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唐聚五的历史故事

唐聚五的历史故事

时间:2022-03-2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唐聚五的历史故事唐聚五,原名唐福隆,字甲洲,满族人。这样,唐聚五高举抗日义旗的时机已经成熟。10时许,唐聚五与起义组织者及各地方代表骑马入会场,立即掌声骤起欢声雷动。唐聚五自誓师起义后,经20余次战斗,军民备受鼓舞。经张学良指示,暂设辽宁省政府于通化,唐聚五兼代省主席。

唐聚五的历史故事

唐聚五,原名唐福隆,字甲洲,满族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生于吉林省双城县(今黑龙江省双城市)兰梭乡新化村一贫寒满族家庭,兄弟三人他排行在二。生得身材魁梧,方头大脸,重眉炯目,喜留短须,语声粗重,待人谦和,凡接触者均感唐亲切可敬。

唐聚五

唐聚五幼时天资聪慧,喜舞枪弄棒,常作带兵打仗之戏。1909年(宣统元年)11岁时就读于族中私塾,因家贫只读了4年便辍学去双城堡木铺学艺。1917年回乡过年时适值东北军招兵,符其“男儿有志,从军报国”的心愿,便毅然从军,讼案亦息。

唐聚五入伍一年,因操练练习成绩突出、枪法优异,被提升为上士。1920年因作战勇敢升为排长。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升为营长。1926年3月任司令部少校副官。同年5月被选送东北讲武堂第6期步兵科深造,因之钻研军事理论,喜读兵书战史,进而关心东北政治形势。1927年6月由讲武堂提前毕业,任东北军蓟榆警备司令部卫队团少校营长,驻防唐山。时中共地下党开滦煤矿组织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斗争,蓟榆警备司令下令镇压,唐派人急速给工运负责人送信,使党组织及工运骨干未遭毒手。事后开滦党组织曾派人面谢。1929年5月,唐调东边道镇守使于芷山部第一团任中校团副,驻防凤城。(www.guayunfan.com)1931年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日军包围了第一团,团长姜全我被俘后投敌,一个营被缴械。唐聚五此时正在乡下,闻变后乃赴山城镇向于芷山汇报请示。于早与日勾结,态度暧昧。唐便化装去北平,向张学良报告,张立即决定重建第一团,委任唐聚五为第一团团长,回东北就职,并批示“政府不让抗日,可组织民众,召集自卫军,抗日救国”。唐持张手谕回桓仁就职。当时唐只有一个营的兵力,装备又差,便暗中活动,联络了县公安大队长郭景珊,及时争取了桓仁县长刘铮达、公安局长张宗周和讲武堂同学李春润等人,又派人联络了王凤阁、方春生、王彤轩、梁锡福、刘克俭、孙铭武等东边道各县自发的抗日武装,均得到响应。这样,唐聚五高举抗日义旗的时机已经成熟。

1931年底至1932年初,设在北平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先后两次派代表黄宇宙和车向忱来桓仁,带来抗日救国会和张学良给唐聚五、李春润、郭景珊的手谕及委任状,并介绍各处爱国抗日活动情况,指示其相机起义,应许在枪支弹药和物资方面给以接济,并将研制的打飞机的“飞雷”传给唐聚五部。

1932年于芷山部纠集人马去辽西镇压义勇军,3月伪满洲国成立。唐见时机已到,遂于3月21日在桓仁召开各地抗日代表30余人秘密集会,组织了“辽宁民众救国分会”,选举唐聚五、黄宇宙、王育文、张宗周、郭景珊5人为常务委员,会内又分设政治、军事两委员会。政治委员会推选王育文委员长,军事委员会推选唐为委员长。其下设总司令部,唐任总司令,决定加紧准备,待接到总会命令马上起义。

于芷山风闻唐聚五要举旗抗日,便派廖弼宸来桓探其虚实,并拉拢唐降日。唐不动声色,巧与周旋,只字不提抗日,廖一无所得而归。于又电令唐到省里开会,唐料及去省必遭毒手,便回电托病相辞。

1932年4月21日,在桓仁南关师范学校操场召开了东边道14县军警民众一体反正起义誓师大会。会场正门高搭松枝牌楼,上悬大字横幅:“誓师大会”,两旁是:“涤荡丑虏,还我山河。”主席台悬挂巨幅孙中山遗像,台额悬:“辽宁民众自卫军誓师大会”横幅,会场中高竖幡杆,四条彩绳上挂彩旗拉向四角。各学校师生持彩旗标语列队而来,全城男男女女蜂拥蚁聚涌向会场。10时许,唐聚五与起义组织者及各地方代表骑马入会场,立即掌声骤起欢声雷动。唐等招手致意绕场一周才登上主席台,按誓师典礼程序开会,升旗、唱国歌、宣誓就职、授旗、讲话……当唐讲到激昂处,竟取下佩刀割破中指血书“救国爱民,杀敌讨逆”八个大字于白绢上,下属“唐聚五”。与会者高呼:“打倒日本”、“打倒伪国”、“还我河山”等口号。之后军民学生游行示威,人人喜形于色,全县夜不熄灯,人不失眠

大会向全国发出通电,张出安民、军法布告。电令桓仁、通化、宽甸、新宾、长白、抚松、辑安、临江、安图、金川、辉南、柳河、岫岩、庄河等14县一体改旗反正。同时还向联合国调查团发出呼吁书,要求:“一秉大公,迅速调查……”

东边道各县均遵电改悬青天白日旗反正,唯通化不改旗。唐派人联合其全县区村各警察保甲组织,并调兵兵临通化城下,发一最后通牒。通化县公安局长孟瑞堂见牒逃走。4月28日,自卫军孙秀岩部进驻通化。日伪见状调武装警察200余人从白城子方向出发攻打通化。唐聚五命孙部迎击,相遇在横道河子。自卫军仇恨满腔,冲锋陷阵。此役缴获步枪128支,机枪3挺,子弹万余发。日伪震恐,责令于芷山调动部下第三团团长田德胜、大队长邵本良与廖骧尘部共3000余人,并由日军官佐大冢农昔作顾问,日军总头目本庄繁又派靖安游击司令和田与王殿忠率560人,分别从新开岭、砬门两路进攻新宾、柳河。驻新宾的自卫军第十六路军司令李春润,冒雨奋战三昼夜,因弹药不济,李又负伤,便退出新宾转桓仁二户来待援。唐派七路军司令郭景珊率600人前往,五路军张宗周接应,又电令十一路军王彤轩自平顶山援李。张、郭二部与邵本良1000余人会战在东昌台。邵军腹背受创,仓皇溃败。自卫军生擒其上尉一名,士兵两名,毙伤300余名,反正者达数百名,日顾问大冢农昔亦被击毙。于又调骑兵一团来援,亦被击溃,不得不向清原退去。

唐聚五自誓师起义后,经20余次战斗,军民备受鼓舞。在所占地区,建立抗日政府,实行扶政爱民措施;颁布《财政税收大纲》,规定各县税收杂捐、兵饷等项,减轻人民负担;设立“辽宁民众银行”,发行了800万元辽宁民众救国会军用流通债券;在通化建立一所“甲洲”高中学校,唐任校长;发动军民修通了通化至桓仁、新宾至堤台岭公路,并在石壁上铭刻赞诗。唐以“救国爱民,杀敌讨逆”为宗旨,自卫军不断发展壮大,东边道十余县幅员数千里,均在其控制下。经张学良指示,暂设辽宁省政府于通化,唐聚五兼代省主席。

日伪恐怒,令于芷山派人诱降,许以高官厚禄,遭到唐的拒斥。于是日伪军分兵四路,于1932年10月11日起向通化、桓仁发起全面攻击。自卫军张宗周部拒敌血战于太平哨,郭景珊部大战日军于八道江,王凤阁部苦拒日军于金川,李春润拼守柳河。但由于敌人集中优势兵力,配有飞机、大炮、装甲车,而自卫军武器低劣,多半为土枪、大刀、长矛,又因长期作战,弹药及其他军需无从补充,故战果不佳,新宾、柳河相继失守,通化危急。唐聚五等不得不决定,富光圭、王凤阁等十余人留下为潜伏救国团,富为负责人,唐率部退往抚松。途中又遭到敌人飞机尾追,驻该地的三十七路军司令王永成又叛变投敌,唐决定令各路骨干队伍分散去热河潜伏,保存火种以便再起。他心情沉痛地说:“兄弟们,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我唐聚五是要回来抗日的……”

1932年10月19日,唐聚五到北平,向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汇报了情况,领得张学良批给的武器弹药和抗日指示,到热河装备了自卫军,改编为第三军团,唐和郭景珊分别任正副指挥,在热河参加抗日。后张学良被迫出国,该第三军团被何应钦强行改编,2000余人缩编为一个团。唐被解除了兵权,但其抗日救国心未减,到北平、上海、武汉等地为抗日奔走,并参加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抗日将领大同盟”,发誓打回老家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唐聚五组织起一支东北游击队,1938年8月从汉口北上抗日,9月间渡黄河进入太行山区。在此得到朱总司令的鼓励和帮助,尔后进入冀中抗日根据地,由八路军吕正操部帮助补充了人员武器,成了名副其实的近百人的游击队。再后,唐率部到冀东宝坻白臼村,秘密召集原辽宁民众自卫军潜伏之官兵,扩编为6个纵队约5000余人,分别活动在迁安、玉田、宝坻、遵化、青龙等县,给日伪以有力的打击。

1939年5月,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的扫荡。16日唐部被包围在长城外柳沟峪村后的平台山上,18日突围未果,唐聚五不幸腰部中弹,在生命垂危中召集高级干部会议,安排了后事并决定再突围。当冲到南部一山头时,头部连中三弹,倒在了抗日阵地上,时年41岁。唐聚五殉国后,八路军冀中军区和东北抗日救亡总会华北分会以及重庆国民党政府中的东北同乡都分别为唐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940年2月18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以《追悼唐聚五将军》为题的社论,指出:“唐聚五将军是‘九一八、后揭起抗日旗帜的民族英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