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史小玉是敦煌壁画的画师吗?

史小玉是敦煌壁画的画师吗?

时间:2022-01-1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四种:首先是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第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史小玉创作的千手千眼观音画像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著名学者、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驱常书鸿先生曾说,史小玉“是不亚于乔托的大画家,了不得”。

史小玉是敦煌壁画的画师吗

敦煌莫高窟是联合国公布的历史文化遗产,闻名于世,自魏晋至明清,经过十几个世纪的努力,先后开凿了1000多个洞窟,在现存的492个窟中保留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近3000尊,绘画时间长逾千年,是规模巨大、博大精深、技艺精湛、内容极为丰富的文化艺术宝库,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被誉为世界最大的画廊。

敦煌壁画中最主要部分是佛教内容的尊像画、故事画、经变画、供养人画和装饰图案画,社会众生相和世俗场景也间或穿插于各窟经变及佛教故事中,官员、庶民、外侨、旅客、男女老幼、僧尼道俗,应有尽有;亭台楼阁、宫殿城池、桥梁水榭以及农耕、渔猎、舞蹈和竞技,尽皆包罗。

敦煌画师们绘成了精美绝伦的壁画,他们创作了惊世骇俗、才气非凡的作品。最不可思议的是如此巨量的敦煌壁画作品,竟然不知道是谁画的。由于古人惜墨如金,再加之在佛教圣地,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多写乱画呢?因此这些数量巨大堪称世界艺术瑰宝的敦煌壁画杰作出自谁手,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姓名,关于他们的记载几乎是空白。

根据对壁画题记和敦煌文献的研究,大约只有公元10世纪左右的壁画画工有零星资料,而在4世纪到9世纪的壁画中,找不到关于作者的任何资料。宋代以前的画师们一般没有落款,在壁画的所有题记中,也很难见到有关画师的记载。据统计,在浩繁的敦煌文献和大量壁画题记中,有关壁画作者的题记和文献记载,总共只有40多条,有名有姓的壁画作者仅有第303窟平咄子、第444窟汜定全、第185窟宋承嗣、第290窟郑洛生、第196窟宋文君,以及张淮兴、白般涩、竺保、董保德、武保琳、高宗德等数十人而已,有一位叫连毛僧的画师,据推测可能是外国人。在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董保德佛事功德记》是唯一专门的画工功德记,说他师承中原巨匠张僧繇和“曹氏”的画法,状物写人,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看来董保德是一位红极一时的高手,莫高窟里肯定有他的作品,他竟没有留下自己的题名,无法得知哪一幅绝世之作出自他的手笔。

研究人员一直期待从莫高窟北区找到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谜底,他们认为,莫高窟北区的243个洞窟是敦煌画师的住所。而最近来自北区洞窟的考古报告又表明,这些洞窟是僧人居住修行或印制佛经的地方,这使得关于壁画作者的千古之谜更加扑朔迷离。

研究人员认为,敦煌画师的来源主要有四种:首先是来自西域的民间画师。这是因为敦煌壁画的早期作品风格和新疆同期的很多佛教石窟壁画风格非常接近。在敦煌文献中,画师多数称为画匠或画工,也有被称为“师”或“先生”的,可见画师们主要来自民间,社会地位并不高,他们创作壁画时很可能就住在阴暗潮湿的洞窟里。

壁画中大量的田间劳动场景,活生生地再现了当时的经济状态和科技水平;唐代壁画中的婴儿车等生活用具,更是为神秘的佛教壁画增添了世俗社会色彩,给今天的参观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中国千年民间风俗画卷。正因为画师们熟知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才使他们巧妙地把佛国的空灵与人间的真实融为一体。第二是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第三是高薪聘请的中原绘画高手。第四是来自五代时期官办敦煌画院的画师。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开凿于元代的第3窟南北两壁上,画着两幅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像以线写形,以色显容,用遒劲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再淡施晕染,有些不施色彩却见肌肤,人们公认这是敦煌壁画的极品,落款为“甘州史小玉笔”,幸运的是甘州画师史小玉在壁画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千手千眼观音是佛教密宗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也是人们最敬奉、在佛教密宗艺术中塑造、绘制最多的菩萨。佛教中的任何一种图像都是依据佛经绘制的,把某一部佛经的抽象文字绘成具象的图画,通常叫做某某经变,或某某变相。讲述千手千眼观音的佛教密宗经典很多,其中在佛教史上最著名、最流行的是唐代天竺西域高僧不空译《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音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和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这两部佛经都简称为《千手千眼观音经》。以《千手千眼观音经》绘制成的图像叫做《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或《千手千眼观音变相》,简称为《千手观音》。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型,最特殊的是首、眼、手三大部分。

经文中说,观音菩萨以修正圆通无上道的缘故,能变现诸多妙容:由一首变三首、十一首、二十七首、五十一首、一百零八首、五百首、一千首、一万首,乃至无数首。其目能由二目变为三目、一百零八目、千目、万目,乃至无数目。手臂也可由二臂变为四臂、八臂、十二臂、四十二臂、一百零八臂、五百臂、一千臂、一万臂,乃至无数臂。所以讲“千手千眼”并不是指实数而是指数量很多。敦煌莫高窟是我国现存《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图像最丰富、最系统、最精彩的珍藏地。据敦煌研究院的调查统计,莫高窟现存492个洞窟中,绘有《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的洞窟多达37个,共绘40幅。

最早的为盛唐,最晚的为元代。其中盛唐和中唐绘制不多,不很流行。而晚唐至宋代绘制最多,非常流行。西夏至元代佛教密宗艺术兴盛,千手千眼观音形象达到了最完美的阶段。自晚唐以后,密宗的《千手千眼观音经变》逐步代替了显宗的《观音经变》和单一的持莲观音、杨柳观音、净瓶观音、施财观音等。

元代是莫高窟艺术终结的年代,甘州画师史小玉留下了两幅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图像,画在元代晚期的第3窟南北二壁上。史小玉创作的千手千眼观音画像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著名学者、敦煌石窟艺术保护与研究的先驱常书鸿先生曾说,史小玉“是不亚于乔托的大画家,了不得”。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马德博士说:“在开凿于元代的第3窟南北两壁,画着极其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像。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像以线写形,以色显容,用遒劲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轮廓内再淡施晕染,有些不施色彩却见肌肤,人们公认这是敦煌壁画的极品。”

《敦煌艺术之最》的编撰者,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谢生保说:“出现于元代晚期莫高窟第3窟的两幅千手千眼观音图,被认为是敦煌最精美的千手千眼观音图像,其传神的造型和优雅的姿态,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能工巧匠们的非凡造诣。”电视纪录片《敦煌》的总导演周兵说:“在敦煌莫高窟神秘的第3窟,从来不对世人开放,在那里有一副据说是史小玉创作的千手观音,那是一幅举世之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幅画都堪称伟大的画作。”“今天的人之所以称他们是大师,是因为他们对今天而言达到了大师的境界。当你站在一千年前的绘画线条面前,你不得不惊叹佩服于高度成熟的技巧背后,那份心中的宁静、高远和洒脱。”www.guayunfan.com

由关晖导演,历时7年拍摄的38集系列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2008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中评价说:“史小玉调动了所有不同的线条和描法,将不同的形体质感和人物的神情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怎样,它都可算是莫高窟壁画艺术中最后的精彩一笔。”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谢生保、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谢静在《敦煌艺术中的千手观音》一文中评价说:“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此幅《千手千眼观音经变》都是莫高窟壁画艺术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品杰作。”

第3窟是莫高窟现存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俗称“观音洞”,此窟也是莫高窟艺术最精华的洞窟之一。画于此窟中的千手观音经变、白衣观音、飞天,都可以称为精品杰作。除南北二壁画的《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其西壁佛龛两侧,东壁窟门两侧,均画观音菩萨像,尤其是画于南北二壁的两幅《千手千眼观音经变》,构图均为长方形,纵高2米,横长2.4米,面积为4.8平方米,其构图、布局、人物完全一样,只是人物的位置安排略有不同,相比之下,北壁比南壁艺术水平略高。这两幅《千手千眼观音经变》的主要艺术特点是:

(1)观音造型姿态优雅,意境完美。观音为十一面,正面有头面十面,分四层,排列数量由下向上分别为3、5、1、1,脸面两侧各有一面,在正面耳廓后各有两面,头顶发髻上排列五小面,中间较大的是一恶面,恶面上面是一佛面,与两大手高举的化佛重叠在一起,好似一座尖形小塔,均衡完美。所有脸面均为三眼。其左右共有42个臂大手,用铁线细描,仔细观看,臂臂都出自观音身上,排列得十分巧妙自然。或胸前合十,或上举、弯曲、直垂,捧钵、持杨枝、握净瓶等。臂手的关节、臂肩的结合都恰到好处。其他千手,每手掌心都有一眼,巧妙地组合成圆轮形法光,看上去像莲瓣编成的大花环,又像发出万道光芒的一轮红日,观音好似立在花环和红日之中。

(2)部众造型生动传神。观音有二十八部神众天王,图中只画了吉祥天女、婆薮仙人、火头金刚、毗那夜伽神和飞天,个个生动活泼,眉目传神。东侧婆薮仙人原为外道仙人,因祀天杀生而坠入地狱,由佛祖解脱而皈依佛门。莫高窟早期壁画就有他的画像,多为束发高髻、赤裸上身、干瘦丑陋的婆罗门徒形象。此图中婆薮仙人头束高髻,戴莲花冠,身穿绿色交领大袖袍,长眉下垂,神采奕奕,衣冠服饰和面相容貌,是一位中国道教仙翁的形象。西侧与婆薮仙相对的是吉祥天女,亦名功德天、辩才天,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命运、财富和爱情女神,后演化为佛教护法女神,主宰国家安全和个人幸福,传说为毗沙门天王王妃,莫高窟壁画中多为菩萨和伎乐天形象。

此图中吉祥天女以现实人物为模特造型,头戴钗冠,饰以巾帼,身穿云肩羽袖大带裙襦,左手持花,右手扬起,容貌秀丽,举止端庄,好似一位元代的贵族妇人,其神态为紧锁双眉、若有所思地凝视前方。两侧下角各有一名护法火头金刚,火头金刚为观音护法,扫除障孽。均是三面八臂,青筋暴露,须发蓬松,目光如炬,暴怒大吼,赤上身,穿短裤,系虎皮,两手叉在胸前,其他六臂各执法轮、金刚杵、利剑、宝铃、索等法器宝物。

在他们的前面分别有头呈猪形的护生神和象形二障眼毗那夜迦。护法火头金刚一脚踩向毗那夜伽鬼父、鬼母,毗那夜伽神跪地求饶。在上方两侧角各有飞天一身,飞天持花、托莲,飘带缠体,乘着翻腾的彩云来向观音献花供养。

(3)以线写形,以色显容。这幅千手千眼观音图在绘画技艺上,吸收前人的经验,采用多种线描技法,充分发挥各种线条的表现功能。用细匀莹润的铁线描、淡施晕染来表现人物面部和肌肤,细腻丰满润泽。整幅画以遒劲有力的线描,勾勒人物轮廓,然后在轮廓内淡施晕染,绘出容貌肌肤,产生向背明晰的质感,真是达到高度统一、天衣无缝的程度。例如千手千眼的勾描,一丝不苟,笔笔认真,四十只大手臂,丰满圆润,不施色彩,却见肌肤。金刚的怒发和婆薮仙的胡子,先以淡墨染底,再以浓墨游丝描画,线条柔中带刚,刚中有柔,蓬蓬松松真有“毛发出肉”之感。以丁头鼠尾描表现金刚力士隆起的肌肉。在人物衣裙巾带上更是表现了线描的丰富多彩,时而笔势圆转,酣畅如行云流水,虽绢帛集束亦不失顺风而动的轻柔;时而笔力劲拔顿挫,如兰叶,如折芦,表现出锦、绢、棉、麻的不同质感。总之,把中国人物画的线描艺术,如铁线描、兰叶描、折芦描、行云流水描等,几乎荟萃于一壁。

(4)湿壁画法,千古永存。莫高窟中的壁画大部分都是干壁画法,即把窟壁用草泥抹光,刷上白粉,等待窟壁干后再作画。而此窟的壁画并不是画在通常那种粉壁上,它的墙面竟是一种泥沙,是湿壁画法,即在抹平窟壁时,有意识地掺入细沙之后压平,不等壁面全干,在还潮湿的情况下在壁面上作画。这样墨色水分渗入壁内,会产生墨色润泽、具有透明度的效果,施彩虽清淡,而感觉厚重,具有水墨画的风味,有湿壁画的感觉。正是采用了湿笔画法,笔力才能如此苍劲,墨色才能深深浸入壁内,不像干壁画法容易变色粉落,这就是此壁画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不单整个莫高窟仅此一例,就是在当今中国任何一处庙宇寺观,也找不到这样的壁画。

(5)画师题名,只此一窟。与多数壁画不题作者一字而形成对照的是,在莫高窟居然发现了3条关于元代画匠史小玉的记录。第一条题记是在第3窟南北两壁,壁画的落款为“甘州史小玉笔”。这个题记中的“笔”字极模糊,但“甘州史小玉”几个字却较清楚。

经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考证:第3窟窟壁可能是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年)前后,由来自甘州(今张掖)的画师史小玉所画。因此,此幅《千手千眼观音经变》,可能是莫高窟唯一有纪年、有画师题名的观音图像。无论从哪一方面说,此幅《千手千眼观音经变》都是莫高窟壁画艺术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品杰作。

第二条题记是在第444窟西壁龛内北后柱上:“至正十七年正月六日来此记耳,史小玉到此。”至正为元代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年号,至正十七年是1357年,也就是说在650年前的正月初六,史小玉到过此窟。第二条题记是在444窟西壁龛内北前柱上,是史小玉同年同月题的:“至正十七年正月十四日甘州桥楼上史小玉烧香到此。”这条说得更清楚了一些,按到此一游的题记习惯,这已经够完整了。

由此三条题记人们推断,史小玉在莫高窟第3窟作画期间,第一次闲逛到第444窟,也许被南壁中央盛唐时代那幅沉雄富丽的《说法图》所深深吸引或陶醉,于正月十四元宵节前夕又专门去烧香膜拜,于是便连续两次留下了姓名。多亏这三处题记,后人才知道史小玉是河西重镇甘州人,家居桥楼上。

首先,从第一处题记的“甘州史小玉笔”中,我们知道了他是一位甘州人,亦即张掖人;其次,从第三处题记“至正十七年正月十四日甘州桥楼上史小玉烧香到此”的题记(由于题记中的第十三、十四字有些模糊,因此,有些人判读为“桥楼”,有些人则判读为“稿□”)里我们进一步得知。他是甘州的“桥楼”或“稿□”人氏。但遗憾的是无论“桥楼”还是“稿”,现在我们都已经无法考证“桥楼”或“稿□”是指甘州的什么地方。至于他的其他生平事迹,我们都已无从知晓。敦煌壁画上有史小玉的署名,这是个了不起的发现。古代壁画不同于文人的画作,很少有署题姓名的。

这史小玉又是谁?如今那桥楼在何处?何谓桥楼?在《中国绘画史》和《中国历代画家人名辞典》找不到他的名字。在《甘州府志》上,也不见史小玉任何踪痕。文献中没有任何关于他生活、艺术以至个人生涯的记载。专家认为,史小玉很可能是艺名而非真名,至于其生平更无从考证。也有人怀疑史小玉这个名字是游人信手乱题上去的。

在2009年10月出版的由张掖资深史学专家王秉德先生所编著的《张掖史稿》一书中对史小玉有如下的记载:“史小玉,甘州人,元代敦煌莫高窟画师,元代至元十七年前后,他于莫高窟观音洞(即莫高窟元代第三窟)所绘《千手千眼观音》是莫高窟壁画中的极品。画作笔法工整细微,表现人物既传神又夸张,展现了画师坚实的绘画功底和丰富的想象力。”

史小玉缘何到敦煌莫高窟作画呢?张掖市委党校副校长任积泉研究认为,这要从当时甘州佛教发展极其繁荣的历史背景作分析。西夏灭亡后,蒙古人统治河西,在蒙古人统治的140多年时间里,敦煌的石窟总数量有所上升,但相对于其前代西夏,虽其国小力微,但在它统治的200多年间,其修窟数量竟达88个,而蒙元时期的敦煌,不仅开凿修建的石窟数量极少(大多数为重修、重绘洞窟),且供养人题记也相对较少,可见当时敦煌地理位置已经变得不再那么重要,它在佛教史上的地位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佛教发展已经衰微。而甘州由于位居河西走廊中部,自然条件最为优越,历史上就有“金张掖”之称。自汉代以来就是河西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发展的中心。

这里大佛寺涅槃巨佛的那种恬静、宽许、慰藉、超然,永存于他那微陷的神秘的嘴角里;还有那些优美的壁画与雕刻;以及镇远楼唐钟上风格浑朴的浮雕;西来寺观音殿和万寿寺木塔的精筑巧构,正是古代张掖佛教兴盛、高僧众多、佛教绘画人才云集的例证。元代时张掖正是甘肃省的省会。据马可·波罗记述,元代的甘州是一个“大城”,城内佛教活动相当活跃,信徒“每月有五日谨守斋戒,不杀生,不食肉,节食甚于他日”。

佛教庙宇也很多,“内奉偶像不少,最大者高有十步,余像较小,有木雕者,有泥塑者,有石刻者,制作皆佳,外傅以金。诸像周围有数像极大,其势似向诸像作礼”。当时甘州佛教造像既然如此繁盛,那这里的佛画高手史小玉受邀来到莫高窟作画也就不足为奇了。史小玉创作的千手千眼观音画像不仅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给舞蹈艺术家以丰富的创作灵感。

1979年5月23日由原甘肃省歌舞团(现甘肃省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剧《丝路花雨》正式演出后,迅速在神州大地上引起轰动,被称为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和民族舞剧的经典。2000年由甘肃兰州歌舞剧院编创的四幕民族舞剧《大梦敦煌》,尽现了博大精深的石窟艺术、浓郁的佛教文化及西北的风土人情。千手观音、飞天神女等经典壁画形象,也因《大梦敦煌》的传播成为敦煌文化最典型的代表。

舞剧所到之处,观众无不为它的气势、它的力量所震撼。2004年,甘肃省歌剧院又创作出了集中国古代歌舞乐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大型乐舞《敦煌韵》。《敦煌韵》将“月牙神女”“美音鸟”“千手观音”等神话传说搬上舞台,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乐舞的精髓及敦煌壁画、音乐、诗词赋的瑰丽与博大精深。同一年,在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首次表演了舞蹈《千手观音》。

200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21个聋哑演员又以妙曼而又庄严的舞姿,古朴如同天籁的音乐,金色似有玄机的灯光,华贵而又祥和的氛围,将取材于民俗,带有衍生迷信色彩的观音民俗,演绎、脱胎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大雅的舞蹈,从而使观音形象超出了艺术的范畴,达到了一种高尚的境界。

敦煌壁画画工之谜永远无法解开,但辉煌的壁画已经为这些无名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赫赫声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