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春秋战国齐桓公

春秋战国齐桓公

时间:2022-04-0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霸主不好当春秋时代的诸夏同盟是在内忧外患的特殊局势下产生的,而所谓的霸主,自然就从抗击外族的侵略中产生,可谓时势造英雄。北戎,活跃在黄河北岸的太行山脉中,所以又被称为山戎。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衰弱了的东周王室无力加以抵御。当时,北方的山戎一再侵犯黄河北岸的诸侯国,而能对其进行遏制的只有齐了。召陵之盟后,楚国承认了齐对郑的霸权,退兵南下。齐桓公称霸,不仅有其历史使命,还有其文化使命。

霸主不好当

春秋时代的诸夏同盟是在内忧外患的特殊局势下产生的,而所谓的霸主,自然就从抗击外族的侵略中产生,可谓时势造英雄。

外患,主要指的是北方的戎和南方的夷。北戎,活跃在黄河北岸的太行山脉中,所以又被称为山戎。这些人以游牧为生,擅长奔走,战斗能力极强。而所谓的南夷,指的就是楚国。楚国发迹于江水和汉水的交汇处,国君熊绎曾受过周的分封,封地在今湖北秭归以东。至昭王时,楚已经和周王室为敌了。周昭王曾经屡次发兵攻打楚国,有一次在汉水之滨全军覆没。后来他去南巡却神秘失踪没有回来,传说就是给楚人害死的,周人也无可奈何。到了楚武王的时候,楚国逐渐发达起来,先后灭掉了周人在汉水下游沿岸(大部分在东北岸)零星建立的一些小国,对北方虎视眈眈。春秋时期,诸侯混战,彼此侵吞兼并,但又标榜仁义。而楚国却自称蛮夷,赤裸裸地向北进犯,窥探周室。

北方的山戎和南方的楚国就如此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严重威胁着中原各国的安全。北方戎狄势力灭了邢、卫两国,横行于黄河以北;南方楚国兴起,灭申、息、邓等国,降服了蔡国,侵入郑国,锋芒也直指中原。在这种情况下,已经衰弱了的东周王室无力加以抵御。于是,齐桓公在管仲辅佐下奋然雄起创建霸业,承担了保卫华夏传统文化的重任。

齐国是齐太公的封国,在当时诸侯中实力最强大。到齐桓公时,重用管仲等人,对管理体制和军事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再加上东海之滨优越的地理条件,捕鱼养蚕,奠定了富强的基础。当时,北方的山戎一再侵犯黄河北岸的诸侯国,而能对其进行遏制的只有齐了。由是,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企图借用周王室的传统领导地位,组织诸侯团结起来抵御外族侵犯。齐桓公领导的这一事业,既能照顾传统秩序减少阻力,又可利用诸侯的力量打击外族,还能通过援助某些受害诸侯而提高齐国的威信。公元前662年,狄人入侵邢国,次年,齐人发兵来救。次年,戎狄攻占了卫国,卫国逃亡的遗民在曹邑拥立戴公。齐桓公马上派公子无亏带着三百辆战车、三千名兵士去保卫曹邑,帮助卫国抗拒狄人。公元前659年,齐桓公派兵帮助邢迁都至夷仪。次年,又帮助卫国在楚丘重新建立了国家。这便是春秋时传为美谈的“存亡国、继绝世”的大功业。《左传》中说,邢迁都的时候,就好像回自己家一样;卫国重建,好像忘记了自己曾经灭亡过一次。这些死里逃生的诸夏小国,对齐国老大自然感恩戴德,这就使得齐桓公威信大增,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www.guayunfan.com)齐国霸业中的另一功绩是南制荆楚。公元前659年,当齐国正忙着援救邢、卫的时候,楚人已经向处于南方的郑国发动进攻了。郑国是楚国北上进入中原的南大门,只要把郑国降服,就等于铺开了进攻诸夏的光明大道。所以,楚非要逼着郑和他“亲善”不可。于是,郑人向齐国求助。桓公一听,火了!公元前657年,齐联络妥了在楚国东北部,而可以牵制齐兵的江、黄二国,次年便统领齐、鲁、宋、陈、卫、郑、曹、许的八国联军,首先讨伐依附楚国的蔡国。蔡人望风溃散。这浩浩荡荡的大军,乘胜侵入楚境。楚人竟不敢应战,差人向齐军说和。桓公见楚方无隙可乘,便答应了求和。双方在召陵(今河南郾城县东)会盟谈判,并订立了盟约。召陵之盟后,楚国承认了齐对郑的霸权,退兵南下。此后,楚无法向北方扩张,就转而东向,灭掉了弦(都今湖北蕲水西北)、黄(都今河南潢川西)等国,侵占了大面积的土地。而齐所代表的诸夏同盟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召陵之盟是桓公霸业的顶峰,其后十二三年里,管仲和桓公相继去世,但他们的功业却青史常驻。一百多年后,喜欢发感慨的孔老夫子还在说:如果没有桓公和管仲攘夷抵制外患的功绩,我很可能就沦为戎狄了。(4)

有人说,桓公、管仲对抗外族入侵,完全是为了谋取自身之霸业,是拿大家的幸福做饵来谋取私利。这种观点不太公正,桓公做的不仅是“攘夷”,还在“尊王”的旗帜下捍卫了诸夏之封建宗法文化。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桓公在抵制北方游牧民族部落侵略的同时,也在极力保存城市文化,使不至于沦亡为游牧之蛮族;而抵制南方之荆楚,则是防止帝国主义者的武力兼并,保持封建宗法文化,不至于沦为郡县制国家。齐桓公称霸,不仅有其历史使命,还有其文化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