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知识经济_杨福家院士事迹

知识经济_杨福家院士事迹

时间:2022-07-30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知识经济_杨福家院士事迹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大转变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逐渐丧失昔日的荣耀,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并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比尔·盖茨的启示被誉为“世界知识经济之王”、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崛起,是当代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这或许是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

知识经济_杨福家院士事迹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大转变的时代,传统的以大量消耗原材料和能源为特征的经济正在逐渐丧失昔日的荣耀,一种全新的基于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的经济形态已经显示出勃勃生机,并表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就是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

知识经济对我国和世界的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会有什么影响?如果说,200年前工业经济开始逐步替代了农业经济的话;那么,今天人类又面临一个经济转型期——知识经济正开始替代工业经济。这是一个机遇,又是一个挑战。在前一个机遇来到时,在农业上比我国落后的国家抓住了机遇,超过了我们。今天,我们将如何面对新的机遇?现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使人感受到,能不能看到明天会发生什么,将决定事业的成功还是失败。

比尔·盖茨的启示

被誉为“世界知识经济之王”、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崛起,是当代知识经济开始形成的标志。这位盖茨先生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富豪的榜首。而且,其上升速度非常快:近一年来,平均每周增加资产4亿美元。在1998年,他的财富已超过600亿美元。他的成功、他的兴起与别人完全不一样。在农业经济的社会里,少数人依靠对土地的控制,对奴隶的占有获取巨额财富;到了工业经济的时代,除了对土地、劳力的控制外,还依靠自然资源、运输工具等积累财富,从而出现了一批全球首富。在1982年开始评价世界富豪时,前10名中有6位是石油大王,还有汽车大王、船王,等等。那时,发展中国家常以钢铁产量多少,来表示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今天,主要差距已转为知识的差距。美国微软公司(1975年成立)以及CA 公司(Computer Associates,1976年成立,美国第二大软件公司)的产品是软盘中包含的知识,这些知识产品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这是一个崭新的产业。去年,微软公司的市场价值已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5000家中小型信息产业,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绝不亚于名列全球500强的大公司。靠知识致富的比尔·盖茨登上了世界首富宝座。华裔王嘉廉(Charles WANG,CA公司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极大成功,也十分令人瞩目,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他们的成功启示我们,可以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这或许是知识经济的最重要的一个特征。既然资本是生产要素之一,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因而,知识理应成为分配的最主要依据之一。(www.guayunfan.com)我们知道,工业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制造业,制造业为工业经济提供了最重要的支持。到20世纪70年代,制造业约占一个工业化国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0%至50%,可以说达到了巅峰状态。但从此以后,这种情况就开始发生变化,近几年这一比重一直在下降,现在至多只占20%左右,而制造业从业人数则下降得更快。即使从制造业本身来看,当今的制造业与传统的制造业相比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增加了许多知识和科技的内容。比如波音777的设计,以前在设计时都要做风洞试验,现在有部分内容可以在电脑上进行虚拟现实设计,其零部件的生产、组装更是完全自动化。现今汽车的设计、生产中,电子部分的比例也大大增加,如用计算机研究两辆汽车的碰撞过程、人员受伤的情况,以及如何来防止和最大限度地降低受损伤的情况等,防撞装置的研制改变了过去的实物试验。汽车与导航系统结合,更使得汽车增加了生命力。美国Xerox(施乐)公司以生产复印机闻名于世,但一度曾大大落后于日本一些公司。近年来,该公司采取数字化技术,把复印与网络相结合,又一跃为领头公司。

1996年6月28日,比尔·盖茨访问复旦大学

可以预计,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社会里,制造业的总量将会衰减,但衰减到一定程度就相对稳定了,而此时的制造业将增加许多新的、软的成分。

比尔·盖茨和王嘉廉先生的产品都是知识型的(“软”的),所以说知识经济的另一个标志是知识产品的比例大大增加,其本身不仅可以作为一个产业,而且以前的一些传统产业也可以通过增加知识的含量改造成知识型企业。这就是工业产品知识化。

现在,在企业资产中,无形资产的比例正在大大增加。据测算,美国1995年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至60%;同时各类咨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咨询业务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大大增加,这也是知识经济的一个特点。与此相反,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数目逐年下降,例如,在30年前,美国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占劳动人口总数的33%,目前只占17%,到2010年为10%左右,2020年将小于2%。这个情况与200年前工业经济逐步开始替代农业经济时的情况十分相似。200多年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80%以上,现在美国农业人口只占1%至2%,而这些农业人口不仅能养活美国的几亿人,而且农产品还大量出口。类似地,丹麦500万人口中从事农业的只占6%,却能养活五个丹麦。

归纳一下,我们可以说:

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软件知识产业的勃兴是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初具框架的标志。

以知识作为资本发展经济,知识将作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白领工人人数超过蓝领工人人数,并出现一批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金领阶层,可以说是发生在20世纪中的重大事件。

软(件)的比例在整个经济中的份额大大增加,包括专利、商标等在内的无形资产在整个经济资产中的比例大大上升,咨询业日渐兴盛;作为工业经济主干的制造业已注入了越来越多的新科技知识。

农业经济被工业经济替代,并不说明农业不重要(农业在任何时代都十分重要),只是说明:一是农业比例下降,二是农业被工业化了。现在,工业经济逐步被知识经济所取代,并不意味着工业产品不重要,只是意味着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下降(从事传统工业的人口也随之下降);工业产品要知识(智能)化。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者戈登·摩尔

信息——知识经济的燃料

20世纪初,有人已把石油比喻为工业经济发动机的燃料,虽然那时刚刚把汽油发动机用在四轮人力车上,还没有好的公路,更没有高速公路。现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信息是知识经济发动机的燃料,而且我们已初步有了信息高速公路、信息数据库。在工业经济社会里,人们谈论发电机、铁路、福特公司的生产流水线;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我们必须熟悉半导体、芯片、光盘、计算机。

现在《纽约时报》一天的信息量等于17世纪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信息的总和;在一片指甲大小的芯片上可以存放相当于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量;用一张光盘可以存储一部大百科全书的内容;利用信息高速公路,1秒钟就可以把两年的《人民日报》的信息全部传输完。不久,一束光纤将可传输现在全世界每一天所有的电话通信量。

最近,美国政府决定,由康柏电脑公司与匹兹堡超级计算中心联合制造管理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计算机,该机有2728个处理器,每秒钟能运算6万亿次,相当于一个人186000年的工作量。

英特尔公司的创始者戈登·摩尔在1965年曾提出一条规则,俗称“摩尔法则”,即每18个月微处理机的能力翻一番,而其价格却不变;或称相同能力的计算机价格每18个月降50%。事实证明他的法则是正确的。例如,在1984年台式小型计算机每秒只能运算200万次,而在1994年已达到2.56亿次;在1998年已超过20亿次。在光纤领域里,也有了一个“摩尔法则”:光纤通信量每12个月翻一番。

现在,美国已有70万个私人网络,日本有75000个,欧洲有14000个。全球135个国家已有220万台计算机进入了Internet,并且还继续以每月10%至15%的速度在增长。

软件的发展、网络的产生、虚拟技术等的广泛应用……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新特点,这使得知识在经济社会中产生的作用与以前大不一样。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数字化工业、知识社会……各种新名词不断涌现。

对未来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可以说是一场无声的革命,它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教学、经营管理乃至领导决策等活动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当然,现在要让任何一位严肃的学者来估量这场革命对科技、教育及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可能还操之过急。但是,笔者愿以日美竞争中的实例来说明一点:能否认识到知识经济正在兴起,对决策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总统里根已觉察到,美国经济的竞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有所下降;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挑战,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为此,他组织了由经济学家、学者、科技顾问为成员的“工业竞争研究委员会”。经过近两年的研究,他们发现,在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崭新的因素,这种因素的影响力将会超过18世纪末工业革命开始时对英国的冲击。事实上,美国的经济已分为两块:一块是旧的,进展缓慢;另一块是新的、刚成立5至10年的、以计算机为特征的中小企业,进展神速,其代表就是微软公司。微软公司创立23年,已有15000 名雇员,市场价值已达到1500亿美元(美国三家汽车公司市值的总和也只有1400多亿美元),并造就了数千名百万富翁。而这种新型的企业正是日本的弱点。因此,这个委员会的成员们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方案。美国政府适时采取了“依靠高等学校与工业界相结合”“发挥自己特长”的战略方针,而拒绝了诸如利用外汇汇率、增加关税来加强竞争力的各种短视的建议。事实证明,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我们看到:在过去的40年中,日本发展了53家钢铁联合企业(是美国的4倍),50家摩托车工厂(是美国的5倍),12家汽车公司(是美国的4倍),42家计算器公司、13家传真机制造厂、20家复印机制造厂(日本的家用电器公司是美国的3倍),280家机器人公司(是美国的6倍)……

在同一时期,美国却大大加强了计算机、半导体工业的发展:芯片工厂,美国280家,日本20家;计算机、软件公司,美国比日本多千倍以上(高等学校对此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现在,美国每三户人家就有一台计算机,而日本每十户以上的家庭才拥有一台;而私人网络的使用率,日本只及美国的十分之一。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在知识经济领域,日本已大大落后于美国。

199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3.9%,是近9年来最强劲的;通货膨胀率为1.7%,是近11年来最低的;失业率已从1992年的7.5%下降为4.6%,是近25年来最低的;从1993年以来,美国财政赤字连年下降,按1999年预算,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将为零,是近30年来从未有过的。美国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时下已突破9000点大关!

对于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不同的情景,一位日本经济学家曾作过生动而形象的描述:听说山的最高峰有黄金,我们就拼命爬,赶上了美国,到了这座被称为“追赶山”的顶峰,但并未发现很多黄金;但是,当我们抬头看时,发现旁边还有一座更高的山,称之为“创造山”,这下大事不好,美国人已越过半山腰了!

追赶山与创造山

信息革命使创造财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知识资本将成为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能不能看到明天会发生什么,将决定事业的成功还是失败”。

我们的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的脚步声已经清晰可闻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将不可抗拒。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知识经济无疑会对我们国家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知识经济逐步形成过程中及形成以后(我认为,即使在发达国家,知识经济从形成到成熟至少要20年时间),我们的经济发展应采取何种策略。

1997年11月在加拿大开了一个“97全球知识大会”,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会上作了一个重要发言,谈到了世界上有三个“10亿”,即有10亿多人每天平均的生活费不到一美元;10亿人处于缺水状态,每天没有净水饮用;10亿多人是文盲。怎么使得这么贫困、落后的一大群人赶上发达国家人们的生活水准?如按原来的路子赶,要赶上去是很难的。而如果靠知识、靠信息,那他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比较快地缩短。对我国来讲也是这样。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果完全沿着他们的道路走,一步一步赶,既不可能也不现实。例如,石油(工业经济的驱动剂),世界可采储量为1430亿吨,而中国仅为33亿吨,正好是全世界每年消耗的石油量。可见,全中国至今已探明的可开采石油量只够全世界使用一年。我们能沿发达国家的老路走吗?但是,工业经济靠自然资源,这是有限的,而知识经济靠知识,却是无限的!现在人们喜欢讲“超常规发展”,只有改变发展模式,依靠知识、信息,才能真正做到“超常规”,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会很快缩短。知识靠人才,人才靠教育。知识经济的一系列特征对教育是巨大的挑战。

出版于2001年的论述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专著

知识经济的一大特征是“千变万化”。有人说,对企业发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已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动态瞬变的。搞企业管理的必须研究一系列新问题。一个企业如果要生存、发展,会面临许多问题,过去都是用静止的观点来研究这些问题,现在在知识经济形成中,这些因素都是动态的,而且变化非常快,正以比以前快10倍的速度变化着。以前好像是有些风来,现在是台风,你怎么去适应它?不能适应,企业就要垮下去。我们可以看到,现在世界上一些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大公司都在纷纷联合并存,因为他们懂得只有强大的集体才能抗击狂风巨浪的冲击。

面对以上情况,像复旦大学这样的重点大学,就必须把素质教育与通才教育放在学生培养的首位。否则,我们的学生就很难适应今天这种瞬息万变的形势。我们不赞同在很狭窄的范围来培养学生,就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的是创新。讲到创新问题,最明显的例子是电传(Telex)、传真(Fax)和电子邮件(E-mail)之争。当年美国人首先搞出电传,不久日本人搞出了传真。有了传真,电传就基本失去意义。而美国人的做法是,你搞你的,我做我的,我不跟在你的后面走。现在世界市场几乎所有的传真都是日本的。美国人没有去搞传真,而是开发出电子邮件。传真,每分钟一般只传2至3页,发通知到100家单位,要发100次,既费时又费钱;电子邮件每分钟可以发数百页,发通知到100家单位,只要发一次,省钱又省时。现在电子邮件不仅打倒了传真,而且从电子邮件进一步发展到网络,这又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天地。在网络这个天地里,美国人更是遥遥领先,这就是创新的结果。不过,美国公司也有落后的地方,例如,摩托罗拉公司早期保守地坚持模拟机,在中国手机市场上的占有率很快从90% 跌至20% 以下。与此同时,在数字化上略胜一筹的瑞典爱立信公司、芬兰诺基亚公司占了中国大半个市场。如果我们老是你搞电传,我也搞电传,你搞传真,我也跟着搞传真,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人民应该自己创新。

怎么创新呢?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譬如我们的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都是不善于提问题的。前两年最伤脑筋的是国外学者来访报告交流时,下面往往没有人提问,鸦雀无声,这种场面与国外的场面极不相同。我们从小没有这个习惯,而提问是创新的开始,问题问对了就相当于一半的创新完成了。我们要从小学教育起就培养树立创新的观念。现在很多国外的课堂教学不是排排坐,而是大家围坐一起师生间双向交流,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讲。我们国家大部分学校都是一个模式,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乖乖地听、记,这种模式与创新的培养格格不入。

此外,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要训练学生与人共事,不能只看到自己,要讲究团队精神。只会孤军奋战的人已不适应今天的形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赢与输也是千变万化的。当比尔·盖茨结婚的时候,有人祝福他早生贵子,接微软公司的班。他风趣而有哲理地说:他的儿子长大时,微软早不存在了。确实,计算机王国在10年前的八大金刚(IBM、HP、Data General、DEC、Sperry、Univac、王安、Cray),目前只剩下了两个(IBM、HP),连同三个新盟主(SUN、DELL、Compaq),形成了五大台主的新格局。曾举世闻名的王安公司,传到他儿子的手中后,已跌到了谷底。

微软公司总部

我们必须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要让学生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一个人很难永远是成功者,理性地面对失败应是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总之,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还要采取更具开拓性的多种形式来培养、训练我们的青年一代。

现在,国际上有人认为,随着电脑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若干年后大学可能不必存在了,靠网络学习即可。这种说法误解了教育和培训之间的区别,夸大了网络的作用。大学阶段主要是教育,教育学生怎么全面发展,怎样成为国家栋梁、社会英才。这是网络所不能企及的。网络将使学生的课程、讲座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教育资源得到更大程度的共享和利用,并对学生参与研究工作发生重大影响,还可替代一些短训班的功能。培训班将是今后社会中的一大特点,在21世纪,终身教育将成为人类教育史上新的一页。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的地位也将发生重要的变化。高等学校将不仅是传授知识、培育人才、创造知识、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的地方,而且也将是哺育知识型企业的场所。例如,当日本人大搞钢铁厂的时候,美国人转而大搞芯片工厂,而芯片是知识经济的台柱。美国的芯片工厂、软件公司数量大大超过日本。美国5000家与信息有关的中小型公司的贡献绝不亚于500家大公司。现在驱动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是这5000家规模不大的知识型企业。而这些企业都离不开高校。可以说,若周围没有斯坦福、伯克利这些著名大学,就没有硅谷;同样,美国著名的128公路旁的大片高科技企业,也都离不开高校,没有哈佛、没有麻省理工学院,就没有这批高科技企业。所以现在美国人办公司、办企业,先要看距自己30分钟车程的范围内有没有大学,没有大学不要办工厂,他们是懂得依靠大学的。美国的三大科学园区(硅谷、128公路、三角地带)都与高校紧密相邻。

硅谷的发源地——斯坦福研究院

位于芬兰的诺基亚总部

芬兰的诺基亚公司是又一个典型。芬兰是一个只有500万人口、位于北欧的小国,有森林之国、千湖之国的美称。但是,“二战”后被割去一大块土地,直到20世纪70年代仍是北欧最贫穷的国家。它有一个小镇,叫诺基亚(NOKIA),在1865年成立了诺基亚公司,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典型企业,既搞纸品工业,又搞橡胶等十余种产品,但在90年代初,看清了“明天会发生什么”,果断地把总部迁到大学旁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信息产业,现已成为世界移动电话第二大公司(1998年,仅次于美国摩托罗拉;1999年为世界第一;2001年上半年公布的数据指出,诺基亚已占世界移动电话市场的35%,遥遥领先),1996年净销售额85亿美元,是国家财政预算的五分之一。诺基亚特色之一是4万职工中1万人搞研究与开发,他们都与高校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芬兰首都50万人口中有6万名大学生。

另一个例子是以色列,笔者曾在复旦大学接待过已故以色列总理拉宾,他自豪地说:“以色列只有550万人口,领土的60%是沙漠,90%是干旱地,各种各样的干旱地都有。但是,我们是农业强国、高科技强国。”“为什么?”因为“以色列有七所一流大学。每三位男性公民中有一位拥有博士学位,每1万人中有140位教授、工程师!”

这可以说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其核心是知识型企业,其中包括知识化了的传统工业企业,而这些企业都离不开高校。所以,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复旦演讲后接受媒体采访

中国的高等学校有责任像美国高校哺育出“硅谷”那样,哺育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并在与大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使高校科研成果加速产业化,另一方面使工业经济的企业向知识型企业转化。

以色列农业的滴灌技术

总之,知识经济是一种正在形成中的崭新的经济形态,现在对此的一些理解都可能失之偏颇,但这里面有大文章可做。我们都应像罗丹所塑造的“思考者”那样去勤于思考,为未来做准备。

补充背景资料[2]

一、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一份《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这份报告以文件形式首次正式使用“知识经济”(knowledge-based economy)这个概念,指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之上的经济。

40多年以来,世人对知识经济的研究,首先是由美国学者带动的,可以列举6位代表人物,或者说经过了6个阶段:

——1959年哈佛大学社会学家贝尔,第一个提及相近概念,后来他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说:“后工业社会是围绕着知识组织起来的”。

——1962年经济学家马克卢普,第一个提出“知识产业”(knowledge industry)概念,它包括教育、研究与开发、传播、信息设备与服务。

——1980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其《第三次浪潮》一书中,第一个将信息化观念传遍全世界。他从纵向的、时间、历史线条上,将人类文明史分为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三次浪潮,提出“今天,在我们的第三次浪潮建设新的信息领域”“马克思讲剩余价值论,我们现在大可搞一套信息价值论”。

——1984年奈斯比特研究与咨询集团主席奈斯比特,在其代表作《大趋势》中第一个全面分析了知识经济的影响,他从横的、空间、现实层面上,提出了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过程中社会结构变化的十大趋势。

——1993年克莱蒙研究院教授、经验管理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在新作《后资本主义》中,第一个提出“知识生产率将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公司竞争的决定因素”。

——1994年温斯洛、布拉马合著《未来:在知识经济中把知识投入生产》,是人文学者著作中第一个正式使用“知识经济”概念的。

1997年2月,克林顿总统,一位国家元首,在演讲中正式讲到“知识经济”。

青年比尔·盖茨充满创新活力

二、1955年出生的比尔·盖茨,从小就迷恋于电脑、BASIC语言,13岁就自编软件程序。他曾就读于美国湖滨中学,也就是全世界最早开设计算机课程的中学,这更强化并发展了他的兴趣和爱好。当个人计算机被IBM等老牌计算机巨头视为充其量不过是儿童的电子玩具而不屑一顾时,比尔·盖茨却极其敏锐地预见并深信个人计算机将改变我们、改变市场、改变世界,他无意承继曾任全美律师委员会主席的父亲的律师职业,20岁时(1975)毅然决定在哈佛大学法律系二年级停学,自己创办微软公司,不失时机地全力投入,站在信息时代的最前列,顺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趋势。30岁时(1985)盖茨就成为亿万富翁,40岁时(1995)已连续6年被列为世界首富,其财产超过全世界有史以来任何一位大富翁。1996年微软市值超过美国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工业巨头之总和。1996年9月16日,微软市值超过5000亿美元,相当于世界第11富国,约为我国GDP的二分之一;比尔·盖茨个人财富近1000亿美元,超过新加坡国内生产总值。

2015年11月28日补注

这篇文章是在1997年初在美国总统早餐会上,听到克林顿总统在演讲中提到知识经济后,回到国内后写成的。是笔者所写文章中,被转载得最多的文章。现在笔者感到,知识经济的高级阶段——智慧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其特征之一就是“互联网+”。

【注释】

[1]本文为1998 年12月10日修改稿。部分内容已载于1997年10月3日,1998 年1月9日和4月3日《文汇报》;1997年10月20日《解放日报》;1997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1997年12月19日,1998 年4月6日《人民日报》;1997年12月《东方经济》;1998 年1 月《中国高教研究》;1998年3月《自然杂志》;1998年4月《大自然探索》;1998年5月《高教文摘》;1998年11月《商业》;1998年7月《集团经济研究》;1998年9月16日《新疆经济报》头版头条;1998 年5 月28日《大众日报》;1998年10月《南风窗》;1998 年11 月4 日《上海科技报》等。

[2]参见杨福家、吴国平:《知识经济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入编于钟启泉、金正扬、吴国平主编的《解读中国教育》一书,第25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0月;或参见《教育参考》,2000年5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