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秦国老百姓为何恨商鞅

秦国老百姓为何恨商鞅

时间:2022-04-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打仗的好处多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穷兵黩武,把人当成了杀人的机器。而秦国,之所以制定了在今天我们看来如此残忍、毫无人性的国家政策,不仅仅是因为战国时代狼性生存的需要,其中也或多或少的是出于秦国和商鞅本人对于人性的看法和理解。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也不过是延续了秦国的一贯做法。同其他六国相比,秦国眼里的战争已经不仅仅是生存或者争霸的手段了,而是治理国家和夺取天下的不二法门。

打仗的好处多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穷兵黩武,把人当成了杀人的机器。而秦国,之所以制定了在今天我们看来如此残忍、毫无人性的国家政策,不仅仅是因为战国时代狼性生存的需要,其中也或多或少的是出于秦国和商鞅本人对于人性的看法和理解。

在商鞅看来,人是不能清闲的。人一旦清闲,就会没事找事,招惹是非。而一旦出了是非,国家辛辛苦苦创造起来的财富就会在内部白白消耗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闲人出横事。工作忙起来,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但一旦无所事事,就可能会犯错误。商鞅认为,为了克服人的这种劣根性,就不能让国家太平,让百姓清闲和安乐,而是要不断地发动战争,让老百姓忙碌起来,把多余的能量释放出去。否则,一旦贪图享乐,过着醉生梦死的日子,国内就会出现所谓的“毒虱”。一个国家只要有了这种“毒虱”,即使很富强,也会被削弱。(5)反之,贫弱的小国只要不断打仗就不会惹上这种“毒虱”,从而强大起来。(6)总之,战则强,不战则弱,不战则垮,这就是商鞅鼓吹战争的一个重要理由。

上文已经讲过了,商鞅所说的“毒虱”,基本上就是儒家礼乐文化的一些信条,也就是今天我们称之为“文化”的东西。在商鞅眼里,文化恰恰是治理国家的绊脚石,根本不利于统治国家,完全应该去除。想想也对,如果人们受到的教育多了,有文化了,肯定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存状态。一旦老百姓觉醒了,商鞅那一套法律就难以实行了。相反,让人们不去学习,不去思考,对自己的生存状态不去反思,自然就会乖乖地遵守国家的法律,老老实实、规规矩矩,不敢越雷池半步。所以商鞅说了:“老百姓不热衷学习文化,那就会变傻,变傻了就不会到处去惹是生非,百姓不惹是生非,国家就不会不太平。”(7)

对外推行战争也是这样。一个国家的人民文化教养一多,大家都去遵守礼法、修善积德,搞什么“兼爱”、“非攻”了,讲什么孝悌、诚信了,不去攻打人家的城市,抢人家的地盘,砍人家的脑袋,都变得文质彬彬,温良谦让,个个想争取诺贝尔和平奖了,侵略战争还怎么发动得起来?灵魂高贵了,肉体就要萎缩。没有了战斗力,终将会成为别人嘴里的美餐。何况秦国的野心还不仅仅是谋求生存,而是要征服六国,并吞四夷八荒。于是,在灵魂和肉体之间,商鞅毫不犹豫地抛去了灵魂,而选择了肉体。(www.guayunfan.com)由此可见,秦国对于软绵绵的礼乐文化,自商鞅变法开始就已经发难了。后来,秦始皇焚书坑儒,也不过是延续了秦国的一贯做法。“秦制本商鞅”,始皇不过“守之”而已。至于李斯在秦始皇耳边的那些煽风点火,说文化的这个那个坏处和儒家知识分子的各种劣习,也并不是他首创的,商鞅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早已经讲得很透彻了。更何况,自商鞅变法开始,秦国就已经在“焚书”了。《商君书》中明确记载说,谈论《诗经》和《尚书》的人都要被杀头弃市,要是胆敢私藏这些书籍,那就要全家灭门。韩非在《和氏篇》中的记载也证实了商鞅的确是“焚书”的始作俑者,是他让孝公烧毁诗、书的。把“焚书坑儒”这笔烂账统统记在秦始皇和李斯头上,确实有些冤枉他们了。

说到这里,我们或许能够明白为什么秦国会如此热衷于战争了。同其他六国相比,秦国眼里的战争已经不仅仅是生存或者争霸的手段了,而是治理国家和夺取天下的不二法门。对外力压诸侯需要强壮武力,对内统治子民需要丢弃道德教化,要做到这两点,还有比战争更好的办法吗?战争不仅能够抢夺别国的地盘和财富,还能够让老百姓忙碌起来,没有闲暇去思考,变得呆傻迟钝,岂不是一举两得?正是基于这种思考,商鞅治理国家的办法与其他诸侯正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你讲仁义道德,读诗歌听音乐,搞什么“白马非马”这种乱七八糟的东西,而我却是去文退德,恩威并重,赏罚共举,独裁高压;你让你的老百姓去弹琴鼓瑟,斗鸡走狗,踢球下棋,我却是打压商业,扶持农业,垦草积粮,摩拳擦掌,枕戈以待,瞅准时机就带领一大群饿狼吃你个精光。结果自然是: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再高贵的灵魂,再高尚的情操,再高雅的情趣,在虎狼之师的铁蹄下也只能落个灰飞烟灭的下场。到最后,你的土地、珍宝、钟鼓、美女,还不都是我的?到了后来,秦每次灭掉一个诸侯,都会仿造他的王宫,在咸阳北面山坡上重新建一座,然后把俘虏来的美女、钟鼓都迁到这里面。这不正是在向全天下宣扬这种成者王侯败者寇的强权逻辑和霸道哲学吗?

【注释】

(1)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然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复无日,是亡国之兵也,兵莫弱是矣。是其去赁市佣而战之几矣。

(2)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3)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又曰:“失法离令,若死我死,乡治之。”

(4)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5)国富而不战,偷生于内,有六虱,必弱。

(6)国贫而务战,毒生于敌,无六虱,必强。

(7)民不贵学问则愚,愚则无外交,无外交国安不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