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杨业简介资料_关于杨业的故事

杨业简介资料_关于杨业的故事

时间:2022-01-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杨业简介资料_关于杨业的故事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深入人心。杨业就是杨家将故事中最主要的真实人物。杨业在烽火中成长杨业出生的时代,中国正处在五代十国的动乱岁月。杨业的父亲杨信率领当地百姓结成堡寨,抵抗契丹。至今,山西临县、离石的人民还流传着杨业在当地的七星庙迎娶折太君的故事。刘崇为表示对他的爱重,赐杨业姓刘,改名为继业。

杨业简介资料_关于杨业的故事

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深入人心。杨业就是杨家将故事中最主要的真实人物。

杨业在烽火中成长

杨业出生的时代,中国正处在五代十国的动乱岁月。黄河流域先后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统治着。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先后建立了前蜀、吴、闽、北汉等十个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时期,藩镇林立,混战不已。北方生活在辽河地区的少数民族契丹,逐步强大起来。契丹贵族耶律阿保机于神册元年(916年)建立契丹国。契丹贵族乘中原地区动乱,时常向今天山西、河北北部一带出兵,掳掠人口和牲畜。杨业的家乡保德州火山,正是契丹经常骚扰的地方。杨业的父亲杨信率领当地百姓结成堡寨,抵抗契丹。

到阿保机的儿子耶律德光统治的时候,后唐的藩镇石敬瑭想做皇帝,就以割地称臣为条件,乞求契丹出兵。后唐清泰三年,辽太宗乘势率大军入山西,第二年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出兵帮助石敬瑭灭亡了后唐。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和河北、山西北部一带)割给契丹,还向辽太宗自称儿皇帝。杨信对石敬瑭的卖国行为十分愤恨,就自树旗帜,起兵抗辽,转战于山西西北部,从石敬瑭手中攻取了保德、离石等地。他还同黄河西岸的府州(今府谷)折从阮、折德扆(yǐ)父子结为同盟,共同抵御契丹。那时杨业大约只有五岁。

石敬瑭死了以后,他的侄子石重贵即位,对契丹不再那么恭顺。耶律德光以此为借口,在契丹会同九年大举出兵南下灭掉后晋。第二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改国号为辽。他纵兵大肆掳掠,中原人民纷纷武装反抗,耶律德光被迫退出开封北归,途中病死。杨信带领儿子杨业,在耶律德光攻入开封之时,联合府州的折氏父子,共渡黄河北上,攻克麟州(今陕西神木县北),自为州主。这时杨业已有十八九岁。

山西自古出良将,民间谚语说“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杨业出生在这样的地方,父辈又是地方武装力量的领袖,加之生长在烽火连天的时代,所以他自幼就善骑射,好打猎。每次出猎,他的猎获物总是比别人多。他还常对伙伴说:“我将来当了大将带兵,会像老鹰、猎犬追逐兔子一样。”十五六岁的时候,杨业已跟随父亲出入沙场了。

杨业同折德扆的女儿折太君结婚,折太君就是民间传说的“杨门女将”的主帅佘太君。折作为姓氏读shé,折、佘同音,以折为姓的极少见,所以民间就把折作佘,折太君也就变成了佘太君。

折氏世居在今天的陕西府谷一带,是当地的豪族。折太君的高祖,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祖父折从阮在后梁时为府州刺史。后晋时,契丹入掠,他同杨信联合共同举兵抵抗。后来,他俩共同辅佐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做了后汉皇帝。折德层是折从阮的长子,行伍出身,一直跟从父亲参加抗辽斗争,后汉时为府州团练使。折太君生长在军人家庭,经常耳闻战马嘶鸣,婚后的公公、丈夫,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所以,她也“善骑射”,“尝佐业立战功”,连她的侍女、仆从也个个武艺过人。她和杨业的婚姻可说是门当户对的美满姻缘。至今,山西临县、离石的人民还流传着杨业在当地的七星庙迎娶折太君的故事。

所向无敌的北汉将军

后周广顺元年,后周灭后汉。后汉的河东留守刘崇据河东称帝,史称北汉。在麟州任刺史的杨信,应刘崇之召,派长子杨业到太原见刘崇,留在刘崇的军中任保卫指挥使。刘崇为表示对他的爱重,赐杨业姓刘,改名为继业。那时,他大约还不到二十岁。

就在杨业赴太原上任不久,折德扆一家就归附了后周。折德扆归附后周是因为父亲折从阮在后汉时移镇邓州(今河南邓县),郭威建后周,加折从阮同平章事(宰相地位)。周世宗即位,又把折从阮召到朝中。后周如此厚待折从阮,当时任府州团练使的折德扆,自然要归附后周了。杨信初时因儿子杨业在刘崇身边,也就依附北汉,当折氏父子归附后周以后,他就处在孤立的地位,不得不归附了后周。从此,杨家父子分属两国。杨信归附后周的第二年,即后周广顺二年(952年),病死麟州。长子杨业在北汉,次子杨崇训承袭了麟州刺史的职位。

兄弟两人仍然分属两国。杨业的父亲、弟弟归后周以后,刘崇不但没有杀掉杨业,反而赐以刘姓,想通过杨业来争取杨信、杨崇训重新归附北汉。刘崇的做法的确没有落空,杨崇训因哥哥在北汉几次背周归汉。但由于北汉的国力日衰,杨崇训处在麟州,悬隔黄河,得不到北汉的援助,在周世宗柴荣的招抚下,最后只得又归附了后周。

北汉的皇帝刘崇,原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弟弟,由于后周夺了他家的皇位,他自然对后周十分仇恨。刘崇一反过去抗辽的态度,转而投靠契丹,攻打后周。杨业是在抗辽斗争中长大的,对北汉向契丹纳贡称臣,当然很不满意,不过他作为臣下也无可奈何。由于北汉同契丹之间仍然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契丹统治者不但逼迫北汉纳贡,而且还经常到北汉境内掠夺物资。北汉最高统治者虽然委曲求全,但在契丹进扰时,也不得不派人还击。到刘钧统治的时候,北汉同契丹的关系十分紧张,双方长期绝交,处于战争状态。

杨业在北汉屡建战功,不断升迁,这时已任代州(今山西代县)的建雄军节度使。代州是北汉与契丹相接的北部边境。杨业常驻代州,在那儿修筑许多堡寨防御契丹。在双方交战的时候,杨业就是前线的总指挥。后周和北汉之间,后来的北宋和北汉之间,先后爆发了几十场战争,从史书的记载看,杨业在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5年),才在战场上出现。大约在这之前,他主要承担防御契丹的重任。《宋史》上说杨业在北汉,“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这里所说的“屡立战功”、“所向克捷”,主要应是指对契丹的战斗。“国人号为‘无敌’”,也主要指北汉人民表彰他防御契丹的骁勇和功绩。

赵匡胤于建隆元年夺了后周的皇位,建立宋朝。在北宋消灭各个割据政权统一南北的过程中,遇到的强劲对手,除契丹外,就要算北汉了。天会十二年,北汉皇帝刘钧死,最高统治集团爆发了争夺皇位的斗争。赵匡胤决定乘机发兵,灭掉北汉。杨业参加了这次抵抗宋军的战争。他被任命为侍卫亲军都虞侯,就是兼统北汉的中央部队。杨业和将领冯进珂领兵扼守太原城南的团柏谷。

宋军的先锋何继筠夺下汾河桥,直逼太原城下。杨业打败宋军,迫使宋军退走。第二年初,宋太祖亲征北汉。杨业和将领冯进珂仍驻屯团柏谷。由于北汉牙将陈廷山投降宋军,杨、冯二将苦战失利,损伤千余人,退入太原城。北汉主刘继元解除了杨业的兵权。三月,赵匡胤亲至太原城东南,在太原城外布下四个军寨。杨业率骑兵几百人从城内冲出,直攻宋军东寨。东寨主帅挺身抵挡,北汉兵出援,杨业最后拽着城墙上垂下来的绳子,才进入城中。

五月,宋军在围攻太原的同时,引汾水灌城,太原危急。北汉主命令杨业与司空郭无为等,领兵千余人乘夜出袭宋军。这天夜里正好下雨,汉军迷路,杨业马足受伤,只好中途返回城里。宋军久攻太原不下,其时正值暑天多雨,将士腹泻的很多,恰好辽的援军到来,赵匡胤只好下令班师。杨业和诸将乘势追击,获粮三十余万斛,茶绢以万计。这些东西对衰败的北汉政权,是一个不小的收获。宋军退去以后,辽军还在太原城下。

一贯抗辽的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说:“契丹贪利不讲信用,将来必然会攻破北汉。这次来的援兵盛气凌人,但对我没有防备,我愿去袭击他们,不仅可以缴获几万匹马,还可以把辽军占领的河东之地要回来,使百姓免遭契丹的骚扰,您也可以从此长享富贵。”但北汉主没有听从他的劝告,反而在辽军北还时,送给辽军一份厚礼。广运三年初,北汉主令杨业攻晋州(今山西临汾),杨业被宋军将领武守琦打败。这一年,赵匡胤已基本上统一南方,又决定进攻北汉。他派出五路大军围攻太原,又派兵分攻北汉其余各州。宋军在这次战争中,各路都取得战果,北汉的太原也即将攻下。辽又派兵出援北汉,恰好这时赵匡胤突然死去,宋军只得撤兵。

杨业在抗宋的战争中,从史书记载上看,大都打了败仗。宋军并不骁勇,只是数量上远远超过北汉的军队。杨业同契丹作战,多是“所向克捷”,唯独与宋军对仗处于失败地位。这固然是由于史书作者的正统观念很强,写进史书的大都是有利于宋朝的事,但同时也说明杨业抗宋的斗志远不如抗辽那么足。

宋太祖死后,他的弟弟赵匡义继位,就是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到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南方诸国都已削平,攻打北汉成为完成宋朝统一的首要任务。这年二月,赵匡义集中兵力亲自伐汉。为了防止辽出兵救援北汉,赵匡义以一部分兵力先攻占太原以北的忻州(今山西忻县)石关岭一带。当契丹的几万援兵到了忻州,便被宋军击败。三月底,宋军包围了太原。至五月初,太原附属的小城羊马,被宋军占领。北汉的统兵将领都指挥使郭万超逾城投降,北汉军心瓦解。杨业对这次战争的形势是看得很清楚的。www.guayunfan.com

宋朝集中军事主力来对付北汉,而当时的北汉只剩下了十来个州的土地和三万五千多户居民,同宋朝的实力相差太大。所以,在宋军围攻太原时,杨业从北汉主的出路和河东百姓的利益出发,劝刘继元降宋。刘继元拒不接受投降。后来,北汉都指挥使投降宋军,刘继元的亲信大臣也都纷纷逃散,城中危急,刘继元走投无路,只好派人奉表出降,北汉至此灭亡。

赵匡义早已听说杨业骁勇无敌,曾派人收买他,杨业不从。北汉投降以后,赵匡义召见杨业。杨业在北汉二十九年,很受北汉主的重用,他为感激知遇之恩,向北叩拜,大哭一场,算是告别北汉,然后解甲来见赵匡义。赵匡义大喜,赏给他许多东西,让他恢复原来的姓氏,单名一个业字,在自己的身边担任散职,做右领军卫大将军。杨业降宋,立即受到封赏,这不仅是由于宋太宗赏识他,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曾劝说北汉主降宋,宋太宗授予杨业官职时的诏令,即表彰他“定策乞降”,为宋朝立下了大功。一些史书记载,杨业在降宋之前,仍然据城苦战。那是因为,杨业虽然向北汉主提出了降宋的建议,但在这个主张实现以前,他认为必须继续忠于职守,这同他的建议并不矛盾。杨业从抗宋到降宋,表明他不仅骁勇善战,而且也是一个很有见识的将领。

杨业威震雁门

北宋灭北汉时,击败了辽军大将耶律沙率的几万援军,斩杀了五员敌将和上万士卒。这就使宋太宗增长了伐辽的勇气。不过,宋军将士出征日久,加之在北汉掳掠许多财物,所以,人人思归,不想伐辽。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六月,宋太宗不顾将士的反对,率主力从太原向辽的南京(今北京)进发。契丹易州(今河北易县)刺史刘禹举州投降,涿州(今河北涿县)刺史刘厚德和范阳守军万余人也都投降,宋军连下数郡。辽军负责南京防务的北院大王耶律奚达和统军使萧讨古,合兵与宋军战于南京附近的沙河,为宋军所败,南京遭到宋军的包围。南京是辽的南面门户和军事重地。南京留守韩德让和大将耶律斜轸,见宋军已经兵临城下,就由耶律斜轸带万余骑兵出屯德胜口(今北京德胜门外)。

宋军乘辽军立足未稳之机,就出兵攻打,耶律斜轸损失千余骑,退至清沙河(今清河镇一带)。南京附近的辽将和地方官相继降宋。辽景宗听到宋军入境,辽军战败的消息,准备放弃幽州。但他的妃子萧绰,就是后来著名的萧太后,接受大将耶律休哥的建议,动员强大的兵力,由耶律休哥统帅去救援南京。七月,宋太宗指挥将士攻城。耶律沙率援军赶到城外,引诱宋军交战于高粱河,战败退走。

宋太宗亲率军队追击,追至清沙河时已是黄昏,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轸从左右两边冲入宋军。宋军大乱,指挥失灵,败散而逃,死亡万余人。宋太宗身中数箭,从清沙河连夜逃归南京城南的宝光寺大营。第二天,宋太宗又化装乘驴车南逃,辽军一直追到范阳(今北京城西南)才回去。这便是杨业归宋以后北宋的第一次伐辽战争。

至于杨业到底参与了这次战争没有,史书几乎没有任何记载,只有《烬余录》上说太平兴国五年,宋太宗在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为契丹所困,“杨业及诸子奋勇救驾,始得脱归大名”。这书上所说的是太平兴国五年宋朝伐契丹的事。实际上,这一年,宋太宗只是准备亲自带兵伐契丹,来到了河北大名。由于大臣的劝谏,宋太宗根本没有到达莫州。而且,当时杨业已经去代州(今山西代县)上任了。

但《烬余录》上所说的情况,有点像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在清沙河大败的情景。那时杨业是宋太宗的侍卫官和军事顾问,在宋太宗身边的可能性极大。当宋太宗被辽兵追击时,杨业自然会奋勇救驾。由于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也只能是一种推测,不能说确有其事。不过在这次战争结束,宋太宗还师之后,授杨业郑州防御使,兼刺史之职,比一般刺史高。可见,杨业在宋太宗伐辽的战争中是立下功劳的,否则不会在战后得到这个职位。

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宋太宗班师南归两个月后,辽朝统治者为报南京围城之仇,出骑兵十万南伐,同时还派一支人马进犯雁门山南。这两路军虽然都先后被宋军击败,但通过这件事情,宋朝统治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北部边防形势的紧张,所以,就在这年冬天,宋太宗以杨业老于边事,熟悉敌情,任命他为代州刺史,兼领“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派他和潘美一起戍守并州地区。宋太宗还给他很重的赏赐。

三交是个地名,这里指太原以北的三交寨,即牧马河、汾河和滹沱河三条河谷通道的交岔口,地势重要。当时旧太原城已被宋太宗毁掉,新的太原城尚未建成,作为并州行营最高军政长官的潘美和杨业,只好先驻三交寨。所以他俩的官职也都冠以“三交”二字。潘美是领“三关行营都部署”,杨业作为他的副手,称“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宋朝的禁军出京屯戍,称为“驻泊”。

统兵官中地位高的就称“驻泊兵马都部署”,杨业以“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兼代州知州,具体地说,就是统辖并州路的禁军和代州的厢军(地方军),同时兼管代州民政。代州北边四十里就是重峦叠嶂的雁门山。雁门山的断崖峭壁间,有条崎岖曲折的路,号称天险,它就是著名的雁门关。自古以来这儿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雁门关之外便是辽国,代州称得上是宋朝的边防重地,宋太宗委任杨业担任这个职务,可以说是对他的很大信任。

志在疆场的老将杨业,也很乐于担当起防守宋王朝北界的任务。杨业从宋朝中央领到的禁军,加上代州一州的厢军,不过几千人。而契丹从代州南下的军队,常有上万人,甚至十万人。杨业不畏艰难,在当地人民支持下,以杰出的军事才能,丰富的作战经验,经常打败入犯的辽军。他虽然不知兵书,但作战勇敢,又有智谋,平时注意将士的攻战训练,能够与士卒同甘共苦。

代北冬天异常寒冷,当地人大多穿着皮衣,杨业只穿絮有棉絮的衣服。他的衙门也不生火,侍从都冻得僵倒了,他却丝毫不感到寒冷。他从政简易,关心属下,所以士卒都愿为他出力。

杨业赴任不到三个月,在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三月,辽景宗就亲率十万大军进犯雁门关。杨业命部将董思愿守住雁门关峡谷南口,自己亲率数百骑从西陉(雁门关峡谷西支),绕道至雁门关峡谷北口,猛攻辽军,杀了辽朝的驸马侍中萧咄李,活捉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海,缴获无数马匹盔甲武器。杨业因功升为云州观察使,仍为代州刺史,并兼郑州防御使。从此,辽军望见杨业的旌旗,就自动退去。

太平兴国七年四月,契丹分三路伐宋,其中中路三万人攻打雁门。杨业在雁门关大败辽军,斩辽军将士三千,乘胜追逐到朔州(今山西朔县)、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北马邑镇)和应州(今山西应县)等地,攻破辽军营垒三十六座,俘获辽军一万多人,得到牛马羊五万多头。

在杨业驻守代州的七八年里,辽军从未攻入过雁门关,河东百姓过上了安宁的生活。为此,河东人民世代传诵他英勇战斗的事迹。

杨业的战功,也遭到同僚的妒忌。和他一起戍边的主将还上书宋太宗,诽谤杨业。宋太宗看后就把这些奏疏封起来送给杨业,表示对杨业的信任,以此换取杨业对他的忠诚。但另一方面,宋太宗明知这些奏疏纯属诬陷之词,对上书者却不加追究,实际上是鼓励他们继续陷害忠良。因为,他需要一些人向他提供边将的情况,以便于控制。

杨业之死

从宋太宗亲自率兵讨伐幽州(宋称辽的南京仍为幽州)以后,宋辽之间没有大的战争。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辽景宗死,长子隆绪即位,就是辽圣宗。圣宗即位时只有十二岁,国事主要由母亲萧太后主持。宋朝的边臣纷纷上书宋太宗,乘辽朝主幼、太后专权、国人不服的机会,收取幽云十六州。宋太宗自太平兴国征辽惨败之后,也一直耿耿于怀,想要灭辽国,挽回面子。因此,他同意臣下的意见,积极做北伐的准备。不过,当时的辽朝对边防并没放松,辽圣宗即位的当年,萧太后就命耶律休哥为燕京留守,总领南面事务。在宋朝“筑城河北,聚粮边境”的同时,耶律休哥也在“劝农桑,修武备”,加强边境的防务。

经过几年的准备,雍熙三年三月,宋太宗出动三十万大军,向辽朝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这次宋太宗虽然没到前线,但一切军事行动都由他亲自指挥。宋军分三路出兵,东路由曹彬、米信率领宋军主力,从雄州(今河北雄县)出击;中路由田重进率领,出飞孤(今河北涞源北);西路由潘美任主帅,杨业为副帅,出雁门。按照宋太宗的部署,计划以东路曹彬的军队攻打涿州(今河北涿县)吸引辽军主力,然后中路、西路绕道辽的南京北边,三路合围,攻取南京。

战争的初期,三路大军捷报频传。曹彬的东路军取得固安、新城两县,然后攻克涿州,击败辽军。中路的田重进连克飞孤、灵丘和蔚州(今河北蔚县)。西路军的战果尤为辉煌。杨业率军从西陉北山,先在雁门谷北口击败辽军,然后追击至寰州。寰州的辽朝守将赵彦章举城投降。杨业的儿子杨延昭进围朔州。朔州的辽兵守将赵希赞抵抗失败,也开门纳降。杨业与杨延昭父子转攻应州,辽的守将艾正等投降。云州(今山西大同)也被杨业父子收复。他们又进兵浑源,同田重进在恒山之下会师。代北居民听说宋军到来,纷纷前来欢迎,见了杨业的队伍,热泪盈眶。他们热情支持宋军,有的充当向导,有的供应军需,有的乘夜斩辽军首级来献,还有的参加宋军打仗。杨业下令征募壮士,成百成千的人前来应征。

面对宋朝的全面进攻,辽朝忙调集各路军队,令耶律休哥抵御宋军主力曹彬的军队,派耶律斜轸抵御潘美、杨业。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至南京督战。宋军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因兵力分散,相互不能很好地配合,加之粮草供应不及时,给辽军的反击提供了条件。四月,曹彬在涿州遇到耶律休哥的军队,粮食不继,萧太后和辽圣宗的援军已到了涿州东。辽军两边夹击,曹彬从涿州败退。五月,曹彬和辽军在涿州西南四十里的歧沟关大战。宋军败退,夜渡拒马河,耶律休哥引精兵追击,宋军掉到河里淹死的不计其数。曹彬退到易州,在州东沙河驻营,听说耶律休哥领兵来了,宋军争渡沙河,死亡过半,史书上记载“沙河为之不流”。曹彬的主力军全部溃败。宋太宗得悉东路军溃败,伐辽的勇气一下子全没了,急忙下令让中路、西路兵马撤退,令田重进屯定州,潘美、杨业退守代州,徙云、应、朔、寰四州吏民入雁门关,分别安置在河东和京西。

那时候,辽大将耶律斜轸率十万大军直奔宋朝西路军而来,先攻陷蔚州,潘美率师去救,同辽军战于飞孤,宋军败。原来已为宋占领的浑源、应州守将都弃城而逃。六月底七月初,耶律斜轸乘胜进入寰州。杨业按照宋太宗的命令率兵护卫云、应、寰、朔四州的官吏百姓向内地迁徙。那时曹彬、田重进的两路宋军都已撤回,辽军集中近二十万人的兵力,攻击代北的宋军。在辽军的优势兵力面前,杨业向潘美建议,不要正面同辽军作战,可以领兵出大石路,向北奔应州,虚张声势,将辽军的主力引向应州的西边。

同时派人密告云州、朔州等地的守将,等宋军离代州北上时,令云州的官吏、百姓先出来,这就不怕辽军前来追击了。而位于寰州的辽军怕被宋军切断后路,就会转向应州,这样在寰州西侧的朔州军民也可乘势南出石碣谷(今朔县城南之上、下石峡谷),避开辽军的袭击。再在谷口安排三千弓弩手,派骑兵在中路支援,这样三州的官吏、百姓可以万全,陷入敌后的宋军也能安全撤退。杨业的这个“示形于东,而务于西”的计策,在兵少而又要完成护卫几州百姓撤退任务的情况下,是切实可行的。但是,监军王侁竭力反对杨业的建议,提出了一个不顾客观条件而蛮干的建议。

他说:“我们领数万精兵,怎能如此怯懦?”他主张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到马邑(当时是寰州城的所在地)。另一将领刘文裕赞成王侁的办法。杨业忙说:“不可,这样势必大败。”王侁嘲笑杨业说:“君素号‘无敌’,今遇敌军不战,是不是另有什么打算(暗指杨业是否要去投靠辽朝)?”

杨业听了这话十分气愤,他对潘美、王侁等人说:“现在的形势对我军不利,按你们的主张去做,不是白白让士卒送命吗?你们说我怕死,我可以为你们打头阵。”当时作为西路军主帅的潘美,也要杨业执行王侁的方案。临行,杨业哭着对潘美说:“这次去必然会失败。我原是北汉的降将,早就应当死的。太宗没有杀我,而且委为将帅,授予兵权。我并非纵敌不打,只是想等候时机,杀敌立功,报答国家的恩典。今天各位责备我避敌,我当先去战死。”他说着用手指着陈家谷口(今朔县西南陈家沟)的方向说:“诸位在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等我转战到这里,就以步兵夹击相救,不然就会全军覆没。”杨业说完就率领儿子杨延玉和老将王贵等,自石碣谷奔向寰州前线。

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听说杨业领兵前来,命先锋萧挞揽在路上埋下伏兵。第二天早上,杨业与耶律斜轸在朔州东边相遇,双方交战,耶律斜轸假装战败,且战且退。待杨业进入萧挞揽的埋伏圈,伏兵四起,耶律斜轸回师再战,把杨业包围起来。杨业率众突围,苦战到下午,箭尽力竭,拼力杀出重围,到达陈家谷口时天色已近黄昏。杨业见两边静悄悄的,连个人影也没有。

原来潘美、王侁等在这儿等到上午,不见杨业到来。王侁以为辽兵败了,怕杨业独占功劳,就领兵离开了陈家谷口。潘美也沿交河西南走了二十里。一会儿,潘美听说杨业兵败,但没去接应,反而带兵逃走。杨业气得拍着胸口大哭,只好率领士卒力战。那时跟随他的将士只剩下百余人。杨业对他们说:“你们都各有父母妻子,同我一起死在那里没什么好处,你们跑回去还可以报告天子。”

将士都感动得泪流满面,谁也不肯离去。老将王贵杀死几十个辽兵,弓箭用完了自己也被杀死。其余士卒全部战死,没有一个生还。杨业的儿子杨延玉也战死沙场。剩下杨业一人,他身受几十处伤,还用刀砍杀了几百个辽兵。杨业的马也受了重伤,不能再行进。他躲到树林里,辽将耶律奚达望见他的袍影,射了一箭,杨业从马上摔下来,被捉住了。

杨业被俘后,送到辽军统帅耶律斜轸处。耶律斜轸责备杨业说:“你同我国角胜三十多年,今天有何面目同我相见!”不过,耶律斜轸对杨业的骁勇也很敬佩,想招降他,但是遭到了杨业的坚决拒绝。萧太后和辽圣宗事先下有密令,要耶律斜轸切勿用暗箭伤害杨业,务必活抓。辽将耶律奚达虽然捉住了杨业,但因他是用暗箭射伤再捉住的,而且又没能劝降杨业,萧太后非但没有嘉奖他,反而处分了他。

由此可见辽朝统治者对杨业是何等的钦佩和重视。杨业一生抗辽,自然不肯降辽。他被俘后叹息说:“宋太宗待我甚厚,我总盼望打败辽军,捍卫边疆以报国家。没想到却被奸臣嫉妒,逼着我去送死,落得全军覆没,还有什么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绝食三天,就牺牲了。

造成杨业之死的原因,历来说法不一。多数认为潘美应负主要责任,因为他是西路军的统兵主帅。他不采纳杨业的正确建议,而听从王侁的错误主张,以致造成杨业兵败至陈家谷口,而潘、王又没有按事先的约定在那儿接应,却违约撤兵,这自然就导致杨业被俘。少数人认为,王侁和刘文裕应负主要责任,当时监军权力很大,潘美不敢不听他的。不过,持这种见解的人,也不否认潘美对杨业的死负有责任。因为他没有坚决反对王侥的主张,又在关键时刻违约撤兵。总之,杨业的死是王侁、潘美等人造成的。

杨业一生抗辽,从北汉时起,就在雁门地区抵御辽兵南下,一直到归宋以后,前后三十多年。辽兵南下掳掠,对当时北汉和后来的宋朝百姓来说,都是个很大的威胁,所以杨业抗辽就受到宋朝和宋以后历代人民的称颂。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杨业、杨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乡里儿童村夫),皆能道之。”杨家将故事的流传也就从此开始。

北宋的杂剧中,就有杨家将的故事。南宋时,说书人也纷纷讲述杨家将的故事。据记载,那时说书人的话本里有《杨令公》《五郎为僧》等。元曲中的杨家将故事就更加多了。元曲大作家关汉卿,就写过杨家将的剧本,题为《孟良盗骨》。到了明代,已有了杨家将内容的长篇小说,题为《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有关杨家将的戏曲、小说一直流传到今天。宋朝人还为杨业修了几座祠庙,在山西代县有杨业的家庙,在苏州也有杨业家庙,在北京密云古北口有杨无敌庙,古北口的庙至今犹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