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郭子仪简介资料_关于郭子仪的故事

郭子仪简介资料_关于郭子仪的故事

时间:2022-01-17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郭子仪简介资料_关于郭子仪的故事郭子仪生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卒于建中二年,华州郑县人。由于这一系列的胜利,郭子仪因功加御史大夫官衔。于是,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出击,在恒阳境内嘉山再次大败史思明,杀敌四万,俘虏千余。八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为朔方节度使,并重新调整各地的军事部署,准备反击安史的叛军。郭子仪率军碾转抵达凤翔行在,唐肃宗又以郭子仪为尚书左仆射。

郭子仪简介资料_关于郭子仪的故事

郭子仪生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卒于建中二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郭敬之,官至刺史。郭子仪体高貌秀,青年时以武举高等入仕,长期供职北部边陲,为军使,过着戎马生活。天宝八载(749年),任横塞军(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北)使、左卫大将军。天宝十三载(754年),郭子仪已是五十八岁,近花甲之年,改任为天德军(今内蒙古五原)使,兼九原(今内蒙古五原境内)太守、朔方节度(治所在灵州,今宁夏灵武)右兵马使。

郭子仪讨伐安史叛军立军功

就在郭子仪担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的第二年即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十一月,身兼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于范阳发动叛乱。他留部将史思明镇守范阳,自己亲率所部兵众和东北方契丹等少数民族骑兵十五万,大举南下,企图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攻取洛阳和长安。当时,唐朝内地承平日久,州县官吏长期不抓武备,库存的武器大都朽坏,不堪使用。安禄山的叛军所过之处,唐军望风瓦解,未敢抗拒,河北州县相继陷落。唐玄宗在安禄山起兵后,匆忙命令封常清率军镇守东都洛阳,高仙芝戍守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十二月,安禄山击败封常清,进入洛阳,并挥军西向。高仙芝与封常清被迫率兵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据关扼守。但是,唐玄宗误听宦官边令诚的谗言,诛杀了封常清、高仙芝二将。而后起用卧病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率兵八万东讨,与封常清、高仙芝旧部合兵号称二十万,进驻潼关。

唐玄宗在命令封常清、高仙芝分别镇守洛阳、陕州的同时,还委派一些将领讨伐安禄山。同年的十一月,他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由北路东进。十二月,郭子仪奉命率朔方军沿黄河东进,首先于振武军(今内蒙古托克托)击败叛军,乘胜收复静边军(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南下进入长城之内,于河曲(今山西河曲)再度击败叛军,接着攻取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等地,向东进入东陉关(今山西代县西),如一把利剑直插叛军的后方。由于这一系列的胜利,郭子仪因功加御史大夫官衔。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唐玄宗命令郭子仪回朔方,招兵买马,收复洛阳。郭子仪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领兵继续东讨河北,自己便返回朔方。他在朔方精选士卒,扩充队伍,然后率军前往代州(今山西代县)。二月,李光弼率军东出井陉(今河北井陉北),进入河北中部,收复常山(今河北正定)。史思明率二万骑与李光弼争夺常山,激战四十余日,仍无法取胜。

史思明断绝李光弼在常山的粮道,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四月,郭子仪率军出井陉,与李光弼合兵十余万,在常山西南九门县大败史思明,然后攻入赵郡(今河北赵县)。安禄山闻知史思明大败,派遣蔡希德率二万步骑以及范阳万余士卒增援史思明,史思明收集亡散士卒,与援军合兵五万。郭子仪与李光弼屯驻恒阳(今河北曲阳),面对强敌,深沟高垒,严阵以待,并采取了敌来则严守、敌去则追击的战略战术,白昼耀兵扬威,夜里偷袭敌营,搅得史思明的军队将士无法休息。经过几天的对阵,叛军疲惫不堪。

于是,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出击,在恒阳境内嘉山再次大败史思明,杀敌四万,俘虏千余。郭子仪、李光弼率军乘胜追击,进围史思明于博陵(今河北定县)。唐军声名大震,河北中部十余郡的地方官和军民纷纷起来诛杀叛军官吏,归顺朝廷。

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大军向河北胜利进军,加上河南、山东等地唐军的不断袭击,牵制了安禄山叛军的西进,切断了其前后方的联系,使战争的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军的变化。郭子仪本想乘这个有利时机攻取叛军的老巢范阳,迫使安禄山北撤。而安禄山因为后方受到威胁,通往范阳的道路被断绝,军心动摇,一度也想放弃洛阳,走归范阳。但是,唐玄宗求胜心切,误听宰相杨国忠之言,连连遣使催促防守潼关的哥舒翰出关反攻,收复陕州、洛阳。

哥舒翰当时虽然拥有近二十万的军队,但都是临时招募来的,没有战斗力。他认为叛军远来,利在速战,唐军凭借险要之地,利在坚守,主张在潼关据险坚守,以打破叛军的速决企图,待其兵力削弱,内部发生变乱时,再大举出击反攻,唐玄宗就是不听。哥舒翰只好在六月带兵出关,结果在灵宝(今河南灵宝)境内被打得大败,全军覆没,哥舒翰本人也被俘。叛军长驱直入潼关,攻占了长安。郭子仪、李光弼听说潼关失守,只好率军退入井陉,河北郡县又复为叛军所占。

郭子仪收复两京

在长安陷落之后,唐玄宗带着太子李亨及杨贵妃、杨国忠和数千禁军仓皇出逃。在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随行将士举行兵变,杀杨国忠,并迫唐玄宗缢杀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李亨转赴朔方。七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玄宗为上皇天帝。唐肃宗下诏令郭子仪从河北班师,然后以他所率领的五万军队为基础,逐步集中西北的边兵,调运江南的财富,充实灵武的力量。八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为朔方节度使,并重新调整各地的军事部署,准备反击安史的叛军。

九月,叛军将领阿史那从礼率河曲等地各少数民族部落的数万骑兵西进,进抵经略军(今内蒙古杭锦旗南),企图从北线进攻灵武。唐肃宗命令郭子仪率军出击。十一月,郭子仪与阿史那从礼大战于榆林境内黄河北岸(今内蒙古托克托),歼敌三万,俘虏一万,获得全胜,保卫了灵武的安全。接着郭子仪率军南下,进驻洛交(今陕西富县)。至德二年正月,史思明又会同其他叛军合攻太原,企图夺取河东地区(今山西),进而长驱夺取朔方。

李光弼在太原顽强坚守,歼灭大量叛军。正在太原之战紧张进行之际,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安庆绪控制着洛阳、长安一带。郭子仪认为,如果攻占居两京之间的河东(今山西永济西蒲州镇),即可进一步谋取收复两京。于是他首先派心腹潜入河东为内应,然后亲率大军由洛水渡过黄河,顺利地攻占了河东,从而为朝廷收复两京创造了有利条件。

唐肃宗看到安禄山已死,便想大举讨伐叛军,收复失地。四月,他任命郭子仪为司空、天下兵马副元帅,授以平定叛军、收复两京的重任。郭子仪率军碾转抵达凤翔行在,唐肃宗又以郭子仪为尚书左仆射。九月,唐肃宗命令天下兵马元帅广平王李俶(chù)、副元帅郭子仪率领朔方等军以及回纥兵共十五万,由凤翔出发,向京城长安推进。在长安西,唐军与十几万叛军展开一场激战,歼敌六余万,驻守长安的叛军首领张通儒丢弃城池东遁,被叛军占领一年零四个月的都城长安为唐军收复了。接着,郭子仪率军乘胜追击,在潼关歼敌五千,张通儒收余众退保陕州。

安庆绪得知张通儒失败,长安、潼关相继失守,集结叛军奔赴陕州,企图在陕州与唐军决一死战,阻止朝廷军队东进。十月,郭子仪指挥各路军马夹击张通儒,叛军崩溃,张通儒等率残兵奔逃洛阳,陕州又被克复。安庆绪闻其主力战败溃散后,从洛阳渡河北上,退保邺城(今河南安阳),郭子仪不战而下洛阳。www.guayunfan.com

京师长安收复后,唐肃宗率百官由凤翔回到长安,并迎太上皇唐玄宗回朝。十一月,广平王李俶、郭子仪自洛阳入朝,唐肃宗慰劳郭子仪,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唐肃宗在灵武即位后,所以能够迅速打败安史叛军,收复两京,主要是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而收复两京的战争,虽然名义上由广平王李俶担任元帅而以郭子仪为副元帅,实际上担负起全军指挥职责的是郭子仪,李俶不过是挂名充数而已。所以唐肃宗把再造唐朝之功归于郭子仪,这是完全符合事实的。因此,郭子仪入朝后,唐肃宗即以郭子仪为司徒,封代国公。

郭子仪抗击吐蕃

郭子仪虽不得志,在京闲居多年,且年过花甲,但他依然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安危。安史之乱以来,西北边境的驻军东调,防务空虚,青藏高原的吐蕃趁机扩张势力,屡屡袭击唐朝边境。郭子仪多次上书,指出:“吐蕃、党项不可忽视,宜早为之备。”但是,朝廷却置若罔闻,不予采纳。

宝应二年初,河西、陇右之地(今甘肃中部、东部地区)便已经被吐蕃所占领。十月,吐蕃又攻入关中,占据奉天(今陕西乾县)、武功(今陕西武功)两地,京师为之震动。唐代宗下令以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今陕西咸阳)。郭子仪感到自己又有了为国立功的机会,心里十分高兴。但是,由于长期被废在家,部曲离散,当他出镇咸阳时,随行的人马仅有二十名而已。

此时吐蕃拥有骑兵二十万,弥漫数十里,并已渡过渭水,直逼长安。郭子仪派人入奏,请求增派援军,遭到宦官程元振的阻挠,无法上达皇帝。吐蕃越过便桥(长安与咸阳之间渭水桥),唐代宗仓皇不知所措,东逃陕州,官吏鼠窜,禁军逃散,长安陷于一片混乱状态。郭子仪听到消息,忙由咸阳赶回长安,但等他到达长安,唐代宗已经出逃,他只好率三千骑兵南下,前往商州(今陕西商县),收集逃散的禁军。吐蕃轻而易举进入长安,洗劫府库街市,焚烧房屋,弄得全城索然一空。

郭子仪在商州招集亡散士卒,又得四千人,军势始盛。他抚喻将士,号召共雪国耻,收复京城,将士一致表示,愿听从他的指挥,拼死为之效力。唐代宗到达陕州后,唯恐吐蕃东出潼关,命令郭子仪急赴行在。郭子仪没有从命,他上表解释说:“臣不收复京城无以见陛下,我计划兵出蓝田关(今陕西蓝田境),那样吐蕃必定不敢东向。”唐代宗同意了他的作战计划。不久,郭子仪派长孙全绪为前锋,出蓝田趋商州,又令张知节率军继之。长孙全绪白天击鼓张旗,夜里烧燃起无数火把,以迷惑吐蕃。当地百姓告诉吐蕃军队说:“郭元帅自商州率领大军前来,队伍多得无法计数!”吐蕃信以为真,撤出长安。唐代宗以郭子仪为西京留守,郭子仪自商州进入长安,京城这才安定下来。不久,唐代宗自陕州返回京师,慰劳郭子仪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广德二年正月,在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立有大功的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与朝廷的矛盾公开化。仆固怀恩原是郭子仪的部下,长期在郭子仪麾下供职,战功累累,特别是在郭子仪收复两京的战役中,功勋卓著。后来郭子仪被夺兵柄,李光弼出镇临淮(今江苏盱眙),仆固怀恩出任朔方节度使。但是,仆固怀恩由于功高位重,遭到佞臣的构陷,因而愤怨不平。平定安史之乱后,仆固怀恩率朔方兵数万屯汾州(今山西汾阳),准备发动叛乱。

唐代宗考虑到郭子仪长期为朔方节度使,又以治军宽厚而深得人心,朔方将士如同子弟思念父母一样的思念郭子仪,仆固怀恩本人也是郭子仪的部将,对郭子仪有一定的感情,因此便任命郭子仪兼关内、河东副元帅及河中等节度使,出镇河中(今山西永济县西南蒲州镇),随后又任命他为朔方节度大使,用以镇抚仆固怀恩。诏令一下达,仆固怀恩的将士纷纷议论:“我们跟着怀恩背叛朝廷,有何面目见汾阳王(即郭子仪)?”

二月,郭子仪到达河中,河中的守将戍卒贪暴掳掠,他下令斩杀十四人,杖刑三十人,河中府的秩序马上安定下来。仆固怀恩的将士,听说郭子仪领兵前来,内部发生分化,互相攻杀。仆固怀恩束手无策,他的母亲长叹说:“当初我说朝廷待你不错,让你别造反。现在众心既变,必将延祸于我,如何是好!”并提刀怒斥仆固怀恩说:“我为国家杀此奸贼,取其心以谢三军!”仆固怀恩急忙率三百部众出逃,渡河北走。郭子仪到达汾州,仆固怀恩部众全部归顺。就这样,他兵不血刃而抚定一方,避免了一次大规模的叛乱。

仆固怀恩逃到灵州,收合亡散士卒,军势复振,同时又勾结回纥、吐蕃,计十万众,重新向长安进攻。唐代宗命郭子仪出镇奉天。十月,仆固怀恩与回纥、吐蕃兵进逼奉天,京师戒严。诸将纷纷请战,郭子仪认为:“敌大军深入,利于速战。我坚避以待之,彼必以为我军虚弱,不加戒备,如此即可破敌。如果匆促出战,一旦不利,则众心离散矣。有再敢言战者斩!”郭子仪部署队伍,严阵以待。仆固怀恩认为郭子仪毫无戒备,企图掩袭,及至乾陵(在今陕西乾县),突然发现大量唐军,惊慌不已,不战而退。

永泰元年九月,仆固怀恩再次勾结回纥、吐蕃、党项、吐谷浑等,引兵数十万攻入关中。吐蕃自北道攻奉天,党项自东道攻同州(今陕西大荔),吐谷浑等自西道攻熬屋(今陕西周至),回纥与仆固怀恩相继于吐蕃之后。京师震恐,士民大骇。唐代宗急召郭子仪屯据泾阳(今陕西泾阳)。不久,回纥、吐蕃合兵围郭子仪于泾阳。大敌当前,郭子仪非常镇定,他派人上奏朝廷:“敌军都是骑兵,其来如飞,不可轻视。请派诸道节度使各出兵扼守要冲。”

唐代宗同意他的建议,但诸道节度使都按兵不动。这时,仆固怀恩在进兵途中得了重病,返回灵武死去,于是回纥、吐蕃将领互争雄长而失和。郭子仪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不顾个人安危,率领几名轻骑出城前往回纥阵前,免胄解甲,与回纥议和,回纥酋长见郭子仪仅率数骑前来,大为吃惊,忙下马拜见。郭子仪喻之以理,希望与之联合对抗吐蕃。回纥在安史之乱时曾帮助朝廷收复两京,他们的酋长深知郭子仪威名,答应了郭子仪的要求。吐蕃听说回纥与朝廷约和,连夜引兵逃遁。郭子仪于是派精骑同回纥兵一道追击,在灵台(今陕西灵台)西大败吐蕃,再次解京师之危。

闰十月,郭子仪入朝,然后回镇河中。河中地处两京之间,自广德二年(764年)仆固怀恩叛乱,郭子仪再任朔方节度使,河中就成为朔方军的根据地。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郭子仪组织士卒种地以自给。他以身作则,不顾年迈,亲自耕种土地一百亩。其他将校也各自耕种一定数量的土地。在将帅的带领下,士卒耕种的积极性大为高涨,河中地区的荒地全都得到开发,生产的粮食不仅足供军饷开支之用,还有剩余。

此后两年,每到秋季,吐蕃就率兵进入关中抢掠,均被郭子仪率军击退。大历三年(768年),宰相元载认为,郭子仪率朔方兵镇河中,深居腹中无事之地,而吐蕃连岁入寇,守兵力不能拒,建议将他的朔方兵移镇邠州(今陕西彬县)。次年,郭子仪便奉命率朔方军前往屯驻邠州。此后,吐蕃虽然年年秋季入犯,但再也不敢进入关中的纵深地区骚扰了。

大历八年,郭子仪已是七十七岁高龄。吐蕃十万余骑兵入掠邡州等地,郭子仪部将浑瑊(jiān)抵御失败。郭子仪对诸将说:“败军之罪在我,不在诸将。”然后与诸将商讨对敌之策,重新调整部署,终于击败了吐蕃。

郭子仪出镇邠州长达十余年之久,此时的朔方兵人数已不及天宝时的十分之一。全军的将士也不及吐蕃的四分之一,战马不及吐蕃百分之二。但是,吐蕃每年秋季入寇关中,均被郭子仪击败。关中大多数地区因此免遭蹂躏,京师也得以安然无恙。

大历十四年,唐代宗病死,遗诏命令郭子仪在三天的治丧期间代理朝政,郭子仪奉命入朝。唐德宗即位后,尊郭子仪为尚父,加太尉,兼中书令,余官皆罢。从此,他结束了戎马生涯,在朝廷担任宰相。过了两年,郭子仪病死,享年八十五岁。赠太师,陪葬建陵(唐肃宗陵)。按唐代制度,郭子仪坟高当为一丈八尺,葬时破格增加一丈,以表彰他的功劳。

郭子仪是军人的楷模

郭子仪的一生,基本上是在戎马征战之中度过的。自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于范阳起兵,郭子仪便以朔方节度使的身份参与平叛战争,多次立下汗马功劳。唐肃宗中兴,收复两京,主要依靠也是郭子仪所率朔方军的力量。安史之乱被平定后,郭子仪以朔方节度使先后出镇河中、邡州,防御回纥、吐蕃,捍卫京师,虽兵弱将寡,仍屡败敌兵,使京师得保无虞,关中百姓免遭涂炭。所以,史书上说:“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这是一点也不夸大的。

郭子仪治军宽厚,深得人心,朔方军将士都以父母事之,愿拼死为之效力。这是郭子仪在历次战争中所以能够打赢许多硬仗,屡次转危为安的一个重要原因。郭子仪功勋盖世,威震四方,敌人都很怕他,一听说他率领大军出战,皆望风而逃。节度使田承嗣对朝廷图谋不轨,专横跋扈,但是见到郭子仪派去的使者,即西向而拜,并指着自己的膝盖说:“我这膝盖不屈于人已是很久了,今为拜郭公。”郭子仪还为朝廷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有六十余名部将,后来位至将相。

郭子仪功高望重,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安史之乱后,许多节度使手握兵柄,为非作歹,对朝廷貌合神离,拒不听命。但郭子仪深得人心,功高望重,权重势大,他却从不以此为资本,要挟朝廷,谋取私利。相反,他始终忠于朝廷,别无二心,有诏即赴命,绝无半句怨言。

当时宦官专权,嫉妒功臣。为了避免招来麻烦,郭子仪有时还拒绝接受朝廷的高官厚位。唐代宗时,曾下令以郭子仪为尚书令。但他认为唐初太宗为秦王时做尚书令,唐太宗即位后,这个职位经常空缺,如果接受这项任命,就会破坏国家的法度;同时,安史之乱以来,以官赏功臣,已使国家法度遭到破坏,现今安史之乱已被平定,就应按照国家的制度来任免官员。因而他坚决推辞不受。有时,他甚至不惜忍让而牺牲个人利益。大历二年(767年),他父亲陵墓被盗,人们怀疑是鱼朝恩指使手下人干的,但官府没有捕获盗贼。

祖坟被盗,这在封建社会是件极为严重的大事,因此事情发生后不久,郭子仪自奉天入朝,朝廷内外气氛便十分紧张,担心他不会善罢甘休,甚至可能发动政变。但当唐代宗对他提起这件事,他却流着泪说:“我长期带兵,对士卒约束不严,有时就发生部众盗掘坟墓的事。如今我父亲的墓被盗,这是老天的报应,与谁都无关。”盗墓的事才不了了之,朝廷内外惶恐不安的气氛也消除了。因此,尽管鱼朝恩、程元振对郭子仪屡进谗言,横加诽谤,但由于他为人坦荡,居功不傲,忠于朝廷,没有什么把柄可抓,每次都化险为夷,得以常保功名,长寿而终。

史称郭子仪“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郭子仪的确堪称是一位封建时代的军人楷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