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临沧俸氏族谱》序_李景煜诗文选

《临沧俸氏族谱》序_李景煜诗文选

时间:2022-07-11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临沧俸氏族谱》序_李景煜诗文选2006年春,俸力青承父命,收集所知资料,编写《临沧俸氏俸恒泰支谱牒》一书,商之于我,并要我写一篇序,先师孔子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云南民族众多,是全国世居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临沧地情特殊,历史机遇得天独厚,是北上的海洋民族和南下的山地民族迁徙的碰头聚会地带。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述的滇池地区的居民就是当地的土著居民。

临沧俸氏族谱》序_李景煜诗文选

2006年春,俸力青承父命,收集所知资料,编写《临沧俸氏俸恒泰支谱牒》一书,商之于我,并要我写一篇序,先师孔子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何谓义?“义者,宜也。”何况在临沧这块土地上,有一些历史问题,有待我们研究讨论,俸氏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华夏文化在缅宁的推行者,二百多年膺命守护祖国边防的卫士,在编写谱牒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就从这两方面说,我也不能推辞而乐为应命。

云南民族众多,是全国世居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临沧地情特殊,历史机遇得天独厚,是北上的海洋民族和南下的山地民族迁徙的碰头聚会地带。俸氏是云南独有的世居少数民族傣族之后裔,又是世袭土司,要修好家谱,就得把这些纵横交错的问题解决好,才能达到正本清源,可信、可用、可读的要求,堪为地方修志的凭借,国家修史之要删。

(一)谁是临沧坝子的开拓者

自从清雍正十年(1732年),石屏廪生邱恺凡先生游学来缅受土司官署延请设学授徒之日起,缅宁就开始了华夏文化的传播。恺凡先生热爱这块温暖肥美、四季长春的土地,连家也迁来定居,子孙发展为临沧的大族。他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诗人,写了许多诗,其中一首《缅宁开创大略歌》,取材于当时当地古老流传的故事,说这里最初是一派芦苇长得九尺高的坝子,拉祜族人从东北边追马鹿进入喜鹊窝,看到一棵大树上有七个鹊窝,站满了各种禽鸟,芦苇把马鹿角缠住了跑不脱,他们不费力地抓住了马鹿,肚子饿了把身上背着的铜锅去南汀河里舀水做饭吃,舀得几条肥美的细鳞鱼,高高兴兴地吃饱了饭,大家扛着马鹿回到居住的地方,给同族人们说了见到的一切,就一起搬到这里来定居。这首诗描写的拉祜族人到临沧坝的传说经过是可信的,但不能以此作为拉祜族是开辟或最早在此的居民的依据。要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不能脱离开云南民族迁徙的大环境大结构的客观格局。(www.guayunfan.com)就云南一省而言,可以称为“元谋人”的后裔者只能是滇中地区的“滇人”。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述的滇池地区的居民就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滇西、滇南靠内一线地区在周秦之际,原有一个很大的民族集团哀牢人,约为今保山大理、临沧、思茅之大部,在今云南的西南延边地区,从腾冲至思茅、西双版纳这一条沿边境线上居住的是滇越、雒越为主的百越集团和南亚孟高棉语族的百濮集团。时间上最少在周秦前是如此,而在秦汉大一统之后的汉武帝时代多次大举北伐匈奴,把匈奴人大批赶向西南方向逃窜,他们又把原居中亚地区甘青高原的氐羌为主的西北山地民族推挤向南移动,这些氐羌族人沿着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源头向南迁徙,约历千年时间,到唐宋之际,散布在滇黔川三省内。云南境内的纳西、拉祜、彝属氐羌人后裔。另一方面,居住在中南半岛上的孟高棉语族是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化的柬埔寨人,沿着湄公河溯江向北迁徙,进入百越—滇越故地(百越集团是“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的一个中国南方庞大的民族集团,滇越是百越集团的一种,它们至少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缅甸的掸人、云南的傣族是其遗裔,是最先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族群,文山州的沙人、侬人是百越集团的另一种姓),史称“百濮”,佤族、布朗族等为其遗裔。汉代益州郡的设立,特别是后汉及三国时期对南中的拓展,汉族人口随政权的建立而不断进入云南,但汉族在人口上占多数,只是在明清两代的大举移民实滇政策下才完成的。元代以前云南的汉族还只是少数,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这样的大概念:云南在元谋人之后,滇中地区有滇人;滇西南有百越集团的滇越后裔傣族;秦汉前后,南亚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布朗族沿湄公河谷北上,在唐宋时期进入百越故地半山区;汉族在汉代开始进入云南而在明清两代才占人口多数。

就临沧(北至保山、南至思茅、西双版纳一线)而言,在元代以前,属于百越集团居民地区。在宋末、元代的动乱时期,沿江南下的氐羌族系的拉祜族、彝族等和沿湄公河北上的孟高棉语族系的佤族、布朗族等民族在此相遇而暂时止步。其最显著的迹象:表现在政治上,傣族、佤族土司向北不越过德宏、临沧、景东、思茅;表现在文化上,汉传佛教自内向外传播,到大理而止,南传佛教自外向内传播,到德宏、临沧、思茅、西双版纳而止,表现在民族的居住上,彝族至今止于沿边未进入缅甸境,佤族、布朗族止于临沧地未进入大理区,拉祜族于清末才大举迁出澜沧进缅甸,纳西族至今未迁出丽江。

临沧坝子位于大侯、勐赖、勐麻、勐托(勐梳)、勐准、勐库、勐勐、勐撒的中间,这些地方都为元以前的百越遗裔傣族居住地,宋代的大理国时期,南至景东,管不到这些地方。元代灭大理国后,曾在这一地区设了宣慰使司,如麓川、平缅等,这些地方都属于麓川辖区。傣族喜居近水的坝区,缅翁一带已有从孟连来的傣族人派蛮、派闷弟兄聚族居住,但无力大举开发,整个坝子还是芦苇遍布,除缅翁有人居住外,到处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茅草都长得九尺长。拉祜族人是西北山地民族,习于打猎,喜居山林,他们逶迤南下,居住在明子山一带,已非一日,布倒募率众追逐马鹿而下坝到了喜鹊窝,看到草丛中有禽鸟,河里有鱼,才率家人来到圈腊居住,圈腊居高临下,前有平畴,可种豆麦,背靠旗山,出门就可以打猎,自然是好地方,派氏和布倒募谁先谁后连他们也说不清。生活在丛莽之中,只是在偶然知道对方存在的情况下,通过互相沟通,才去求请派个官来管理,单从到勐卯去请来俸宪当官这一点,就可说明勐缅是傣族早已开辟而为麓川土司世代管辖之地。而属于百越集团成员的滇越——傣族的先民是最早见于史籍的居住在这一带地区的土著居民,属于氐羌族系的拉祜族是从甘青高原南下迁徙进入本区的外来民族,他们经过漫长的迁徙时间和道路,进入本区时间,最早是在元代中后期(14世纪初叶)。

(二)从俸氏到勐缅主政前后的几个问题

1.姜嵩与勐缅长官司的关系与结局

在大理国时期(938—1254年)对南方疆域的管理,承袭南诏国的开南节度,设了一个银生节度驻在景东,统威远、按井母龙、勐统三甸。元时曾改为州、府,首领为阿只鲁。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傅友德、蓝玉、沐英三将征略云南,大兵至楚雄,阿只鲁子俄陶遣通事姜固宗、阿哀纳款,献象马、铠杖并元所给牌印。事奏明廷,诏以其地置景东府,授俄陶知府事,赐文绮袭衣,颁印世袭其职。当时景东府辖地,从景东沿澜沧江而下至景谷尽为傣族所居。澜沧江以西的大侯(云县)、勐缅、勐勐到孟连,外至勐卯这一大块地方,则为麓川辖地。但不知什么原因,在什么时候,勐梳、勐缅成为景东府管辖的飞地。早在元文宗至顺年间(1330—1332年),景东府就曾向元朝廷奏“所辖勐梳、勐缅二寨僻远,乞并勐梳于勐缅,设长官司”。此事正当元朝廷风雨飘摇之际,其后又一直在元明政权更替的大潮之中,一直搁置了整整一百年,到明宣德五年(1430年),才重新提上议事日程,设立勐缅长官司。由景东派把事姜嵩出任长官。

姜嵩是镇南州的汉族。父名姜固宗,他常随其父到景东一带傣族地区贸易,父子俩都熟悉边民语言,与各寨头目有交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春,景川侯曹震、定边侯王弼率师至威楚(今楚雄),元兵闻风而降,开南州(景东)管理阿只鲁之子俄陶以姜固宗为通事,随阿哀到楚雄向明军纳款、献象马、铠杖元朝所给牌印。事闻于朝,诏以开南州地置景东府,授俄陶知府事,赐文绮袭衣,颁印世袭其职。姜固宗升为把事之职。到了明宣德二年(1427年),景东土府因从都督冯诚攻锷嘉,擒土酋刀猛温,有功赐官带,又派把事姜嵩进京朝贡。

据《宣宗实录》卷六十七载:“宣德五年六月,丙午……景东府奏,所辖勐梳、勐缅地方僻远,屡被外寇侵扰,乞并孟梳于勐缅设长官司,授把事姜嵩为长官,以隶景东,岁增贡银五十两……上命行在吏部除官。悉从所奏。”姜嵩奉命任勐缅长官司长官,与此同时,麓川方面以勐缅系麓川故地为由,唆大侯州知州刀奉汉于宣德六年(1431年)出兵侵掠勐缅地。朝谕黔国公沐晟会同三司遣官安抚,饬大侯归还侵地。

《宣宗实录》卷一百六十又记“宣德八年(1433年)九月癸未,云南勐缅长官司长官姜嵩等来朝,贡马及方物”。可知姜嵩在位最少也在宣德八年九月,以后才把姜嵩调回景东,再由勐卯方面派出刀判三来任勐缅长官司长官。也是借以缓解麓川与景东府对勐缅管辖权争端的措施。

姜嵩调回景东府之后,主管景东县的民事,并为土府主管象兵训练。以后凡景东府应调出动象兵时,都由姜氏提调督管,此事一直延续到改土归流后才由流官接办。姜家在景东传承十几代土司,子孙众多,至今仍为景东府旺族。

2.刀判三与勐缅的关系

刀判三,勐卯人。邱悟庄《缅宁县志稿》载“明宣德年间”接姜嵩任勐缅长官司长官。他到任后,“立村寨,安头目,始渐趋于化,而喜其游猎生活”。同书又载:“《俸谱序》中‘刀判三立五年卒’。”邱《志》未明确记述刀判三在勐缅的起讫时间,只含混地说“明宣德年间”。宣德皇帝在位十年(1426—1435年)。前述姜嵩在宣德八年(1433年)调回景东任职,则刀判三即在当年接任,在位五年卒,应至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因他死后无子承继,傣族的景尚、景沙拥兵争立。有实力的派蛮、派闷调集练兵与战,追到蛮布河尾将景尚、景沙杀死,禀报勐卯安抚司派来俸宪为长官司长官,住后寨。

按此后的勐缅,已不属景东府管辖,而是由勐卯宣抚司管辖了,以后的一系列事件都说明这一点。由前述事例可以看出:派蛮、派闷是由孟连先来的傣族,居缅翁一带。景尚、景沙则是由景谷后来的傣族。虽然同是傣族,但来有先后,意识上也有分歧,派氏世为土目,毕竟根底雄厚,故景尚、景沙要争位,但最终仍败在派氏手下。这件事留下了一个后患。在景尚、景沙被杀后,他的一些在景谷的近亲族人,以景播、景倮二人为首,率众挟仇过江,以寻其祖景尚、景沙遗骸为名来到勐缅寻衅。这边由拉祜族头人布倒霸(应是布倒募之子)出面安抚,请他们在缅翁住下来管理祖业,以后相安无事地过了几十年。

3.俸宪与俸开基的关系

俸宪于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由勐卯宣抚司指派来任勐缅长官司长官。衙署建在后寨。他在位时间49年(1438—1486年),生有七子,长子早卒,其余六子懦弱。宪在生时,正当麓川思氏父子祖孙与明廷相颉颃,王骥三征麓川,屡起屡扑,干戈扰攘数十年之际,走夫应役,听遣听调,既无大功,也无大过。到明宪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死于任上。他一死不打紧,却给景尚、景沙的后人景播、景倮萌发夺位异心之机,率众焚烧了土署,把俸宪的尸首及老妻一齐葬于火海,六子四散逃命,不知所终。还是派蛮、派闷弟兄与倮目布倒霸率练平乱,稳住了局势,才商议到大侯州迎俸开基继位。

这里有几点需进一步说明:

(1)傣族在滇缅之间居住的历史悠久,最少在距今三千年左右的周秦之际就是滇西南的世居民族。在古代的所有民族中,都经过一段有名无姓的阶段。后来以其社会地位的父子传承而产生的姓,如召、罕、思等。“召”是天或王者、尊者、官家之意,如召片领,是土地的主宰者,其官制有昭华、昭孟、召录、召纲等,子孙继承而为姓后,由于汉字译音和文化信息闭塞的关系,有的写作“刀”,有的写作“刁”,有的写作“昭”“招”“召”等。“罕”是具有军事战斗性质的专门语言,如“先罕”“罕”是每个村寨要负担的义务兵,总名“昆罕”,平时是护卫官家的团队,固定为姓后,更增添了英雄威武的内涵。成为土司后,还要加一个“法”(王者之意);同前例,也写作“絗”。“思”为白虎,麓川第一个首领思任法,汉语为白虎王之意。明清以后,随着卫所制的推广,男丁的大量迁入云南民族地区,两族的男女通婚生子,子女从父的习俗不改,于是有张王李赵等姓氏出现在各少数民族中。

(2)在汉文的许多史志文献中,多次提到大侯的奉氏和勐缅的奉氏都来自勐卯的同族家门,这是正确的。勐卯是麓川王国的故都,在思任法时代十分繁荣,思任法曾一度领有今德宏、临沧、思茅、西双版纳及缅甸南北掸邦广大地区。大侯、勐缅皆为麓川路辖地,奉氏为麓川部属中的贵族,大侯、勐缅地理相接,派出同姓可以守望相助,就自然在情理之中。《云县民族志·傣族》载:元末大侯傣族土官的远祖俸布,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首任大侯长官司名俸偶。又载:大勐麻土巡检由大侯州分派,始祖俸键,明洪武间开辟大勐麻,历传十九世,至清末缴印终结。大侯与大勐麻设治皆在勐缅之先几十年。

(3)在史志中,对“奉”“俸”二字的使用,早先的文献多为“奉”。后期的文献则出现“俸”,实则谐音的异写。我问过丘悟庄先生究应以哪个字为是。他说,原先多用“奉”字,在俸月锄、育之弟兄撰修《俸氏家谱》时,曾与云县方面磋商过统一用“俸”字。

4.俸开基继位前的传承世系

丘悟庄先生对《缅宁县志稿》的编写,在明清部分,主要依据的资料即为《俸氏族谱》《派氏族谱》《土官印谱》与土官祠木主历代土官在任年数相互对照参考修成,今上述依据的文献及实物都已全佚毁尽,幸有县志稿还保存下来,可资借鉴。原县志稿中的姜嵩、刀判三、俸宪三人的在任年数未填。今据新发现资料,查清三人在任时间依次为4年、5年、49年,予以补入。又据《云县民族志·傣族》载:“元朝末大侯傣族土官的远祖是俸布,明朝初期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第一任大侯长官司是傣族俸偶,俸偶死其子俸董袭,俸董死,子俸罕袭。宣德三年(1428年)开设大侯御夷州。正统四年(1439年)俸罕被麓川思任发所杀,子俸送袭。俸送死,子俸外袭大侯知州,俸外死,子俸敬袭,俸敬死,子俸维袭。并于明正统间随尚书王骥征麓川。”以后为俸诵、俸赦、俸先、俸国佐、俸倡胤而止于清末。又据龚荫《中国土司制度·大侯州(云州)土知州奉氏》载:“承袭:1.刁奉罕——2.奉外法——3.刁奉送——4.奉吉利法——5.奉安法——6.奉禄——7.奉赦、奉学——8.奉国恩。事篆:刁奉罕父刁奉偶,伯夷人,明初任大侯长官司长官。被勐养招纲射死。男刁奉汉(即刁奉罕)袭。宣德三年(1428年)奏,要照湾甸、镇康二州例,升做州。本年五月奉圣旨,升本州知州。正统四年(1439年)二月被麓川刁帕缚等杀死。嫡长男奉外法告袭,五年(1440年)六月袭。六年(1441年)七月被麓川贼掳去,弟刁奉送告袭,七年(1442年)五月袭。奉外法七年十二月回还,与弟奉送法同管地方。奉外法病故,长男奉吉利法袭职,与奉送法同管州事。奉送法终年,子孙不袭。奉吉利法患病,长男奉安法告袭,弘治七年(1494年)二月袭……”(以下大侯州传承与勐缅俸氏无关,不叙。)

从上述两种文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临沧俸氏始祖俸开基自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由大侯迎来,在位二十年,殁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他是当时大侯土知州的第三子,这位土知州是谁呢?就是在正统四年(1439年)二月被麓川军勐养招纲刁帕缚射死的刁奉汉。刁奉汉即刁奉罕、刀奉汉。他有三个儿子,死后由长男奉外法承袭土知州,一年后,正统六年(1441年)奉外法被麓川军掳去,由刀奉汉的次子刀奉送(奉送法)告袭,又过了一年(1442年)王骥首征麓川告捷,奉外法被放回来,与二弟同管地方。就在这个时候,勐缅景播、景倮争位乱事被派、布两氏平定,并商定到大侯迎立长官司长官,大侯方面刀奉汉的三个儿子,老大老二共管州事,最合适的人选,就只有老三奉开基了。由此追上去,奉开基之父为刀奉汉,刀奉汉之父为刀奉董,刀奉董之父为刀奉偶,刀奉偶之父为刀奉布。前边说过,傣族有在姓氏之前加“刀”字的传统习俗。

(三)修好俸氏族谱的重要性

中国有一句老话:“盛世修谱,盛世修志,盛世修史。”修谱是一家一族之事,修志是一省一县之事,修史是一国之事。从一家一户起到一县一省一国,要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取得文化上的辉煌建树,为后世建立典范以致能教化子孙,维系社会优良传统、道德风尚、长治久安,就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在上层建筑上花大力气。

为什么一定要在盛世才能修谱修志修史?道理很简单,盛世首先是经济繁荣,社会安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富裕,国家强盛,有足够的自卫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达不到,那就不是盛世,而是乱世了。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说过:“仓廪实而知荣辱,衣食足而礼义兴。”如果一个国家,粮仓空空如也,拿什么去养兵保卫国家?一个家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哪里还能顾及荣辱廉耻,那是乱世,乱世之民,生存第一。从中国历史上看,更说明盛世修谱修志修史,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典范。具有五千年文明一贯连续不断的光辉历史,从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楷书到简化汉字一脉相传的悠久文化。谁有地方志?只有中国有。谱牒、地方志、二十四史是贯穿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红线。中国史学家,早就意识到谱牒是华夏文明最早的起点,是中国史志的滥觞。清代章学诚说地方志是“国史之要删”,又说修地方志必须广泛收集各地的谱牒。足见谱牒在中国古老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

临沧地处古代百越集团中之滇越故地,傣族是这一地区的本土古老居民,而俸氏是这一地区中历时数百年的几个重要城市,上承国家意志,下管千家万户的治理、开拓、教化、建设的主导大族。过去由于距离发达的政治文化中心遥远,消息闭塞,资料缺乏,许多问题难做定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近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建设蒸蒸日上,特别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三十年中,遵循邓小平理论的指引,国家取得了全面的、举世瞩目的空前繁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家给年足,人寿物丰,为修谱、修志、修史提供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有利、良好的客观条件。修好俸氏族谱,不但可以理清俸氏在云县、临沧、双江、耿马、孟连以至德宏州的源流、辈分、世系而敦族谊,结亲情,还可为研究编写这些地区的地方民族史志提供翔实的资料,确是一件于家于国、功在当代、惠遗千秋的大好事。新中国成立前后俸氏俊彦辈出,在各界贡献突出,合全族之力,凝各地之意,认真调查研究,竭力同心,在几年内编成一部完整的涵盖所有俸姓的“俸氏总谱”是一定能做到做好的。

2008年4月于西河不悔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