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正义峡是大禹劈开的吗?

正义峡是大禹劈开的吗?

时间:2022-01-12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今山丹西往甘州的龙首山隘和高台正义峡,据说就是大禹导弱水时劈开的。相传正义峡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凿的主要泄洪通道之一。按照旧俗设立祭台、香案,张挂以正义峡山水为背景的巨幅大禹圣像,并敬献羊、鸡和五谷、水果等祭礼,确定了肃立雅静等祭程12道。镇夷天险正义峡峡口周围险峰连绵,如刀削斧劈,十分险峻,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险境,故有“天城锁钥,咽喉要道”之称,为兵家所看重。

正义峡是大禹劈开的吗?

张掖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不论是历史记载,还是神话传说,许多帝王与她都有过不解之缘。

三皇五帝与张掖

传说伏羲出生在张掖。据陇西隐士王嘉《拾遗记·春皇庖羲》卷一记载:“春皇者,庖羲之别号。所都之间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羲。”古华胥国,由帕米尔高原迁至张掖。张掖能留下伏羲的传说,其影响和意义还是非常深远的。

传说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巡狩过张掖。轩辕黄帝和炎帝联合战胜蚩尤、一统黄河流域后,播百谷,抚万民,巡狩四方,西面就到了“空桐”山。据考证,“空桐”在肃州福禄县,即今甘肃酒泉市。酒泉在张掖之西,从东到酒泉,一定要经过张掖。说黄帝到过张掖,也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列子》还说,黄帝在梦中曾“游于华胥之国”。

传说颛顼也曾游过张掖。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史记·五帝本纪》载:他勤于政事,不惜劳苦,各地奔波,曾“北至幽灵,南至交趾,东至蟠木,西至流沙”。流沙,《汉书·地理志》载:“在张掖居延县。”帝颛顼“西至流沙”,就是西到居延海,也就是到了张掖。

张掖还有简狄吞卵的传说。传说商代的始祖契是他母亲简狄在弱水(黑河)吞了燕卵后怀孕而生的。《史记·殷本纪》载:“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张掖的古弱水,是许多神话传说离不开的地方。

大禹治理弱水、黑河的故事在张掖境内也广为流传,并多见于先秦历史典籍及地方志中。《史记·夏本纪》载:“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九年而水不息。”尧死后,帝舜命禹继续治水。禹遵四时之宜,“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当时,河西走廊及整个黑河流域属雍州之地,司马迁《史记》中,孔安国对“弱水既西”的解释是:“导之西流,至于合黎。”《尚书·禹贡》则明确记载:禹“导九州、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道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进一步点明了治理弱水和黑河属大禹“导九州”之功。今山丹西往甘州的龙首山隘和高台正义峡,据说就是大禹导弱水时劈开的。

2008年清明节上午,位于高台县罗城乡境内的正义峡鼓乐喧腾,香烟缭绕,上万名干部群众聚集在这里举行“黑河之祖——大禹祭奠”仪式,盛况空前。相传正义峡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凿的主要泄洪通道之一。高台县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着眼,积极对传说风俗进行挖掘整理,经申报使大禹祭奠成为张掖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充分依托这一载体提升地方软实力,县文明委决定在清明节举办以“祭祀黑河之祖,弘扬大禹精神,建设和谐高台”为主题的公祭仪式。按照旧俗设立祭台、香案,张挂以正义峡山水为背景的巨幅大禹圣像,并敬献羊、鸡和五谷、水果等祭礼,确定了肃立雅静等祭程12道。在公祭仪式上,鸣钟9响、击鼓13次,意在颂扬“大禹治水定九州”的功勋,祈祷13亿人民共享祖宗福祉。农民乐手吹奏唢呐曲《祭灵》,用粗犷激越的韵律缅怀禹帝,尽情抒发对治水先祖的感念之情。

正义峡原名镇夷峡,地处张掖市、酒泉市和内蒙古额济纳旗交界之地,位于高台县城西北60公里处的罗城镇天城村合黎山,是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石头峡口。镇夷天险,山高水急,这里的山峰最高处叫顶儿山。有民谣:“登上顶儿山,望见嘉峪关。”

镇夷天险

正义峡峡口周围险峰连绵,如刀削斧劈,十分险峻,形成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塞险境,故有“天城锁钥,咽喉要道”之称,为兵家所看重。因为历史上曾经承担过军事要塞职能,在抗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发挥了天险要隘的战略作用,所以古人冠以“镇夷”二字,自然是凭借此处险要地势,抵御外夷入侵,震慑夷人之意。

由于这里是古代连通匈奴龙城之路,两山对峙,绝壁千仞,似群山深处一条跃动的长龙踏浪而去,所以,又称“龙城古道”,当地人称之为石峡。黑河水流入石峡后,蜿蜒曲折穿越百里峡谷,分作前后三段,素有“黑河小三峡”之美称。河水穿过三峡后,奔向额济纳旗茫茫的大沙漠,注入居延海,在居延海周围形成一个新的绿洲。

在峡口外蜿蜒起伏的山头上,分布着一座座历经沧桑的烽火台,如同一个个警戒的士兵,守卫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印证了这里曾经是金戈铁马的古战场。当地人把这些烽火台叫做烽墩,每个烽墩皆各有名,而且还伴有神奇的传说。比如蟒墩,说是从前山中有一条大蟒,常于夜间出没,偷食庙中供品,甚而伤害人畜。烽墩守兵中有一勇士,经多次探察,摸清了大蟒穿行的路径,在一个深夜里孤身埋伏在一低凹处,等大蟒来到时,猛地跃身而起,奋勇挥刀向大蟒砍去。那大蟒中刀后疼痛万分,摆动尾巴猛地一扫,勇士躲闪不及,被扫倒在山石上,当场献身而死。那大蟒挣扎一阵后也死掉了,从此山中安宁。人们为纪念那位杀蟒英雄,便将那座烽火台命名为蟒墩。www.guayunfan.com

两千多年前,西汉名将霍去病就是从这里出兵,在河西大破匈奴,溃散的胡骑穿此峡逃往山外的大漠,天城山上因而留下了有名的霍王庙。匈奴被逐出后,渴慕河西山川美的水草而屡次卷土重来。公元前70年,胡骑又在漠上踏起狼烟,汉宣帝拜赵通为宣武大将军,讨伐匈奴。赵通是秦相赵高之后,才智过人,他亲率精骑,出镇夷峡沿黑河北路直下,在石门山杀得匈奴溃不成军,追击途中又得到乌孙兵马的夹击援助,斩杀匈奴右贤王,大获全胜。战后,赵通奉命留守镇夷峡,带领军民垦荒屯田,修筑烽墩,使匈奴数十年不敢妄动。赵通辞世后,当地军民在他生前亲自开挖的水井前立碑,铭刻“甘泉济众”以作纪念,后世称之为“赵公井”。

在汉代,镇夷峡这地方叫“酒泉塞”,是酒泉郡辖域丝绸之路的东南门户要隘。居延海一带广开屯田,成为西北最富有的粮仓,设有都尉专管这一带的军事屯田。魏晋时期,这里叫“都督涧”,西凉王子暠子李歆在此屯兵。明朝时,这里是甘肃镇所辖的一处重要关隘,建有镇夷堡。据说最初只是哨马营,因其军事地位的重要,后来设镇夷守御千户所,成为历史上高台的一个县级机构。镇夷堡内有察院、游击府、镇夷守御千百户所署,建有镇夷仓、草场、预备仓、演武场以及官廨、儒学等,还有寺庙坛祠十多座。镇夷千户所经历了明、清两朝,到雍正三年,大将军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后,驻军甘州,才将镇夷、高台二所合并为高台县。镇夷所署在明清时代闻名长城内外,有著名的黑河古渡、紫塞平沙、苏台云杳、石峡晚翠、红崖早霞、东山峭壁、西岭生盐、赵墓烟冥等八景。徐廷璋在《镇夷所八景》中写道:“黑河古渡其来远,紫塞平沙入望赊。云杳苏台闲野草,烟速赵墓惨寒鸦。晚展石峡层峦翠,早眺红崖映日霞。独喜东山多峭壁,盐池利及万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族人民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团结友爱,平等相处,剔除了一切不利民族团结的旧称,故将“镇夷”改为“正义”。

正义峡“金龟点水”景点

在峡中,奇峰怪石,千姿百态,形成了一处处天然奇观,民间冠以各种形象的名称:鹁鸽仙洞、晚翠山屏、大腹弥勒、二僧拜佛、镇水神石、神禹斧痕、亢家银洞,并由此形成了吸引八方游客的“镇夷十景”。从正义峡口进入峡内,四山环抱,弱水明流,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很有些世外桃源的氛围。高台十景中,正义峡就有三景:太上灵岩、金龟点水、稻香晚霞。

在石峡中段的陡峭悬崖下边,有一个因河水受阻折转方向时自然形成的巨大漩涡,水底也因而冲刷出一个深潭。传说这深水潭中有一轮金月亮,谁若看见了水底金月亮,即可交上好运。由于它的神奇,前来观看者络绎不绝。

正义峡所处的是高台县天城村,关于天城的来历,传说很早以前天城不属于甘州管辖,而是属于肃州的地盘。那时候天城不叫天城,而叫镇夷。肃州有个州官很贪,一看见女人、金钱连路都走不动了,手下人谁都不敢吭声儿,哪怕戴“绿帽子”都不敢言传,谁言传就把谁发配到不得好死的地方。这不得好死的地方就是镇夷。

镇夷既然属肃州管,肃州就得派官员去判官司、断案子,收取赋税钱粮,但派出去的地方官十个有九个半回不来。回来的那半个不是被割掉鼻子耳朵剜掉眼,就是缺了胳膊少了腿。原因是那地方有成群结队、明火执仗抢劫的人经常出没。地方官接状子为民申冤他们不骚扰,一听说收齐赋税钱粮,他们就抢。早上收齐钱粮,后晌刀子就架在地方官的脖颈上,所以地方官员都怕得要命。为了不去那不得好死的地方,有办法的地方官都拉关系送“心意”,一个个像绵羊见了狼。但上一任死了,那地方总得去人管。官司案子可以不管,赋税钱粮是一锭锭闪光的元宝,哪能丢下不管?手下官员送了礼不好派,钟鼓楼下有个代写诉状的酸秀才,老写状子麻烦州官升堂问案,派他去再没人写状子,州府衙门岂不落个清闲?州官想好后就派人去叫酸秀才,让他去那不得好死的鬼地方。

酸秀才名叫郑义,听说要他去当地方官,自然高兴。骑了个瘦毛驴,哼着曲儿上任了。到任一看,这地方田园荒芜、墙倒门斜,穷得像水洗了一样。一访问,才知道这地方鬼就鬼在穷安稳上。谁家有钱有粮有鸡有羊,谁家就遭受抢劫,弄得娘死爹上吊、媳妇往井里跳!

咋办?酸秀才摇着扇子直敲脑壳儿,驴推磨似的在地下打转转,转着转着,忽叫了一声:“有了!”

酸秀才申冤问案有板有眼,百姓都称他“郑青天”,可收取赋税钱粮的办法却有点怪。他不收钱粮,光收湿土,一斗粮食折合一车湿土。头一年的钱粮摊派得狠,但湿土到处有,没有交不齐的。老百姓满车湿土往地方上送,然后再打土墩。从东到西的土墩一字儿排开,酸秀才写好帖子往土墩上压,“某某家交粮某某石”,让人看得啼笑皆非。只有一点大家公认,这老爷迂腐得可怜,但毛笔字写得好,一笔一画像是刀刀儿刻出来的。抢劫的人们一听酸秀才的这个古怪做法,都笑得上气不接下气。两个月后,抢劫的人全都傻眼了,那些土墩子迅速连成厚墩墩的城墙,一座新崭崭的城池坐落在荒野中,把老百姓的房屋全部圈在里头了。抢劫的人这才如梦初醒,开始攻打城堡。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酸秀才率领衙役和青壮百姓守城,抢劫的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攻城,城没攻开倒伤了好些人。

老百姓经过这场战斗才懂得秀才的用意,于是敲锣打鼓地来谢酸秀才。他们抬着一块挂红绸子的匾请酸秀才写,写什么呢?老百姓说写“郑义城”,酸秀才笑笑说:“众志成城,天成锁钥,我一个人算什么呢?写‘天成锁钥’怎么样?”

老百姓佩服到家,黑压压一大片人全跪下来磕头:“听凭老爷吩咐。”

于是酸秀才手起笔落,如行云流水,写成“天成锁钥”四字,让大伙儿悬挂在城楼上。

此后,酸秀才引导百姓开荒垦田养鸡养羊发展生产,城内开店开饭馆方便了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客商。后来,抢劫的人又来攻了几回城还是攻不开,镇夷城保护了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可是酸秀才郑义却因为没有收钱粮(收了打城墙的湿土)而被革职问罪。

酸秀才被钉上沉重的榆木枷离开镇夷的那天,全城的老百姓跪在街上哭成了一片。为了纪念酸秀才郑义,这个城起先老百姓称为“郑义城”,后来官方定名为“镇夷城”,再后来又改为“正义城”。

在1958年前,天城村还有完整的城垣,是明代镇夷守御千户所治地,名叫镇夷城。城里四街八巷齐全,有白府和阎府两处古代城邸建筑。白府是明代嘉靖年间在临洮任总兵的白兆庆的府邸;阎府是清代雍正、乾隆年间任过提督的阎相师的府邸。阎相师是一名智勇双全的大将,骁勇善战,多次征讨叛乱,在平叛卫国中屡建奇功,官至甘肃提督。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病卒,为表彰他生前的功绩,乾隆皇帝优恤加封他为“太子太保”,并御赐白银1000两办理丧事,御赐祭葬碑,将其事迹立传,载入国史,赞他“从征戈壁,威行葱岭之西;跃马崦嵫,勋策凌烟之上”。墓碑至今屹立在镇夷峡内阎家湾,御赐碑文虽经230多年风雨剥蚀,其溢美之词,仍清晰可辨,成为一处有名的文物古迹。

大禹张掖治水记载

据《禹贡》记载:“(禹)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据《高台县志》载:“镇夷峡口,为当年禹导弱水所劈。”当地民间也传说,正义峡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开凿的主要泄洪通道之一,认为“神禹斧痕”是最有力的证据。这一传说在清代道光年间就已经流行。相传,在史前时期,正义峡前面是一片汪洋大海。大禹站在山顶上向南看,一片汪洋大海,民受水患之苦;向北看,一片黄沙浩浩荡荡,大风一吹天昏地暗。两处都是不利民生的地方!为救黎民于水火,他想出一个放弱水治流沙,变汪洋为陆地,变流沙为绿洲的办法。大禹从腰间抽出一柄利斧,照合黎山的石山头猛劈下去,合黎山顿时闪开一条口子,海水从这个口子里喷涌而出,向一望无际广袤的沙漠流去。水到之处黄沙伏地,百草生根,万木萌芽,绿意丛生。年复一年,积年累月,汪洋和流沙都变成了绿洲。正义峡峡口的高山确实像斧头劈开的一道口子,山崖上至今还留有当年的遗迹——神禹斧痕,又叫“石门”石刻。“石门”是通往居延海的运输捷径。居延海周围的屯田产出的粮食运往张掖或酒泉,正是从此而过。据考证“石门”石刻其实是清代道光年间的石刻。一壁悬崖刻写“石门”,一旁的巨石上刻写“碫石开路”。

同样,在张掖山丹县也有大禹治水的传说与记载,据《张掖县志》说:“山丹县城西北有大禹导弱水碑。”山丹代代相传的治水传说云:现今隔河相望的龙首山和瓦窑沟岭,早先是连在一起的。后大禹治水时被劈开,又经河水冲刷,成了今天的模样,岸上早年建有龙王庙,还有一块刻着蝌蚪文的石碑。魏晋时期托名东方朔写的《十洲记》中,也说大禹在弱水治洪毕,“使工刻石,识其里数、高下,其书为蝌蚪文,非汉人所出也”。《十洲记》的记载和山丹民间的传说,不谋而合。

大禹遗迹与传闻

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成功地治理黄河水患的治水英雄。禹为鲧之子,又名文命,字高密。尧时被封为夏伯,故又称夏禹或伯。由他所创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同时也是奴隶社会的创建者。大禹治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他治理水患,让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了许多部落的共同拥戴,继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虽然夏王朝只是一种部落联盟,和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专制王朝大不相同,总算已具备了国家形式,使得中国历史从传说时代进入信史时代。

大禹是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一个。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这些遍布中国的大禹遗迹,记刻着大禹的丰功和人们的思念。

据考证,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们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这里有座高山,属秦岭山脉的余脉,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巍峨雄姿,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就由隙缝轻轻流过。但是,特大洪水暴发时,河水就被大山挡住了去路,在缺口处形成了漩涡,奔腾的河水危害着周围百姓的安全。

大禹决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开道。艰苦的劳动,损坏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损失就更大了,有的被山石砸伤了,有的上山时摔死了,有的被洪水卷走了。可是,他们仍然毫不动摇,坚持劈山不止。在这艰辛的日日夜夜里,大禹的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还在操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夏禹死后就葬在茅山,后人因禹曾在这里大会诸侯,计功行赏,所以把茅山改名为会稽山。这就是绍兴大禹陵的由来。

而今的禹陵背负会稽山,面对亭山,前临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飞檐翘角,矗立于甬道尽头。内立明朝人南大吉书写的“大禹陵”巨碑一块。亭周古槐蟠郁,松竹苍翠,幽静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处。大禹为民造福,永远受到华夏子孙称颂,大禹刻苦耐劳的精神,永远为炎黄后裔怀念。人们来到绍兴,总忘不了去市东南的大禹陵观瞻。

大禹治水的神话故事在全国许多地方世代相传,禹的足迹遍于全国各地,许多名山大川据说都是受禹治理过的。至于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条“水”,如何治法?传统的说法似有夸大之处。传说中的龙门,在陕西韩城与山西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陡立,十分险要,相传这里是大禹凿开的,所以龙门又称禹门口。但按夏代的施工技术水平,绝对完成不了这么大的工程。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济文化不断交流,各种论著纷呈,关于河事的记载也逐渐增加。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就是一本专门记述地理情况的书。

该书以大禹治水的故事为依托,根据不同的水系,划全国为九州,对中国的山脉、河川、疆界、贡赋等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据考证,其实夏代初期的疆域绝没有如此之大。许多传说都互相矛盾,难以自圆其说。

在大禹治水这件事上,大致有两种说法:一是传统的说法,二是新的说法。

传统的说法是:舜命鲧治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失败后为舜所杀。鲧之子禹接受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用疏导之法,终于成功。史实并不如此简单,鲧也不会如此之笨。失败或者成功总是由多种因素所造成,《国语》等古籍就说过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如“堙洪水”、“以息土填洪水”。直到战国时代,《墨子》书中才称大禹治水常用疏导之法。从大禹时代到战国时代,相距一千多年,我们先民治水的方法必然一再改进。传统的说法实际上是把这一千多年中许多治水的功绩都归功于大禹一人。

新的说法是:大禹治水,治的并不是滔滔的长江、黄河之水,那时的洪水实在是海侵,就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到陆地上来。这是世界性的,所以许多民族都有被洪水所淹的传说。洪水退后,地面一片淤泥,不加以治理,就不便耕种。大禹所治理的,正是这种田间水渠的管理。这和孔子所说的“尽力乎沟洫”是大致符合的。《孟子·滕文公》中说,“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中华大地上的江河,大都发源于西部,滚滚东流。不论水大水小,都不会是“横流”、“逆行”,只有在海侵时,海水由东向西倒灌,才会出现“横流”、“逆行”的现象。

高台与山丹的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代代相传,不论是出于附会,还是真有其事,都反映了张掖人民对大禹的崇敬。

河西人民特别是张掖人民崇敬大禹,还有乡亲的原因。大禹是偷了天帝的息壤、治水失败而被天帝所杀的鲧的儿子。很多史书都说他是黄帝的玄孙,而孟子却说“大禹生于西戎”。有的史书还说大禹是西部人。既是西部人,河西人民对他自然感到亲切。《禹贡》说大禹“导弱水至于合黎”。张掖地方志的记载和民间所传,大禹是从山丹(弱水发源处)到高台(在合黎山麓)间治水,河又是西向流的,恰是从弱水到合黎,十分准确。史书记载和民间相传结合在一起,大禹在张掖治水,就好像铁证一样,这就难怪张掖人民对大禹不仅特别崇敬,而且把他在家乡治水当成真事,津津乐道了。《十洲记》还说,大禹治水毕,还跨过弱水,登上昆仑山的北峰,向天祝功。这对大禹在张掖治过水,似乎更言之凿凿了。

据专家研究,《山海经》中所载的山和水,大部分在西部的甘肃、青海、陕西地区。如果真有大禹其人,而且又是西部人,他到弱水即现今的张掖地区治过水,也是十分可能的。

大禹治水的传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勇敢、奉献、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的民族精神,他的才能不仅仅是治水,他在使用青铜器发展生产、建立国家制度、对外用兵等方面,也有不少的功绩,但是后人纪念他与崇拜他,却选择了他的主要功绩——治水。对于大禹为了治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的精神充满了感激与崇敬。他当时领导群众兴修水利,限于客观条件,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只能一点一滴地去做,不可能出现什么奇迹,所以会长达13年之久。后人为了纪念他,把他身后的许多治水功绩也算在他的头上。这才使大禹治水的事迹越传越多。高台正义峡究竟是否为大禹治水的地方,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