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在魏国启用吴起变法的国君

在魏国启用吴起变法的国君

时间:2022-04-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虎头蛇尾的变法身背文化的重负,东方的诸侯不仅不能顺理成章地完成向军事国家的转变,而且在内部体制改革方面也是虎头蛇尾,放不开手脚。吴起的变法,主要是改革军事制度。由于在国内没有政治基础和民众基础,领导者个人因素在变法中占了很大比重,难以逃脱人亡政息、虎头蛇尾的命运。但和在魏国一样,吴起的变法侵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关键,也是商鞅变法的成果能够在秦国巩固下来的根本。

虎头蛇尾的变法

身背文化的重负,东方的诸侯不仅不能顺理成章地完成向军事国家的转变,而且在内部体制改革方面也是虎头蛇尾,放不开手脚。

在战国时代,兴起的一个时髦的词就是“变法”。用今天特流行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改革。而变法也好,改革也罢,都是对一个国家内部的利益和资源进行重新分配,来顺应战国这一特殊时代的要求。战国时代,战争成为了国家第一要务,那在分配利益的时候,就必然要求大家伙儿拿军功来论功行赏,而不能再因为你是领导的小舅子就给你特别的好处。按照钱穆老先生的说法,以前贵族是战士,现在战士要成为贵族。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兵哥哥,那些为国家的强大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理应分配到更多的利益、财富政治地位。而那些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王室子弟,就不能再靠血缘关系坐享其成了。另一方面,在管理体制上,中央政府也要直接有效地控制地方,以便能够随时组织和调配战争所需要的兵力和财物。这就要求破除分封制,取消地方领导人在自己领地内的军政大权,同时推行郡县制,派公务员去管理地方,把所有的权力全部收归中央。

中原诸侯国当中,首先进行变法的是魏国。当时在位的魏文侯是一位罕见的贤明君主,他为了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重用李悝、吴起等人率先进行变法。李悝的变法内容,主要是改革政治制度,不让贵族们世世代代无功受禄;同时,建立公务员制度,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吴起的变法,主要是改革军事制度。吴起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军事家,在他看来,兵不在多而在于如何治理。他还首创了士兵达标考试:凡是能身着全副甲胄,拿着12石的弓弩(12石指弩的拉力,一石大约30公斤),背负50枝箭,持戈佩剑,携带三日口粮,在半天内跑完一百里的,就可入选为“武卒”,免除他全家的徭赋和田宅租税,而且还对“武卒”进行严格训练,使他们成为魏国的精锐王牌军。吴起治军,主张刑罚赏赐应该严明,他认为如果法令不明、赏罚不信,即使有百万大军也没有什么用。

魏文侯实行的这一系列政治、军事制度改革,使魏国得以继承以前晋国的威势,在战国初期一度称霸,成为了阻挠秦国东进的主要力量。当时,魏国的实力远在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之上,在和秦国的几次交手过招中,都把秦国打得落花流水,满地找牙。可惜的是,当时的魏国在战略上出现了失误,并没有乘胜穷追猛打,一举揍死秦国,而是倾全国之力在中原谋求霸业,给了秦国喘息的机会。(www.guayunfan.com)魏国的变法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成功,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在国内没有政治基础和民众基础,领导者个人因素在变法中占了很大比重,难以逃脱人亡政息、虎头蛇尾的命运。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继位,受到本国贵族的挑拨,吴起、犀首等屡建奇功的良将先后受到魏主猜忌,一个南逃到楚国,一个西奔入秦国。这样的倒霉事还没个完,公叔痤临死前向魏惠王举荐商鞅,但惠王不以为然,商鞅只能去了秦国,结果开创了最成功的变法改革;孙膑向魏王献兵书反而被挖了膝盖骨;范雎出使齐国有功,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陷害下狱,差一点惨死。这一系列的失误固然与魏主昏庸无能脱不开干系,但是魏国强大的贵族势力的百般阻挠、屡加破坏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吴起逃离魏国后,投奔了楚国。当时的楚悼王也是个眼光独到的猎头,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国相。吴起也是好样的,他严明法令,撤去了不急需的官吏,废掉了比较疏远的贵族,把节省下的钱粮用以供养战士。对外,他也是纵横捭阖,南平百越,北并陈蔡,有效遏制住了韩、赵、魏的扩张势头;同时,也向西征伐秦国,屡屡得手。一时间,楚国又恢复了当年的雄风,得瑟了起来。

但和在魏国一样,吴起的变法侵害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悼王在世时,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公元前381年悼王过世后,他们就纠结在一起,反叛作乱,联合起来攻击吴起。吴起这样一个外国专家,没有党羽,没有靠山,无处可躲,最后只能跑到灵堂,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想要绑架一个死人。但追杀吴起的士兵毫无忌惮,还是射杀了吴起,但箭也射到了悼王的身上。悼王下葬后,楚肃王即位,就派令尹(楚国的最高军政官员)把射刺吴起而同时射刺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抓来,统统杀光。因为他们对先王不敬。据统计,因射刺吴起而被诛灭的公室宗族有七十多家。吴起是伟大的改革家,到死了,他还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楚肃王铲除旧势力提供了借口。如果没有这个借口和机会,一个刚刚继位的毛头孩子凭什么拿这些旧臣宿将开刀?

这就是魏国和楚国的变法。由于有了英明国君的强力支持,变法得以推进;可是,领导人一死或者失势,改革和变法的成果马上就流产了。这就是“人治”的弊端和软肋——人亡政息。当初秦穆公一升天,秦国的对外政策立马改弦易辙,也是因为“人治”。秦国在秦穆公死后一蹶不振,原因就在于此。而中原诸侯国,在由封建国家向军事国家转变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由“德治”过渡到“人治”。可这还没完,“人治”还需要向“法治”转化。德治—人治—法治,这是管理国家的成本越来越低的过程。可惜,中原诸侯国,直到灭亡的那一刻,都没有完成这种转变。

说到底,这还是因为中原诸侯国内部的阻力太大。他们都是从封建国家脱胎而来的,尽管各国都对贵族阶层进行了有意识的打压,但是,他们的势力还是很顽固很强大。他们有的是庙堂上的卿大夫,有的是集军政财大权于一身的地方封君,当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自己的爵位遭到剥夺,这些人当然会拼了老命来挣扎和反抗。而且,各国根本不敢彻底消灭公室贵族,因为当权者对血缘关系还没有彻底丧失信心,毕竟是自家人最值得信任。这种对贵族阶层又爱又恨的态度,导致了各国的变法和改革总是反反复复,虎头蛇尾,曲折不断。

那么反过来我们又要问,秦国的变法为什么能成功呢?也许,中原诸侯国变法不能成功的原因,也正是秦国变法成功的原因。我们后面会说到,商鞅在秦国搞了十年变法,最大的成绩就是给秦国留下了一套完善的集权制度。虽然秦孝公和商鞅先后死去,但这套制度却被后来的历代君王所采纳和继承。秦国没有形成一个贵族阶层,在建国伊始就没有信赖过公室贵族,没有给过他们权力。这是商鞅变法成功的关键,也是商鞅变法的成果能够在秦国巩固下来的根本。正当中原诸侯国从“德治”向“人治”转变的时候,秦国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了。秦国自始至终就没有过“德治”,根本就不需要完成这个转变。也就是说,他又快了半拍。

但是,无论是中原诸侯国,还是秦国,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宗法礼乐文化和集权制度到底应该怎么样结合。这个问题,中原诸侯国解决不了,所以他们一直在封建和集权之间徘徊,一方面想要改革,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破除以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宗法礼乐文化。秦国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野蛮的底色让他毫无顾忌地打破了血缘,强硬地推行集权制度,使得大秦帝国迅速强大起来;但同时,他也因此而失去了立国的灵魂——宗法文化。没有了宗法文化,集权制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迟早会轰然坍塌。秦始皇焚书坑儒,只是治标,而没有办法治本。

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后来的汉武帝董仲舒。他们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使得统一的国家最终有了统一的精神支柱,这样,集权制度才能勉强地嫁接在了以血缘关系为根基的儒家文化上。但是,这种嫁接仍然是两张皮,总是不断地发生碰撞,积蓄冲突,酝酿矛盾,最终只能通过改朝换代的方式来加以缓解,直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那一声枪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