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康熙皇帝为什么废太子_康熙废太子不为人知的故事

康熙皇帝为什么废太子_康熙废太子不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2022-01-0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康熙皇帝为什么废太子_康熙废太子不为人知的故事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康熙皇帝特别注重对太子的教育培养。当时,只有允禔对太子的威胁大,康熙皇帝此举,解除了围绕太子地位而发生的矛盾。康熙皇帝对此很气恼,认为太子不忠不孝,当即就把太子打发回京了。事实证明,20年后,康熙废太子就是以此为发端的。对此,康熙皇帝认为太子残暴不仁,之后必然败坏国家,戕害百姓。

康熙皇帝为什么废太子_康熙废太子不为人知的故事

清朝的康熙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屈指可数的明君。他当了61年皇帝,有35个儿子,连同孙子和曾孙共150余人。他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一个盛世局面。如果按照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标准来衡量他,可称得起是一位圣人了。历史赋予他那么多的机遇,他也充分地把握住了机遇,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个幸运的人。可是,历史也把一个个难题甩给了他。面对诸多政治、经济、军事难题,康熙皇帝都认真对待,甚至可以不动声色地圆满解决。可是,在家庭中,尤其对众多的儿子们,这位英明的君主有时却手足无措,甚至当着大臣们的面泪流满面,痛不欲生。

康熙皇帝的大儿子名叫允禔,生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尽管允禔排行是老大,又仪表堂堂,才华出众,可是因为他不是皇后生的,是惠妃纳拉氏所生,所以没资格当太子。康熙皇帝的二儿子名叫允礽,比允禔小两岁,因为是皇后所生,按嫡长子继承的传统制度,在他一岁时,就被立为太子。

康熙皇帝特别注重对太子的教育培养。太子懂事后,康熙皇帝就亲自给他讲授《四书》《五经》。六岁时,就入学读书教师都是康熙亲自挑选的有名大儒,如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等人。太子稍稍长大时,康熙就亲自向他传授治国安邦的大道理,并以祖宗们创业为例,告以“守成当若何,用兵当若何。又教以经史,凡往古成败,人心向背,事事精详指示。”为了让太子开眼界,康熙外出巡视时,还常常把太子带在身边。天资聪颖的允礽,在康熙的精心培养下,8岁时就能左右开弓射箭,骑马飞驰,熟练地背诵《四书》,不仅会满文,还会汉文。由于满汉文化的熏陶,太子成长为文武双全的人才。康熙皇帝对他十分宠爱,在太子20岁时,康熙就命太子代自己处理朝政,以锻炼他执政的能力。从太子22岁时起,康熙离开京城时,就命太子留守,全权处理国政。太子处理朝政很得体,“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对此,康熙很高兴,深感自己后继有人了。

太子允礽有33个弟弟,其中11个夭折,在存活的22个弟弟中,没有一个是太子的同母弟弟,看来,允礽没有竞争的对手了。

可是,事实却远非如此。

随着众皇子年龄的增长,康熙皇帝的宫中也渐渐出现了争权夺位的矛盾,而且还越演越烈。最后,导致太子被废,兄弟相杀。

众皇子为了争权夺位,纷纷拉帮结伙。在结党营私的过程中,太子允礽由于地位特殊,自然占据优势,靠拢在太子周围的大多是权臣,其头面人物是索额图。他是太子的舅老爷,太子的母亲孝诚仁皇后是他的亲侄女。索额图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官至领侍卫内大臣。皇子允禔也拉拢了一批大臣,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大学士明珠,他是允禔的舅舅。其他年龄较大的皇子如允禛、允禩,等等也都各有一伙亲信,为之奔走。

康熙皇帝最初是全力维护太子的,为了震慑众皇子,他拿允禔的党羽开刀,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将大学士明珠罢官,狠狠打击了允禔身边的一伙。当时,只有允禔对太子的威胁大,康熙皇帝此举,解除了围绕太子地位而发生的矛盾。太子党在皇帝的支持下,没费什么周折便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太子允礽被这次胜利冲昏了头脑,索额图等人利用手中的权力,竭力抬高太子的地位,甚至明文规定太子使用的服饰、仪仗与皇帝相同,众大臣、亲王在元旦、冬至、太子生日时,朝见太子要行二跪六叩头大礼,仅比朝见皇帝的三跪九叩头少一跪三叩。太子在众党羽的煽惑下,权势欲膨胀,最后发展到不安于当太子,急于当皇帝了。

太子的言行引起了康熙皇帝的警觉,父子之间,围绕最高权力的矛盾开始滋生、扩大了。

太子与康熙皇帝的第一次冲突,发生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当时,康熙率军亲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大战前夕,康熙生了病,想念太子,下令留守京城的太子尽快前来。太子允礽赶到行宫之后,面对患病的父皇毫无焦急、难过的表情,仍同平日一样。康熙皇帝对此很气恼,认为太子不忠不孝,当即就把太子打发回京了。此时,在康熙心中,便产生了太子不可重用的念头。事实证明,20年后,康熙废太子就是以此为发端的。此后,康熙对太子的不满与日俱增了。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皇帝对成年的皇子们分别加封爵位,长子允禔为多罗直郡王、三子允祉为多罗诚郡王、四子允禛、五子允祺、七子允祐、八子允禩为多罗贝勒。这些晋爵的皇子均参与国政,权势日增,太子的威胁也就增多了。太子不仅与父皇的矛盾加深,而且与兄弟的矛盾也在激化。太子处于被围攻的不利境地。

可是,太子允礽仍肆无忌惮,不知收敛。康熙皇帝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将太子党的首领索额图以“结党妄行”的罪名罢官拘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允礽跟随康熙南巡,所经之处向地方官大肆勒索,稍不遂意便恣意凌辱,江宁知府陈鹏年就险些被处死。对此,康熙皇帝认为太子残暴不仁,之后必然败坏国家,戕害百姓。此时,康熙皇帝已决心废掉太子了。

众皇子发现太子已经失宠,更加肆意攻击他了。有的皇子大造太子的谣言,并通过各种途径让康熙皇帝知晓;有的皇子请喇嘛用巫术诅咒太子,企图让太子早日丧命;有的皇子多方网罗刺客,竟然想把太子刺死……www.guayunfan.com

太子允礽在内外交困的泥淖中越陷越深,与方方面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被挤上了绝境。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太子允礽被废黜了。

这一年的夏天,康熙皇帝到塞外巡视,命太子随行。在外出期间,父子之间平日积累的矛盾终于爆发了。太子允礽深感自己处境危险,每逢夜静更深之时,允礽就来到康熙住的帐篷附近转悠,时不时地还偷偷靠近帐篷,扒着帐篷的缝隙往里窥视,观察康熙的动静。康熙因身在塞外,所以特别提高警惕,惟恐有人暗杀自己,加意防范。太子允礽这些反常的举动自然被康熙及时掌握了。康熙认为允礽是要伺机谋杀自己,抢夺皇位。

另外,随行的十八皇子允祈突患重病,多方治疗,病势却日益恶化,康熙皇帝心如火焚。可是,太子允礽却无动于衷,康熙对太子的表现十分气恼,认为允礽毫无手足之情,便把太子唤来加以训斥,太子允礽非但拒不认错,反而出言不逊,怒形于色。太子的这种反应实出康熙意外,康熙不仅气愤难当,而且忧心忡忡,深感将来后果可怕,自己健在时太子尚且如此,一旦自己百年之后,太子继位当上皇帝又该怎样呢?想到这里,康熙皇帝不寒而栗,不愿再想下去了。

康熙正值心烦意乱之时,偏偏又听说一些随行的小皇子们凌辱大臣,就连皇帝的贴身侍卫也不放过,甚至对随行的诸王也不放在眼中,横加污辱。康熙听后气愤异常。一些敌视太子的人又乘机进行中伤,向康熙进谗言,说太子允礽比小皇子们有过之无不及,小皇子种种不法行为全是跟太子学的。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康熙皇帝坚定地认为太子允礽实在是不堪造就了,如不及早将其废黜,不用说自己百年之后,国家将要出现危机,就在目前,自己也难免不被暗害。康熙皇帝每思及此,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幕幕子弑父、臣弑君的惨景便浮现眼前……康熙皇帝终于下了决心,在九月四日返京途中于布尔哈苏台突然召开随行诸王及副都统以上大臣会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宣布太子不守祖宗法制,不遵祖宗教训,一意孤行,残害官民,无情无义,不仁不孝,荒淫暴戾,结党营私,前此已图谋不轨,被制止,如今竟敢探听皇帝起居动作,居心叵测,允礽已不堪太子重任,应予废黜,加以监禁。同时还把太子的亲信格尔芬、阿尔吉善等六人当场处死,将杜默臣等四人充军盛京。康熙皇帝宣布完废黜太子的谕旨之后,痛苦得泣不成声,一头栽倒。

康熙皇帝回到京城后,心情极端不佳,他对众皇子说:“你们要体谅父皇,不要再惹是生非了!”

可是,事与愿违。众皇子眼见太子位子出现空缺,一个个都红了眼,恨不得把兄弟们都打倒,巴不得自己一跃而为太子。谋求太子位子最急切的莫过长子允禔了。他满以为太子允礽一倒,其他弟弟们决不是自己的对手,自己除了不是皇后生的这一点外,其他条件无不具备,太子是非己莫属了。康熙皇帝对允禔的野心洞若观火,他为了避免事端,公开宣称自己从来就没有立允禔为太子的想法,而且允禔性情急躁、愚顽,根本不符合太子标准。

康熙皇帝的这番话,彻底粉碎了允禔的太子梦。可是,允禔并不就此止步。他见自己当太子无希望了,就转而支持八皇子允禩争当太子。为了彻底排除障碍,允禔竟公然向康熙皇帝建言,如果父皇想杀掉允礽,不必亲自下手。言外之意甚明,自己可以充当杀手。同时,还向皇帝报告,京内有个著名的相面人,名叫张明德,他曾经给允禩相过面,说允禩日后必然大贵。康熙皇帝看过允禔的奏章后,异常吃惊,万万没想到允禔竟堕落到这般程度,居然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弟弟,而且与允禩勾结一起,不择手段地争太子。

对此,康熙皇帝以祭天的形式,在祭文中明言:“臣虽有众子,远不及臣。”明确表态不再立太子,以此打消众皇子争太子的念头。同时,又不止一次地训诫允禔,说他不明君臣大义,不念父子之情。另外,还下令追查张明德给皇子相面的事情。

据三皇子允祉揭发,允禔与一个会巫术的人来往密切。经审讯,查出了允禔曾利用巫术蛊害太子,由于人赃俱获,允禔只得认罪。结果允禔被革去王爵,幽禁起来。在审讯张明德时,发现他还曾要谋害允礽,而允禩与张明德有牵连,也参与谋害太子活动,结果张明德被凌迟处死,允禩被关押。

经过这番折腾,康熙皇帝认为允礽的悖乱行为是中了邪术的缘故,被废黜是冤屈了。于是,康熙皇帝在惩治了允禔后,立即召见允礽,并把他从幽禁的地方迁到咸安宫居住、休养。康熙皇帝还对允礽说,以前的事就别提了。同时,把允禩也释放了。善于猜度皇帝心理的朝臣当即就秘密上奏章,提出应恢复允礽的太子称号。康熙皇帝接到奏章后,告诉大臣们,不要妄加猜测,不要向允礽献殷勤,至于立谁为太子,自己心中有定见,朝臣不许干预。

接着,在六天之后,即十一月十四日那天,康熙皇帝下令满朝文武大臣举荐太子,除允禔外,其他皇子都在举荐之列,还明确表示,只要众意所归,自己就予以同意。

朝臣们听到这道谕旨,立即纷纷行动起来,尤其平日与皇子们关系密切的人更是活跃,到处游说,惟恐自己拥戴的皇子不入选。在众皇子之中,八皇子允禩的势力仅次于允禔,他的党羽广布朝廷,大学士马齐、领侍卫内大臣鄂伦岱、理藩院尚书阿灵阿、户部尚书王鸿绪、工部右侍郎揆叙等都是允禩的心腹。这些人到处活动,有的找上门去明谈,有的在朝房中把“八阿哥”三个字写在手心上偷偷给旁边的大臣看,一时之间,拥戴八阿哥允禩当太子的呼声压倒了一切。

康熙针对这种情况,立即制止众臣的举荐活动,再次表态说,立太子事关重大,众臣还要好好议一议。最后干脆指明,不宜立允禩,并提出三条理由:第一,允禩没有从政经验;第二,曾谋害过太子,近日曾受过惩罚;第三,他的生母出身卑微。

紧接着,在十一月十六日,康熙皇帝宣布释放允礽,并当面告诫允礽今后要改恶向善,不许打击报复曾揭发过自己的群臣,要认真读书,修养德性,要尊重大臣,爱护弟兄。康熙皇帝此举无异于宣告复立允礽为太子。因此,众朝臣在次日便纷纷上奏章请复立允礽为太子。可是,出乎众臣意料,康熙皇帝并没有立即将这些奏章批复,而是压了下来。直到第二年的三月,康熙皇帝认为时机已成熟,才下谕旨重新册立允礽为太子。至此,闹了半年的废太子、立太子的大事才告结束。

康熙皇帝在复立允礽为太子后,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十日加封诸皇子,允祉、允禛、允祺被晋封为亲王,允祐、允晋封为郡王,允禟、允祹、允被封为贝子,企图以此维系一度破裂的太子与诸皇子的关系,进而促进朝廷的安定。

可是,事情的发展并未如此遂人心愿,康熙皇帝的愿望再一次落空。皇帝与太子、太子与众皇子围绕国家最高权力的争夺仍在或明或暗,时张时弛地进行着,终于又来了一次大爆发。太子允礽再次被废黜,康熙皇帝又遭受一次感情打击,终至大病缠身,众皇子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延续到康熙死后,直弄到骨肉相残杀的地步。

随着太子的复出,太子党也重新集拢起来。而各皇子拉帮结伙,培植个人党羽的活动也在紧张地进行。政治轮盘越转越快了。这种党羽林立的局面与康熙皇帝所推行的“国家惟有一主”的统一格局,形成尖锐对立。太子允礽已35岁了,可是康熙皇帝才56岁,在可望及的将来,太子仍无望继位当皇帝。太子允礽更时刻担心再出变故,恨不得立刻登极方遂心愿。因此之故,太子常发怨言:“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

对此,康熙皇帝当然不能等闲视之,在皇权面前,虽父子,矛盾也是不可调和的。康熙皇帝为了扼制太子抢班夺权,首先把矛头对准了太子党。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二十七日,康熙皇帝在畅春园召见诸王及文武百官,质问众臣为何不顾皇恩而趋附太子,结党营私。当场把怀疑属于太子党的都统鄂善、兵部尚书耿额、刑部尚书齐世武、副都统悟礼、步军统领托合齐逮捕,交由衙门审讯。被捕众官矢口否认结党,而康熙皇帝也拿不出充分的证据来,案子拖了半年,最后,以贪污的罪名把上述诸人革职,几名严重者被判死刑。太子允礽的势力遭受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太子允礽的地位又开始动摇了。

皇帝与太子的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朝廷之上的大臣们左右为难。如果不取悦皇帝,则难逃一死;如果不取悦于太子,将来太子继位后,难免不遭打击。所以在朝臣中,流传“两处总是一死”的言论,人人自危,朝廷又深陷不安之中。太子与皇帝的矛盾犹如滑坡之巨石,轰然而下,不可阻止。众大臣于两难中,只好同赌徒一般,把宝押在一头。因此,太子与皇帝的矛盾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康熙皇帝再次决定废黜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皇帝巡视塞外返京,下车伊始,就向诸皇子宣布:“太子允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着将允礽拘执看守。”

第二天,康熙皇帝亲自用朱笔写了诏书,宣布太子允礽的罪状,计有“行事乖戾”、“狂易之疾,仍然未除”、“是非莫辨,大失人心”、“秉性凶残,与恶劣小人结党”,并说今天看来,已毫无改正的希望了。按自己当年复立允礽时所说的“善则为皇太子,否则复行禁锢”的话,现决定将太子允礽废黜,进行拘禁,希望群臣全心全意拥护,不要萌生其他想法。如果有人胆敢为允礽辩护,立即正法。

康熙皇帝第二次废黜太子,不仅对朝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震惊了全国,而且对他本人也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以致病倒在床。但是,康熙皇帝毕竟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从两次废立太子的事件中,结合历史,总结出经验教训。以示群臣。他在上谕中写道:“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皇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立皇太子。汉唐以来,太子幼冲,尚保无事;若太子年长,其左右群小结党营私,鲜有能无事者。”“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

康熙皇帝为了统治的安定,决意不再册立太子,这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太子与皇帝的矛盾了。康熙皇帝的这一决策从一方面看,不能说没有道理,没有对立面,自然就没有斗争了。可是,他毕竟受历史与阶级的局限,不可能认知矛盾是客观存在,是不可超越的。尤其在封建帝王家中,争夺皇权的斗争更是不可避免的。何况,他有二十多个接班人呢!建立在血统论基础上的封建继承制度,注定了与争权夺势相始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康熙皇帝决定不再册立太子,但是,并没有减轻皇位继承的压力,更没有消弭争夺皇权的矛盾。首先向康熙皇帝施加压力的是八儿子允禩。允禩虽然在争当太子的过程中受了挫折,甚至挨了处罚,但是,他争当太子的欲望非但没有消歇,伴着太子允礽的第二次被废黜,允禩争当太子的野心却空前膨胀起来,大有太子非己莫属之感了。他加紧活动,集聚党羽,大造当太子的舆论。

康熙对允禩的这些活动,十分气愤,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对众皇子说:“允禩仍然想当太子,与乱臣贼子结党,图谋不轨,以为我年老体衰,来日无多,他满以为曾有人荐举他当太子,我死以后就没人敢同他争了,可以毫不费力地当皇帝了。我再也不认他这个儿子了。我担心你们中间有人给允禩捧场,甚乃兴兵作乱,逼我让位给他。如果真的这样,我只有含笑而死了。允禩因为没当上太子,恨我恨到骨子里了,他的党羽也是如此!允礽悖逆,不得人心;可允禩则相反,他刁买人心,为人险恶远远超过允礽。”

尽管如此,允禩仍毫不收敛,反而扩大联系面,使得许多皇子如允禟、允禵、允禵都靠拢自己,甘为己用。

康熙虽然不再立太子,但是并不意味着对继位者就不考虑了。他严密关注众皇子,期望发现有类似自己的,以便在自己死后由其继承皇位。

鉴于这种形势,众皇子更加活跃起来,为争当太子而各显其能。废太子允礽积极活动,希图复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四月,准噶尔部发生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康熙皇帝下令吏部尚书富宁安率兵征讨。允礽认为时机已到,通过医生给正红旗满洲都统普奇捎去一封用矾水写的密信,嘱托普奇在皇帝面前保举他任大将军,出征西北,以此为契机达到恢复太子地位的目的。结果,这件事被人揭发,普奇与传信的医生都被判了刑,允礽的复位希望成了一场空。

康熙的三儿子允祉以博学著称,曾受命负责撰修《律历渊源》及《古今图书集成》,身边集聚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名人,无论在朝廷内外,均有很高的声望。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冬天,康熙皇帝患病期间,允祉与允禛、允祹、允禄兄弟四人受命协理朝政。一时间,允祉有可能成为太子的说法着实流行了一阵。关于允祉争当太子的事情缺乏详细的记载。但是,从康熙皇帝死后,允禛继位当皇帝后曾斥责允祉在允礽被废后“希冀储位”、“以储君自命”的话来看,允祉也曾争夺过太子的宝座,只不过不像允禩那么赤裸裸罢了。

四皇子允禛为人有心计,有手腕,因此,他争夺太子宝座的活动就更有准备,更有实效。他密切注视形势的发展,决不冒昧胡来。他首先千方百计博得康熙的喜欢。他知道康熙推崇仁孝,他就事事以仁者的面貌出现。比如,允礽在第一次被废黜之后,其他皇子都纷纷落井下石,唯独允禛肯于仗义执言,并力主替废太子传话给康熙皇帝。对此,深得康熙的嘉许,认为允禛“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情恳切,可谓诚孝”。而对其他皇子,允禛常在康熙面前说好话。对允禩也注意联络感情,而不是采取针锋相对的态度。

允禛在博得父皇及兄弟们好感的同时,毫不放松培植个人势力的活动。他加意联络百官,对康熙的心腹重臣更是曲意笼络,就是对那些地位低下的官吏,他也不放过,事事博得众官的好感,有意无意地替他造舆论。在这方面,允禛的确棋高一筹,胜过了允禩等人。

另外,允禛在紧锣密鼓地参加争当太子的活动的同时,却装出一副看破红尘的样子,醉心佛门,讲经注经,与高僧往还,参禅说法,甚至自称“天下第一闲人”,以此麻痹政敌。

允禛的两面派手法不仅骗过了康熙皇帝,也瞒过了众兄弟。在隐蔽的活动中,他一步一步地接近了皇位。

十四皇子允禵后来居上,他最得康熙皇帝的宠爱。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三月,允禵被破格由贝子升为王爵,并出任抚远大将军率军出征西北。此后,允禵常驻西宁,手握重兵,招贤纳士,以未来的太子自居。而朝野上下也有许多人认为康熙皇帝之所以如此重用允禵,乃是要立他为太子的信号。

总观允礽在第二次被废黜之后,在争当太子的斗争中,允禩的势力虽大,但皇帝已明确表示不立他;允祉虽也有优势,但实力较差;允禛有实力、有谋略,但采取了隐蔽的形式;允禵有实力、有影响,一般认为最有获胜的可能。至于其他皇子则不在话下了。从发展上来看,继承康熙皇帝的皇冠,最有可能的是允禛和允禵。不过,在康熙帝生前,允禛和允禵只是暗争而没有明斗罢了。

允禛和允禵是一母所生,但这对同胞兄弟在争太子的斗争中却始终势不两立。最初允禵跟着允禩,反对允禛。后来,随着允禵羽翼丰满,允禩受挫,允禵自树一帜,自立一党,从帮助允禩争太子的配角一变而为争当太子的主角。康熙皇帝虽然十分宠爱允禵,但并没有明确表示立他为太子,而在弥留之际却留下传位于四阿哥(允禛)的遗诏。允禛顺理成章地继了帝位,称雍正皇帝。允禛称帝后,尽管对与自己争皇位的弟弟们恨之入骨,务必除之而后快,但是老谋深算的允禛非但没有立即动手诛除异己,反而采取了隐忍策略,将资深的兄弟们晋升为王,授予大权。如允禩被封为廉亲王、总理事务大臣、理藩院尚书、办理工部事;允禵被封为郡王。

允禩、允禵却不甘心北面称臣。这样一来,康熙生前争太子的斗争非但没有因为允禛的继位而止息,反而更加尖锐、残酷,狂潮迭起,人头纷纷落地。

允禛深知隐忍策略只是权宜之计,所以他在对政敌加官晋爵的同时,又进行分化瓦解,以求各个击破。就在任命允禩为总理事务大臣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的当天,就下令召允禵立即回京奔丧,命辅国公延信昼夜兼程驰赴甘州军营管理大将军印务,命川陕总督年羹尧协理军务,在延信未抵达军营之前,由平郡王讷尔苏署理大将军事。明眼人一看便知,允禛的这个措施,就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了允禵的兵权,削了大将军的职务。允禵当然更明白其中的利害,但碍于奔父丧的名义,不能不应召进京。斗争一开始,允就丢了一分。

离开军营的允禵,一进入京城,就陷入了允禛布下的罗网。哥儿俩一见面,允禵怒火中烧但还得按君臣名分行事,允禛内心得意表面上还装出仁兄的模样。允禵勉强给允禛叩过头之后,就远远地站住了,并不趋前祝贺兄长登基,更毫无亲近的表示。允禛为了打破僵局,离座前迎数步,可是允禵仍不予理会,毫无反应,御前侍卫拉锡为了打个圆场,急忙拉允禵趋前迎拜允禛。这个尴尬场面总算过去了。

可是,允禵却不罢休。朝见过允禛以后,下得殿来就指着拉锡的鼻子大骂,后来又找到允禛告拉锡,说:“拉锡这个奴才,对我十分无礼,居然敢当着皇上的面拉扯我。如果我有不是,就请皇上处分我;如果我没有不是,就请皇上将拉锡正法,以严肃国家的法度!”

允禛对这个挑战,毫不客气,当即以允禵心高气傲的罪名,将他的王爵削掉,降为贝子。转过年来,允禛又降旨训斥允禵,并在安葬完康熙皇帝的灵柩之后,允禛又下令叫允禵留在马兰峪看守康熙的陵寝,其实是把他软禁起来了。允禵的后半生一直在幽禁中生活,直到乾隆二十年(1755年)病死。

允禛在收拾了允禵之后,立即动手整治允禟和允。允禛派允禟去西宁,名为军营需要,实为发配边疆。允禟自然不愿前往,百般推诿。但允禛严令督责,允禟不得已只得于雍正元年(1723年)离京去青海,在到达西大通(今青海省大通县东南)后,被允禛的心腹大臣年羹尧软禁在城中。转过年,允禛又以允禟在边疆违犯军法的罪名,将他的贝子革去。

允禛在雍正元年(1723年)命令允护送死在京城的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的遗体去喀尔喀蒙古地区。允几经推辞不得,最后只得被迫离京去蒙古,但他行至张家口时就不肯再往前去了。允禛以抗旨的罪名将允革去郡王爵位,调回京城永远监禁,并将他的家产查抄。

允禛在打倒了允禵、允禟、允之后,开始同允禩算总账了。在雍正二年(1724年)七月,允禛发表了自己写的《朋党论》,以反对结党营私为名,向允禩进攻。八月,允禛召集宗室诸王,公开谴责允禵、允禟、允及允禩,说他们结成朋党,图谋不轨,公开点了允禩的名。十一月,允禛又斥责允禩刁买人心,攻击皇上。同时又宣布归附允禩,同他结党的人是叛国犯,要从重惩处。十二月,便以叛国的罪名追究已死七年的允禩同党揆叙的罪责,命令在揆叙的墓前立个石碑,上面赫然刻着“不忠不孝柔奸阴险揆叙之墓”,以示惩罚。转过年来,又以各种罪名,惩处了允禩集团中许多人。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准备,从舆论上、组织上搞臭、搞散了允禩集团,在雍正四年(1726年)正月初五那天,允禛发出上谕,历数允禩“无祖宗君上”、“自绝于天,自绝于祖宗,自绝于朕”是“不忠不孝大奸大恶之人”,等等罪名,还指出“三年以来,朕百凡容忍宽免,谆谆训诫,犹冀其悛改前愆……允禩诡谲阴邪,日益加甚!”最后,宣布削除允禩宗籍,不承认他的皇族身份,降为民王,予以幽禁;将允禩的妻子革去福晋的名分,休回娘家,严加看守。与允禩有牵连的几个皇族也遭到削爵监禁的处分。

至此,与允禛争夺太子储位及争夺皇位的首脑人物均被允禛制服了。但是,争权斗争并没有完全平息。允禩、允禵的余党及不满允禛的人仍在垂死挣扎,给国家的安定带来了威胁。比如,有个叫蔡怀玺的人,在雍正三年(1725年)四月跑到马兰峪软禁允禵的处所,要求见允禵。禵担心招惹是非,没有接见。蔡怀玺就写了“二七便为主,贵人守宗山”、“以九王(指允禟)之母为太后”的字条,扔进允禵的院内,他还到处讲说:“十四爷(指允禵)的命大,将来要做皇帝。”又如,天津有个叫郭允进的人,书写传单,宣称“十月作乱(指允禛继位),八佛(指允禩)被囚,军民怨新主(指允禛)”到处散发,还号召人们起来反抗。而允禵及允禩的亲信,更是不遗余力散布攻击允禛的言论,如太监何国柱散布雍正皇帝的母亲是为了允禵的事而自杀的,太监马起云说雍正皇帝的母亲是为了允禟的事撞死的;还有的人散布雍正皇帝“逼凌弟辈”、“报复私怨”,等等。

鉴于此,雍正皇帝加速了对允禩等人的处理。雍正四年(1726年)五月,允禛向全国公布允禩、允禵、允禟、允的罪状及处理决定。允禟被圈禁在保定,所住的三间小房外边加筑高墙,前门封闭,设转桶送饮食,外设众兵严加把守。允禟囚居小屋之内,带着镣铐,屋小墙高、门窗密闭,在盛夏之时常常昏厥。不堪折磨,于八月份死去。

允禵被由京郊迁押至京城内景山寿皇殿,以便严加监控。在殿内高悬康熙皇帝的画像,命允禵面对父皇画像,日夜进行忏悔,受尽精神折磨。

九月份,允禩死于囚禁之处。

反对允禛的允禩、允禵集团彻底被粉碎了。从康熙朝争夺太子储位,到雍正朝争夺皇帝宝座,延续了40余年的争权斗争,至此才宣告结束。

康熙皇帝无时无刻不在宣扬忠孝仁义。可是,他的儿子们为了争夺最高权力,无论在他生前或者死后,没有一个去履行忠孝仁义。这决不是康熙皇帝个人的悲剧。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在帝王家中,经常发生争夺皇位的斗争,而每次斗争无不散发着浓重的血腥气,在高扬的忠孝仁义的大旗上,沾满了父子兄弟的血,为了获得最高权力,皇帝及其儿孙们是任何伤天害理的事都能干得出来的,是任何凶残狡猾卑鄙的手段都能使出来的。这不是个人的罪孽,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本性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