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明朝于谦简介资料_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

明朝于谦简介资料_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

时间:2022-01-18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明朝于谦简介资料_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于谦关心边防明朝推翻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后,元朝的残余势力向北撤退到蒙古高原一带,历史上称为“北元”。由于于谦的刚直和处处以国事为重,因而得罪了一批朝廷中当权的权贵,特别是太监王振对于谦更是恨之入骨。于谦土木之变王振是明英宗的亲信太监,他与瓦剌每年派到北京的贡使勾结,私下进行军火贸易。明军殿后的军队一再力战拒敌,均战败溃散,损失惨重。

明朝于谦简介资料_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

于谦关心边防

明朝推翻元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后,元朝的残余势力向北撤退到蒙古高原一带,历史上称为“北元”。以后,“北元”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部分,到十五世纪中叶,瓦剌逐步强大起来,成了明朝北方的一大劲敌。

明初北方的边防线,在大同镇所统辖的范围内,东北方面最远在龙门、万全、宣府等卫所(今河北张家口、龙关一带),西北方向最远在东胜、云川等卫所(今内蒙凉城、和林格尔一带),但永乐之后,迫于北方的压力,防线逐步内迁,原来处于防线第二线的大同、宣府,成为第一线的要塞。于谦早在担任山西、河南巡抚时就注意到了大同在边防上的重要性,但由于他管辖的事情太多,不能专心加强大同的边务,就向明朝政府建议,设立宣府、大同的专任巡抚,全力筹划当地的边防。他的这一建议被明朝采纳后,就支持新任命的宣大巡抚罗亨信,恢复官兵的屯田,充实粮饷,加强边防城堡的建设,以抗击瓦剌的侵扰。

于谦从小就有献身报国的大志。他青年时期就非常赞叹文天祥那种殉国忘身、舍生取义的爱国精神。永乐十九年,二十四岁的于谦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后来奉命巡按陕西时,就曾上书朝廷,弹劾山西、陕西的边镇官军随意扰民,破坏了边防前线的安定。皇帝派人去调查,逮捕法办了一些违法军官。由于于谦的刚直和处处以国事为重,因而得罪了一批朝廷中当权的权贵,特别是太监王振对于谦更是恨之入骨。

正统十一年(1446年),于谦以山西、河南巡抚的身份到北京奏事,荐举参政王来、孙原贞暂时代理自己的职务,王振借机指使通政使李锡诬告他这是因为“长期得不到升官,对朝廷有怨言,所以任意推举人自代,以发泄自己的不满”,于谦因此而坐了三个月的牢,后来由于山西和河南的百姓和官吏纷纷联名上书保释,王振才被迫释放了于谦。一开始降为大理寺少卿,后来由于山西、河南官民的请求,又恢复了原职。但这时由于瓦剌的不断南扰,正统十三年(1448年)于谦被召入京师,任命为兵部左侍郎,直接参加了边务的筹划。

于谦土木之变

王振是明英宗的亲信太监,他与瓦剌每年派到北京的贡使勾结,私下进行军火贸易。瓦剌的贡使由于有利可图,每年派到北京的由明初不过五十人,到英宗时达到二千人。正统十四年春,瓦贡使二千诈称三千到北京,王振想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一反过去对瓦剌有求必应的常态,下令核实瓦剌的实际贡使人数,又削减贡马价的五分之四,结果引起瓦剌的不满。瓦剌的太师淮王也先就在这年七月,分兵四路进攻明朝的边境,也先率主力进攻大同,大同的守军和明朝派的四万援军战败。

边境战败吃紧的消息传到北京,王振乘机鼓动英宗亲征,自己想借机冒滥边功。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谏不可轻易出征,都不被采纳。急于求功的王振对这样的出征大事只草草地准备了两天,便命令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留守北京,于谦代理兵部事,协助郕王卫戍守北京,自己随英宗于七月十五日率五十万大军和一百多名文武大臣,匆匆从北京出发了。

军事组织的不健全,加上后勤供应的困难,军队在行进过程中就多次惊扰不定,经过半个月的行军,才到达边防重镇大同。由于大同城外明军刚战败,战死的士卒尸体满山遍野,军中上下十分惊恐,这时宣府和山海关外失败的战报也陆续到达。英宗和王振看到形势不妙,在大同停了两天,就秘密决定退兵。王振的家乡在蔚州,他想退兵时顺便让皇帝去他家乡的宅第小住,以显示威风。所以退兵向南往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进行,但军队走了四十里后,他突然想到五十万大军路过自己的家乡,必然会踏坏他的庄稼,因而又改变主意,令军队向东走,改道宣府回京。

也先率的瓦剌军,在英宗的军队进入大同时,为了诱明军深入,主动北撤。当他看到明军不战而退兵时,就日夜兼程,尾追不舍。如果明军直接往北京撤退,本来有从容的时间,现在由于经过王振的迂回周折,延误了回京的时间,在宣府被瓦剌军追上。明军殿后的军队一再力战拒敌,均战败溃散,损失惨重。英宗和王振匆匆逃出宣府,到了离怀来县城二十里的土木堡时,因为等候辎重,留驻土木堡狼山上。

土木堡地势高,无水源,被瓦剌军围困后,人马饥渴。瓦剌军乘明军移营就水,阵势动摇之机,突然袭击,明军阵势大乱,英宗率亲兵突围未成,被瓦剌所俘,王振被痛恨他的明军所杀,明朝的五十万大军,在追袭的二万瓦剌军的打击下,全军覆没,二十多万匹骡马和无数的衣甲器械,全部成为瓦剌的战利品。这就是明朝历史上所谓的“土木之变”。

于谦北京的战守辩论

明英宗是八月十五日被俘的,十六日深夜三更,他被俘的消息第一次送进皇宫。这是英宗让和他一起被俘的锦衣卫校尉袁彬写的,送给怀来县守臣的一封信。信中谈到他被俘的情况,并希望用金钱把他赎回来。这封信连夜被送进了皇宫,皇太后孙氏和皇后钱氏,秘密把宫中的金宝文绮,装上八匹马的背驮,派太监给瓦剌送去,想赎回英宗。十七日早晨,上朝的大臣们听到皇帝被俘、全军覆没的消息,大家号啕大哭,一片恐慌。

当时,北京只剩下不满十万的老弱残兵,更缺少战马盔甲。随着前方溃散的残兵败将陆续逃回,北京对前方的惨败情况已经逐渐有所了解,整个北京城笼罩着一片惶恐的气氛。一些富户士绅,认为北京难守,纷纷携带家珍,向南逃亡。为了稳定政局,皇太后十八日下诏立英宗年仅二岁的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命郕王监国,总理国政。

郕王召集大臣商量战守对策。翰林院侍讲徐珵(后改名有贞)高声说:“我夜里观察天象,荧惑星曾入侵南斗,这说明天命已去,只有南迁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徐珵是个典型的失败主义者,在这之前,他早已经将自己的妻子儿女送归苏州老家,妻子不愿走,他威胁说:“你是不愿做中国人的老婆了!”徐珵的话立即遭到礼部尚书胡淡和太监金英的反对,接着,于谦声色俱厉地斥责了徐珵的逃跑主义主张,他说:“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动根本就不可收拾了,宋朝的南渡就是一大教训!现在应当立刻调天下四面八方的兵马支援首都,誓死守卫京师。谁要再说南迁的话,就是动摇军心,应立即斩首。”他的意见得到了皇太后和郕王的支持,金英把散布逃跑主义的徐珵哄了出去,朝野上下,决心守卫北京。为免瓦剌利用英宗,郕王被推上帝位,是为景泰帝。

于谦北京保卫战

土木之变以后仅仅三个月,瓦剌经过充分准备之后,挟持英宗,在太监喜宁的引导下,在正统十四年对大同发起了首次的进攻。瓦剌统帅也先的打算是,用英宗作招牌,胁迫边防守将出见,然后扣留守将,再迫使边关不战而降。大同总兵早已识破其阴谋,就派人对也先说,“明朝已有国君”,不再承认英宗的地位。也先在大同诈骗不成,未敢强攻大同,就从大同城东门外南下,进逼北京。一部分瓦剌军攻陷了居庸关西南的白羊口,另一部分攻破了紫荆关,瓦剌军分两路直指北京。

于谦接到大同总兵关于瓦剌入侵的战报后,就积极进行北京的保卫战。明朝下令要各地的宗室诸王,急率精兵来京勤王,并任命于谦提督各营兵马,都指挥以下不听从于谦命令者,可以先斩后奏。又赦王安、王通等出狱,要他们协助守京城,戴罪立功。同时还宣布了分奇功、头功、齐力的三等赏功办法,鼓励将士卫国杀敌。www.guayunfan.com

如何才能守卫北京?当时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兵马司建议,拆毁城门外民房,以便屯驻军队,利于战守;都督王通主张,发动军民在城外挖深壕;总兵石亨认为,军队全部撤入城内,坚壁据守。于谦都不同意这些意见。他认为:“瓦剌现在非常嚣张,据守不战,表示我们害怕他们,更会助长敌人的气焰。”

因而主张列阵城外。坚决迎战敌人。他分别将二十多万明军,列阵北京的九个城门外,具体的部署是:于谦自己和石亨率主力列阵德胜门外,都督陶瑾在安定门,广安伯刘安在东直门,武进伯朱瑛在朝阳门,都督刘聚在西直门,副总兵顾兴祖在阜成门,都指挥李瑞在正阳门,都督刘德新在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在宣武门。然后关闭了九个城门,断绝了退路,以示决一死战的信心。于谦对守城的将士颁布了临阵的军令,各个将领又亲自到士兵中进行了保卫北京的动员,所以军队的斗志昂扬,均有决一死战的决心。

十月十一日,瓦剌的大军进抵北京城下,也先率主力列阵西直门外,而让英宗到了德胜门。英宗在瓦剌的指使下,给皇太后、景泰帝和文武大臣,各写了一封劝降信。瓦剌把英宗拥到德胜门外的土城上,要明朝派大臣迎驾,以试探明朝的态度。明朝临时升通政司参议王复做礼部侍郎、中书舍人赵荣做鸿胪寺卿,派他们二人出城见英宗。瓦剌为了夸耀自己的武力,在接见明朝这两个使者时,大摆兵仗,杀气腾腾,并借口这两个人的官小,不与他们谈判,要明朝派于谦、石亨、胡淡、王直来,并要索取大量金帛。

这时,景泰帝和一些朝臣,畏于瓦剌的军势,抵抗的决心动摇,想派大臣去与瓦剌和谈。他们派人去问于谦的意见,于谦果断地回答说:“现在我只知道抗击瓦剌,和谈的事我不愿听到。”大家见于谦没有商量的余地,也就没有人敢再提和谈的问题了。

在瓦剌军抵达北京城外的当天,于谦就派副总兵高礼、毛福寿等在彰仪门北,迎击瓦剌军,斩其前锋数百人,首战获胜,士气大振。接着,他又在夜间派人偷袭瓦剌军营,也取得小胜。十三日,瓦剌军和明军在德胜门外,又进行了决战。于谦先派石亨率军埋伏在道旁的空房内,然后派骑兵诱敌骑数千进入埋伏圈内,伏兵用火炮火铳攻击敌骑兵,敌人前后被夹攻,死伤无数,连号称铁颈元帅的也先弟弟孛罗,也被火炮击毙。瓦剌的主力又转攻西直门,双方战斗激烈,南北两方的明朝援军赶到,三面夹击瓦剌军,百姓也升屋呼号助战,投掷砖石击敌,瓦剌军不支,向西南退去。

另外,围攻居庸关的瓦剌铁骑五万,由于天气寒冷,守军汲水灌城,水结成冰,瓦剌的骑兵无法接近城垣,当瓦剌军撤退时,明军出城追击,三战三捷,大获全胜。也先见北京早有防备,屡战不利,手中的英宗又失去了诱惑作用,又听说各路援军即将到达北京,怕切断自己的后路,于是在十五日夜间,偷偷地拔营撤退,带着英宗,经过良乡西,大掠所过州县,向北退去。

于谦得知瓦剌撤退的消息,立即派石亨率各路军发火炮袭击敌营,并乘机追击,又杀伤瓦剌军一万余人。至此,北京的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战后,明朝论功行赏,升加于谦为少保,总督军务。于谦辞让说:“边境还有敌人的营垒,这是我们做大臣的耻辱,还有什么脸得到国家的赏赐呢!”于谦的这个话,说明了他保卫国家的赤诚之心。

于谦英宗复辟

瓦剌从北京退兵后,于谦抓紧时机,进一步加强了北京的防卫力量。他调镇守宣府多年的名将杨洪和守居庸关有功的将领罗通到北京,负责训练北京的守军;推荐善战的左都督朱谦去镇守宣府,佥都御史王蛇镇守居庸关。这时瓦剌军屡犯宁夏、大同、宣府等地,都被当地的守军击退。对于瓦剌派来的间谍如小田儿、喜宁等,他都主张明正典刑,以除后患。对于想和瓦剌议和,对敌人存在侥幸心理的将领,他都谕之以理,坚决予以斥责。明朝的边防在于谦的整顿下,日益严密,瓦剌攻不能取胜,诱降、反间等政治计谋,都失败了。

英宗在瓦剌手中,已失去了任何的诱惑作用,也先决定把英宗送归明朝。景泰帝不愿接英宗回来,怕影响自己的皇位。于谦认为,英宗在瓦剌手中,毕竟对明朝不利,如果瓦剌送英宗回来不是诡计,迎回英宗对明朝有利。于谦对景泰帝做工作说:“你的皇位已经确定,英宗回来也不会影响你的地位,如果瓦剌要送英宗回来,我们不去迎接,自己就理亏了。”景泰帝被迫同意了于谦的意见,派人去把英宗接了回来。

英宗回到北京后,以太上皇的名义入住皇城内的南宫。瓦剌借送英宗回来的机会,不断派使臣前来,表示与明朝的友好,并要求恢复通使朝贡和互市的关系。这时有一些大臣错误地认为,明朝与瓦剌的和局已成,今后不会再与瓦剌交战了。

于谦针对这种和平麻痹的思想,向朝廷提出了“英宗虽然已经回国,但土木之变战败的国耻未雪,要继续提高警惕”的劝告。他全力继续采取了一些加强边防的措施,在北京周围的军事要地,修缮加固城堡,增加守军人数,惩办贪官,募民屯田。他还改革京营的军制,加强战术训练,研究改进兵器。在于谦的积极筹划整顿下,明朝这时的军队和边防都日趋巩固和加强了。www.guayunfan.com

在于谦积极整顿国防的同时,在明朝的宫廷中,正在酝酿着一场争夺皇位的宫廷政变。英宗回到北京后,景泰帝为了提防他复辟,就把他软禁在南宫,切断了他与外边的联系。他还废了太子朱见深(英宗的儿子),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但朱见济不久死去,于是再建皇储就又成为斗争的焦点。但是景泰帝只有朱见济一个儿子,他死后再没有儿子可立为太子。有人提出建议重新恢复朱见深太子的地位,但是这个建议触犯了景泰帝的心病,遭到了残酷的拷问。景泰八年正月,景泰帝病重不能临朝,石亨、徐有贞勾结太监曹吉祥等,在夜里秘密将英宗拥上皇位,早朝时向大臣宣布:“太上皇现在已复辟,大家快快祝贺!”英宗复辟成功后,废景泰帝为郕王,没有几天他就死在西宫。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叫做“夺门之变”。惨遭杀害

于谦惨遭杀害

英宗复辟成功后,当即在殿上就传旨逮捕于谦和大学士王文于朝班内,坚决支持于谦抗击瓦剌的大学士陈循、肖镃、商辂,尚书俞士悦、江渊,都督范广,太监王诚、舒良等,也都被捕下狱。

英宗复辟以后为什么要马上就逮捕于谦呢?根本原因是于谦组织了坚决抗击瓦剌的斗争。英宗被俘以后,他希望明朝和瓦剌讲和,能把自己赎回来。于谦坚决进行了抗击瓦剌的斗争,对英宗的要求一概置之不理,使他在瓦剌军中吃了不少苦头。他对于谦恨之入骨,这当然是意料中的事。但是他复辟之后马上就把于谦逮捕起来,这和复辟的主谋人徐有贞和石亨也有关系。

徐有贞就是当年主张迁都的徐珵。他当时受到于谦的斥责,心里自然不高兴,后来他想任国子监祭酒一职,也没有得到于谦的支持,所以对于谦一直怀恨在心。石亨在北京的保卫战中立了功,被封为侯,他觉得于谦比自己功大,就推荐于谦的儿子于冕为千户,于谦不但没有感激他,反而认为这不是一员大将所应做的事,上书对他进行了斥责。石亨认为他出于善意,于谦太不给他面子,所以心里对于谦也很不满。

英宗复辟以后,徐有贞、石亨因为复辟有功,都得到英宗的信任,掌了大权,他们首先诬陷于谦等人谋迎襄王朱瞻增的儿子当皇帝。迎藩王入继大统,这在明朝的法律中是叛逆大罪。在审问于谦等人时,徐有贞指使手下人对他们痛加拷打,王文当面质问徐有贞:“召亲王入京须有金牌相符,遣人必有马牌,你们可到兵部查验是否动用过?”于谦知道这只是陷害他们的借口,笑着对王文说:“这都是石亨他们的意思,你辩白有什么用呢?”于是徐有贞他们就以“虽无行动,但有那个思想”为根据,以谋逆罪判处于谦死刑。在行刑时,英宗因于谦有功,怕杀了有损于自己的名誉,有点犹豫。徐有贞怂恿说:“不杀于谦,英宗复辟就无名。”英宗于是下定决心,将于谦斩于市。

于谦被害后,他的家属被发配边疆充军。在抄他的家时,发现除了一些书籍之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于谦一生为官清廉,他将自己的一生精力,都花在了保卫国家的事业上了。

于谦被害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六十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被害的消息传出后,天下妇孺,无不为之哭泣,认为这是一大冤案。北京很快出现了怀念于谦的童谣,在民间流传。这首童谣是:“京都老米贵,那里得饭广(指范广),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赚(指于谦)。”于谦被害后,指挥同知陈逵感于于谦的忠义爱国,不顾个人的安危,收殡了于谦的遗骸。过了两年,于谦的女婿朱骥把他的灵柩运回家乡杭州,葬于西湖三台山麓。

于谦被害的同时,王文和抗击瓦剌有大功的都督范广也被杀,其他抵抗派的人物如陈循、江渊、俞士悦等被充军铁岭,商辂、铁锚、王伟等被革职,凡于谦推荐和重用过的文武官员,都以“于谦党”而榜示天下,一一加以迫害。于谦的长子于冕,被充军龙门,他的少子于广被人秘密偕往河南考城县的民间,才免于被迫害。

于谦死后,一批贪生怕死的小人掌握了朝政,他们只知贪赃枉法、争权夺利,因而国防又陷废弛,瓦剌不断地侵扰边境,明朝又陷入在军事上处处受挨打的被动局面。这时连杀害于谦的凶手英宗也不得不叹息说:“如果于谦还在,瓦剌就不会这样猖狂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