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法制宫教,两效并举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

法制宫教,两效并举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

时间:2022-04-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法制宫教,两效并举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4.法制宫教,两效并举明王朝绝不容许后妃、外戚干预朝政,并把禁止后妃干政的措施制度化、法制化。洪武三年,朱元璋制定法令,规定:皇后只能管宫中妃嫔之事,宫门以外的事毫发不得参与。朱元璋又命工部制造铁制红牌,上面用金字镌刻戒谕后妃之词,高悬于宫中卷113,《后妃传序》),以杜绝后妃惑乱朝政之事。

法制宫教,两效并举_历代后妃智谋故事

4.法制宫教,两效并举

明王朝绝不容许后妃、外戚干预朝政,并把禁止后妃干政的措施制度化、法制化。其防范措施是:

第一,严内教。《明史·后妃传序》说:“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纳陈纪,首严内教。”朱元璋看历史上“女宠之祸常始于干政,外戚之权常始于怙恩”,故强调要“严宫闱之禁”,“不牵于私爱”(《明太祖实录》卷110,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命翰林儒臣修纂《女戒》,使后世子孙知所持守。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制定法令,规定:皇后只能管宫中妃嫔之事,宫门以外的事毫发不得参与。自后妃以下至嫔御女史,领取衣食之费、金银钱帛器用百供之物,皆自堂宫局奏请,再发内使监复奏,方得赴所部关领。后妃宫人不得“以私书出外”。若与外边通讯,犯者处死。朱元璋又命工部制造铁制红牌,上面用金字镌刻戒谕后妃之词,高悬于宫中(《明史》)卷113,《后妃传序》),以杜绝后妃惑乱朝政之事。

第二,外戚皆不许预闻政事。明朝外戚虽可位列公、侯、伯等爵位,但不许世袭,不得典军政。对后妃亲族,也仅赐金帛钱财,让他们做富家翁,而不使掌权预政。明太祖制约外戚的措施还得马皇后的鼎助。史载:“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明史》卷113,《教慈高皇后传》)明成祖徐皇后对外戚的限制也很严厉,并起了表率作用。她反对成祖封赐其侄徐景昌,但是“帝不听,竟封定国公,乃以告后”(《明史》卷113,《仁孝徐皇后传》)。徐后则说这不是自己的意愿,对皇帝也不表示感谢。徐后“临终犹劝帝,毋骄畜外家”(《明史》卷300,《外戚传序》)。可见,明朝从开国时便形成法规和条例,严禁后族干政擅权。由于家法严谨,有明一代,“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无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明史》卷300,《外戚传序》)(www.guayunfan.com)第三,慎选后妃。明朝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廿二史札礼》卷32,《明代选秀女之制》)明代后妃除成祖徐皇后是开国功臣中山王徐达之女外,其他出身门第均较低,大多取自平民之家。明朝“后妃多采之民间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佐人君节俭”,更重要的是,如果后妃出身门第高贵,后族势力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强大,容易造成后妃外戚结党营私、专权揽政的局面。而来自庶民百姓之家的后妃,都是单门细户,她们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在朝廷上没有根基,不像贵戚那样,羽翼丰满以后,便形成一种盘根错节的宗派势力,以至威胁皇权。清人赵翼云:“若必出于勋旧,则勋而兼戚,戚而兼勋,王氏祸汉,贾氏祸晋,可为前鉴。”(《廿二史札记》卷32,《明代选秀女之制》)可见,明朝选取后妃的制度,目的是使勋、戚分途,防止后妃与外戚互相勾结,扩张权力。

清代也把不准后妃干政奉为祖宗家法。努尔哈赤建国之初,就规定幼主即位,由顾命大臣来辅弼少帝,后妃不得临朝称制,也不准以外戚辅政。清兵入关,定鼎北京后,清世祖下诏规定:凡后妃“在皇帝前干预国政,颠倒是非,从重惩办,决不宽贷”。(《清世祖实录》卷91)乾隆年间,清高宗制定了内廷宫规(称《宫中现行则例》,用严密的法令条例来制约后妃,使其不敢逾越雷池半步。

凡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之父,姓名、官位,宫殿监敬谨登记,遇恭修玉牒,由宗人府奏请咨行内务府,转行宫殿监。宫殿监查明缮摺奏闻后,交内务府转行宗人府载入玉牒。

清代对宫规的执行也是非常严格的。乾隆皇帝即位之初,听说皇太后之弟来谢恩时,竟进入苍震门内,乾隆帝十分愤怒,要太监迅速查明此事,并下谕说:“苍震门亦系宫闱之地,未奉旨意,岂可擅将外人领入门内?将来移居慈宁宫,若如此轻易带领,成何体制?姑念初次,从宽免究,嗣后万万不可。”(《国朝宫史》卷4,《训谕》)可见清廷对外家防范的程度。史载:清代外戚“名既专属,等复攸殊,裁抑制防,视明尤属。用是终清世外家皆谨守法度,无预政事者,不可谓非诒谋之善也。”(《清史稿》卷167,《外戚表》)清代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虽掌握了最高统治权,其母家亲属也无一人进入朝廷中枢机构,成为宰执大臣。至此,外戚已完全退出了政治舞台。

但是,清代并未能彻底杜绝后妃干政。同治、光绪时期,那拉氏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执掌国柄将近半个世纪,彻底破坏了清代的祖宗家法。对那拉氏的权势欲,咸丰皇帝并不是没有察觉,而他软弱无能,没有采取果断措施。

咸丰六年(1856),那拉氏为咸丰帝宠幸,生子载淳。咸丰在位11年,所生皇子,仅此一人,故载淳便是当然的皇位继承人。当时那拉氏仅封懿贵妃,去皇后差两等。但依照惯列,皇后无出,载淳继位后,那拉氏可与皇后钮祜禄氏不分嫡庶,比户并尊,同为皇太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担心那拉氏将来骄恣难制,建议咸丰帝效法“钩弋故事”,处死那拉氏,以绝后患。咸丰帝迟疑不决,未能下手,但亦深恐日后无法制驭那拉氏怙势专权。当他自知不起时,立下一道密诏,付与皇后钮祜禄氏收存,企图以此制约那拉氏。

这说明咸丰帝对慈禧干政是有防范的,但计划不够周密,结果功亏一篑。慈禧靠耍阴谋、玩权术、弄诡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她的政敌肃顺、端华、载恒等人一一置于死地,进而独揽大权,主宰天下达48年之久。

后妃干政是中国封建专制政体的产物,宋、明、清等王朝的统治者尽管采取种种条规法令,制定各项防范措施,并且也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要彻底杜绝女主临朝、后妃专权也是不可能的。清末慈禧太后“以凤压龙”,玩同治、光绪两朝幼主于股掌之中,即对中国后妃政治作了很好的诠释。

历代统治者除了制定各种条文法规来禁止后妃干政外,还十分重视宫廷教育,企图从思想上控制后妃,使后宫女子恪守所谓的“后妃之德”。这也是统治者防范后妃干政的一项有力措施。

宫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后妃道德的鼓吹和提倡。《周礼·天官冢宰下》说:“以阴礼教六宫,以阴礼教九嫔;以妇职之法教九御,使各有属。”所谓阴礼,即是指后宫礼仪,诸如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之类的三从四德,从思想上加以禁锢,使她们老老实实,不作非分之想。

东汉班固的妹妹班昭,曾在汉和帝宫中担任过后妃的教师,在宫廷教育上可算是个影响深远的人物。班昭的丈夫叫曹世叔,故世称班昭为曹大家。和熹邓皇后入宫后,曾从曹大家学习经传等儒家经典。邓皇后写的《女戒》7篇,把妇女应遵守的各种礼仪道德规范化,不仅成为宫廷后妃的教产书,而且对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教育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唐太宗长孙皇后,生前一贯恪守宫规,从不干政,是遵守后妃之德的楷模。在她死后,太宗把她的遗著《女则》颁布宫中,声称“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代”(《旧唐书》卷51,《长孙皇后传》),以此作为教育后妃的教材。明太祖马皇后勤于内治,空闲时讲求古训,她命女史辑录宋代贤后妃的行事,谕告六宫,朝夕省览。成祖徐皇后“尝采《女宪》、《女戒》作《内训》二十篇,又类编古人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明史》卷113,《仁孝徐皇后传》)明代无“女宠之祸”,与马皇后、徐皇后重视宫廷教育不无关系。《明史》说马后:“母仪天下,慈德昭彰。继以文皇后仁孝宽和,化行宫壸,后世承其遗范,内治雍肃。”(《明史》卷114,《后妃传》赞曰)

封建帝王对后妃的教育更为重视。前秦主苻坚下令:“后宫置典学,立内司,以教掖庭,选阉人及女官敏慧者诣博士授经。”(《十六国春秋·前秦·苻坚中》)唐太宗亦命虞世南把《列女传》写在屏风上,教育后妃以古代列女为榜样。宋代的君主则用儒家的理学来规范后妃的生活和行为。三纲五常是中国古代儒学的传统理论。唐代安史之乱后,封建伦常纲纪受到严重破坏,人们思想混乱。宋代重建封建纲常伦理学说,成为巩固皇权统治、防范后妃干政的理论基础。宋代理学家反复强调男尊女卑是永恒的“学理”。宋代的宫廷教育,主要是劝导后妃遵照纲常伦理,规范自己的言行。宋代后妃篡政夺权者少,与宋廷宣扬理学,用纲常礼教迫使后妃不敢肆意妄为有关。明世宗十分重视宫廷教育,他经常率领妃嫔在宫中听讲《女训》。宫中还选拔学识渊博的内官,教习宫人读《女训》、《女孝经》等书。学业优秀者可迁升女秀才、女史、宫正、六局掌印等女官。

宫廷教育内容除《女戒》、《女训》、《女则》、《彤管懿范》等著作外,还有古代“列女图”、“贤妃图”作为形象教材。如光武帝刘秀与皇后观览宫中画室,帝指《娥皇女英图》对皇后说:“恨不得如此之妃。”要皇后效法前代贤妃。《后汉书·皇后纪》载:“顺烈梁皇后,常以列女图画置左右,以自监戒。”清代乾隆间,大内还立有宫训,以古贤妃中有懿行者为示范,画《宫训图》十帧,分挂内宫。十帧图分别是景仁宫《燕姑梦兰》、承乾宫《徐妃直谏》、钟粹宫《许后奉案》、延禧宫《曹后重农》、永和宫《樊姬谏猎》、景阳宫《马后练衣》、储秀宫《西陵教蚕》、启神宫《姜后脱簪》、长春宫《太姒诲子》、咸福宫《婕妤挡熊》(《清朝野史大观》卷1)。这十帧《宫训图》从各个方面形象地表现了后妃美德,乾隆皇帝把它们张挂在后宫中,其用心是不言而喻的。

历代的宫廷教育,犹如一条条绳索,把后妃们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的伦理道德中,三从四德、“男主外,女主内”等纲常不仅扼杀后妃们的青春、爱情与自由,也极大地限制了她们干预朝政的企图。封建统治者就是用这种种方法,将后妃们禁锢在封建道德规范之中,这就是后妃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