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时间:2022-04-1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生产要素市场建设为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趋势,区委、区政府着眼于深化改革和企业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大力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了资金、资本、地产、房产、劳动力、人才等要素市场,从更宽广的范围、更深入的层面上,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南岸区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搞活二、三级市场,国土管理部门办理和监督检查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及出让终止事宜的办法。

生产要素市场建设

为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改革趋势,区委、区政府着眼于深化改革和企业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大力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形成了资金、资本、地产、房产、劳动力、人才等要素市场,从更宽广的范围、更深入的层面上,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资本市场。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逐步过渡,金融业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90年代初,辖南岸区从事存贷款业务的银行金融机构共6家。1993年12月,《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后,在区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加快向专业银行改革,努力办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真正的商业银行。1994年,全区开始对乱集资、乱拆借、乱提高利率、乱设金融机构等金融“四乱”进行整顿。1995年,全区金融机构进行了重新登记。1996年,全区金融机构换发金融业务经营许可证;对区内的基金会、投资公司、储金会、股金站等非法金融机构进行清查整顿。当年3月6日,中国人民建设银行重庆市分行南坪支行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南坪支行,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1997年8月,中国光大银行重庆分行在南坪设分理处。其后,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继抢滩南岸。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商业保险在人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益显重要。1994年以前,南岸仅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家专门的商业保险机构。1994年1月,太平洋保险公司南坪支公司成立,打破了解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区独家经营商业保险的局面。至1997年年末,全区有保险机构4家,证券专门机构2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南岸区金融机构相应增加。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介入,打破了国有独资银行的垄断局面,成为南岸区金融业一支充满生机的新兴力量。国营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呈现出蓬勃生机。南岸区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相对完备,至1997年末,各类金融机构网点达到143个,成为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融通资金的桥梁,使实际储蓄转变为投资的主要通道。区委、区政府加强同金融机构的联系,支持金融机构的发展,不断培育良好的银政、银企关系。地方经济与银行业务取得了“双赢”。全区金融机构1990年末贷款余额13.2亿元,1997年末为49.99亿元,7年间贷款规模扩大3.79倍。快速发展的商业保险业成为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证券业从无到有,迅速成为经济建设中投融资体系的重要环节。一个较好的地区资金、资本市场初步形成,成为南岸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重要支撑。(www.guayunfan.com)地产市场。1990年及以前,南岸区按照计划经济模式对非农业建设用地实行计划指标控制,政府无偿划拨。1990年6月,重庆市政府颁布《重庆市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办法》,南岸被确定为全市首批开展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的试点区,12月,经区国土管理部门会同市国土局进行地价评估,与市食品公司通过议标出让方式签订了第一份有偿出让国有土地合同。1991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公布,对国有土地进行土地开发、利用和经营实行有偿、限期使用制度,以协议、招标、拍卖三种形式出让。1992年,按市政府的相关规定,将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流动纳入了有偿、有期限使用的管理范围。南岸区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搞活二、三级市场,国土管理部门办理和监督检查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及出让终止事宜的办法。1994年6月,成立重庆市南岸区地价评估分所,并将土地使用权流动、转让、抵押、拍卖等纳入规范管理轨道。

1994年10月,在南岸商品交易、精品展示暨招商引资会上,首次推出土地招商引资项目。至1997年,全区累计出让土地158宗,收取土地出让金6471万元,初步实现了政府掌控一级市场,活跃二、三级市场,并为其后地产市场的发展与活跃奠定了基础。

房屋交易市场。南岸区自1992年即开始贯彻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公有住房租金和出售改革平稳推进,集资合作建房规范发展,安居工程[5]顺利实施,广厦工程[6]开始封闭运行,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推行房改住房上市再交易、资助购房、住房抵押贷款等新举措,对建立住房新体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1998年12月末,全区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促进了住房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1990年至1992年间,全区仅3家全民企业从事商品房建设和销售,区房屋产权产籍监理所办理登记和领取房屋所有权、土地使用权证书。1994年,区房屋产权产籍监理所开始受理房地产抵押登记,审发房屋他项权利证书,解决了开发商资金缺口和部分购房者资金短缺问题。1995年区房地产交易所成立,开始受理商品房的预售合同登记。1993年至1997年,全区共有55家房地产商在区从事房屋开发建设,共建成商品房项目81个,竣工面积82.85万平方米,房屋销售面积35.42万平方米,销售金额4.2亿元。这一时期,虽然房地产开发建设的规模、商品房交易量都不很大,但房屋交易市场的形成和活跃,促进了市民住房观念的转变,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职工的流动,推进了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同时,也为南岸区房地产业其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房地产业随重庆直辖、南岸经济的发展、市民住房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成为全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劳动力市场。南岸区劳动力市场始设于1988年,其职能是为失业人员登记和介绍就业,由于市场就业机制尚未形成,由劳动部门计划安置与劳动者自己择业相结合的方式就业。1990年10月,南岸区成立职业介绍所,在南坪、上新街、弹子石建立招工求职信息专栏,公开发布用工信息,为求职者介绍职业。

1993年11月,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劳动就业进入市场就业的新阶段。沿袭多年的由国家指标控制和统包统配的用工制度,过渡到以市场为导向,企业自主用工,个人自主择业,用工、择业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用工制度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1995年,在区职业介绍所的基础上建立了南岸区劳动力市场,用工求职均进入市场。1997年11月,区劳动力市场由求职登记和介绍工作,扩大为招聘人员、办理用工手续、合同鉴证、档案管理、组织劳务输出、社会劳动力管理、工人调动等。至1997年末,南岸区劳动力市场共为待业和下岗失业人员登记6340人(次),为350多个用工单位介绍劳动力5100多人(次),介绍成功1418人。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是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企业向市场化机制转轨的重要基础。

人才市场。1992年12月,为强化人才交流服务功能,撤消了南岸区人才交流服务站,成立南岸人才智力交流中心,南岸区人才市场逐步形成。区人事主管部门注重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开发、配置上的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了人才交流活动,利用人才市场的信息优势和服务功能,把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通过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落实就业单位,同时以一定的行政措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1993年至1997年,全区共接收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680余名,通过人才市场安排620余名。接待人才求职登记8000多人次,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近1000条,实现人才交流1600人次,其中成建制公开招选专业技术管理人才4次共200余人,引进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0余名。南岸区人才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人才的合理交流,适应了机关、企事业单位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