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霓裳羽衣曲的作者杨是敬述吗?

霓裳羽衣曲的作者杨是敬述吗?

时间:2022-01-1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霓裳羽衣曲》以贵妃杨玉环表演最为优秀。《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据说《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力推崇道教的产物,并且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密不可分。

霓裳羽衣曲的作者杨是敬述吗?

《霓裳羽衣曲》即《霓裳羽衣舞》,是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是唐朝大曲中的法曲精品,是最具精彩、最具代表性的曲目,直到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霓裳羽衣曲》描写了唐玄宗向往神仙而去月宫见到仙女的神话,表现了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其舞、其乐、其服饰都着力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和舞姿婆娑的仙女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的艺术感受。全曲共36段,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前六段是“散序”,散序为前奏曲,全是自由节奏的散板,由磬、箫、筝、笛等乐器独奏或轮奏,不舞不歌,部分节奏自由,优美动听,散序被当成器乐演奏的序曲来处理。

中间十八段为“中序”,中序又名拍序或歌头,以抒情婉转的慢板为主,随着乐曲节拍鲜明起来,舞蹈也开始了,是一个慢板的抒情乐段,中间也有由慢转快的几次变化,按乐曲节拍边歌边舞;后十二段为“破”,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速度从散板到慢板再逐渐加快到急拍,以舞蹈为主,繁音急节,乐音铿锵,节奏急促,舞势激扬,最后以一个停顿,像鸾凤飞舞后立即收起了翅翼一样,结束时转慢,舞而不歌,全舞在鹤鸣般的“长引声”中结束。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乐队伴奏采用的乐器很多,既有传统的丝竹乐器,也有胡乐的乐器,在唐诗中提到的具体乐器有磬、箫、筝、笛、箜篌、觱粟、笙、琵琶、琴等,既可以多乐器合奏,又可以单一乐器独奏。

此舞最早表演时,以独舞或双人舞的形式出现,演员装扮成仙女的样子,上身穿“羽衣”(孔雀翠衣),下身穿淡彩色或白色的裙子,肩上披着霞帔,头上戴着“步摇冠”,身上佩着许多珠翠饰品,服饰华丽而又堂皇。舞蹈以轻盈的舞步、柔软婆娑的舞姿、流畅行进中的旋转、突然回身的动态,形成了巧妙的舞蹈组合。《霓裳羽衣曲》以贵妃杨玉环表演最为优秀。

唐玄宗天宝四年(746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春风得意的杨玉环在木兰殿表演此舞时,把《霓裳羽衣曲》表现得淋漓尽致。白居易在其名著《霓裳羽衣曲》中写道:“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当时,大臣张说《华清宫》云:“天阙沉沉夜未央,碧云仙曲舞霓裳;一声玉笛向空尽,月满骊山宫漏长。”

唐玄宗将《霓裳羽衣曲》作为得意之作,开始仅在宫廷表演,在宪宗元和年间(806年—820年)发展为双人舞,玄宗亲自教梨园弟子演奏,由宫女歌唱,用女艺人30人,每次10人。到文宗开成年间(836年—840年)变为由15岁以下的少年表演,舞者达到300余人。唐宣宗时(847年—859年),曾用数百名宫女组成大型舞队表演,舞者拿幡节,穿羽服,饰以珠翠,飘飘然然如云中飞舞的仙鹤,可以说是姹紫嫣红,盛况空前。《霓裳羽衣曲》在开元、天宝年间曾盛行一时。由于《霓裳羽衣曲》乐调优美,构思精妙,以后各藩镇也纷纷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咏或笔录。以后,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崩溃,一代名曲《霓裳羽衣曲》竟然“寂不传矣”。其实到中唐,此曲已被许多人淡忘。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得残谱,与他的皇后周后凭着自己的音乐天赋,与乐师曹生按谱寻声,补缀成曲,复原了失传200年的《霓裳羽衣曲》,并曾一度整理排演,是音乐史上的一大奇迹,但已非原味了。南宋丙午年间(1186年),姜白石旅居长沙,一次登祝融峰在乐工故书中偶然发现了商调霓裳曲的乐谱十八段,他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词,即《霓裳中序第一》,连同乐谱一起被保留了下来,词如下:

丙午岁,留长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黄帝盐、苏合香。又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词。按沈氏乐律“霓裳道调”,此乃商调;乐天诗云“散序六阕”,此特两阕。未知孰是?然音节闲雅,不类今曲。予不暇尽作,作中序一阕传于世。予方羁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词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极,乱落江莲归未得,多病却无气力。况纨扇渐疏,罗衣初索,流光过隙。叹杏梁、双燕如客。人何在,一帘淡月,仿佛照颜色。

幽寂,乱蛩吟壁。动庾信、清愁似织。沈思年少浪。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飘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

由姜白石记谱填词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篇,歌词为长短句,结构上显然已受到词乐的影响。但音调古朴,曲中常出现降低的七度音(b7),体现出唐代燕乐侧商调的典型风格。歌曲的情调闲雅而沉郁,特别是两处(b7)音与“人何在”、“飘零久”的歌词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霓裳羽衣曲》被誉为“唐代汉乐与胡乐融合发展的最高成就”、“历史上最有名的舞”,历来被赞为仙乐,敷上了神秘色彩。但是,经过一千多年岁月激流的冲刷,作品本身早已荡然无存,而唐代诗人们的锦绣诗篇,以及一些零星的文献记载,在给我们留下几许瑰丽印象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扑朔迷离的疑题。

据说《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力推崇道教的产物,并且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密不可分。

唐代自第一代皇帝李渊开始,便对道教大力推崇,于唐玄宗时为甚。高祖李渊起兵造反时,民间就流传着道教谶语:“老子度世,李氏当王。”偏偏,老子也姓李,自然这种特殊的联系让唐代的李姓皇帝产生了一种特别的亲切感。而玄宗皇帝自小受到其父睿宗皇帝的影响,道教浸染很深,玄宗自言:“(朕)爰自幼龄,即尚玄默”,到了登基之后,面临武则天之后佛教势力的扩张与强势,除对道教的喜爱之外,也多了实用主义政治考虑。

唐玄宗登基之后,立即开始大力提高道教的政治地位。715年,他作《玄元皇帝赞》,把老子的地位抬到孔子释迦牟尼之上。老子先后多次被他追封为“大圣祖玄元皇帝”、“大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大道金阙玄元皇帝”,并且,他御注《老子》,并颁诏全国,令士子学习《老子》,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把老子推崇到空前绝后的地步。他还提高了其他道教人物的地位。www.guayunfan.com

道家《老子》到道教中则名曰《道德经》,《庄子》为《南华经》,《列子》为《冲虚经》,这便是玄宗皇帝的杰作。他还下诏追尊庄子为“南华真人”、文子为“通玄真人”,列子为“冲虚真人”、庚桑子为“洞虚真人”,极尽褒扬。而创立道教各派的早期代表人物亦在表彰之列,五斗米道的张道陵被追封为“太师”,道教茅山一系的创始人陶弘景则被追封为“太保”。

此时,茅山宗空前兴盛,而道教天师派也从衰败走向兴旺。玄宗皇帝对道教的推崇也使得他喜欢与道教人物交往。当时有名的道士,如司马承桢、张果、叶法善经常是玄宗皇帝的座上客,并以国事相咨询。玄宗以“玄之又玄”为宗,让道教极尽荣宠,空前兴旺。

玄宗皇帝是一个多才的皇帝,也是一个风流的皇帝。关于他和他的儿媳妇杨贵妃的风流韵事,不时地成为文人刻画和描写的对象,历久不衰。有意思的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竟然无法缺少道教的衬托。

贵妃杨玉环本来是玄宗皇帝的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在737年,玄宗的宠妃武惠妃去世,玄宗皇帝郁郁寡欢,后宫无数佳丽竟无法让玄宗开心。太监高力士为讨玄宗欢心,便举荐了以擅长歌舞著称的风韵美女杨玉环。玄宗一朝得睹芳容,便心情大转,烦恼全无,也顾及不得父子之伦了。为了自欺欺人地掩人耳目,他派高力士召杨玉环,令其修道出家,道号“太真”,并专门建“太真宫”供其居住。关于此事,唐代著名诗人张祜有诗云:“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玄宗对杨玉环自然是极其宠爱,由杨玉环表演的《霓裳羽衣曲》,其内容颇富道教“逍遥游”的浪漫主义气息。不久,杨玉环便被册封为“贵妃”。当然,唐玄宗与杨贵妃以后发生的浪漫故事的地点,也无法离开“华清宫”。华清宫相传于秦始皇时始建,汉代为武帝扩建作为离宫,而唐太宗时命名为“汤泉宫”,高宗时则更名为“温泉宫”,到了玄宗则将其命名为“华清宫”,大概受北魏元苌《温泉颂》中的“渊华玉澈,心清百仞”和北周王褒《温汤铭》中的“飞流莹心,华清驻老”的启发。华清宫也因为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故事而名扬千里。最有名的除了“诗翁”白居易的《长恨歌》之外,就数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了,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由杨玉环表演的旷世名曲《霓裳羽衣曲》是何人所作?通过古今人们的不懈努力,现在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霓裳羽衣曲》是由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敬献给唐玄宗的。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此曲源于北朝时张掖《西凉州呗》中的一支佛曲。唐开元四年(716年)既爱音乐舞蹈又深谙音律的唐玄宗,下诏征集天下名曲,河西节度使杨敬述在选送地方名曲中首先看中了张掖的佛教音乐《婆罗门曲》,他深知玄宗笃信道教,便将道教音乐韵味揉入《婆罗门曲》,将此曲改编成一支优美的舞曲。演出时让舞女扮成道姑装束,穿霓裳,着羽衣,以便取悦唐玄宗。乐府诗《婆罗门》诗序云:“商调曲,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进,天宝十三年(754年)改为《霓裳羽衣》。”《婆罗门曲》乐舞献给唐玄宗后,常在宫廷和贵族士大夫的宴会中表演,曾轰动长安宫廷。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一诗写道:“由来能事皆有主,杨氏创声君造谱。”诗的自注是:“开元中西凉府节度杨敬述造。”《新唐书·礼乐十二》也有相关记载。《唐史》云:“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献,凡十二遍。”

第二种说法是:玄宗登三乡驿高处望女儿山仙女庙后有感而作。

唐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后期为奸相杨国忠包围,不理国事,但他富有音乐天才,能演奏多种乐器,对音乐的研究也是最深入、最精通的,他对音乐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唐代人就称赞他“洞晓音律,由之天纵”。他开创了开元一代乐坛盛事,编制出了以《霓裳羽衣曲》为代表的数十部作品。自从玄宗专宠杨贵妃,由于贵妃擅长歌唱与舞蹈,激发了唐玄宗多才多艺情性的不断展现,两人简直成了一对艺术家,共同的艺术情趣,使两人不断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不少成就。

相传,唐玄宗曾经梦游月宫时,听到天上有仙乐奏曲,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翩翩起舞。仙女的歌声玄妙优美,跳舞的仙女舞姿翩翩。唐玄宗醒来后,对梦中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很想把梦中的乐曲记录下来,让乐工演奏,让歌女们舞蹈。他不停地想啊想,想起一点就记录下来,就连白天上朝的时候,他怀里还揣着一支玉笛,一边听大臣读奏本,一边在下面偷偷按玉笛上的孔笛,寻找曲调,他为了仙曲都入迷了,可是还谱不全这首曲子,十分苦恼。

有一次,唐玄宗来到三乡驿,他向着远远的女儿山眺望,山峦起伏,烟云缭绕,他顿时产生了许多美丽的幻想。他把在梦中听到的仙乐全想起来了。立即在谱子上记录下来。创作了一部适合在宫廷演奏的宫中大曲。他命令乐工排练,令爱妃杨玉环设计舞蹈。为了有一个好场所排练,他在宫廷中建立了一个梨园,由杨玉环与宫人日夜赶排。终于,练好一大型歌舞《霓裳羽衣曲》,在一个盛大的节日上演出。当细腻优美的《霓裳羽衣曲》奏起,杨玉环带着宫女载歌载舞,一个个宛如仙女下凡,群臣的眼睛都看直了。因此说,玄宗创作的使唐朝最负盛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玄宗与爱妃杨玉环两人爱情的成果。

第三种说法是: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见女儿山后悠然神往,回宫后根据幻想而作;后部分(歌和破)则是吸收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的印度《婆罗门曲》的音调创作而成。

此说又有以下四种观点:

一是据《全唐诗》记载,有一个叫罗公远的道士,曾引玄宗“游月宫”。玄宗在那里见到了数百个“素练霓衣”的仙女“舞于广庭”,便趁机询问仙女们伴奏的曲子是什么,回答是“霓裳羽衣”。玄宗本来爱好音律,就默默记下了曲调。可是,当他回来后,竟忘了一半的音调,此时正好西凉府节度使杨敬述所献的《婆罗门曲》,其曲调与他在月宫所闻之曲相符,于是就把能记下来的一半曲调作为“散序”,而将杨敬述所献之曲作为后面的乐章,由此定名为《霓裳羽衣曲》。

二是玄宗登三乡驿高处望女儿山后,创作了《霓裳羽衣曲》前半部分,杨敬述带回《婆罗门曲》,才续成全曲,并配以歌舞。女儿山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境,为东都连昌宫的胜景,是唐玄宗东巡的览胜之地。唐代“诗豪”刘禹锡曾作《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斐然有感》诗,曰:“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做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他认为是唐玄宗望女儿山仙女庙后有感而作。宋朝乐史在《杨太真传》中也说:“《霓裳羽衣曲》者,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所作也。”按这种说法,玄宗远望女儿山仙女庙,产生了联想,归来后创作了《霓裳羽衣曲》,但只写了前半部分,等到后来杨敬述带回《婆罗门曲》,才续成全曲,并配以歌舞。

三是《霓裳羽衣曲》就是《婆罗门曲》。主要依据是《唐会要》。天宝十三年(754年),太乐署将“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婆罗门即天竺,婆罗门曲为天竺舞曲。当时此曲实际上是由西域、中亚诸国的通道传入唐朝。开元八年(720年)时,突厥侵犯至甘、凉等州,将凉州都督杨敬述击败。杨敬述虽战败,但他向玄宗“献《霓裳羽衣曲》十二遍,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

这是一支与唐朝流传的曲子有较大不同的外国乐曲,结束时轻声拖音渐缓煞尾,不像一般大曲曲终声音高亢,戛然而止。玄宗听后,耳目一新,满心喜欢,所以这位都督仗打败了,尽管被削去官爵,仍然检校凉州都督。天宝间玄宗对此曲稍加润色后,配以歌词,遂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盛唐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改革开放的局面、高度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底蕴,使异域曲源结出了中西合璧的成果。

四是《霓裳羽衣曲》的“散序”是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后创作的,其他部分则是由印度佛曲改编而成的。《中国音乐史略》的作者根据宋朝王灼《碧鸡漫志》所引唐朝郑瑀《津阳门诗注》的记载,认为《霓裳羽衣曲》的“散序”与玄宗“游月宫”无关,而是他登三乡驿高处望女儿山后,产生了神奇的想象,由此写成的。至于“散序”以外的乐章,也非取自《婆罗门曲》,而是由印度佛曲改编而成,借以叙述中国道教的神仙故事。新版《辞海》则并列了两种不同的说法:霓裳羽衣曲……传为唐开元中西凉节度使杨敬述所献,初名《婆罗门曲》,后经玄宗润色并制歌词,改用此名。一说玄宗登三乡驿,望女儿山,作此曲前半,后吸收杨所献《婆罗门曲》续成全曲。前者从王灼,后者则系折中刘禹锡、郑嵎之说。

总之,关于《霓裳羽衣曲》的作者是谁,仍无定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