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棋经十三篇》的故事

《棋经十三篇》的故事

时间:2022-05-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棋经十三篇》的故事[宋] 张拟传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今取胜败之要,分十三篇,有与兵法合者,亦附于中云尔。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名数篇第十一夫弈棋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势,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见。围棋之名,三十有二。

《棋经十三篇》的故事

[宋] 张拟

传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桓谭《新论》曰:“世有围棋之戏,或言是兵法之类。上者远其疏张,置以会围,因而成得道之胜。中者则务相绝遮,要以争便求利。故胜负狐疑,须计数以定。下者则守边隅,趋作,以自生于小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则弈棋之道,从来尚矣。今取胜败之要,分十三篇,有与兵法合者,亦附于中云尔。

棋局篇第一(www.guayunfan.com)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而为四隅,以象四时。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局之线道谓之枰,线道之间谓之。局方而静,棋圆而动。自古及今,弈者无同局,传曰:“日日新。”故宜用意深而存虑精,以求其胜负之由,则至其所未至矣。

得算篇第二

棋者,以正合其势,以权制其敌,故计定于内,而势成于外。战未合而算胜者,得算多也;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战已合而不知胜负者,无算也。兵法曰:“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由此观之,胜负见矣。

权舆篇第三

权舆者,弈棋布置,务守纲格。先于四隅分定势子,然后拆二斜飞,下势子一等。立二可以拆三,立三可以拆四。与势子相望,可以拆五。近不必比,远不必乖。此皆古人之论,后学之规,舍此改作,未之或知。《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合战篇第四

博弈之道,贵乎谨严。高者在腹,下者在边,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法。法曰:宁输数子,勿失一先①。有先而后,有后而先。击左则视右,攻后则瞻前。两生勿断,皆活勿连。阔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与其恋子以求生,不若弃之而取势。与其无事而强行,不若因之而自补。彼众我寡,先谋其生。我众彼寡,务张其势。善胜敌者不争,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必也。四顾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备。凡敌无事而自补者,有侵袭之意也。弃小而不救者,有图大之心也。随手而下者,无谋之人也。不思而应者,取败之道也。《诗》云:“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虚实篇第五

夫弈棋,绪多则势分,势分则难救。投棋勿逼,逼则使彼实而我虚。虚则易攻,实则难破。临时变通,宜勿执一。传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自知篇第六

夫智者见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故知己之害而图彼之利者,胜。知可以战、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以逸待劳者,胜。不战而屈人棋者,胜。《老子》曰:“自知者明。”

审局篇第七

夫弈棋布势,务相接连。自始至终,着着求先。临局交争,雌雄未决,毫厘不可以差焉。局势已赢,专精求生;局势已弱,锐意侵绰。沿边而走,虽得其生者,败。弱而不伏者,愈屈。躁而求胜者,多败。两势相围,先蹙其外。势孤援寡,则勿走。机危阵溃,则勿下。是故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误人者多方,成功者一路而已,能审局者则多胜矣。《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度情篇第八

人生而静,其情难见,感物而动,然后可辨。推之于棋,胜败可得而先验。法曰:夫持重而廉者,多得;轻易而贪者,多丧。不争而自保者,多胜;务杀而不顾者,多败。因败而思者,其势进;战胜而骄者,其势退。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益;攻其敌不知敌之攻己者,损。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虑散。行远而正者,吉;机浅而诈者,凶。能自畏敌者,强;谓人莫己若者,亡。意旁通者,高;心执一者,卑。语默有常,使敌难量。动静无度,招人所恶。《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斜正篇第九

或曰:“棋以变诈为务,劫杀为名,岂非诡道耶?”予曰:“不然。《易》云:‘师出以律,否臧凶。’”兵本不尚诈谋,言诡道者,乃战国纵横之说。棋虽小道,实与兵合。故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得品之下者,举无思虑,动则变诈,或用手以影其势,或发言以泄其机。得品之上者,则异于是,皆沉思而远虑,因形而用权,神游局内,意在子先,图胜于无朕,灭行于未然。岂假言辞喋喋、手势翩翩者哉?传曰:“正而不谲。”其是之谓也。

洞微篇第十

凡棋有益之而损者,有损之而益者;有侵而利者,有侵而害者;有宜左投者,有宜右投者;有先着者,有后着者;有紧辟者,有慢行者。粘子勿前,弃子思后。有始近而终远者,有始少而终多者。欲强外先攻内,欲实东先击西。路虚而无眼,则先觑。无害于他棋,则做劫。饶路则宜疏,受路则勿战。择地而侵,无碍则进。此皆棋家之幽微也,不可不知也。《易》曰:“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名数篇第十一

夫弈棋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势,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见。有冲,有斡,有绰,有约,有飞,有关,有札,有粘,有顶,有尖,有觑,有门,有打,有断,有行,有立,有捺,有点,有聚,有跷,有夹,有拶,有辟,有刺,有勒,有扑,有征,有劫,有持,有杀,有松,有盘。围棋之名,三十有二。围棋之人,意在万周,临局变化,远近纵横,我不得而前知也。用幸取胜,难逃此名。传曰:“必也正名乎?”棋之谓欤?

品格篇第十二

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胜计,未能入格,今不复云。传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

杂说篇第十三

夫棋,边不如角,角不如腹。约轻于捺,捺轻于辟。夹有虚实,打有真伪。逢绰多约,遇拶多粘。大眼可赢小眼,斜行不如正行。两关对直则先觑,前途有碍则勿征。施行未成,不可先动。盘角曲四,局终乃亡。直四、板六,皆是活棋。花聚透点,多无生路。四隅十字,不可先扭。势子在心,勿打角图。弈不欲数,数则怠,怠则不精;弈不欲疏,疏则忘,忘则多失。胜不言,败不语,振廉让之风者,君子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无亢,卑者无怯。气和而韵舒者,喜其将胜也;心动而色变者,忧其将败也。赧莫赧于易,耻莫耻于盗,妙莫妙于用松,昏莫昏于复劫。凡棋直行三则改,方聚四则非。胜而路多名曰赢局,败而无路名曰输筹。皆筹为溢,停路为芾。打筹不得过三,淘子不限其数。劫有金井、辘轳,有无休之势,有交递之图,弈棋者不可不知也。凡棋有敌手,有半先,有先两,有桃花五,有北斗七。夫棋,有无之相生,远近之相成,强弱之相形,利害之相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骄。安而泰则危,存而骄则亡。《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我朝善弈显名天下者,昔年待诏老刘宗,今日刘仲甫、杨中隐,以至王琬、孙、郭范、李百祥辈,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体其常而生其变也。古人谓:犹盘中走丸,横斜曲直,系于临时,不可尽知。而必可知者,是丸不能出于盘也。《棋经》,盘也;弈者,丸也,士君子无所用心,则可观焉。

《棋经十三篇》白话译文

论语》上说:“整天吃得饱饱的,无所用心,不是可以下围棋吗?”汉代桓谭《新论》中说:“世间有围棋这种游戏,有人说它的原理属于兵法一类。高明的棋手对局时,零散稀疏地布置棋子,却逐渐形成合围的态势,最终会因占路多而取胜。中等的棋手则致力于阻拦或隔断对手的棋子,对弈之时竭力拼杀,争夺局部利益,所以是否能够取胜,没有多大把握,必须等到终局时计算数子才能判定胜负。低等的棋手对局,只懂得把守边角,急于形成方格,意在盘活一小片棋,以在狭小的地域中成活为满足。自春秋时期以来,每个朝代都有杰出的棋手。”既然如此,那么,围棋这门艺术的由来就已经是很远的事情了。现在,选取有关胜败的要旨和精义,加以归纳整理,系统起来,共分十三篇,其中有些是和兵法战略相合的内容,也引用附于篇中。

棋局篇第一

天地万物间的数字,总是从一开始。围棋棋盘的路数,总计为三百六十一。所谓一,这是其他数产生的依托,其余一切数字都是由此数而派生出来的,把握住了这个根本才能控制四方。三百六十,这是模拟周天的数目。由此分成四个角,借以象征一年四季。每角各分九十路,借以象征每个季度的天数。棋盘最外一围的七十二路,象征气候时节。棋子共计三百六十个,白子和黑子各占一半,旨在象征阴和阳。棋盘上的线、路叫作枰,线、路交错所构成的方格称为。棋盘呈方形,象征静止;棋子则是圆形的,象征运动。从古到今,人们所下过的棋局,从未出现过完全相同的。这正如《礼记》上说的:“每天都有新的变化。”所以,棋手对弈应该用意深远,考虑周密,以探求胜败的原因所在。这样就能够达到前人所未曾达到过的崇高境界。

得算篇第二

下围棋时,要采用正确的着法布成局势,以随机应变的机智和策略制服敌手,所以,首先要在脑子里经过周密的计算,胸有成竹并体现在布局上。双方还未交手而计策占上风的,他得胜的可能性就大;反之,计策处于劣势的,得胜的可能性就小。双方已经交手而不能判断胜负的,只能说是没有谋略。兵法上说:“多谋者胜,少谋者不胜,何况没有谋略呢?”从这个角度来观察,胜负之数是可以预见的。

权舆篇第三

所谓围棋当中的权舆,就是指在对弈布局时一定要遵守纲要规则。开局时,投子布局,先要在四角分别布定势子,然后再向下一路大飞。下势子时,直立两子的可以拆三,直立三子的可以拆四,如能与势子相呼应,则可以拆五。近不必靠得太紧,远不必分得太开。这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后来学棋之人的克敌法则,不按照这个理论去做,而另来一套,那么结果如何就很难预料了。《诗经》上说:“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就很少能有好的结局。”

合战篇第四

围棋之道,贵在谨严。高明的棋手占据腹地,下等的棋手占据边缘,中等的棋手占据四角,这是棋手们通常的见解。棋法的原则是:宁愿输掉几颗棋子,也不要失去先手。有看起来是先手而实际上落后的,有看起来是后手而实际上占先的。攻击左边要照顾到右边,攻击后边则照顾到前边。可以两生的棋不要让对手隔断,如果都是活棋,则不必相连。棋势应开阔,但不可太稀疏;棋路应严密,但不可太局促。与其舍不得丢子而求活,不如丢子而取得大局的优势。与其漫无目标地勉强行棋,不如顺其自然地自行补救。当对手子多而自己的子少时,要先设法做活。当自己的子多势强而对手子少势弱时,一定要抓住时机扩展大局的优势。善于战胜对手的人并不在局部相争,善于列阵的人并不在局部较量,善于作战的人不会失败,善于收拾败局的人不会溃乱。围棋这门技艺,开始时按常规形成态势,而最终要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法来取胜,所以一定要在确信自己的棋没有漏洞、牢不可破的前提下,才能出于对手的意料之外,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大凡对手未遭攻击而自补的,就表明他意在进犯突袭;放弃局部的棋子不救时,就表明他意在争夺大局的优势。随手投子的人,那是没有谋略的棋手。不假思索而仓促应对,这是取败之道。《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好像脚下是万丈深谷一般。”

虚实篇第五

大凡下围棋,头绪太多,力量就会分散,力量分散则难于救活。投子不要太迫近对方,过于迫近,便会造成对手厚实而我方薄弱的局面。薄弱就容易遭受攻击,厚实就难以打开缺口。方法要随机应变,不要过于拘泥单一。古书上说:“见到合适的机会就前进,察觉有困难时便后退。”

自知篇第六

聪明而有远见的人,能够看到尚未萌芽的事物;愚昧的人,即使事情已经完成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清楚我方所受到的威胁,再来谋划占对方的便宜,能够取胜。能察知何时可以战、何时不可以战的,能够取胜。能懂得巧妙利用自己厚实和对方薄弱环节的,能够取胜。能够以周密思考,迎战缺乏考虑的,能够取胜。采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到来攻的对手势头减弱后再出击,能够取胜。不经过激战而能使对方处于不利局面的,能够取胜。《老子》上说:“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

审局篇第七

下棋布局,务必在整体上连成一气。自始至终,着着都要争取先手。对局交战,胜负未分,丝毫差错也不能出现。如果大局已占上风,要专心自谋做活就可以了;如果大局已处于劣势,那就要发动迅猛的攻势进行侵袭,以攻为守。顺着边线走棋,即使已经做活了,也还是大有失败的可能。棋力本来很弱,却自不量力,一味强行的,注定将要败得很惨。心情急躁,一味求胜,这样的人,大多会招致失败的。双方相互围攻的时候,先压迫对手的外部。倘若被围而又势孤援少,就不要逃跑了;倘若机危阵溃,就不要下了。所以,围棋中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的说法。使人犯错误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但通向成功的路却只有一条,只有那些仔细了解棋局特点、认真估计情况变化的人,才能经常得胜。《易经》上说:“事物处于穷尽即须改变,改变然后能开通,开通才能久长。”

度情篇第八

一个人在安静时,人们就很难看清他的脾气与性情;但当他在感受外界的事物而发生冲动时,人们就能够辨别认识他了。由此联系到下棋,可见胜败也往往是可以预见的。棋法说:持重而不贪心的,可以多得;轻率而贪婪的,则多失。不忙乱争斗而善于自保的,胜算就多;一味攻杀而不顾利害的,败算就多。因劣势而吸取教训的,扬长避短,局势就可以好转;处于优势而骄傲轻敌的,骄纵大意,局势就可能趋于不利。注意发现自己的缺陷,谨小慎微,不抱侥幸心理,不去指望别人的一着错棋与失误而取胜,这样才能有益,也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水平;只顾进攻敌方,而疏于防范,不知道敌人会来攻击自己的,就会遭受损失。注意力集中于棋局的,心无旁骛,专心致志,思考就周密;心思不集中,对局时却老是想着其他的事情,心不在焉,思考就不会周到。行棋之时,目光深远,高瞻远瞩,着子正确,就会使棋势顺利;相反,棋手目光短浅,心存侥幸,只想欺诈对方的,就会导致棋势凶险。能够重视敌方的,战略上就容易趋强;老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骄傲自大,藐视敌手,就很容易失败。思路广阔的棋手,棋下得就高明;只注重局部,鼠目寸光,棋就下得低劣。缄默不语,神情沉稳,不动声色,山凝岳滞,就可以使对手难以捉摸;情绪波动,瞻前顾后,躁动不安,就会被对手利用。所以,《诗经》上说:“别人有心思,我要仔细估计,审时度情,掌握主动。”

斜正篇第九

有人说:“下棋要讲求变诈,还用劫杀为专名,这岂不就是一种诡道吗?”我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对。《易经》上说:“出师要讲求纪律,不可欺诈。”远古时候的用兵,本来是不重视诡道诈谋的,称为诡道的是战国时代纵横家的言论。围棋弈术虽然是微末小技,其实,它的道理是和兵法相通的,也有高深和浅显之分。所以,棋手的品级有多种,而对局的人们也有高下之分,不尽一致。品级低下的,行棋不多思考,举动多用诈谋,或用手势影响对方,或者信口雌黄,胡说八道,自泄机密。品级高上的,则不同,大多是深思远虑,谋定而战,因而局面形势能够掌握主动,临机制变,克敌制胜;全神贯注在对局之中,用意常在着子之前;局势尚未成形之时就预定好了制胜计划,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制祸害于未然;这样高明的棋手,何须要借重啰里啰唆的言辞和种种花里胡哨的手势来实施欺诈呢?!所以,古书上说:“用正道不用诡计。”说的不是这个道理吗?

洞微篇第十

下棋对战中,有得小利而吃大亏的,也有吃小亏而得大利的。有侵袭得利的,也有侵袭反害自己的。有应在左面投子的,也有应在右面投子的。有应当先走的,也有应当后走的。有应当紧压的,也有应当慢行的。行棋之时,粘接残子,不要操之过急;放弃残子之时,要权衡利弊,考虑到它的后果。有开始在近处着子,制敌机先,到后来才在远处生效的。有开始吃子少,最后吃子多的。要加强外势,就要先攻击对方的内部。想要突击东面,先要攻击西面,声东击西,转移视线,然后奇兵突出,一举成功。如果棋虚而无眼,就应当先“觑”它一下。不损害其他方面的棋,就可以做“劫”了。饶子棋的着法应当疏阔,受子者不宜抢先挑起激战。进攻时要首先选择好有利的地点,进可攻,退可守,占据有利地势,不受阻碍。以上这些都是棋家深奥微妙的道理,要做一个真正的棋手,就不可不懂。所以,《易经》上说:“若不是天下极聪明的人,又怎能做到这样呢?!”

名数篇第十一

下棋对局之时,双方每下一子,都有一定的名称。棋的形势,死活存亡,可以从名称之中得知。这些名称,一般来说有:冲、斡、绰、约、飞、关、札、粘、顶、尖、觑、门、打、断、行、立、捺、点、聚、跷、夹、拶、辟、刺、勒、扑、征、劫、持、杀、松、盘。围棋下子的名称,有三十二个。下棋的人风格、用意有千千万,互不相同,不胜枚举。对局中的变化,也是远近纵横,千变万化,人们不可能事先都知道。但是,任他千奇百变,纷繁芜杂,却是万变不离其宗,都不会超出这些名称。所以,《论语》上说:“必须有正确的名称吗?下棋也是如此吗?”

品格篇第十二

围棋的品级有九种:一、入神(神游局外,妙而不知);二、坐照(不须劳动神思,万象都一目了然);三、具体(人各有长,未免一偏,此品则能兼有众长);四、通幽(心灵开朗,能知其意而达到妙境);五、用智(未能具备神妙知见,必须用智谋弥算);六、小巧(常有巧妙着法胜人);七、斗力(用搏斗比较力量);八、若愚(貌似很愚拙,实则大智若愚,不可侵犯);九、守拙(不与巧者斗智,自守钝拙)。九品等级以外,还有很多不能细分,但大都未能够格,故不一一赘述。古书上说:“生来就有知识才能的人,是上等;经过刻苦学习才有知识的人,是中等;学习困难、进步不快的人,是下等。”

杂说篇第十三

从整个棋局上来讲,边地不如角地,角地又不如腹地。约(即挡)比捺(即压)要轻些。捺又比辟(即高压)轻些。夹有虚夹、实夹;打有假打、真打。遇到对方扳时,大都要挡住;遇到对方扑后再打的拶,大多都粘。大眼可杀小眼。斜走不如正走。双方单关相对时要先觑。前进道路上如有障碍就不可以征吃。没有做好准备,就不能抢先动手展开攻击。盘角曲四,局终棋亡。直四扳六都是活棋。梅花五透点,都无活路。十字不能先扭。棋盘中心有对方棋子,就不要用打角图的常套。下棋之时,劳逸结合很重要。对局不可太多,太多了就要疲劳,疲劳之后,精神不振,就下不好棋了;但是,对局也不可太少,太少了就会生疏遗忘,生疏遗忘后,就很容易导致失败了。胜败乃兵家常事。取胜了不要骄傲自满,失败了不要丧气埋怨。发扬谦让风格的是君子,动不动就脸红耳赤、急躁发怒的是小人。棋艺高的不要趾高气扬,棋艺低的不要胆怯害怕。心平气和、风度大方的是内心欢喜,就有可能将要取胜;心情冲动、面色改变的是内心忧虑,就有可能将要失败。悔棋是最惭愧的。在对局中偷窃对方的棋子,是最可耻的。轻灵之着是极妙的;连续打劫最易发昏。大凡在一条直线上连行三着,就应当改变着法;着法成为正方聚四的形状,其实是不好的局面。胜局得到的棋路比对方多,叫作赢棋;败局得不到应有的棋路,叫作输筹(计算棋路的筹子)。双方所得到的计数的筹子相等,叫作溢。所得棋路相当,彼此不能再增加,叫作芇,就是和棋。棋局用筹计数,每次不得超过三筹。淘汰的子数,不受限制。有金井劫(在同一处连续生出三个劫,轮流不息),有辘轳劫(两个劫同时对打不息,又叫连环劫)。遇到这类情况,便形成了无休无止之势,或者只可在局中其他的地方另作交换。对局的不可不知道。由于对局者水平高低的差别,有的是分先对下,叫作敌手;有的是三局中有两局先走,叫作半先;有的要在两局中有一局让先,一局让两子,叫作先两;还有让五子的叫作桃花五;让七子的叫作北斗七。对局中,有棋和无棋的相互产生,远近着子的相互配合,强弱形势的相互比较,利害得失的相互衡量,等等,不可不详细观察。因此,安逸时不可以松懈,优势时不可以骄傲。安逸而松懈就要发生危险,优势而骄傲就要失败。所以,《易经》上说:“君子处在安逸时不要忘记危险,生存时不要忘记夭亡。”

我朝以善于下棋名闻天下的,从前的待诏老刘宗,今日的刘仲甫、杨中隐,以至王琬、孙、郭范、李百祥等,每个人都能背诵这十三篇,体会其基本法则而衍生出新的变化。古人说:这犹如在盘中走丸,横斜曲直,关键在于临场发挥,不可能预先都知道。能够明确知道的,只是丸不能超出盘的范围。所谓棋经便是盘,下棋便是丸,有学问的人,如果无所用心,不妨来读读。

说明:

《棋经十三篇》是宋朝时出现的一部围棋理论著作,在我国围棋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总结了宋代及以前历代围棋高手克敌制胜的宝贵经验,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围棋理论。《棋经十三篇》问世以来,后代棋手都受到了它的影响。从北宋中叶起,经元、明、清到现在,一直是我国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围棋权威理论著述之一。关于它的作者,有宋代张拟、张靖、刘仲甫,元代晏天章,以及宋以前人作等说法,至今未有定论。最初刊载于南宋李逸民所编的围棋书谱《忘忧清乐集》中,题“宋皇祐中张学士拟撰”,本书沿用这一说法。在《忘忧清乐集》之后,辑录《棋经十三篇》的书很多。如宋陈元靓的《事林广记》,元严德甫、晏天章的《玄玄棋经》,陶宗仪的《说郛》,明无名氏(一说许谷)的《石室仙机》、苏亦瞻的《弈薮》,清沈赋的《居易堂围棋新谱》、张海鹏的《墨海金壶》、钱熙祚的《守山阁丛书》,邓元的《弈潜斋集谱》等,各版本文字略有异同。《棋经十三篇》的注本也有多种,其中流传较广也最为详尽的校注本是严德甫、晏天章本。清末邓元以该注本为基础,重加校勘补注。今人李毓珍、成恩元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分别加以校注,更趋严密完善。《棋经十三篇》的体例依仿《孙子十三篇》,参照兵法来阐述棋理的“制胜之道”。全篇所涉及的问题,大致分为规格等级、品德作风、术语、战略战术等,内容较为全面,论述也颇为深刻。其如“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有始少而终多者,有始近而终远者”,“胜不言,败不语”,“安而不泰,存而不骄”,等等,都成了围棋弈者的克敌格言。《棋经十三篇》的价值,在于它真正建立起一个系统化的围棋理论体系,标志着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棋经十三篇》历来有多种版本流传,略有不同,本书所选的这个版本是邓元《弈潜斋校订本》。同时,本书作者在翻译为现代白话文时,酌情参阅、借鉴了徐润周先生和李福松先生的《棋经十三篇》白话译文,谨致谢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