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_关于李鸿章的故事

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_关于李鸿章的故事

时间:2022-06-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_关于李鸿章的故事行高于人,人必非之,当然,被人非议,只能说明做事遇到很大的阻力,并不说明就会被打倒。所以,中兴,是李鸿章的追求。李鸿章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始终将倒而不倒,他始终将自己与清王朝连在一起,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他不得不以公敌的姿态出现,在血雨腥风的晚清王朝,李鸿章始终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这既是他的幸,却也是他的不幸。

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_关于李鸿章的故事

行高于人,人必非之,当然,被人非议,只能说明做事遇到很大的阻力,并不说明就会被打倒。李鸿章在四十年的政治生涯中,一直被打而不倒,这和李鸿章的立场有很大关系。李鸿章的立场很坚定,那就是力保大清,力保皇室。

有感于时事的艰难,李鸿章曾经无奈地感叹:“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这段话是李鸿章对自己目标的准确表述:第一,他是改革者,总是想通过各种修修补补来让这个王朝焕发生机。所以,中兴,是李鸿章的追求。第二,与维新派相比,他思想保守;与保守派相比,他又太过激进。在主战派面前,他是彻底的投降派;在主和派面前,他又太不淡定。甚至,在帝后的明争暗斗中,他也显得格外超然。(www.guayunfan.com)无论任何时候,李鸿章的立场都是力保大清,力保皇室,坚定不移。尽管有时候这种立场让他吃了不少苦头。

甲午海战之后,李鸿章不愿赴日本谈判,因为他知道只要自己去了,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卖国贼这个帽子他是戴定了。但在国内国外“只认李鸿章”的形势下,李鸿章还是出发了。在日本谈判结束后,当面颊缠着厚厚绷带的李鸿章带着《中日马关条约》回到大清国时,他忽然发现几乎所有人都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着他,众人对他唯恐避之不及。李鸿章知道,他被毫不留情地否定了。李鸿章到了天津以后,称病不出,此后,李鸿章一直留在天津与俄、法、德三国交涉,让他们对日本施压,要求将辽东半岛归还大清国。八月二十八日,当李鸿章销完病假,进京上朝向光绪汇报所有情况,光绪阴沉着脸问李鸿章:“身为重臣,两万万之款从何筹措;台湾一省送予外人,失民心,伤国体。”

尽管光绪很生气,但他生气的只是合约,并不是生李鸿章的气。因为换别人去谈判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他也深知,李鸿章对大清的忠心耿耿。他更知道,现在的时局,缺少不了李鸿章这样的大臣。

1900年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谁来处理义和团事件之后的乱局呢?颇负众望的老政治家、两广总督李鸿章受命料理局势。

朝廷在七月三日和六日两次催促他立刻北上,接着在七月八日任命他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

此时义和团闹得正凶,慈禧也被她身后的满清权贵集团端郡王、刚毅等人所挟持。李鸿章回电说,先定内乱,如有眉目,即行启程,言外之意是我去了也无能为力,那么各方为何一致认为乱局非李鸿章梳理不可呢?

在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期间,李鸿章几乎参与了清政府所有的外交折冲的处理,天津教案、马嘉理案、琉球冲突、中法之战、甲午之战,他柔软而不失原则、圆滑而务实的外交风格获得了西方政治家们的尊重。当时很多外国人,包括后来研究李鸿章的汉学家、史学家都评价李鸿章是当时最具有国际眼光的一位清朝大臣。

但李鸿章不是机会主义者,他始终处在各派势力的联合夹击当中,却总是似倒而没倒。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他被各方势力攻击,是因为他的定位的问题,而他始终不倒,也是因为其定位的问题:他始终代表着大清国当时最广大的臣民的利益。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他只是代表当时,而没有代表未来。

所以,面对所有人的攻击,他始终不倒,即便数次被冷落,甚至遭免职,一旦大清国遇到无法收拾的危局的时候,他总会当仁不让地走到台前。

李鸿章本来不想做裱糊匠的,他要做改革者,但能怎么办呢?

李鸿章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为中国的近代化而努力。他比满清权贵还关心那个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他勇于承认自己比别人落后,他倾尽心血建水师、搞实业、办洋务,他一生不知创造了多少个“中国第一”: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织布厂,第一个兵工厂,第一个炼钢厂,第一个矿务局,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轮船招商局,第一条铁路,第一支中国海军……李鸿章为中国引进了许许多多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东西,倾尽精力却饱受骂名。然而,这些东西对冲击中国根深蒂固的守旧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都起了极其巨大的作用。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李鸿章被绑在大清朝这只破船上随风漂流,为了船走得更远,作为“船夫”的他竭尽全力修修补补,却无力回天……

李鸿章在风雨飘摇的晚清,始终将倒而不倒,他始终将自己与清王朝连在一起,为了挽救岌岌可危的大清王朝,他不得不以公敌的姿态出现,在血雨腥风的晚清王朝,李鸿章始终与大清朝同呼吸共命运,这既是他的幸,却也是他的不幸。梁启超曾说“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这是比较中肯的说法了。

在晚清的权力构架中,慈禧和李鸿章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知李鸿章者,慈禧也;助慈禧者,李鸿章也。他们之间惺惺相惜,互相需要,却也对对方心存戒备。李鸿章和慈禧虽然方法不同,但殊途同归,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那就是全力保全大清朝,保全皇室,他们就像清王朝最坚固的两根柱子一样,构求着一种平衡,支撑着末日的清廷。

当然,要想大清朝不倒,就要保证李鸿章不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