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秦毁城汉建城的目的

秦毁城汉建城的目的

时间:2022-04-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边种田边打仗秦襄公建国,是秦人发展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周平王赐给秦的土地,已经被西戎占领。斗争,于是成了刚刚有了诸侯名分的秦国的主旋律。最初几年的斗争,都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文公作为一国国君,亲自带人打猎,无疑是这个民族以狩猎为生的最佳证明。岐山地区是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历史中著名的“关中平原”。在壅城建都,对秦国的意义非常重大。这说明秦人正在巩固、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边种田边打仗

秦襄公建国,是秦人发展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秦不仅合法地成为了诸侯,而且还有了扩土拓疆的资格和权力。周平王当时说得很明白,只要秦人能从戎狄手里夺回丰、岐之地,岐山以西的地方就都属于秦国了。后来秦人之所以能在宗周故地开疆扩土,驱除戎狄,正是因为拿到了周王赐的这把尚方宝剑,有了真正的诸侯名分。有了周王的支持和恩赐,出师自然有名,名正自然言顺,理直自然气壮。

但许诺是一回事,实际占领又是一回事。秦襄公获得的仅仅是个机会,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不是能发展起来,还要看秦人自身的努力和造化。特别是建国初期,秦还面临着能不能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当时,从秦人所居住的边界西陲,到宗周故地丰、岐之地,大大小小的戎狄部落一共一百一十多个,可谓盗贼横生,纷乱不止。周平王赐给秦的土地,已经被西戎占领。秦国要存活下去,就必须与戎狄作长期的斗争。斗争,于是成了刚刚有了诸侯名分的秦国的主旋律。

最初几年的斗争,都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国统治者眼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得不到手,更加郁闷了,于是咬紧牙关连年向戎狄发动进攻。襄公十二年(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亲率大军东征讨伐,秦国的军队打到了岐山,眼看就要大功告成了,但这时秦襄公却不幸病逝了(也有人说是战死的)。功败垂成,秦军只好退兵。襄公之后,秦文公继位。秦文公十六年(公元前750年),文公继承先王的遗命,奋起伐戎,最终把戎狄打散了,占据了岐山,收回了丰、岐之地,并把那些被戎狄打跑了的周朝遗民重新安置到这片土地上。按照原先和周平王的约定,秦把岐以东的土地还给了周王室,而岐以西的土地则归自己所有。

从秦襄公在公元前770年立国,到秦文公在公元前750年夺回丰、岐之地,付出两代人的努力,20年的时间,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www.guayunfan.com)拥有了丰、岐之地的秦人,出现了其历史上一次最为伟大的转折。这个转折是秦人由小国到大国,由大国到强国,再由强国到一统帝国的关键。

这个转变就是改变了原来的生存方式,即由游牧转向了耕稼。秦本是一个游牧民族,在这一点上,说秦人是蛮夷一点都不过分。我们前面说过,诸夏和蛮夷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生产方式,前者是耕稼文明,需要修建城郭,开辟土地。而后者是游牧文明,捕食打猎,居无定所。也难怪秦人总是涌现出杰出的司机和牧马人。游牧民族过的是流浪生活,今天在这个地方打一只野兔,明天又到另一个地方射一只山鸡流动性极强,没有土地观念。秦文公三年(公元前762年),文公带700人向东狩猎,第二年,他们来到了其先祖非子养马的“汧渭之会”。秦是在这里发迹的,正因为非子养马有功,才被当时的周孝王封到秦地。文公于是将此地当作了风水宝地,并占卜此地,结果为吉。文公随即在这里营筑城邑。秦文公作为一国国君,亲自带人打猎,无疑是这个民族以狩猎为生的最佳证明。而他们来到“汧渭之会”,才在那里开始修建城郭,看来这个地方原来不过是荒野一片。

而占领了岐山以西的土地以后,秦人的生活慢慢发生了改变。岐山地区是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历史中著名的“关中平原”。这个地方是古代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还有许多拥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劳动者,素有“好稼穑”的光荣传统。周人当年就是在这里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才走上了文明富强的道路,最终灭商夺取了天下。这一点,秦人想来不会不明白。何况,农业耕稼,有稳定收入,还有固定的住所,不像以前游牧生活那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风里来,雨里去,饥一顿,饱一顿。两种生活一比较,耕稼作为一种更为先进的文明和文化,自然对于久在西陲的秦人有着更多的吸引力。

由游牧向耕稼转变,带来的变化是一系列的。首先要做的就是修建城郭。以游牧为生的秦人原来没有城郭,房地产业当然不发达,作为国君的秦王,居住地只是孤零零的宫殿。不像中原的诸侯各国,宫殿都修建在城市里。也许,游牧民族,迁徙随时都可能发生,修建城郭的成本太高,又不能按揭,所以只能选一个好的地势修建宫殿,供秦王居住,至于其他人,也许就只是搭了个帐篷,甚至还可能住山洞。

耕稼文明就不同了,因为稳定的生活需要稳定的住所。于是,秦人一方面向东移动,另一方面开始在新开辟的土地上修建城郭。原先文公住在西陲宫;到了宁公的时候,迁徙到平阳(今陕西宝鸡县东阳平镇);到了德公,又迁到了壅城(今陕西省凤翔县附近)。在壅城建都,对秦国的意义非常重大。雍城做秦的都城时间最长,横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将近三百年。前几次迁都,秦人虽然控制了西北的大片土地,都城也易守难攻,但却没有实施东部大开发的前途。直到秦人到达雍水,看到眼前出现了辽阔的原野,心中不禁暗爽。这里地势高敞,有向东俯冲之势,又是西周故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秦国建都雍城后,才真正站稳了脚跟,揭开了称王称霸的序幕,为后来秦国向东夺取晋河以西之地、扩张至黄河,打下了基础。《史记》中这么说,迁到雍城后,秦才得以使“后世子孙饮马于河(黄河)”。

向东迁移和修建城郭可以说是同时进行的。这说明秦人正在巩固、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原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土地观念不强。现在不一样了,必须占有土地。而为了占有土地,首先要做的就是打仗——把活跃在这里的戎狄部落赶跑。但赶跑了还不是长计。因为你打,他们就跑,你走了,他们又回来了。他们反正是游牧生活,四处乱窜本来就是家常便饭。所以,有了土地,还要修建城郭。如果不修建城郭,土地就会很快得而复失。修建城郭就好比插红旗,插一个地方,占一个地方,然后再安置子民,开辟土地,开展农耕生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安插军事力量,用枪杆子维持政权,防止戎狄去而复返。因此,秦人在转变经济方式,向东迁移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和戎狄异族的斗争。秦宪公二年,派兵征伐西戎的一支荡社。三年,秦军与荡社的首领亳带领的军队交战,亳王逃奔到戎地。宪公十二年,再次讨伐荡氏,占领了亳王的老巢(今陕西西安)。秦武公元年,秦又发兵讨伐彭戏氏,直到华山。十年,又征伐邽、冀戎,在那里建立了郡县。

就这样,在襄公建国后的八十多年时间里,秦人一方面用武力向东、西两面扩展势力,不断取得对戎作战的胜利;另一方面则将重心不断东移,开始了以农业为本的生活。秦人边种田边打仗,耕战立国,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耕,使得秦经过世代积累,成为了一个富庶的国家,国力由弱而强;战,使得秦扩充了势力和活动范围,建立起了一个以关中为中心,西至今天甘肃天水一带,东至今天陕西华县附近的强大诸侯国。再加以“八百里秦川”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四塞之国”易守难攻的军事战略要地,由此奠定了雄吞八方、兼并天下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