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论抗战时期的滇西反攻战役_谭茂森文存

论抗战时期的滇西反攻战役_谭茂森文存

时间:2022-07-12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论抗战时期的滇西反攻战役_谭茂森文存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短短几余年,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即攻占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大片国土,国民政府被迫迁都四川重庆,于是,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成了抗战的大后方。经此催促,蒋介石考虑到整个东南亚的战局形势,最后同意了盟国的要求,决定立即发动滇西反攻。

论抗战时期的滇西反攻战役_谭茂森文存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短短几余年,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者,即攻占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和华中大片国土,国民政府被迫迁都四川重庆,于是,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成了抗战的大后方。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贪得无厌、野心勃勃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又攻占了东南亚广大地区。尔后,为了切断中国接受外国军援的唯一国际通道、被誉为“抗战输血管”的滇缅公路,借以迫使中国屈服,日本于1942年5月自缅甸出兵,侵入云南西部,相继攻占了怒江以西的畹町、芒市、龙陵、腾冲瑞丽、陇川、盈江、梁河等地,约3万平方千米。于是,作为抗战大后方的云南,一变而为抗战的最前线

1944年5月,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滇西远征军在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援和盟国的有力配合下,发动了英勇悲壮的滇西反攻战役,经过长达半年多的激战,终将日寇逐出国门,尽收失地。继而乘胜前进,直捣缅北,追击穷寇,痛歼日军。此役,中国军队“发扬国威,转换战局,除国际交通之障碍,开反攻胜利之先声,虏廷作失败之哀鸣,盟友有英勇之赞誉。凡此光荣之战果,实为热血之奇葩”。战果辉煌、意义重大的滇西反攻战役,既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充满着典型的国际主义精神,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而且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壮丽篇章。在祖国改革、开放的今天,为了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确有必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公正的研究和探讨。

一、滇西反攻计划的制订

滇西反攻战役的计划,主要是根据中、美、英三大盟国的各自利益和共同利益而制订的。1942至1943年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西方战线苏德战场上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和东方战线亚洲太平洋战场上美国发动的胜利攻势,致命地打击了西方的德国和东方的日本两大帝国主义,因而构成了西方和东方两个战线的转折点。在此情况下,1943年11月,为了协调对日战略,盟国中的三大国首脑,即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和中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埃及首都开罗召开国际会议,会后发表了著名的《开罗宣言》。宣言重申,三国坚持共同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投降。具体到滇缅战场,美国主张应该支持中国继续对日战斗,以便牵制大量日军而减少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压力,并以中国为基地最后进攻日本本土;英国打算夺回原属的殖民地缅甸,但又深感无力单独抗衡日本,而需借助中国的军事力量;中国则认为,为了获取国际援华战略物资,以确保抗战的最后胜利,必须进军缅北以打通中印公路。有鉴于此,三国一致决定:共同反击侵缅日军。其反击计划基本上为:兵分两路,一路以此前撤往印度东北部的中国远征军改编而成的中国驻印军为主力,与美军组成中美联军,自印度东北向东南挺进,反击缅北日军。该路军以美国将军史迪威为总指挥,中国将军郑洞国为副总指挥,下辖新编第1军,军长孙立人,新编第6军,军长廖耀湘;一路则在云南重组中国远征军,习惯称滇西远征军,自东向西攻击前进,待收复滇西失地后,出师缅北,与中美联军合兵一处,再自北而南,与英印、英缅军队共同收复缅甸。后来,重组的滇西远征军总司令长官部驻云南楚雄,长官司令卫立煌,参谋长肖毅肃,包括两个集团军,即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下辖第2军,军长王凌云;第6军,军长黄杰;第71军,军长钟彬。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下辖第8军,军长何绍周;第53军,军长周福成;第54军,军长阙汉骞。(www.guayunfan.com)早在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与美军一个支队组成的中美联军,即开始了自印度东北部反击缅北日军的作战。经过一年的战斗,先后攻克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大片地区,至1944年3月,兵锋直指缅北重镇密支那。日本认为:“密支那是缅甸北部要冲”,“对日军来说,确保密支那周围,对云南作战……均至关重要”。因此决心死守。同时,日军为了稳住西线阵脚,打破中美联军与英印军的联合攻势,决定孤注一掷,以攻为守,调集3个师团,突破印缅防线,攻入印度东北境内,重兵包围了英印军的重要基地英帕尔。英印当局大为震动,于是,东南亚盟军司令、英国蒙巴顿勋爵和副司令史迪威,紧急向中国求援,请求中国战区司令蒋介石火速增兵印度,并立即发动滇西反攻,以解印度和英印军的燃眉之急。

正当日军大举进犯印度东北,英印军队岌岌可危,印缅战场骤然紧张的严峻时刻,1944年3月中旬,美国总统罗斯福致电蒋介石,要求中国尽快增强驻印兵力,以正面抗击日军的进攻,并迅速发动滇西反攻,以牵制日军兵力,对此,蒋介石因考虑到中国其他战场形势而未即允。3月下旬,史迪威亲自飞往重庆,面谒蒋介石,重申前请,希望中国立即采取军事行动。蒋介石表示,援助印缅一事,同意立即空运两个师至印度东北,以增强英印军的力量;滇西反攻一事,在中国整个战场得到加强以前,尚难立即发动。4月上旬,罗斯福再电蒋介石,坚持前请。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也向中方提出,鉴于印缅局势,中国军队发动滇西反攻,已属正当时机,刻不容缓。经此催促,蒋介石考虑到整个东南亚的战局形势,最后同意了盟国的要求,决定立即发动滇西反攻。4月14日,中国军政部长兼中国军队参谋总长何应钦,正式签署了“怒江攻势命令”。

滇西远征军长官司令部接到反攻命令后,根据重新调整后的军队建制,立即确定了滇西反攻的作战方案:以滇西重镇腾冲为反攻的首要目标,得手之后再陆续向西推进;以第20集团军为主攻部队,分两个梯队攻击前进,其第54军由腾冲东北进攻固东方面,第53军由东面进攻江苴方面,然后两军合兵齐攻腾冲城;以第11集团军为防守部队,主要防守怒江东岸一线,以防日军偷袭中国军队后路,但是为了配合第20集团军的进攻,第11集团军先抽出一部分兵力,对怒江西岸前沿之敌进行牵制性攻击。作战方案既定之后,远征军各部队迅速展开行动,陆续运动至怒江东岸,按照方案分别进行部署:第一,作为反攻第一梯队的第20集团军第54军,在保山北部的怒江渡口栗柴坝和双虹桥附近集结,其军部进驻保山西北、怒江东岸的瓦房街;作为反攻第二梯队的第53军,进至保山以北的老营、汶上一带待命;集团军总司令部则驻于保山北面的瓦窑。第二,担任防守任务的第11集团军总司令部,驻于保山城东北的板桥,所辖第6、第71军则布防于保山以南的怒江东岸各地。第三,远征军总司令长官部由楚雄向前移至保山附近的马王屯,以便与前线加强联系和近距离指挥战斗。一切部署停当之后,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4月下旬,蒋介石曾致电远征军总司令长官卫立煌、第1l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和第20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等,以进行鼓励和督促。至此,滇西反攻已如在弦之箭,中国战场上最早反击日本侵略者的战役即将打响。

二、滇西反攻战斗的进行

震惊中外的滇西反攻战役自1944年5月11日中国军队强渡怒江而揭开序幕,至1945年1月27日,滇西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两路大军在缅境芒友胜利会师为止,历时8个多月。其间主要进行了强渡怒江战、腾冲围歼战、松山攻坚战、龙陵争夺战和芒畹歼灭战等战斗。

(一)强渡怒江战

怒江又名潞江,为云南三大河流之一,源出青藏高原,自北而南流经云南西部,入缅甸境后称萨尔温江,注入印度洋。怒江流经滇西一段,东为怒山,西为高黎贡山,“怒江两岸,危岩壁立,上下曲道,险状异常,水势汹涌,江中怪石峋嶙”,高山峡谷,素称天堑,向为滇西屏障。自1942年5月中国军队阻敌于怒江西岸,形成两军隔江对峙以来,两年期间,日军即以第113、146两个联队之兵力,在怒江西岸沿线,“殚精竭虑,苦心经营,构筑坚固工事,意图死守”。平时过江,已非易事,克敌强渡,尤为艰险。1944年5月11日夜间,我反攻部队首批渡江勇士2万余人,在夜幕掩护下,开始在北起栗柴坝,南至三江口蜿蜒150多千米12个渡口大规模强行渡江。第11集团军所属第6军第39师等部,由惠人桥等地渡过江后上岸不久,即与敌133联队首先交火,中国军队乘着锐气,将敌击退,一路进攻前进,直抵离腾冲城30余千米处。所属第2军第76师和第71军第88师等部,从三江口等处渡过江后,遭敌146联队顽强抵抗,经过激战,日军败退。第20集团军所属第54军渡江之后,分别以第198师为右翼,向高黎贡山山顶要塞北斋公房仰攻挺进;以第36师为左翼,向江苴等地推进。第53军渡江之后即向敌重要据点大塘子主动攻击。大塘子位于高黎贡山腹地,当保山与腾冲间的要冲,四围高山,地势险要,敌人构有永久工事,并以一个联队固守。第53军志在必胜,在盟国空军配合下,集中主力,反复冲锋,在大量杀伤敌人和付出重大代价后,终于攻占大塘子。此战,“我营长王福林、美国联络官马丽瑞少校阵亡,营长李度仙、美国医官欧阳容、翻译官姚元等负重伤”。5月22日,为了配合中美联军进攻缅北重镇密支那的军事行动,远征军总司令长官部奉命将怒江东岸担任防守任务的第11集团军全部渡过怒江,投入反攻战斗。至此,远征军两大集团军全部人马共16万之众已完全渡过怒江,渡江战斗也基本结束。

远征军强渡怒江,挫敌锋芒,初战告捷,是为抗战以来最早较大规模的反攻作战,并为后来的战斗开了良好的先例,史汀生对此曾予高度评价:“滇西远征军强渡怒江出击,是东南亚过去一周内盟军作战的重要新闻。”后人也赞道:“怒江两岸□□□□□(编者注:原文即如此)场;军民协力,同振华夏声威。日寇据险死守,步步顽抗;中国军队戮力杀敌,气吞山河。”

(二)腾冲围歼战

腾冲,旧称腾越,东接保山、下关,西通缅甸八莫、密支那、曼德勒等,向为滇西重镇,古时即为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集镇,近代则为滇西、滇缅商业贸易的中心,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腾冲城东有飞凤山,南有来凤山,西有宝凤山,北有高梁山,“群山环绕,虎视全区”。日军进陷腾冲后,以其精锐之师第148联队重点驻守,两年多来,在腾冲城四周及城内大量构筑钢筋水泥工事,堡垒星罗棋布,战壕四通八达,通电铁丝网遍及城厢内外,加之“腾冲城墙,下有条石,上为砖砌,号称极边铁城,锁钥边陲”,真可谓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防守易,进攻难。

1944年6月上、中旬,中国军队相继攻克高黎贡山制高点南、北斋公房后,即挥师西进,兵锋直指腾冲城。7月23日,中国军队开始对腾冲日军发起总攻击,同时,盟军飞机猛烈轰炸腾冲城四周敌阵,炮兵也频频发炮轰击。经过激烈战斗,第53、54军先后分别攻占城东飞凤山、城西宝凤山。但城南来凤山之敌凭据坚固工事,死战不退。面对顽敌,中国军队即用先进的火焰喷射器将敌烧毙,始而占领该山,残敌被迫退守城内。腾冲城墙原为坚石巨砖筑成,高而且厚,兼有大盈江及饮马水河环绕东、西、北三面,加之堡垒环列,故敌有险可凭,决心龟守坚城。8月2日,我第36师开始攻城,美国空军大力助战,先后炸开城墙13处缺口,并炸死敌酋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校等。8月17日,我预2,第36、116、198等师先后突入城内,与敌展开激烈巷战,“顽敌家家设防,街巷堡垒星罗棋布,尺寸必争,处处激战,我敌肉搏,山川震眩,声动江河,势如雷电,尸填街巷,血满城沿”。一场恶战,仅中国军队伤亡每日即达四五百人,惨烈之状,可见一斑。9月9日,残敌被我方压至城东北角一隅。此时,始终关注腾冲战局的蒋介石严令攻腾部队:“腾冲必须在9月18日国耻纪念日之前夺回。”中国军队获此命令,倍加猛攻,空军轰炸,大炮齐发,步兵冲锋,渐逼敌寇。敌酋太田大尉深感末日来临,特向其军司令官、师团长等发出临死前的哀鸣诀别电,并烧毁军旗、密码本,破坏无线电报机后,率残敌做垂死挣扎。中国军队则坚持不懈,猛攻不止。9月14日,终于肃清城内残敌,沦陷两年之久的腾冲城得以光复。“青白之旗乃复飘扬,边陲重镇,万民鼓舞,同声庆幸。”腾冲大捷是滇西反攻战役中带有决定意义的战斗,腾冲城的收复对于彻底击败滇西境内之敌,策应中美联军反攻缅北及打通滇缅公路、中印公路均起了重大的作用。

(三)松山攻坚战

松山位于保山至龙陵之间的怒江西岸,东距惠通桥20余千米,西距龙陵50余千米,滇缅公路蜿蜒其下,“前临深谷,背连大坡”。南为阴登山,北为黄土坡等,中间最高者为松山主峰。日军攻占怒江西岸以后,即以其主力第56师团113联队驻守松山,兵力多达3000余人,并以腾冲、龙陵和松山互为犄角,构成三足鼎立之势。中国军队充分意识到,松山不克,则龙陵难复;龙陵不克,则滇缅公路难以开通,且敌还可经龙陵增援腾冲和松山。其地势之重要,曾被盟国喻为“东方之直布罗陀”。日军盘踞松山两年,所筑坚固工事,“布满全面,如龟背纹,周以刺铁丝数重,堡垒内外,编成浓密火网,互为支援,复能支撑,即局部失陷,亦不影响余部之单独作战”。日军为了死守松山要塞,其工事之设计与构筑,可谓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堡垒构筑,分为三层,上作射击与观测,中作寝室或射击,下作掩蔽部或弹药粮仓库”。堡垒上铺钢板数层,交通壕沟纵横交错,明壕之外另有暗壕,复设有地下电线、无线电话,内外联系颇称便捷。加之敌军“奉命死守,战斗意志,至为顽强,虽阵地粉碎,仅余一人,仍拼死顽抗,不死不休。故争夺一阵地,将敌兵悉数斩杀无余,始能占领。故战事之进展甚缓,而牺牲极巨也”。

6月4日,在怒江东岸的重炮轰击之后,我71军第28师主力首次向松山之敌发起进攻。经过激战,占领腊勐,切断了松山与龙陵间的公路,使松山守敌变成孤军作战。此后敌曾数度增援,也被击退。但因其堡垒坚固,中国军队连续炮轰,均未奏效,而第7l军已伤亡千余人,战局呈胶着状。乃改由精锐的第8军接替71军,继攻松山。7月初,在空军和炮兵的有力支援下,第8军向松山守敌发动第二次猛攻,敌虽伤亡惨重,但仍固守其阵地,拼死顽抗。为了研究战地实况,以制定克敌制胜的最佳方案,远征军首脑卫立煌、宋希濂、第8军军长何绍周及美军联络官窦恩将军等,特亲临前线,视察战地。最后决定:挖掘地道达于敌堡,装填炸药爆破残敌。7月20日,第8军发起第三次猛攻,其中以第103师为左翼攻击敌侧阵地,作为策应;以第82师为右翼攻击敌主阵地,并掩护军直属工兵营连夜作业,挖掘地道。经过昼夜奋战,数日之间即挖成两个炸药室,填满约10吨烈性炸药。8月20日,军长亲自下令起爆,顷刻之间,“药线引爆,巨响震天,山崩石陷,守敌尽毙”。中国军队继续攻击周围各堡垒守敌,至9月7日,敌113联队残部全部肃清,无一幸存,松山战斗至此结束。日本广播哀叹:松山守军全部“玉碎”。松山战斗历时二月,双方伤亡甚为巨大,“惨烈之状,空前绝后”。松山既克,为中国军队收复龙陵、芒市等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龙陵争夺战

龙陵位于滇缅公路之上,系腾龙路与滇缅路的交汇点,东至惠通桥,北接腾冲,西连芒市,地当交通要冲,为日军在滇西、缅北重点设防的六个守备区之一。龙陵不克,则滇缅公路不通,龙陵若克,中国军队即可西进收复芒、畹地区。

6月5日,第1l集团军第71军第87、88师首次向龙陵之敌发起攻势,先后切断了龙松、龙芒、龙腾等公路,以防敌兵增援。经过激战,曾一度攻入城内。但因日军死守待援,中国军队后勤补给不济,被迫撤出,战事成为僵局。不久,日军分别自腾冲、芒市增援三千余人,疯狂反扑。我第8军所属荣誉1师及第39师迅速加入战斗,将敌击退。8月14日,中国军队再度发动进攻,在空军配合下攻占了城周敌之部分阵地。其中城东南老东坡战事最为激烈,双方反复拉锯,血战6天6夜,始将敌击退,毙敌400余,我官兵伤亡也达800余。其后敌军再度增援,战斗更加激烈,阵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者多次。南天门一战,敌众我寡,中国军队“毙敌300余人,最后无一人退却,全部殉国”。“几天下来,这一防线的守军39师,仅剩百余人”。10月29日,在空军和炮兵的配合下,中国军队分左右两翼发起第三次猛攻,各翼得手后即合兵齐攻龙陵城,经过激战,先克城中敌主要据点观音寺,复占城西制高点,控制全城局势。残敌处我三面包围之中,已成惊弓之鸟,最后乘夜仓皇逃离。11月3日,中国军队终于收复龙陵。龙陵之战,历时5月,“为全战役中时间最长,兵力最多,战斗最惨烈之会战。计敌人共死伤10620员名,中国军队共死伤28384员名,约1与2.7之比”。某营“在龙陵期间,先后补充了十几次新兵,打到龙陵城郊的时候,连伙夫、马夫都拉上去当战斗兵使,实在是没有人了!……龙陵打下来,262团一个团,合并只编得一个营,实际上一个营的人数都没有”。战斗之烈,牺牲之巨,实属罕见。龙陵既克,即为收复芒市、畹町等地打下最后的基础。

(五)芒畹追歼战

芒市位于龙陵西南滇缅路上,敌第56师团司令部驻于此地,是为日军在滇西的最大据点和巢穴,东进可攻怒江、保山,西退可逃畹町、缅北,敌军决意死守待援,以为反扑之基。畹町原为中缅边境一德昂族聚居的小村寨,后因滇缅公路经此出国入缅,遂为祖国西南国门口岸,出南为缅北重镇腊戍,往西为边境要地瑞丽,再西为缅境八莫,战略地位甚属重要。

早在9月前后,中国军队进攻腾、龙之时,为防日军自芒市增援,即遣第2军第76师先期进攻芒市外围,占领桐果园等地,切断了龙芒公路。在桐果园战斗中,敌军多次反扑,均被击退。9月4日早、午、晚,敌先后三次共出动千余人疯狂进犯,我守军227团“不过百人,沉着应战,敌前仆后继,蜂拥而上,势甚危……团长杨庆孚决心与阵地共存亡,激励部下,士气大振。营长黄智源率士兵跃出战壕,与敌冲杀。中国军队连续冲锋六次,歼敌无算,敌溃去,黄营长亦壮烈牺牲”。“是役以少胜众,战绩辉煌,使敌不敢正视”。

11月,中国军队既克龙陵,即分兵三路,乘胜西进,直指芒畹。以第53军为右翼,沿芒市向西进军遮放,意在切断滇缅路以阻敌增援;以第2军第76师为左翼,向芒市以东包抄合围;以第71军为中路,沿芒市河前进,备攻日军主要据点三台山等处;另第6军自龙陵向芒市正面攻击挺进。中旬,中国军队对芒市守敌发动猛攻,先后占领外围,继克敌最后防线大阴山阵地,粉碎日军死守的企图,敌被迫仓皇西逃。11月20日,芒市光复。接着71军跟踪追敌至遮放,黑山门一战,敌军再败逃边境畹町,企图以畹北高山为屏障,作最后挣扎。我得胜之师决意追击穷寇,为歼敌于国门之内;以前已收复陇川等地的第53军为右翼,顺瑞丽江而下,绕出畹町西南,以阻敌逃缅之路;以第6军为左翼,由东进攻抄袭;以第2军为主力,沿滇缅公路自北而南直取畹町;以第71军为总预备队,策应各军。12月27日,我各军枪炮齐发,盟军空军轮番轰炸,向畹町日军发起猛攻。经过黑山门等战斗,大破敌军。旋克畹北各山敌军据点,并突入畹町街区。1945年1月中旬,反攻缅北的中国驻印军已占南坎,正向东疾进。畹町残敌深恐腹背受敌,陷入灭顶之灾,遂突围南逃,败退缅境。1月20日,中国军队收复境内最后一块失地畹町。

至此,反攻战役胜利结束,滇西失地复归祖国版图,被难同胞重回祖国怀抱。1月22日,为了热烈庆祝反攻战役的伟大胜利,远征军在国门畹町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升旗典礼。旋即,中国军队二度出师国门,乘胜追敌。27日,滇西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两路大军,胜利会师于缅甸芒友。2月,远征军奉命,奏凯归国。正是,滇西反攻,大功告成。后人赞道:伟哉!滇西之役,功勋卓绝;爱国精神,光昭日月!

三、滇西反攻获胜的原因

(一)广大将士为国而战

滇西反攻战役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和平而战,为了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而战,为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而战,因此战争是正义之战,中国军队是正义之师。也因此,在各次战斗中,中国军队广大将士均能英勇顽强,骁勇善战,前仆后继,奋勇直前,抛头颅,洒热血,无所畏惧,吃大苦,耐大劳,在所不惜。腾冲战斗中,“我官兵本革命无畏之精神”,“步步争持,处处激战,硝烟蔽日,弹雨迷天,肉搏血飞,草薙禽弥”。在极为艰险的条件下,“忍饥忍寒,冒险犯难,出生入死,有进无退,十荡十决,再接再厉,卒能摧坚陷锐,扫穴歼渠,发扬国威,转捩战局”。松山战斗中,第8军广大官兵为了夺取胜利,“经九次之攻击,重武器及杂兵大部均抽编为步枪兵,军、师直属部队均直接参与火线。(某师)特工两连伤亡殆尽,我伤亡达六千余人,步兵连中有仅余二名者,且死亡人数较伤者为多”。正是这种不怕流血,不怕牺牲,为国为民,血战沙场的忠勇爱国精神,成为反攻取胜的首要原因。

(二)各族民众大力支援

滇西地区是汉、傣、景颇、德昂、阿昌、傈僳、佤等多民族聚居区。我国各族同胞素有反抗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优良传统。滇西沦陷后,日军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各族官员、土司、山官、头人,直至民众,面对强寇入侵,无不同仇敌忾,义愤填膺,纷纷组织起来,或痛击敌人,或踊跃支前。反攻期间,各族民众约30万人,跋山涉水,夜以继日,积极为中国军队抢修公路,运输粮弹,侦察敌情,通风报信,组织担架救伤病员。名垂千古的腾冲“抗日县长”张问德,年过花甲,临危受命,不仅随军转战,痛斥敌酋,还发动民众,积极支前,仅腾冲一县,即供军粮830万斤,马料210万斤,加上副食品,约值五六亿元之巨。中国军队进军芒畹时,需在遮放一地购粮20万斤,当地傣族闻知,纷纷表示:“日军折腾得我们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军队是消灭鬼子的,为我们报仇雪恨,我们宁愿少吃一碗,定要支援军队。”有的少数民族妇女参加救护工作,他们嫌用担架不利索,改用绑腿将伤员兜在背上进行搬运,“山区生长的景颇族、阿昌族姑娘,体力强健,惯于爬山,有的姑娘兜着伤病员比男人跑得还快。……许多官兵感动地说:‘不消灭日本鬼子,真对不起护士队的小姐妹们!’”尤其广大侨胞,身居海外,心向祖国,抗战开始,纷纷表示,同是炎黄子孙,深愿共赴国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们响应南洋侨领陈嘉庚先生号召,组成了3000多人的“南洋机工”,回国参加抗日,驾车赶运粮弹,冒着枪林弹雨,战酷暑,斗严寒,日夜不停地奔驰在高山峡谷、崎岖不平的滇缅路上。为了支援反攻部队,不少民工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同盟国家互相配合

滇西反攻的主力是中国广大爱国官兵和各族民众,但同盟国家,特别是美国也给予了巨大支援和有力配合。早在反攻前的1943年,中、美、英三国商讨反攻缅甸计划时,即决定美国帮助训练和装备中国驻滇军队,以提高其战斗力。为此,同年4月,中国方面在昆明成立了“驻滇军事干部训练团”,蒋介石亲任团长,省主席龙云为代理团长。驻滇美军方面也成立了“昆明训练中心”,专司其事,由杜恩主持,阿姆斯负责训练计划,包瑞德负责行政管理,美军军官担任教官。训练科目包括步兵、炮兵、战车、工兵、通讯、军医、参谋、后勤、外语、情报等。训练对象主要是团级以下军官,军官受训后,再返队训练其部下。中国军队在接受训练的同时,还以美国援助的先进军事装备甚至包括军服装备自己。同时,美军还向远征军长官部、集团军司令、各军、师、团等派驻联络组和联络官,以协助中国军队的训练、作战、联络、运输等事宜。凡此种种,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历次战斗中,美军均予以有力的支持。强渡怒江时,“橡皮艇为美国供应,轻便而易使,每艘可容一班士兵,在一渡口用十数艘,共用三百九十三艘,穷一夜之力,全部渡河之任务完成”。进攻腾冲之战中,某日,美军“战斗机六十架,分五批轮炸顽据城内西北角之敌,浓烟四起,火光漫天,至晚火仍未熄”。不仅大量杀伤敌人及大大减少中国军队伤亡,且为中国军队进攻扫清了道路。其他如修理公路机场、空运部队粮弹、空投物资给养、军械装备修理、战地医疗救护、役畜伤病治疗等,均得到美军方面的大力支持。“在各役中,美方皆与兵站合作无间……兽医少校易伯兹、少校寇丁、少校甘木等,为兵站部检查病马,注射防疫。嗣在大坝共办蹄铁工厂,供给各军、师马骡之用。”

四、滇西反攻胜利的意义

(一)显示了中国各族人民爱国主义的精神

爱国主义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最可贵的精神财富,是对自己的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列宁写道,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从本国人民和世界各民族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出发,一起反对外国侵略者,热爱自己的祖国,进行忠诚的卫国斗争。古老的中华民族素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优良传统,热爱祖国、保卫祖国、保卫家乡、反对侵略、反对压迫等,正是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尤其近百年来,每当外族入侵、强敌压境,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发出最后的吼声”,挺身而出,与敌血战!当日寇的铁蹄踏入滇西国门,面临国土沦丧、山河破碎、民族受侮、人民遭难的危急关头,我滇西各族军民本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保乡即保省,保省即保国”的崇高精神,拿起武器,奔向战场,与敌进行“一寸河山一寸血,一尺国土一条命”的英勇战斗。正如时人所唱:“亡国之痛痛入骨,再不能做亡国奴;国家兴亡我有责,誓死报国雪耻辱。国仇家恨大似天,军民切齿把敌歼;待到倭寇投降日,中外咸歌太平年。”在斗争中,涌现了一个个彪炳史册的英雄人物,演出了一幕幕光耀千秋的英雄场面!为了祖国的安宁,多少人杀身成仁;为了民族的生存,多少人舍生取义!据不完全统计,反攻战役中,中国军队阵亡26000余人,伤残35000余人,德宏及滇西各族人民参加支前的有20多万人,其中有近万人为国牺牲,加上大量的军需、生活物资供应,“在吾国战史上,其消耗数量,不可谓不巨。(因此)得克服困难,达成任务”。广大官兵和各族民众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为国效死,不知有生,为国牺牲,足以自豪”。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丽赞歌,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将永垂青史,激励后人!

(二)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

中国的抗日战争自1937年7月全面爆发以后,在初期,嚣张一时、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很快就占领了中国的大片国土,日军处于战略进攻阶段,中国军队则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其间,1937年9月的平型关大捷、1938年3月的台儿庄血战和同年8月的武汉保卫战等,均属战略防御阶段的重大战役。自1938年10月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其间,1940年8月的百团大战和1944年4月的豫湘桂战役等,均属战略相持阶段的重大战役。此外,1944年中共领导的解放区军民,根据毛泽东提出的“削弱敌寇,发展中国军队,缩小敌占区,扩大解放区”的指示,分别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等地区发动了“局部反攻”,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作为全国性的战略反攻,是在1945年8月初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后才开始的。而于1944年5月所发动的滇西反攻战役,比其早了一年多,因此完全可以认为,它是中国战区包括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最早发动的战略反攻战役。此战役集中了当时国民政府驻滇的大部军队,组成了两个集团军,包括7个军14个师共约16万人之众,浩浩荡荡,杀奔滇西,经过浴血奋战,一鼓荡平入侵之敌,“沦陷之地全部收复”,在抗日战争史上,甚至在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战争史上,“创全歼顽敌之范例,开收复国土之先声”。不仅打通了中印公路,恢复了滇缅交通,捍卫了抗战的大后方和指挥中枢西南地区,从而有力地支援了全国各个战场的抗日斗争,而且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粉碎了“大东亚共荣圈”的谎言,从而大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日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决心,推动了整个战争的胜利进程,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配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亚太地区的战场

滇西反攻战役不仅具有重要的国内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即有力地配合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太平洋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军偷袭美军的珍珠港,并积极推行南进政策,相继攻占了美、英等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不少殖民地,严重触犯了美、英的重要利益,促使美、英等国对日宣战。于是,中国单独一国的抗日战争变成了盟国的共同对日战争。为了协调对日作战,美、英等盟国曾将亚洲太平洋战场划分为四个战区,即中国战区、东南亚战区、太平洋战区和西南太平洋战区,从此,各个战区在战略上便连为一体,互相配合。英国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收复缅甸,并阻止日军西进印度。美国“确信中国为共同作战之重要分子,并视中国战区为击败敌人最切要之步骤”。希望中国战场拖住日军大部主力,以便其进军欧洲和反击太平洋地区的日军。正是在滇西反攻期间,美军在西太平洋战场上对日军发动了一系列凌厉攻势。继1944年2月美军攻占了马绍尔群岛之后。6月,美军出动大批飞机、舰艇和地面部队,经过激战,在付出重大伤亡后,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切断了日本本土与中太平洋的联系,并可由该岛出动飞机直接轰炸日本。因此该役使得日本朝野为之震动,东条英机内阁被迫下台。10月,美军又在菲律宾中部海域发动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即莱特湾大海战,结果重创日军,几乎消灭了日本残存的海空力量,为美军最后进攻日本本土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东南亚战区,在滇西反攻节节胜利的条件下,中美联军分别于1944年8月、12月,1945年1月、3月先后攻克了缅北重镇密支那、八莫、南坎,胜利地完成了反攻缅北的重要任务,沟通了中、缅、印陆上交通线,为英印军队进军缅中、缅南,进而收复全缅甸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当时中共机关报《新华日报》所说的:“反攻缅北,收复缅甸,解放缅甸的战略要求,不仅是东方战略的要求,而且是世界战略的要求。”毫无疑问,盟军在亚洲太平洋战场上的一系列重大胜利,与中国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及滇西反攻战役的胜利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滇西反攻战役不仅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的一页!

(原载德宏州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德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一辑·滇西抗战论文集》,德宏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