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如何评价叶利钦时期的经济转型?

如何评价叶利钦时期的经济转型?

时间:2022-03-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基本评价如何评价叶利钦时期八年的经济转型,是个复杂的问题。各种代表性人物对叶利钦的评论性看法自然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截然相反。[1]就是说,在评价叶利钦时期的体制转型,面临着这样的矛盾:相当一部分俄罗斯民众不想回到过去,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政治、思想与经济自由,现在不愿意得而复失。在1992—1994年,基本上摧毁了指令性的集中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笔者认为,对叶利钦时期经济转型的基本评价,应该从以下三个视角加以考察。

基本评价

如何评价叶利钦时期八年的经济转型,是个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俄经济转型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只有对复杂的问题采取深入、多层次和多角度地分析之后,才能得出更符合实际和科学的结论。

在叶利钦执政期间,形成一批与他长期共事的亲信,也出现了一些对他持坚决反对的人,还有一些与他共过事后又被解职的人。各种代表性人物对叶利钦的评论性看法自然是不同的,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作为总统助理的萨塔罗夫等人说:“叶利钦的名字曾经是俄罗斯社会独特的政治分界线和定音器。关于他,人们曾经在家庭、在街头巷尾、在工作场所争论不休。对于一个人来讲什么更为珍贵呢?是排几小时的队凭票得到一根价值两卢布的香肠,还是获得自由的空气?对于一部分人来讲,这位俄罗斯第一位总统是希望和确保永远告别过去的象征;对另一部分人来讲,他是民族灾难、国家解体、被极权制度驯服的千百万人悲剧的化身。”[1]就是说,在评价叶利钦时期的体制转型,面临着这样的矛盾:相当一部分俄罗斯民众不想回到过去,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政治、思想与经济自由,现在不愿意得而复失。摧毁了高度集权的斯大林体制,人不再是“螺丝钉”,经济自由给人们创造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与施展才能空间;而同时,相当一部分俄罗斯人,在转型过程中丧失了很多,生活十分困难。这就是在评论叶利钦转轨出现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不少人认为,叶利钦在执政时期,所做的最重要的和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摧垮了斯大林体制的基础。在1992—1994年,基本上摧毁了指令性的集中计划经济管理体制。[2]至于摧垮之后建设什么样的资本主义制度,对叶利钦为代表的当时的民主派来说,考虑得很少。换言之,他们对转型的起点是清楚的,而对于终点却模糊不清,最后会造成什么后果也了解甚少。所以,叶利钦转型时期采取的一些重要政策,都是围绕摧垮旧体制和巩固权力而进行的。在叶利钦时期任总理八个月的普里马科夫对叶利钦做总体评价时说:“虽然叶利钦有过错,也有失误,但我认为,他仍然是一位伟大的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毋庸置疑地将被载入史册。”在对叶利钦时期转型的评价时说:这个时期“无疑产生了一个主要结果——积累了大规模的、多方面的变革潜力,已经不会回到苏联式的经济国家和社会管理模式,不会回到旧的国际关系实践”。他还分析说:“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的个性十分有趣。90年代上半期,他是一位意志坚强、富有直觉、非常自信的领导人,即使是有什么东西不甚了解,但借助以往的经验和实践也都解决了。”但到了1996年由于各种寡头联合起来帮助竞选总统获得成功,寡头们“假借他的名义由他们自己来管理国家,稳定致富”,还利用叶利钦的疾病为他们达到这种目的提供便利。做过心脏手术后,叶利钦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依赖药品每天只能工作有限的几个小时,并且还不能保证每天工作。他的体力无法抗衡来自新亲信的压力,“家族”充分利用了这些。[3]这说明,1996年后的叶利钦,失去了那种意志坚强、自信和独立处理问题的个性。听从寡头与家族,是造成叶利钦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笔者认为,对叶利钦时期经济转型的基本评价,应该从以下三个视角加以考察。

(一)必须与制度变迁结合起来考察。(www.guayunfan.com)上个世纪90年代初启动的俄罗斯经济转型,是与制度变迁同时进行的,或者说它是整个制度变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说,当时俄罗斯新的执政者,通过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要改掉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已失去发展动力和人们不再信任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此,当时俄罗斯需要确定十分明确的制度改革目标,即在政治上建立民主体制和在经济上建立市场体制。对这个转型的大方向持什么态度是评价叶利钦时期与以后时期转型的基本出发点。

叶利钦在俄罗斯所以能执掌政权八个年头,主要原因是,他在俄罗斯推行的转轨就其大方向而言,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的。[4]这八年的转型有进展也有失误甚至严重错误,从而民众对他往往徘徊在希望与失望之间。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1996年7月俄罗斯一千年历史中首次通过全民投票选举国家首脑时叶利钦能获胜。

从国内来讲,俄罗斯是一个面临着十分艰巨与复杂改革任务的转型国家。在1999年的最后一天,叶利钦在辞职讲话中说:“我已经完成了我一生的主要任务。俄罗斯将永远不会再回到过去,俄罗斯将永远向前迈进。”这里讲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八年来的制度性的转型、冲垮了苏联时期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与经济体制模式,形成了新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模式的框架。

(二)必须与政治体制变革联系起来考察。

既然经济转型是俄罗斯制度变迁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我们不能只从纯经济角度分析经济转型中的得失,而必须把政治与经济体制的变革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叶利钦执政八年,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使一党垄断、党政融合、议行合一、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等为特征的斯大林式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不复存在,而是过渡到以总统设置、多党制议会民主、三权分立、自由选举等为特征的西方式政治体制模式。应该说,这对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来讲,是政治体制的一个质的变化,它有利于克服那种高度集权、缺乏民主的政治体制所存在的种种严重弊端,使广大俄罗斯人民得到在苏联时期不可能得到的民主与自由。也正是这个原因,在俄所形成的政治体制框架已为多数政党与多数民众接受,从而使这种转轨方向变得不可逆转,再恢复苏联时期那种政治体制已不再可能。

当然,我们讲俄罗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并不忽视在俄罗斯形成的新的政治体制有着严重的局限性与不完善之处,俄罗斯尚未成为一个现代的民主社会与民主国家,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俄总统权力过大,在很多方面实行的是“总统集权制”,不少重大政策的决定是由叶利钦个人作出,因此,往往带有叶利钦独裁的性质。[5]虽然在转轨初期的特定条件下,“总统集权制”有其积极作用,如能较快结束俄“双重政权”局面,总统在稳定政局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但“总统集权制”也有明显的负面效应,难以使政府和议会充分发挥作用,严重影响三权分立体制的实施,容易出现决策失误,这也是导致俄政局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6]二是政党政治很不成熟,政党过多,1999年12月俄议会选举获准登记的党派就有26个。在议会占多数的党派无权组阁,政党的作用受到制约。这样,使政党在决定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方面难以发挥作用。三是俄公民在实现自己民主权利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民主权尚难享用。

(三)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经济转轨本身来看,激进的改革方式,选择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俄很快就冲垮了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1996年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主要表现在:

第一,通过私有化,打破了国家对经济的垄断,形成了私营、个体、集体、合资、股份制与国有经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多元化格局。俄罗斯的一些政要还认为,通过私有化较顺利地实现了其政治目标:一是铲除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基础,使经济体制转轨朝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变得不可逆转;二是培育与形成一个私有者阶层,成为新社会制度的社会基础的政治保证。

第二,按西方国家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制。

在银行体制方面,俄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主体、商业银行与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二级银行体制。通过立法,明确了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实行利率市场化。

在财税体制方面,俄通过改革使国家财政向社会共同财政转化,缩小财政范围。财政职能转变的重点是两个:一是财政作为政府行为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主要是解决市场不能满足的一些社会公共需要;二是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方式由以直接行政方法为主转向间接经济方法为主,因此,要强化财政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通过实行分税制,在联邦预算中建立转移支付项目。联邦、联邦主体和地方三级税收体制基本上已建立。

外汇管理方面,由一开始实行的自由化转向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第三,确立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方向。俄在这一领域的改革是朝以下方向进行的:一是逐步放弃国家包揽一切的做法,实现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二是在处理社会公平与效率的相互关系问题上,重点由过去的公平而忽视效率转向效率兼顾公平。

第四,在经济建设法规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制定了大量的法规。

但是应该看到,叶利钦时期形成的市场经济框架,是极其不成熟的。由于俄罗斯市场是在苏联经济的行政命令体制崩溃过程中产生的,产生于强大的国家体制削弱与瓦解过程中,这样,国家调节市场的能力很差,加上在市场形成过程中,充满着政治斗争,这使得市场经济运作中出现无序、混乱、经济犯罪和影子经济。

叶利钦时期的经济体制转型,从制度建设来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经济发展来看,改革是不成功的。叶利钦时期的经济转型,不仅没有达到振兴经济的目标,而且使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转型危机。俄罗斯经济转轨危机具有严重性、持续性与全面性的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