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荀子的预言_秦国的历史故事

荀子的预言_秦国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04-08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荀子的预言商鞅变法后大约七八十年,赵国的老牌儒学专家荀况到秦国旅游。荀况看到的景象,可以说是秦国法治的结果。这正是秦国在战国时代取胜的关键。但荀子的理论也不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更不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荀子对秦国的“霸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认为这是历代法治传统下政治的最高境界。所以荀子断言,秦终将会因为“无儒”而灭亡。

荀子的预言

商鞅变法后大约七八十年,赵国的老牌儒学专家荀况到秦国旅游。作为一个关东人,荀况第一次到秦国,印象非常深刻,就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了下来:

秦国四面有险要的边关防守,关中地带山林茂盛,河川纵横,原野谷地肥美,物产丰富,是天然的旅游胜地。我在那里看他们的风俗,百姓纯朴,音乐高雅,服饰朴素,人人都敬畏和顺从官府,保留着古代的民风。进入都邑的官府,只见官员们严整肃然,人人恭俭敦敬,忠信尽职,毫无不良陋习,如同古代的模范官员。我进入国都咸阳,看到士大夫们忠于职守,出私门入公门,出公门入私门,不会为了私事走旁门左道,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办事为人都廉洁奉公。真是古代的士风啊!我观察秦国的朝廷,他们进行有序的讨论,把所有的事都办妥了,没有一件遗留,整个流程运转秩序井然,好像没有人管理一样,真有古时的朝廷之风啊。可以说,秦只经历了四代就成就大业,并不是一时侥幸,而是天时地利、政通人和的结果,是形势的必然啊!

荀况看到的景象,可以说是秦国法治的结果。表面上看起来,民风敦朴,秩序井然,有法可循,有条不紊。但是,这种景象的出现,靠的不是文明教化,而是严刑酷法。秦人是游牧出身,本来就民风敦朴,再加上法律的束缚,自然循规蹈矩,没人敢越雷池半步。

商鞅一开始推行新法的时候,老百姓也是不习惯的,或者说是不能忍受的。于是,老百姓当中就有人骂骂咧咧,发牢骚,而且人数还不少。(11)但是,商鞅制定的法律只能遵从,是绝对不允许诋毁的。私下里乱说话就是有罪。于是,商鞅把那些私下里说新法坏话的刁民全部抓起来治了罪。这是杀鸡给猴看。果然,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诽谤新法了。甚至有人还违心地鼓掌说新法实在是好。正是这种外在的高压和强制,使得秦国的法律成了让人“敢怒不敢言”的酷法。老百姓心里不爽,商鞅当然知道,但他不在乎。只要你不胡说八道,老老实实的,管你心里怎么想。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不知道杀了多少人。据说,每年秋天都要在渭水河边惩处囚犯,鲜血把渭水都染红了,真是惨不忍睹。(www.guayunfan.com)不过,商鞅变法确实起到了作用,最起码在特定的战国时代发挥了作用。说到底,商鞅变法的实质,就是要把整个国家全部的资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全部集中起来,一致对外。在秦国,没有个人,只有国家;没有家庭,只有朝廷。这正是秦国在战国时代取胜的关键。秦国因为变法富强了,但老百姓却遭了殃,个个都变成了没有信仰和寄托、表情麻木的杀人机器终结者。

反过头来,我们再来说说荀况。荀况是赵国人,但是打小就在齐鲁小学念书,所以他身上同时具有“齐鲁之学”和“三晋之学”的血统。正因为这样,荀况成为了战国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况是当时的儒家掌门,但他没有像孟子那样迂腐地只讲仁义,而是强调“礼治”和“霸道”。翻开《荀子》,我们所看到的已不再是那些真诚的道德说教,而是现实而冷峻的社会分析,同时,我们也可以在书中“富国”、“强国”、“王制”、“王霸”、“君道”、“大略”这些词眼里看到一个思想家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功利野心。

但荀子的理论也不是赤裸裸的功利主义,更不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作为儒家宗师,荀况从来就没有说人文教化不重要。在他看来,尽管人在本性上是恶的,但通过礼乐的教化和约束,人能够从恶变善,从野蛮人变成文明人。无论是尧、舜、桀、跖,还是君子、小人,他们的本性都有恶的一面。(12)但是,圣人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自己本性中恶的一面。(13)

不难发现,在荀子这里,内圣之学和外王之术是统一在一起的,没有偏废。对外他追求功利,主张“王霸”思想;对内他也注重人文教化,强调人性的改造。在他看来,单纯地讲人文教化是不够的,因为软绵绵的说教无法以国家的名义组织起一致对外的力量。在战国年代,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迟早会国破人亡。可是,没有人文教化,不注重礼乐,单纯地追求霸业,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缺少这些文化的规范,只是一味地压制,堡垒迟早会从内部被攻破。所以,高明的君主,眼光远大的国家,总是把王道和霸道结合起来,把“礼”和“法”统一起来,而不是走向其中一个极端。

荀子对秦国的“霸道”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甚至认为这是历代法治传统下政治的最高境界(14)。然而,荀子却富有远见地看到,这种盛世背后潜伏着隐患,因为四处弥漫的是“法”的压制,而没有“礼”的教化。只是依靠吓人的刑法让人们去听话,而没有让他们自己心甘情愿地去遵守。所以荀子断言,秦终将会因为“无儒”而灭亡。“礼治”和“法治”,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盛世才能够长久。

正因为这样,当秦昭王问荀子儒学有什么用时,荀子就抛给他四个字:“立仁与义”。秦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而荀子在这么个国家的国君面前直截了当地用“立仁与义”来诠释儒学的功用,的确很有胆识。荀子的意思是说,像你们秦这样已经具备“赏罚以信”的霸主来说,如果能与时俱进,倡导仁义,那就能无往而不利了。可惜,荀子这番有预见性的议论不仅没有被当时身为丞相的范雎所重视,也被后来韩非、李斯和嬴政忽视了。

荀子的学生韩非、李斯并没有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当他们把老师的“礼”改造成“法”的时候,不仅成就了一个新的学派——法家,而且还成就了一个王朝——秦朝。历史好像跟我们开了一个玩笑,法家思想成就了秦王朝,又使得秦王朝速速迈向了黄泉。真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而这一切,还应该从商鞅变法谈起。

【注释】

(1)皆以夷翟遇秦,摈斥之,不得与中国之会盟。

(2)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3)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

(4)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

(5)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

(6)一怒则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

(7)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

(8)今周室已灭,而天子已绝。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当今之世矣。

(9)欲为天子,民之所走,不可不察。今之世,至寒矣,至热矣,而民无定者,取则行钧也。欲为天子,所以示民,不可不异也。行不异乱,虽信今,民犹无走。民无走,则王者废矣,暴君幸矣,民绝望矣。故当今之世,有仁人在焉,不可而不此务,有贤主不可而不此事。

(10)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

(11)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12)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

(13)圣人之所以异过众者,伪也。

(14)治之至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