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关中地区属于什么河流域

关中地区属于什么河流域

时间:2022-04-0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八百里秦川大凡得了地利之便的人,那除了有山川险固之外,还会有物产富饶的优势。所谓“八百里秦川”就是指这个地方。苏秦、范雎游说秦王时,都把关中的民风与关中地利同时视为秦国霸业的两个重要条件。八百里秦川,天时、地利、人和兼得,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财富。公元前316年,秦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战略,攻下了巴蜀,把关中八百里秦川和汉中、巴蜀连成一片,可谓如虎添翼。

八百里秦川

大凡得了地利之便的人,那除了有山川险固之外,还会有物产富饶的优势。我们前面提到的魏国却只得到了其一:有丰饶的地力来富国强兵,但却地处中原没有山川险要可以据守。而秦国就不一样了,他是二者兼得,即有四大关口守门户,易守难攻,又占据八百里秦川,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关中实在是一个特殊得不能再特殊的地方。它处于中华大地的第二阶梯,按说应该是丘陵、低山密集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怎么会有丰饶的物产?怎么会是一个长庄稼的好地方?老天爷定的,你有什么办法?关中就是一个这样的地方。它不仅有丘陵高地,还有星罗棋布的河流。有山有水,自然就会出现鬼斧神工的地理构造,让我们不得不去佩服:老天爷怎么会这么有才呢!

流经关中地区的河流主要是渭水及其两岸的一些支流。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东南流过清水县,进入陕西省境内,然后又向东流至潼关,最后并入黄河。我们上面提到过,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渭水从高往下流,中途又经过了黄土高原,必然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奔流而下。而来到了位于中下游的关中地区,地势忽然变得平坦,落差减小了,水流迟缓了,泥沙也就沉淀了下来,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出现了一大块平原——关中平原。所谓“八百里秦川”就是指这个地方。关中地区,看似山峦重叠,丘陵密布,但在群山环绕之中,在松林翠柏之间,竟然会有这么大一块平原土地!

这块土地好像天生就是用来种庄稼的,不但土地肥沃,而且很多配套设施也是浑然天成。关中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是黄壤,肥沃、细腻,易于耕作,在当时来说,这块土地在全国是最上等的土地。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是用“沃野”和“膏壤”来称呼这片土地的。我们的文明向来被称为“黄色文明”,估计和关中地区土地的颜色不无关系。(www.guayunfan.com)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水利就没有农业。丰富的水资源是发展关中农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关中地区,湖泊池泽多如牛毛,河流活水纵横交错。渭河的南北两岸,就有八条河流像裙摆一样环绕四周,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天然水网系统。这八条河流分别是渭水、泾水、灞水、浐水、沣水、滈水、潏水和涝(洛)水,它们都属于黄河水系。而处于该水系网络中央的秦都咸阳,更是有“陆海”之称。泾水、渭水在咸阳北面,灞水、浐水贯穿东面,潏水、滈水绕过城南,沣水、涝水流经西面。这些充足的水源,密集的河流,灌溉着农田,丰润着关中沃土,抚育着世世代代的秦地子民。后来因为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他的名作《上林赋》中对这八条河的夸赞,“八水绕长安”的美景名扬天下。(9)

除了这些河流本身具有的天然灌溉条件外,秦人还利用水系之间的关系,开凿了引泾水入洛水的郑国渠工程,从而使渭河北边的大部分地区受益。渠道正好修在渭北平原二级阶梯的最高线上,最大限度地增加了灌溉面积,它的修建对关中农业生产乃至秦统一全国都起了很大作用。

秦时的关中地区,气候也是温暖湿润,适合农业生产。据考察,当时的气候要比今天温暖,降水量也比今天大,渭河上甚至都能开船。这种气候条件和当时关中地区的森林、植被有着很大关系。秦在群山环绕之中,但这些山都不是光秃秃的,而是铺满了绿色植物。除了渭河南边的秦岭和渭河北边的山地有繁茂的森林外,即使在平原和河流两侧的阶地上,也都有大面积的绿色植被。我们前面曾提到过,秦国有专供秦王游猎的上林苑,还有很多国营牧场。如果当时的秦国没有如此广袤的森林和植被,这样的园林和牧场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考古还发现,当时修建秦始皇陵所用的木材,总数大约有数万立方米。出土的秦兵马俑坑,上面全部用棚木覆盖,仅二号坑中现已清理出的棚木就有1300多根,大多是圆木,以松木为主,直径大多在30厘米~40厘米之间,长度一般在四米左右,发现最粗的一根直径达61厘米,最长的一根12米。如果不是关中林木众多,一望无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怎么会用这么多的木材来修建陵墓?

众多的森林和植被,既是丰富的资源,又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环境,保护物种,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有好处。今天,如果我们到陕西旅游,估计再也感受不到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了,很多河流的水量都减少了,有的甚至已经干涸。究其原因,除了气候变化之外,后代无限制地砍伐树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关中地区的山川浑身都是宝,藏有铜、铁、金、银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经注》中就记载,秦岭支脉的骊山,北面多藏金矿,而南面则多有美玉。丰富的物产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而且,在古代社会,铜铁、上好的林竹,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属于重要战略物资。正因为矿产的丰富,秦国才实行了“壹山泽”的政策,由国家垄断自然资源,独占山川河泽带来的利益。如果任凭老百姓无节制地开发,不但会造就很多暴富的商人,还会因为开发没有计划而影响资源的利用。

关中地区开发较早,人烟稠密,自古就有着浓厚的农业传统。周朝祖先就是在这块宝地上辛勤耕耘劳作,才积攒了东进灭商的资本。周王室后来虽然几次迁都,关中的百姓仍然保有周人的遗风,擅长稼穑,繁衍五谷,专一务农。秦本来是游牧民族,靠狩猎为生。东迁之后,就收纳了周人遗民,从而转行摆弄起了庄稼。商鞅变法后,秦人更是以耕战为本,努力务农,打仗勇猛。周人的遗风,影响深远,使得关中地区形成了与东部地区迥然相异的社会风尚。苏秦、范雎游说秦王时,都把关中的民风与关中地利同时视为秦国霸业的两个重要条件。苏秦看到秦国军队庞大、兵法森严,认为秦“可以吞天下,称帝而治”。范雎则把平时不敢打架、上阵却分外勇猛的秦国百姓称为“王者之民”。

八百里秦川,天时、地利、人和兼得,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财富。而商鞅变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特别是高度集中的国家主义,更是迎合了农业生产的特性,把这块风水宝地里埋藏的财富源源不断地发掘了出来。正如司马迁所说:关中的耕地只占全国当时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人口占全国的十分之三,而他的财富却要占到全国的十分之六。公元前316年,秦采取了正确的方针战略,攻下了巴蜀,把关中八百里秦川和汉中、巴蜀连成一片,可谓如虎添翼。巴中、巴蜀,都是富饶的地区,土地平坦肥沃,资源丰富,号称“天府之国”。秦后来东伐楚国,军粮基本上都是由巴蜀地区提供的。《史记》中说:“秦得到了蜀地,那就更加强大富饶了,完全不用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10)司马老公公就是在向后人暗示:秦得到了天府之地,那统一天下的大势就已成定局。

自秦以后,得关中者得天下,失关中者失天下,似乎成了历代王朝的共识。很多王朝在西安建都,正是看中了关中地区的地险和物饶。正如唐朝的杜预就说秦有了关中根据地,就平定了天下。(11)张衡在《西京赋》中更明确指出,秦汉两朝都是因为在关中建都而强大,而周朝和东汉都是因为把都城东迁而变得衰弱。(12)

可以理解,在两千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生产水平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无法创造出驾驭自然的武器,只能乖乖地依靠自然的力量,今天有了飞机大炮,山川的威力估计就大打折扣了。当然,优越的地形和地利,只是盛衰兴亡的前提,而不是决定的因素。否则,秦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地利,为什么只过了两代就灭亡了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就像是一名狙击手,枪固然重要,但眼睛不亮,哪怕有再高级的枪,也是枉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