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秦国不重礼乐仁义什么意思

秦国不重礼乐仁义什么意思

时间:2022-04-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奢侈的“精神文明建设”秦国是没有文化的。最起码在东方的那些诸侯国眼里,秦国是没有文化的。而东方人士对秦国本能的排斥,也正是因为秦国礼乐文化和血缘信仰的缺失。还有,当时的文化名人,在国籍上没有一个是属于秦国的。而东方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因为与周王室有亲缘或宗族关系而被顺理成章地分封的。这当然让急功近利的秦国难以接受。因为东方诸侯国所共同标榜的礼乐文化的大旗动摇了,大家伙儿统一的精神支柱坍塌了。

奢侈的“精神文明建设”

秦国是没有文化的。最起码在东方的那些诸侯国眼里,秦国是没有文化的。

文化,就是人文教化。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是让人们有信仰,有追求,有生活的目标。春秋时期,诸夏各国在周王室的大旗下结成了一个范围广大的同盟,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有着共同信仰的文化同盟。这种信仰就是血缘信任,这种文化就是礼乐文化。正是由于这种对血缘信仰和礼乐文化的共同认同,春秋时期的诸夏各国才能够一起对内“尊王”,对外“攘夷”,形成了广泛的政治和军事同盟。

而秦国,由于没有文化(说得更确切一些,是没有东方诸侯国眼中的那种礼乐文化和血缘信仰),总是被当作夷狄,始终被排斥在诸夏同盟之外。(1)看来,真正的认同感最终还是来自文化。秦国虽然也是周天子亲口加封、名正言顺的诸侯国,但因为他没有封建宗法的血缘信仰,就始终被东方国家当成另类。而东方人士对秦国本能的排斥,也正是因为秦国礼乐文化和血缘信仰的缺失。齐国的鲁仲连就慷慨激昂地说:“秦国这种野蛮的流氓国家,我宁可跳东海自杀,也不会做他的子民!”鲁仲连不想当秦的子民,并不是一种狭隘的国家主义(因为他爱齐国而憎恨秦国),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文化主义。在他看来,秦国的子民,因为没有礼乐教化,离真正的人、文明的人,实在差距太大了。

秦国不但没有礼乐教化,更没有文饰修辞。齐有韶乐,楚有楚辞,鲁有鲁缟,吴有吴刀。孔子在齐国听了韶乐,神魂颠倒,“三月不知肉味”。秦国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秦腔。但这个秦腔,根本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音乐,顶多只能算战场上鼓舞士气的冲锋号,与“乐统同”(让人的身心达到平和)的音乐要旨格格不入。还有,当时的文化名人,在国籍上没有一个是属于秦国的。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屈原、老子、庄子、墨子……这些文化巨匠不是出自齐鲁,就是来自三晋,没有一个是秦国人!赵国蔺相如出使秦国,把秦国的国君骂了个狗血喷头,一说他没文化,野蛮,人民得不到教化;二说他不懂艺术,吃饭伴奏时的音乐也就是敲敲破盆子(击盆缶)。(www.guayunfan.com)秦国没有人文教化,是由他的出身和历史决定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大可不必求全责备。我们前面多次强调,一个民族走不出自己的历史,正如一个人走不出自己的经历。秦起源于游牧生活,对周王室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不被信任的异族。只不过秦在东周初期处处表现得忠心耿耿,不是保西陲,就是勤周王,才勉强被封了个诸侯。而东方的诸侯国,基本上都是因为与周王室有亲缘或宗族关系而被顺理成章地分封的。从这一点上看,秦国明显属于后娘养的,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别国的土地都是分封来的,而秦国的土地,还需要自己真刀真枪地到西戎手里去抢去夺,夺过来后还需要到周天子那里走一个合法手续,才算真正属于自己的。另一方面,西边的犬戎一直是秦致命的死敌,秦开拓的地盘,随时都面临着被夺回去的危险,因此他必须时刻处于战备状态。

还是那句话,秦是从战争中走来的,它信赖战争,崇拜战争,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无不渗透着战争的思维。这是秦的历史,正如人的基因和身体里流淌的血液,是改变不了的。

正因为这样,秦国东迁以后,虽然生活方式由游牧转变为农耕,但并没有打算接受东方的宗法礼乐文化,仍然采取着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对秦国来说,令行禁止、上行下效,靠一以贯之的权力来维持整个国家的整体行动和统一步伐,远远比对老百姓进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实际得多。当然,从长远来看,后者可能更有优势。让士兵心甘情愿地到战场上去杀敌,远远比强迫他们上战场要高明得多。但要搞这种所谓的“人文教化”需要时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不可能立竿见影。这当然让急功近利的秦国难以接受。

秦选择功利主义,正是由自己这种特殊的历史际遇和生存环境决定的。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正是要把秦国的子民变成毫无文化信念、唯国家意志是从的杀人机器。大秦帝国初建,秦始皇焚书坑儒,也正是出于对东方国家那些软绵绵的礼仪法度的不信任。

就这样,当生存成为第一要务,当战争成为家常便饭,人文教化和文饰修辞就显得过于奢侈了。一个还没有填饱肚子的人,我们怎么能期望他去欣赏莫扎特的交响曲呢?在这方面,秦国甚至还赶不上楚国。楚国虽然地处南方,也是被北方的诸侯看不起。但楚国的处境却比秦国好得多,没有这么多外患。不仅如此,楚国还一门心思地去侵略别的国家。不打不相识,战争伴随着交往,而交往又伴随着融合,久而久之,楚国由于不断地接受诸夏同盟的文化观念,逐渐融入了那个宗法文化把持的大家庭。而只有秦,始终被当作了蛮夷。

春秋时期,秦在东进的道路上不断受阻,几乎寸步难行,从根本上说正是文化的原因。东方诸侯在所谓礼乐文化的大旗下结成了铁板一块的同盟,对秦进行了集体排斥。可以想象,如果春秋时代再持续更长的时间,秦国估计就完蛋了。他还来不及翻身,就会被中原诸侯联合绞杀。战国时代的来临,拯救了秦国,也成就了秦国。因为东方诸侯国所共同标榜的礼乐文化的大旗动摇了,大家伙儿统一的精神支柱坍塌了。

伴随着战国时代的风云变幻,思想界和知识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向东方学习富国强兵之术的秦国,也开始面临着一个文化的选择和取舍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