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农业长期落后的根由是斯大林建立的集体农庄制度

农业长期落后的根由是斯大林建立的集体农庄制度

时间:2022-03-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长期落后的根由是斯大林建立的集体农庄制度斯大林之所以下决心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制度,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对农民问题的错误认识。从斯大林1929年决定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起因来看,控制粮食是建立集体农庄的一个重要的又是直接的原因。这一期间一方面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斯大林对农庄实行粮食高征购,留给农村的粮食不断减少。

农业长期落后的根由是斯大林建立的集体农庄制度

斯大林之所以下决心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建立集体农庄制度,有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对农民问题的错误认识。应该说,斯大林在1928年前,他对农民问题的看法,在总体上与列宁的思想是一致的,对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基本上是肯定的,认为“基本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同无产阶级的利益完全一致的”[1]。“这些共同利益就是工农联盟的基础。”[2]他在1925年5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上的工作总结中指出:“现在主要的问题完全不是挑起农村中的阶级斗争。现在主要的问题是:使中农团结在无产阶级周围,重新把他们争取过来。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和基本农民群众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并和这些基本群众一道沿着社会主义的道路前进。”[3]但从1928年开始,斯大林对农民的看法及采取的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直接起因是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围绕粮食收购危机在党内领导层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以布哈林为代表的一派看法是,粮食收购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粮价偏低,使得农民不愿种粮与卖粮,因此,出路在于调整工农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例,城乡关系的基础是农业的商品化,个体农民仍具有发展潜力。而斯大林认定粮食收购危机是农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造成的,从而对私有农民的评价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强调小农经济是和资本主义经济“同一类型的经济”[4],说基本农民群众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一直在走“旧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5],“个体农民是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6]。与此同时,斯大林还宣布小农所从事的个体经济已毫无生命力,说“大部分不仅不能实现逐年扩大的再生产,相反地,连简单再生产也是很少有可能实现”[7],“我们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是不能进一步发展的”[8]。十分清楚,斯大林在农业全盘集体化时期,不只是全面否定农民的积极作用,而是把农民作为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加以消灭之。斯大林对此解释说:“为什么把个体农民看做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呢?因为在构成我国社会的两个基本阶级中,农民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小商品生产为经济基础的阶级。因为农民当他还是从事小商品生产的个体农民的时候,经常不断地从自己中间分泌出而且不能不分泌出资本家来。”[9]就这样,把在苏联社会中人口众多的农民当作最后一个资本主义阶级消灭了。这样也就在国内消灭了资本主义复辟的最后根源。

第二,控制粮食与取得资金。从斯大林1929年决定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起因来看,控制粮食是建立集体农庄的一个重要的又是直接的原因。由于工业化与集体化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加上超高速的工业化所需资金相当一部分要从农业中取得,因此,加速农业集体化,又为斯大林通过控制农业来解决工业化所需资金提供了保证。斯大林为了重工业高速发展所需的资金,就必然要提高积累。而提高积累率的一个重要办法是靠剥夺农民,即靠农民的“贡税”来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斯大林通过“贡税”这种强制的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据估计,“一五”计划时期(1928—1932),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1&3以上。

第三,全面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在斯大林看来,通过农业集体化,使得苏联社会主义有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到了1934年,由于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苏联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绝对统治力量。国营工业已占苏联全部工业的99%。集体农庄与国营农场的谷物播种面积已占全部谷物播种面积的85.5%。斯大林认为,如果不搞农业集体化,苏维埃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建立在两个不同的基础上,“就是说,建立在最巨大最统一的社会主义工业基础上和最分散最落后的农民小商品经济基础上”。如果是“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会使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崩溃”。那么,“出路就在于使农业成为大农业”[10]。斯大林的上述看法,是他在1929年12月27日发表的“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为题的演说中讲的,是用来批评“平衡”论的。很明显,这时的斯大林完全否定了小商品生产者再有发展的可能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再有积极作用了,从而也就否定了改造农民的长期性。(www.guayunfan.com)第四,最后形成了完整的斯大林模式。在斯大林的农业全盘集体化的思想指导下,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用强制与暴力的办法强迫农民与中农参加集体农庄。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全盘集体化完成过程中,苏联也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从而把占人口最多的农民与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的农业,纳入了斯大林统制经济体制之中,亦意味着在苏联最后形成完整的斯大林模式。

农业集体化中的主要问题有两点:

第一,十分突出地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从斯大林整个经济体制形成过程来看,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使形成的经济体制不符合客观实际,这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但农业集体化显得最为突出。斯大林农业集体化不论从指导思想还是具体做法,都完全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讲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的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11]

第二,农业集体化运动对农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到1950年苏联谷物总产量为6480万吨,还低于1913年沙俄时期的7250万吨,同期,肉类分别为490万吨与500万吨,人均谷物为447公斤与540公斤,畜产品为27公斤与31公斤。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牛、马、绵羊的头数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粮食产量仍然还低于1913年的水平。[12]在农业集体化的30年代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这一期间一方面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另一方面斯大林对农庄实行粮食高征购,留给农村的粮食不断减少。许多庄员吃完储备粮陷于挨饿的困境。1932—1933年大饥荒造成大量人口死亡。在乌克兰饿死350万—400万农民。俄罗斯著名人口学家乌尔拉尼斯认为,苏联居民从1932年的1.657亿降为1933年4月的1.58亿,减少的770万人主要是农民。另一个统计资料表明,1932年全苏人口增加105万人,而1933年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590万人。死亡人数由1932年的478万人猛增为1145万人。苏联学者普利马克提出,在集体化运动中,一些人遭迫害,一些人迁往城镇,苏联农村总共减少了300万农户,1500万人。1942年,丘吉尔在同斯大林交谈时问他,集体化是否牺牲了很多人?斯大林把张开五指的双手向上一举。他用这个手势说明集体化使人民付出了1000万生命的代价,或是说牺牲的人很多很多。[13]

斯大林宣传说,他的农业集体化是列宁合作社计划的继承和发展。实际上与列宁的晚年思想有着重大原则区别。列宁主张“在农民中进行文化工作”,使他们认识到合作社的好处,强调自愿原则,认为,完成这项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斯大林执政后,对农民采取的实际上是剥夺的政策,实行的粮食征收制几乎把农民的所有粮食都征走了,使农民实在难以活不下去,导致在内战后期终于揭竿而起,反对布尔什维克政权。说“揭竿而起”不是比喻,而是真实的历史,那时就有一宗起义叫做“叉子暴动”,农民没有武器就把叉子当作战斗的武器,可以说是“揭叉而起”。农民高呼“打倒康姆尼”,“康姆尼”是共产的意思,可以理解为“打倒公社”,也可以理解为“打倒共产主义”,反正农民不要你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了。那时官方把农民暴动叫做“盗匪活动”,但这并不改变农民反抗布尔什维克政权的实质。列宁承认,那时农民暴动遍及全国各个省份。最后爆发喀琅施塔得兵变。喀琅施塔得本来是革命的堡垒,十月武装起义时著名的阿芙罗拉巡洋舰就是从喀琅施塔得军港开过来的,喀琅施塔得的水兵是一支富有战斗力的突击力量,在革命和内战中哪儿有困难,就派水兵去支援,如今连这后院也举行暴动,而其纲领并不反对革命,而仅仅反对布尔什维克的错误政策。这些反布尔什维克的暴动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激流,使布尔什维克政权遭遇到革命胜利以来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正是在这股激流的冲击下,布尔什维克党在1921年召开的第十次党代表大会上不得不匆匆忙忙通过废除不得民心的粮食征收制,改行粮食税制度,使农民在完税后能够自由支配手中的余粮。这就是著名的新经济政策的开端。[14]

斯大林对待农民的政策,发展农业的模式,导致苏联时期农业一直停滞不前,使他之后的各届领导人上台后不得不把很大精力放在农业上。赫鲁晓夫一上台之所以首先抓农业,是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苏联尚未解决粮食问题。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农业虽有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农业制度没有根本性改变,农业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勃列日涅夫一上台,亦不得不首先推行加强农业的政策。但同样出现经常性的农业歉收。1979—1982年出现连续四年歉收。1973年苏联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这一年净进口1904万吨。后来,粮食进口上了瘾,就像吸毒者上了海洛因的瘾一样[15],震惊了世界市场,引起了各国愤怒。1985年进口粮食4420吨,1989年为3700万吨。[16]长期以来,苏联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及美国的20%—25%。

苏联剧变后,俄罗斯新执政者为了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不仅对城市的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并且也对农业进行改革,农业领域的改革,涉及两个相互紧密联系但又有区别的内容:即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改组与农业土地所有制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