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普奥战争的经过_普奥战争的资料

普奥战争的经过_普奥战争的资料

时间:2022-01-1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普奥战争的经过_普奥战争的资料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托马斯·曼等名家为这里增添了浓郁的文学气息,一年一度的欧洲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令这里成为了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大剧院、博物馆、电影节更是让这里变得犹如艺术的“万花筒”。(三)普奥战争至此,俾斯麦已万事俱备,只等对奥开战的时机。6月17日,普军进入奥地利的捷克地区,普奥战争爆发。1866年普奥战争中指挥普军获胜。

普奥战争的经过_普奥战争的资料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区,托马斯·曼等名家为这里增添了浓郁的文学气息,一年一度的欧洲最大的古典音乐节,令这里成为了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大剧院、博物馆、电影节更是让这里变得犹如艺术的“万花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本应平静的文化之地,在德意志的统一进程中,却变成了战争的“火药桶”。

(一)箭在弦上

普丹战争的胜利,使许多原本站在对立面的人开始接受俾斯麦的“铁血政策”,有人甚至公开说:“对我们来说,目的是民族的统一,而达到这一目的走什么道路是无关紧要的。”即便如此,当俾斯麦将枪口对准奥地利时,还是引来了诸多反对的声音。毕竟奥地利还是大多数德意志人心中的正统,对丹麦的民族主义口号放在奥地利身上似乎站不住脚。

于是,朝野上下甚至整个普鲁士都激烈反对对奥作战,“自由派出于信念,工人为了团结一致,教士出于道德观念,皇后出于害怕,王储出于挚爱和平,而国王则因为他已经70岁了。他们都反对这场战争”。抗议对奥作战的请愿书如雪花般呈送到俾斯麦面前。

但俾斯麦不为所动,他绝不允许一个国家里有两种声音说话。俾斯麦心目中统一的德国是以普鲁士为中心,而不是奥地利。因此顽固的俾斯麦对抗议置若罔闻,他始终胸有成竹,并在御前会议上坚定地表示,要竭尽自己的天职:“我拿脑袋作赌注,哪怕我上断头台,也要赌到底。普鲁士和德意志都不能保持原状,两者都必须走(武力)这条路,别无他途!”俾斯麦表现得比国王威廉一世更坚决,也正是他的丝毫不让步,使民众的反战情绪达到了最高点。

1866年5月的一天,独自漫步在柏林菩提树大街上的俾斯麦突然遭遇到袭击。一个青年疾步来到他身边,对他连开两枪,老当益壮的俾斯麦在受伤的情况下,仍然在青年开第三枪之前,制服了刺客。这一突发的事故并未使俾斯麦退缩,当他以讲故事的口吻对妻子说:“亲爱的,有个人开枪打我,感谢上帝,我没有事!”便知他的决绝。

事后,俾斯麦仍坚决地说:“德意志命运的难解之结,不能用双雄并立政策这种温和的方式解开,而只能用剑来斩开。”他的坚持最终说服了举棋不定的国王,压倒了反对势力,解决了国内的重重阻力。

(二)外交备战

为了保证在接下来的战争中只有奥地利一个敌人,俾斯麦开始游走于欧洲各大国之间,着手孤立奥地利。面对外交上的大难题,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俾斯麦拨开重重迷雾,把关键点锁定在了能否争取到俄、英、法的中立态度上。他坚持要“推行一种多面政策,以为自己打开一切门路”,只要能达到孤立奥地利的目的,什么“原则”他都可以“灵活处理”。www.guayunfan.com

对一直奉行“光荣孤立政策”的英国,俾斯麦并不担心,因为普鲁士与英国在欧洲大陆权益上不仅没有冲突,反而统一的德意志对英国的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是有利的。对国内财源枯竭且因波兰问题局势动荡的俄国,俾斯麦深知其基于现状不会也不可能参与普奥战争,再加上俄国与奥地利本身存在利益纷争,自然不会出面帮助奥地利。最棘手的莫过于法国,无论从欧洲霸权的角度还是法国的军事实力上来讲,对普鲁士都是极为不利的,然而由于此时的法国同样处于内外交困之中,俾斯麦瞅准这一点,竭力地拉拢法国。他先后三次拜谒法国国王拿破仑三世,表示普鲁士不反对法国兼并比利时、卢森堡及莱茵河左岸地区,并含糊地默认法国在所有通行法语的地区进行扩张,换得了法国保持中立的态度。最后,俾斯麦又利用奥地利与意大利的矛盾,与意大利订立军事同盟,双方保证在对奥战争中不得单独缔结和约,既转移法国的注意力,又可使奥地利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

俾斯麦用他“没有原则”的外交策略,完成了预定的目标,为普鲁士创造了短暂但有利的外交环境,打开了通往亚平宁半岛之路。

(三)普奥战争

至此,俾斯麦已万事俱备,只等对奥开战的时机。

1866年,奥地利因不满《加斯坦因专约》,把普奥关于对两公国管辖权的争执提交德意志联邦议会。俾斯麦抓住时机,以奥地利毁约为由下令普军开进荷尔斯泰因,对奥宣战。6月17日,普军进入奥地利的捷克地区,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亦依据攻守同盟条约,同时对奥地利宣战。

此次的对奥作战,俾斯麦虽然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但始终未能获得民众的全力支持,军队的士气不高使他并不能像对丹麦战争那样胜券在握。他甚至随身带有毒药,准备在必要的时刻体面地死去。幸运的是,“铁血政策”的热烈拥护者赫尔穆特·冯·毛奇(Helmuth von Moltke)将军和他管理下的总参谋部帮了俾斯麦大忙。

毛奇采用了“分散进军,集中打击”的作战原则,在北线德意志战场、西南线意大利战场和东南线波希米亚战场上三线作战。一路势如破竹的普军,在北线一举攻入了支持奥地利的汉诺威和萨克森等邦国,控制了整个北德意志,随后便把主战场转移到了波希米亚。

毛奇

德国总参谋部最著名的参谋长,军事战略家。为与其侄儿小毛奇相区别,又称老毛奇。1866年普奥战争中指挥普军获胜。1870年7月普法战争爆发后,指挥3个军团迎战法军,在色当之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实现德意志统一作出重大贡献,受封伯爵并于次年晋升元帅。此后,主要研究德国东、西两线作战问题。1888年退役后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卒于柏林。

自知难以取得全面胜利的奥地利皇帝,在拒绝奥军总司令贝奈德的议和建议后,寄望于一次主要的战役,即萨多瓦(Sadowa)战役。7月3日,29.1万普军与23.8万奥军在萨多瓦会战。俾斯麦身穿后备军少校制服,陪同70岁的威廉一世亲自督战。副官乔特尔回忆普奥战争时写道:“他(俾斯麦)骑着一匹栗色大马,穿着灰色外套,带着钢盔,两只大眼睛放射着光芒,神色非色怪异,令我想起了小时候听说的北方来的怪巨人。”

上午8时,决战开始了,这是一场双方都没有把握的战役。就在俾斯麦为自己发起的这场“好像玩扑克牌”一样的“政治赌博”忧虑时,总参谋长毛奇通过望远镜静静地欣赏着自己精心布置的军事行动。到胜局已定时,他对威廉一世说:“陛下不仅赢得了这场战役,而且也赢得了整个战争……维也纳将俯伏在陛下的面前。”果然,到第三天傍晚时分,奥军全线溃败。无奈之下,奥地利皇帝以把威尼斯让与法国为代价,请求法国拿破仑三世出面调停。

本可乘胜追击的俾斯麦明白,此时最重要的事情是统一德国,而不是彻底摧毁奥地利,作为同一个民族,留下它比吞掉它更为有利,于是,他接受了法国的调停,与奥地利进行和谈,心甘情愿地把普鲁士的势力限定在北德意志。但他此时的偃旗息鼓却又引来了包括威廉一世在内的许多人的不满,他们怒斥俾斯麦是在破坏“普鲁士的利剑所赢得的”东西,坚决要求“打到维也纳去”。

为了阻止普鲁士进军维也纳,俾斯麦甚至不惜以辞去首相一职相威胁,迫使国王屈服。但威廉一世始终认为此时停战,是“在维也纳的大门前,痛心地在军队取得如此辉煌的胜利之后逆来顺受,接受一个耻辱的和平”,虽然最终答应放弃进攻,但他要求把当时的情形记录下来存放在国家档案馆中,以证明他当时是多么的无奈和委曲求全。

7月22日,普奥签订停战协定,这场前后历时49天的“七星期战争”就此落下了帷幕。8月23日,双方正式签订《布拉格条约》,奥地利退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兼并了荷尔施泰因以及战争中站在奥方的几个德意志联邦诸侯国,统一了德意志的北部和中部。从此,奥地利被完全排除出了德意志。

1867年4月,在普鲁士领导下,由美因河以北的24邦国(包括3个自由市)组成的北德意志联邦成立,并通过了北德意志联邦宪法,普鲁士国王和首相分别兼任联邦主席和总理。至此,德意志的北部实现了统一,这也成为后来德意志帝国的基础。

俾斯麦放弃进攻维也纳的原因

首先,继续战争正中法国拿破仑三世的下怀。普军再向前推进,可以很顺利得手。但拿破仑三世可趁此出兵莱茵。俾斯麦在一次军事辩论中责问将军们:“要是敌军放弃维也纳,向匈牙利撤退,我们是否还要去追击?我们一旦越过多瑙河,就失去同后方的联系;那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君士坦丁堡进军,建立一个新的拜占庭王国,让普鲁士听天由命。”

其次,在普鲁士羽毛未丰之时,过分削弱奥地利而刺激欧洲大国,是很不明智的。俾斯麦7月7日在给他夫人的信中写道:“我有一项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要做:向沸腾的葡萄酒中注水,使大家明白生活在欧洲的不光是我们自己,而且还有三个憎恨妒忌我们的强国。”再者奥地利正是民怨鼎沸的时候,此时进军维也纳有可能使民族矛盾激化为尖锐的阶级矛盾。反之,不使奥地利受辱,避免伤害其民族感情,于日后改善两国关系是极为有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