情,他也不能两耳不闻。相反,因为早年已经开始关注时事,并且通晓国家地理、军事诸事,还研习了外交,因此,当鸦片战争到来之时,左宗棠就为此在与贺熙龄的通信中提出自己详尽的看法。他认为,对于英国的侵略性行为不能退让,认为“和戎自昔非长算”。更何况,英国近年来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的不仅是中国人的身体,更是他们的精神和思想,鸦片之毒不除,则祸国殃民之日不远。左宗棠为此深深担忧。(www.guayunfan.com)本来,林则徐于1839年虎门销烟之时,大家都兴奋不已,以为转机将要到来了。谁不料,英国却借此机会为进攻的借口,派了几条军舰自南北上,抵达天津,直挟京畿,把道光皇帝和满朝权贵都吓傻了。道光皇帝马上命令大臣琦善前往和谈,英国同意撤出军舰,但却要清廷查办林则徐和邓廷桢。清廷碍于英国的坚船利炮,天真地以为只要查办几名官员就可以平息这一场战争,于是把林则徐和邓廷桢扣以“误国病民”的罪状发配边疆,而琦善接任两广总督,继续与英国人交谈。这样一来,英方成功扫清了强敌,把琦善和道光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不久后,英方索要中国香港,还占领了一些沿海地方,由此开创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序幕。

左宗棠听闻这些事态后焦急万分,他连连写信给老师贺熙龄,道出了自己的抗战之法,分别为六篇策略——《料敌》《定策》《海屯》《器械》《用间》和《善后》。从策略的题目我们就已经很清晰地看到,左宗棠的对策十分详尽,从一开始的了解敌方,力求做到“知己知彼”,到根据所掌握情况制定策略,然后根据敌方的中坚力量所在,发展海军,准备先进器械,使用探子刺探消息、离间敌人,最后再布置万无一失的后备、陈善工作。具体措施还有,建设碉堡,以俟观察、抵御和攻击;勤练精兵,制造枪炮,以彼之道还治彼身;团结海民,严阵以待,用民心和时间去消耗敌军斗志和粮草补给,等等。左宗棠以满腔的热情和激愤挥舞下这一条条策略,仿佛这笔墨就是他的武器,纸张就是战场,他写得大汗淋漓,以期老师能够想办法把这些策略传达给道光皇帝或者仅是如林则徐这样的有为官吏也行。可是,他的热情和激愤终将只能化为乌有,贺熙龄作为一个退休的老者,也只能看着良策无以为助。连林则徐这样的有能之士都被发配边疆了,朝廷又怎会听信一个乡村教师和退休老人的善劝呢?

此路不通,左宗棠还不死心。他还给其他几位比较有主见的官员写去类似的信件,希望他们能够有所为,比如他写给一位监察御史,警示如果任由英军掠取国土一寸,则将来必有无穷后患。可是,很快,便传来了香港已经沦陷,英军逼近广州的消息,左宗棠痛心疾首,大骂琦善卖国当诛。可是,琦善因为是清朝贵族只是被革职,而没有像左宗棠希望的那样“斩首军前”。后来,又传来朝廷已经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的事,左宗棠努力至此,却没有获得一丝预期的效果,也总算是心灰意冷了。

《南京条约》的签订,可谓是震惊了海内外。对于国人而言,这就是一份丧权辱国的条约,它使英国获得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大城市的通商权,英国船舰可以在此随便出入,这就给他们进一步侵略中国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窗口。另外,清朝政府还要赔偿英国2100万银两,并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英商进出口税收还要共同协定,这就不仅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赋税,还减少了财政收入,并丧失了国土。自此以后,自主贸易权、关税自主权、司法所有权等等,都受到严重的损害。而且,五口通商,准许英国人自由出入和居住,还给他们内外呼应伺机进一步吞噬中国制造了机会。而英国凭着几艘军舰就取得如此丰厚的战果,不仅让英国人自身始料未及,掩口偷笑,更让西方其他列强纷纷把坚船利炮对准中国,仿效英国向中国打出瓜分的大牌。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就多了法国、俄国和美国的干预和从中获利,而其中俄国独自便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让人悲痛不已。

为此,左宗棠还特地写了《感事》诗四首,以示其愤:

其一

爱水昏波尘大化,积时污俗企还淳。兴周有诰拘朋饮,策汉无谋徒厝新。一怒永维矢下祜,三年终靖鬼方人。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

其二

司马忧边白发生,岭南千里此长城。英雄驾驭归神武,时事艰辛仗老成。龙户舟横宵步水,虎关潮落晓归营。书生岂有封侯想,为播天威佐太平。

其三

王土孰容营狡窟,岩疆何意失雄台。痴儿盍亦看蛙怒,愚鬼翻看导虎来。借剑愿先卿子贵,请缨长盼侍中才。群公自有安攘略,漫说忧时到草莱。

其四

海邦形势略能言,巨浸浮天界汉蕃。西舶远逾师子国,南溟雄倚虎头门。纵无墨守终凭险,况幸羊来自触藩。欲效边筹裨庙略,一尊山馆共谁论?

在这四首《感事》诗中,我们体会到左宗棠深深的忧愤和期冀,以及无奈、失望等复杂情绪。第一首诗表明了他对外侵的态度,绝不讲和,这也是后来他戎马沙场的做法,不管他人如何求和、求降,他都力主一战到底,把外侵赶出国土,不使其得到一丝一毫的利处。只可惜,他一个人和他的部众力量太薄弱,最终还是免不了国土削减的局面。第二首极力赞扬了林则徐、邓廷桢的爱国行为,并表明他的心迹,也要做一个像林则徐这样的书生武将,不为封侯,但为国泰民安而已。第三、四首诗感叹奸臣当道,庸才误国,像自己这样有才华和抱负的爱国者却只能旁观痛恨,无人听取他的意见。

因此,就在《南京条约》签订后,左宗棠便决心“买山而隐”,耕读著书以度余生。果然,1843年,他靠着在陶家教书几年积攒的银子在湘阴买了70亩田,自命“柳庄”,开始了教书之余躬耕读书的生活。

柳为报春树,给人祥和、春意盎然的感觉。左宗棠取名所买地为“柳庄”,大概是寄寓了美好的愿望,希望美好的春天早点降临,让国泰民安早日实现吧。来到柳庄,左宗棠感叹,这才终于有了一个真正的家。是的,他再也不用寄人篱下,为邻里乡人耻笑了。而在柳庄这几年里,除了教书之余经常回来享受到合家团聚的欢乐之外,左宗棠更开始学习耕种,专门研究农事。那时第三次会试失败后,他就在返家途中购买了好些农书,并在研习地理、军事、外交的暇余翻看这些农书,只是苦于一直没有时间试验。这次恰好如愿,他在自家的田地里种桑、养蚕、缫丝,另外,水稻茶叶、树木、竹子、蔬菜、花朵等等,他一样也不落下,俨然数十年的农事老手,以至于后来回忆起柳庄的这些年,左宗棠欣然觉得,他最擅长的并不是什么地理和军事,而是农艺。

左宗棠对自己的农艺如此自信和欣慰不无道理。他与一般的农夫不同,正如他批评其他农夫“目光短浅”一样,他在农艺上有自己的一套。首先,他对于农艺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不仅是将其作为谋生的手段;其次,他有着丰富的理论支撑,不仅是从书中获得知识,更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汲取所长,避其所短;再次,他敢于创新,不管是在管理模式还是耕种试验上;最后,柳庄耕种虽然有着“拟长为农夫没世”的想法,但其实他心底隐约有着以此为试验,以推广先进经营和耕种方法,为更多人从中获利求富的念头。而他后来为官、行军所到之处,无不重视农耕,大力兴修水利,便与此相关。1845年,他还将自己这两三年来的试验成效和经营理念等汇集成书,名曰《朴存阁农书》。按左宗棠自身的意思,这本书一改往昔许多农书大话漫谈的弊端,以实际试验成效说事,书中所述均有理有据。

从1843年移居柳庄,左家暂时过上了一段类似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幸福而安康。然而,不久接连几年的干旱,旱灾之后又是洪流又是疾疫,让左家着实度过了几年最艰难的时日。那时,左家可谓家徒四壁,又因疾疫全家病倒,吃不饱、睡不暖、行不安,病吟声每日不断从家中传出,左宗棠因此自嘲为“男呻女吟四壁空”。这对于一个家庭主心骨的男人而言,其中压力可想而知。

然而,左宗棠更看到和他们家一样,甚至比他们家更悲惨的广大乡邻的苦难,于是他自告奋勇走出来,和一些志同道合者来往于有钱人家为赈灾募捐,在族里积粮备荒,适时开仓赈济。他自己更是把家中值钱的东西典卖掉,和夫人一道经营自建的“仁风团义仓”,救活了好多邻里乡亲。“吾不欲见一饿毙之人”,左宗棠如是说道。

左宗棠是一介儒士,他的祖上便早已传承此济贫救灾的儒风,而对于左宗棠本人,在柳庄这几年救灾所做的一切,也不过是仁义作风的延续罢了。比如此前他拿着妻子给的百金上京赶考,结果却将百金馈赠给贫而无以为生的姐姐一家,后来途中又遇到四五壮汉逼一老者还债的事情,他也毫不犹豫为之代还。而后,待他高升为官,年奉万两以上的时候,他依然保持清贫的生活作风,将自己的大部分俸禄无偿捐赠出去。这自小至终的善行,和陶澎的作风如出一辙。他们,也正是中国一代儒士的典型代表。

切勿漫说儒士济贫的事情,自英军在中国打开一道巨大的窗口之后,左宗棠在八九年间一直未有出山为官的打算。他自号“湘上农人”,似乎有意要做一个标准农夫。其实,这只不过是一时受挫的儒士暂取道学避世的做法而已,正如他夫人所言“书生报国心常在,未应漁樵了此生”,左宗棠是不甘心于渔樵之间而没世的。在这期间,他的好友胡林翼仕途比较顺畅,曾与他在安化小淹陶家相聚,彻夜畅谈国事。可见,他明为农事,暗操国事。也就是说,左宗棠,他还在等待一个最佳的出道时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