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张三丰云游甘州之谜

张三丰云游甘州之谜

时间:2022-01-1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张三丰云游甘州之谜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四大拳种之一。在这些传承人中,张三丰与张掖结下了不解之缘。元明张三丰之说的主要依据是:元明之际的张三丰道行高深莫测,行踪飘忽不定,行为异于常人,世人语之曰神仙。这样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道教传人张三丰云游甘州,一日到南武当讲法,路过倪家营,看这里庄户零星,人丁稀少,但土地却无比宽阔,

张三丰云游甘州之谜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国四大拳种之一。在中华大地上,活跃着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少林拳、长拳、洪拳等129个拳种,太极拳是演练人数最众,也最为普及的拳种,太极拳还走出了国门,传播于世界各地,据统计,全世界演练太极拳的人数可达四亿,它已经成为中国和世界交流的名片

有人研究说,太极拳起源于道家,最早可追溯到真武大帝,即道教中传说的玄天上帝。后由尧、舜传到老子,老子传尹文始、孔子,尹文始又传麻衣先生,麻衣先生传张三丰;孔子传孟子,之后又传到唐代道家的许宣平等等。在这些传承人中,张三丰与张掖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张三峰是北宋人,有人说张三丰是元明时期人,他是亦人亦神的人物。

北宋张三峰之说的主要依据是:清康熙八年黄宗溪著《王征南墓志铭》,墓志中“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盖起于宋之张三峰。三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此记载认为,张三峰是北宋人。

元明张三丰之说的主要依据是:元明之际的张三丰道行高深莫测,行踪飘忽不定,行为异于常人,世人语之曰神仙。如“真人元末居宝鸡金台观,一日自曰当死,留颂而逝,县杨轨山门竹,具棺殓之。及葬,闻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乃游蜀四川见蜀献王,复入武当、襄汉、迹益奇幻”。地方史料也有记载,如《明史·方技》载:“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其号也。”

《太原县志·人物》载:“张真人,名君实,号三丰,辽东义州人,状貌魁武伟,行步如飞,太祖及成祖求之皆不得,后遊太原之南峪山上,寻果死,如言瘗之,后村人又遇于西安诸处。”他道行高深,不图名利,名气很大,被世人称为神仙,他足迹遍布天下。张三丰曾在甘州住了10年,他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名多、字多、号多,在史籍中,他的名还很多:宗、通、金、思廉、玄素玄化;字也很多:玄玄、山峰、三峰、君实、玄一;还有别号:昆阳、容忍、三丰等。他走一个地方,换一个名字。

他来甘州时,名字用的是张宗。他读书能过目成诵,料事能未卜先知。善嬉谐,旁若无人。他的外形是“欣镐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吃饭也很怪,要么一餐能食升斗,要么数月不食。穿得很简单,冬天一衲,夏天一蓑。因不修边幅,又号张邋遢,与佛门中的济公和尚很有相似之处,可以说是道门中的济公。www.guayunfan.com

张掖民间传说,张三丰是张掖人,家住在县城西北郊,并且在城西五里墩遇仙缘后,云游全国,在终南山支脉双峰山拜火龙真人为师,才修炼成仙,后来到湖北武当山开创太极道,成为武当派的开山祖师。相传,小时候的张三丰大脑袋,圆眼睛,记性特别好,上学读书,老师教一遍,就能倒背如流,但就是喜欢到处乱跑。有时候跑出去三四天不回家,困了就随便找个墙角、窑洞、山崖等睡下;饿了一顿吃上几大碗干面或米饭,有时又好几天不吃不喝。大约在他十二三岁时,他父母相继去世,就同哥嫂生活在一起,但到处乱跑的习惯依然没改。开始他兄嫂还找一下,时间一长兄嫂便不去寻找了,张三丰睡庙堂、墙角、崖湾、窑洞,也便成了常事。由于常睡在破庙、烂崖湾,他不仅衣服脏,头发、脸面也脏兮兮的。

有一年四月的一个夜晚,张三丰又跑出家门,夜晚睡在五里墩子下的一个窑洞中。半夜过后,忽然有一缕强烈的亮光射进窑洞,直射到张三丰的脸上。睡得迷迷糊糊的张三丰,误认为太阳光照在脸上了,便起身走出窑洞,他仰头一看,只见一个火红的如同鸽蛋大小的彩球缓缓下落,大地顿时一片昏暗,一会儿光彩夺目的小圆球又缓缓上升,大地重现光华。他看清了小彩球升降的位置,就在他睡的这墩子顶上,他于是沿着人们爬上爬下的台阶,悄无声息地爬到墩顶。看到一只浑身雪白的狐狸,后腿跪在地面,抬头仰望即将下沉的弯月,张口炼丹。张三丰悄悄来到白狐身后,趁着彩球缓缓下落的时候,伸手接过放入口中,原想也学白狐的样子进行吐升,不料彩球滑到肚子里了。白狐转身看见张三丰站在身后,趁张三丰眨眼的工夫,惊惶失措地向他扬起一股尘土消失了,眼中钻进了尘土的张三丰感到疼痛难忍,便急忙跑回家中,虽然多次治疗,仍红肿。

半年过去了,张三丰又在哥哥的陪同下去城中看眼病返回时,看到在城西门近处白云庵门前有位身穿皂罗道袍、手拿鱼骨笏板的道长,一边敲打笏板,一边在那里高唱:

白云天下白云山,白云山中白云仙。

白云仙人乘白云,日与白云相往还。

醒时只在云中坐,醉时只在云中眠。

半醒半醉日复日,云来云去年复年。

随着道长的歌唱,周围聚集了不少观众,张三丰与哥哥也围了上去,此时的道长也看见了张三丰,遂说:“这位小兄弟长得骨骼清俊,只是眼下魔障太深,莫若跟随老道诵经消魔,不知可否?”他的哥哥还在犹豫,张三丰却上前施礼说:“小徒愿随仙师诵经消魔。”就这样,张三丰住进了白云庵,每天除做些担水、扫地的杂活外,就经常随道长念经。说来也怪,久治不愈的眼病竟然好了,到处乱跑的毛病也改了。

在临泽县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张三丰的故事,在临倪公路的下营村处,有一座气势恢宏,雕龙画狮的庄严土塔,它就是人们常说的聚丰塔。相传太白金星、山神、土地扶犁开辟黑河时,用来做犁的大树上有一个枝杈没有削光,在开出黑河的同时,这个枝杈顺带在它的左侧又划开了这条河,这就是今天的梨园河。梨园河从祁连深处蜿蜒流出,最后经野猪湾(今鸭暖乡野沟湾村)注入黑河,这地方恰好是龙王追来的地方,说来也巧,就在龙王追到此地时,这个枝杈又正好被磨光,梨园河最终融汇到黑河之中。

这条河经这杈桠一犁刮,乱石顺流而下,河底越流越深,到了无人越过的天河一样的境地。一次南海观世音菩萨因参加西王母瑶池盛会路过梨园河,见此河深不见底,便责问龙王,龙王说没什么好办法,观音菩萨便顺手丢下几把金砂,才镇住了河底,河水才趋于平缓,河床逐渐升高。今天人们在梨园河淘的金砂,就是观音菩萨抛洒在河中的镇河金砂。河虽被镇住,倪家营这一带的风水却因这条河顺水而下,这里一直人丁稀少,六畜不旺,五谷歉收。这里的众人不知请了多少阴阳先生都无济于事,只好枉费了许多银两。

这样一直延续到元末明初,道教传人张三丰云游甘州,一日到南武当讲法,路过倪家营,看这里庄户零星,人丁稀少,但土地却无比宽阔,心生疑惑,问道家弟子是何缘故。弟子们一五一十如实作答。听了此言,张三丰的济世之心油然而生。

吃完午饭,他叫众人陪他出去走上两圈,从倪家营走到汪家墩,又从汪家墩走到红山湾,张三丰健步如飞,众人已累得气喘吁吁,这一转从东路转进山,又从西路转到下营这地方,看见一位老者正赶着几只羊,手里的放羊棒拄在地上。张三丰眼睛一亮,叫众人停,这放羊老汉见来了这么多的人,起身要走,但放羊棒却似长在地上怎么也移不动,张三丰找准了风水的症结,怕老者将棒移动,便使出定身术,使这只放羊棒不得移动。这放羊的沟洼地势平缓,虽略呈南陡北缓势,却东西平稳。

张三丰给众人交代了一遍道:“就以放羊棒为中轴,建一座塔高九丈的土塔,雕龙描狮,配上百兽图案的瓦当,吊上风铃,保你这里人丁旺,五谷丰,人寿康。”众人依照张三丰的吩咐,请来能工巧匠,用半年时间修建了土塔一座,说来也真灵性,这一年倪家营人口大增,六畜兴旺,五谷丰收,风调雨顺,众人赞叹不已,为纪念张三丰的恩德,经一位断文识字的先生指点,给这塔起名“聚丰塔”,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据文物部门考证,此塔并非建于张三丰时期,有可能建于清朝

影视作品中的张三丰

据史料记载,元末明初时张三丰很有名气,朱元璋在元末农民起义军中,就听说道教中有两个异人:一叫三丰子,一叫龙阳子。当他当上皇帝后,即寻找这两个异人。但只找到龙阳子冷谦,而找不到张三丰。当时张三丰正在武当山结庵修炼,取名会仙馆,人们以为他是真仙转世。消息传到朝廷,朱元璋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派遣使者去迎接。张三丰避而不见,离开武当山,不远千里来到甘州。当时甘肃卫才改为甘州卫,他住在甘州卫张指挥家。人们只知道他是云游道士张宗,而不知他就是张三丰。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司由庄浪(今甘肃永登县)移治甘州,都督宋晟与道士刘仲真为了供奉北极玄天上帝真武之神(简称真武帝君),建起了玄真观,张三丰即移居观中。他在甘州一住10年,成为陕西都督宋晟、李景隆及肃王朱楧的座上客。朱元璋死后,建文帝登基。建文二年(1400年),张三丰离开甘肃去宝鸡金台观,后又游四川,见蜀王朱椿。

永乐帝朱棣登基后,怀疑其侄建文帝朱允炆没有被火烧死,而是带领旧臣出逃,派亲信重臣宋晟回镇甘肃,建立甘肃边境镇,加强防务。为了防止后患,朱棣于永乐五年(1407年)派胡滢以寻访仙人张邋遢为名,遍行天下州县,找寻建文帝下落。胡滢因母亲病故,要求回家奔丧都不允许。胡滢由永乐五年(1407年)出京,到二十一年(1423年)回朝,找了十几年,也未找到朱允炆下落。

这才确认朱允炆已经不在人世,张三丰也未找到,于是不再继续寻找。就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用民夫30万人,大力修缮武当宫观,费用百万计,暨成,赐名太和太岳山,“设宫铸印以守”。并在张三丰当年居住过的会仙馆建宫,赐名遇真宫。宫内塑造张三丰身着布纳、脚穿草鞋的坐像,形象生动,风姿飘逸,至今仍为旅游胜地。此时甘州人才知道,当年邋遢道人张宗就是仙人张三丰。这样一来,张三丰在甘州时留在观中的一顶蓑笠、一个药葫芦、一幅八仙过海图顿时便都成了“仙物”。

蓑笠、药葫芦由甘肃镇守太监取去,八仙过海图由都指挥陈敬拿走。据说,三件东西看似平凡,皆为神奇之物,那件蓑衣能御住火风,那药葫芦可治百病。八仙过海图就挂在都督府的中堂上,到晚上画面上的海水能扬起波涛来,晚上可以传出波涛汹涌的声音。

遗留在张指挥家的一件中袖可以治病。甘肃总兵王敬患中满(腹内有停滞),火化一片中袖服之,就痊愈了。在张指挥家的一位老妪,当年偷吃了张三丰葫芦里的一个丸药,活了100多岁。蓑衣和药葫芦不知流落到什么地方去了。由甘州卫的都指挥出面倡缘,在当年张三丰住过的地方,修建起一座三丰观,又名三丰真人观,以纪念张三丰在甘州的留居。这些民间传说在《甘州府志》中都有记载。永乐六年(1408年),鞑靼部长脱脱不花请降,朱棣又命亲信杨荣偕甘肃总兵官何福前往亦集乃(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受降。

杨荣在甘州见到他的亲戚道士刘仲贞,谈到了永乐帝如何仰慕道教和仙人张三丰,于是由都指挥陈敬出面倡缘,于永乐七年,在玄真观修建三清大殿三楹,并在当年张三丰住过的地方修建三丰庵。宣德六年(1431年),刘仲贞掌甘州玄教(道教)事,捐资复建玉皇阁于三清殿之北,并请通明阁大学士杨荣写了碑记,提到了真武帝君显迹武当,和永乐皇帝大造殿宇的事。

天顺三年(1459年),英宗赐诰,赠张三丰为通微显化真人。但始终不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与此同时,甘州在南北两山选择了两处类似武当山的胜境,建成南武当、北武当,宫观寺院林立,数百年香火游人不断。当年张三丰由宝鸡到四川,是漫天云游,还是有志私下找建文帝相会,或者还是负有朝廷寻找建文帝的使命都不得而知。

相传,张三丰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最后在火龙真人的指点下,修成了真仙。张三丰年幼时教他学习道教经书的启蒙老师是碧落宫的白云禅老张云庵。中年时与他论玄谈道,使他毅然出家的是丘真人。老年时终南山传播秘诀,使他得道的是火龙真人。这样,不仅自己出身低微,而且所跟随的这三位道士也皆不见于经传,在社会上影响很小,收不到惊世骇俗的效果。

于是,张三丰在自称江西龙虎山张天师的后裔的同时,还自称师承华山睡仙陈抟老祖。他在《蛰龙吟》最后几句道:“天将睡法传图南,图南一派俦能继,邋遢道人张半仙。”他又在《太极炼丹秘诀》中称陈抟为“希夷老祖”,称火龙先生为“吾师”,并宣称,火龙之所以没有名气,是因为他轻视浮名,所以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仅仅给后人遗留一首绝句便离开了人间。

其绝句云:“道号偶同郑火龙,姓名隐在太虚中。自从度得三丰后,归到蓬莱弱水东。”后来,崇奉张三丰的清代道士李西月因此而将三丰派归为以陈抟为代表的隐仙派,并排列其师承统序为:“麻衣传希夷,希夷传火龙,火龙传三丰。”事实上,陈抟是否有火龙这个弟子,还大有疑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张三丰确实继承了陈抟以来道教宗师的三教同一学说和内丹炼养思想。

《张三丰先生全集》

张三丰著述丰富,诸如《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被收编成集,就是流传至今的《张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为后代奉道者所推崇,称他的《大道论》穷尽性命归真之道,发微圣贤仙佛之理。不过,张三丰的杰作当称《无根树》丹词。千百年来道家理论玄奥,文字晦涩,不能为社会所广泛接受,从而阻碍了道教的深入传播。张三丰采用歌词的体裁、通俗的文字把玄奥的修真理论化为脍炙人口的曲词《无根树》共24首,包含了张三丰的全部修真理论和方法。只要细细领悟他的《无根树》,就会打开通玄路,就能步入仙道门。

后世道众因此对他的《无根树》推崇备至,说它“吐老庄之秘密,续钟吕之心传”,不少道教宗师不厌其烦地对《无根树》进行注释阐发,其中以清代龙门派传人刘一明和内丹西派始祖李西月的注释最为翔实和精到。明清时出现的道教派别几乎都同张三丰有联系,宝鸡三丰派、武当三丰派、王屋山三丰派、三丰自然派、三丰蓬莱派、三丰日新派等相继出现。

据统计,清末时,奉张三丰为祖师的道派就达17个之多。其中不乏影响较大的派别,如道光年间李西月自称遇张三丰亲授秘诀,讲道纳徒,活跃于四川乐山一带,创立了当时最大的道派之一。

武当绝技,少林功夫,集中华武术之大成,是中华民族历史遗产宝库中两颗灿烂的明珠。人们根据武当与少林武术的不同特点,分中国武术为南派北派、内家外家,素有“北尊少林,南崇武当”之说。少林拳奉达摩为始祖,武当拳则以张三丰为开山。

张三丰是怎样创造出内家拳的呢?这是明清以来武术界、学术界普遍感兴趣的问题。迄今为止,流行三种说法:

一是真武神授。《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载,张三丰北赴汴京途中的一个夜晚,梦见真武神君降临,向他传授拳法。次日黎明,张三丰被一群拦路抢劫的强盗围住,便运用神授拳技打败了这群强盗。从此,张三丰以拳技闻名于世。

二是鸟蛇斗的启示。在武当山至今流传着张三丰观“鸟蛇斗”的故事,说张三丰在“邋遢崖”看见一只鸟与一条蛇打架,每当鸟上下飞击长蛇时,蛇就蜿蜒轻身,摇着闪避,不曾被击中。相持时久,鸟已精疲力竭,无可奈何地飞走了,长蛇也自由自在地钻进了草丛。张三丰由鸟蛇斗得到启发:以柔可以克刚,以静可以制动。于是,模仿长蛇的动作创造出了内家拳。

甘州区靖安乡北武当

三是脱胎少林拳。拳师王征南的弟子黄百家在他所著的《内家拳法》中说,张三丰早先精熟少林拳法,后来对少林拳进行加工改造,遂自成一派,名内家拳。金一明所著《武当拳术秘诀》说得更为具体。他说,少林拳以五拳为精髓,以十八式为骨骼。

张三丰始习少林拳,既得其精微奥旨,复从而翻之,变十八式为十八字,纳五拳法入段锦,内家拳就这样诞生了。内家拳的定名、路数、打法和特征,处处都打上了道教的烙印。张三丰精贯道教经书,史称他“论三教书,则吐辞滚滚,皆本道德忠孝”,他创立的内家拳技,诸如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纯阳拳、混元拳、玄武棍等的命名和路数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演绎引申而来的。

内家拳博大精深,派别林立,但都奉张三丰为祖师,拳技也有着共同性的特征,即注重内功,阴阳变化,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体现在具体的应敌对抗中则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三宝”修炼相吻合。

实际上,学术界和武术界都已看到内家拳是邋遢道人把道教修仙方法,诸如导引、吐纳、气功等融合提炼而成的。内家拳是道家哲学在养生之道和技击之法方面的一种实践体现。有人还具体地指出,内家拳的“十段锦”是张三丰加工改造宋元道士的修炼方法“八段锦”而来的。由于内家拳在明代采取身教口授,现已无法确知张三丰所创拳法究竟是什么样儿了,也就只好根据清代以来的著作去了解它的基本练法和打法。

张三丰所创内家拳技“内以养生,外以却恶”,习练这一拳法可以收到增强体质、延年祛病、陶冶性情、磨炼意志的功效,同时也能起到防身抗暴、抵御外敌、振奋民族精神的作用。因而,张三丰创造内家拳有益于人类,是遗泽后世的一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他将永远受到后人的仰慕。

在清朝和民国时,张掖的一些信奉张三丰的道教徒,把张三丰住过的白云庵改名为三丰庵。三丰庵正殿两侧廊庑相连,上下两层用走廊通行,上为楼,下作通道。楼上有一副对联:“出家门修成玉体,入武当炼作金身。”新中国成立前已设为三丰庵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新华小学,现为甘州区西街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