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有关激进_渐进转轨方式的几点看法

有关激进_渐进转轨方式的几点看法

时间:2022-03-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激进_渐进转轨方式的几点看法有关激进与渐进两种转轨方式的评价,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学术界至今仍存在不同看法。有不少激进的改革措施具有局部性与临时性的特点。以上的分析说明,不要对激进与渐进转轨方式绝对化的理解,实际生活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某个人看来是渐进的转轨,或许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就是激进的改革”。

有关激进_渐进转轨方式的几点看法

有关激进与渐进两种转轨方式的评价,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学术界至今仍存在不同看法。它既关系到经济转轨的理论问题,也关系到对这两种不同经济转轨方式实际绩效的评价问题。这里,笔者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第一,不能以激进和渐进来划分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这只是过渡方式的区别。不论是激进还是渐进,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与方式。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基本上有两种: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和社会市场经济模式。这是大家所公认的。

第二,从过渡速度来划分渐进与激进也是相对而言的。有不少激进的改革措施具有局部性与临时性的特点。从波兰头五年来的激进改革过程看,也很难认为全部变革都是采取激进的方式。俄罗斯政府也在不断调整政策,逐步放弃“休克疗法”初期的一些做法。中国采取渐进方式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从这二十多年来的整个改革过程来讲的。在各个领域、各个时期,改革的速度也不都是一样的,有时慢一些,有时快一些。应该认识到,“即使是激进的改革也有渐进的性质。”[19]

第三,国外有些学者有这样的说法,即认为渐进式向市场经济过渡必然要失败,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当然也不能笼统地认为渐进方式一定要比激进方式好。俄罗斯实行“休克疗法”的过渡未取得成功,不等于波兰也不成功。波兰1990年实行休克疗法之后,在较短的时间内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较快地出现了经济的增长,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6%,1993年增长3.8%,1994年估计可增长5%左右。通货膨胀也得到了遏制,1992年通货膨胀率为43%,1993年为32.2%,1994年为29.5%。这表明波兰实行激进式过渡,较快地获得了成效。(www.guayunfan.com)第四,一个国家采用激进式的过渡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它们或者是在多次采取措施而仍无法控制通膨时,而被迫一次性放开价格;或者是在国内市场极其不平衡、赤字庞大、通膨失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完全崩溃的条件下,通过政府有效控制地、逐步地实行价格改革已不可能,而不得不采用激进方式。

第五,从实行渐进式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些国家情况来看,也并不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渐进式过渡必然拖得很长,进程很慢。拿匈牙利来说,它是东欧诸国中实行渐进式过渡的典型。虽然在转轨的头几年它离发育完善的市场体制还有较大距离,但匈牙利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方面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即价格早已基本放开,价格结构有了很大调整,传统的计划体制已经打破,市场调节的作用大大加强,市场经济的因素明显增多。另外,匈牙利的某些措施,如在企业破产方面,比实行“休克疗法”的波兰迈的步子要大得多。所以,渐进式绝不是慢慢来,更不是走走停停,而同样需要迈大步。

第六,人们对激进过渡方式所产生的问题容易看得比较清楚,如生产下滑速度快,通膨失控,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失业人数增加,承担的风险大等。但容易忽视渐进过渡方式存在的问题,如过渡时间拖得较长,在较长时间内价格仍不是市场价格,价格仍不能成为衡量经济效率的标准,不利于产权关系的改革,本国价格与国际价格长期脱节等。渐进的过渡方式,容易把问题与矛盾掩盖起来,搞得不好,有可能使问题越积越多,使改革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另外,由于渐进式过渡时间较长,在过渡期会出现双轨体制的运行状态,尤其是价格双轨制,难免会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企业行为短期化,会为官倒、私倒创造条件,成为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不能忽视渐进式改革的负效应,而应该力争在实行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把它带来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七,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向市场经济过渡,过渡的主要内容是相同的:一是通过对国有企业的改造,改变独占的、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形式,在此基础上,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二是为了使市场机制在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方面起决定性作用,转换经济的运行机制,即由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行政机制转换成市场机制;三是改变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手段与方法,即由直接的行政方法的调控改为间接的经济方法的调控,为此就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四是在形成与培育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从苏联与东欧各国向市场经济过渡方式的发展过程看,其趋势是渐进与激进两种方式的混合,但侧重于渐进式。笔者认为,搞激进转轨的国家,经过一段时间后转向渐进,并不意味着对前一段时间激进改革政策的根本否定,亦不是什么纠偏,是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原苏东国家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不可能一蹴而就。转轨是一个推陈出新的过程,一些国家通过激进式转轨是为未来整个经济改革过程与制度建设创造初始条件。按科勒德克的看法,经济稳定化和自由化可以以激进方式达到,而结构改革、制度安排与现存生产力的微观结构重组则必须是渐进进行的。[20]所以,笔者认为,如果从通过转轨达到制度建设的目的这一角度讲,所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国家,其经济体制转轨实质上都是渐进的,必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关于这一点,应该是不存疑问的。

以上的分析说明,不要对激进与渐进转轨方式绝对化的理解,实际生活中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在“某个人看来是渐进的转轨,或许在另外一个人看来就是激进的改革”。拿中国改革来说,一般认为是渐进的典型,而吴敬琏教授在分析中国改革战略问题时指出:“不能用‘渐进论’概括中国的改革战略。”他自问自答地说:“‘渐进改革论’是否符合中国改革的实际?是否符合小平同志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思想?我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解释说:“从中国改革的实际情况看,在国有经济(包括有工商企业、国家银行和国家财政)的范围内,改革的确是渐进进行的,十五年来基本上只做了一些小的修补,而没有根本性变革。……直到1993年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后,都没有采取实际步骤对国有经济进行全面改革。”“从1981年开始,中国改革在国有经济领域中实际上是停顿了。”因此,“中国改革举世公认的成就,并不是因为国有经济采用了渐进改革的方法才取得的”。中国改革取得的成就主要是由于在“1980年秋到1982年秋短短2年时间内,就实现了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了人民公社三级所有制的体制。1982年以后,乡镇企业大发展,进而带动了城市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加上搞了两个特区和沿海对外开放政策,使中国一部分地区和国际市场对接,而且建立了一批‘三资企业’。……一个农村改革,一个对外开放,构成了1980年以后中国改革的特点。1980—1984年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一特点有关”[21]。而搞农村改革、特区和对外开放,其速度都是快的,也并不是时间拖得很长的渐进式进行的。杰弗里·萨克斯也说:“我并不认为中国的成功是渐进主义发挥了特别的作用,真正起作用的是开放农村、开放沿海地区、鼓励劳动密集型生产、允许外资与技术的输入,等等。一句话,允许足够的经济自由,从而最好地利用了中国的结构。”[22]

【注释】

[1][波]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著,刘晓勇等译:《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4,30,34页。

[2]有关上述构想,参见李刚军等译:《阿巴尔金经济学文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2,98页。

[3][俄]A.B.乌留卡耶夫著,石天等译:《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与矛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5—16页。

[4][俄]A.B.乌留卡耶夫著,石天等译:《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与矛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7页。

[5][俄]Л.Я.科萨尔斯等著,石天等译:《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9页。

[6][波]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著,刘晓勇等译:《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

[7][俄]A.B.乌留卡耶夫著,石天等译:《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与矛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0页。

[8]同上书,第18,20页。

[9][俄]Л.Я.科萨尔斯等著,石天等译:《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页。

[10][俄]格·萨塔洛夫等著,高增训等译:《叶利钦时代》,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17页。

[11][俄]A.B.乌留卡耶夫著,石天等译:《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与矛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2页。

[12][俄]Л.Я.科萨尔斯等著,石天等译:《俄罗斯:转型时期的经济与社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13][俄]A.B.乌留卡耶夫著,石天等译:《期待危机:俄罗斯经济改革的进程与矛盾》,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14]转引自《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3期。

[15]1991年3月,我国国家体改委国外经济体制司委托特约研究员陆南泉组织有关研究人员翻译了这四个文件,以《苏联向市场经济过渡文件汇编》供国内跟踪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参考。在此前,当时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雷日科夫于1990年9月签署了《苏联关于形成可调节市场经济的结构和机制的政府纲领》。

[16]参见徐坡岭:《俄罗斯经济转轨的路径选择与转型性经济危机》,载《俄罗斯研究》2003年第3期。

[17][俄]阿纳托利·丘拜斯主编,乔木林等译:《俄罗斯式的私有化》,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18][俄]亚·尼·雅科夫列夫著,徐葵等译:《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262—263页。

[19][美]杰里·霍夫著,徐葵等译:《丢失的巨人》,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24页。

[20][波]格泽戈尔兹·W.科勒德克著,刘晓勇等译:《从休克到治疗——后社会主义转轨的政治经济》,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7页。

[21]吴敬琏等著:《渐进与激进——中国改革道路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页。

[22]同上书,第16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