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李杜向往东北抗联_《给联军各负责同志的信》考

李杜向往东北抗联_《给联军各负责同志的信》考

时间:2022-03-2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李杜向往东北抗联_《给联军各负责同志的信》考著名抗日义勇军领导人李杜将军《给联军各负责同志的信》现收录在《汇集》第53册第61页上。不料在巴黎一直等了3个月,苏方才签发了毛氏兄弟的护照,对于李杜将军等以碍于国际关系为由拒绝签证。此后不久,东北抗联第四军军长李延禄便受命以东北抗日联军总代表之身份辗转来沪。他多次为报刊撰写文章,讴歌东北抗日联军的业绩。

李杜向往东北抗联_《给联军各负责同志的信》考

著名抗日义勇军领导人李杜将军《给联军各负责同志的信》现收录在《汇集》第53册第61页上。这封800余字短信,以切身感受,痛说新旧两种抗日武装的是非得失,意切情真,读之催人泪下。现稍加校勘与说明如下:

杜于本年一月二十一日由法回国,与李总代表延禄相见于沪上,得悉各军发展之近况与胜利,同时奉到大函,披诵回环,钦惭交集。[152]

吉林抗日联军总司令李杜

李杜原名荫培,字植初,又名玄存、黎苏,1880年8月4日出生在辽宁省义县西关一个半农半商的家庭。1933年1月,李杜退入苏联,来到莫斯科。他为了寻求国民政府支援东北抗战,急于回国,不愿在苏联享受清闲,曾多次找国民党驻苏大使——颜惠庆,于4月末安排李杜绕道欧洲回国。1933年6月4日回到上海,投入到进步人士所组织的抗日运动中去。他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倡议成立了中国民族武装自卫会,李杜就任该会的武装部长。他利用这个身份,终日走访各机关、团体、学校,宣传抗日救国的主张,宣传抗日义勇军在东北的英勇事迹,支援东北的抗日斗争,居沪期间他接触中共地下党员,提出入党要求,后被批准加入为中共特别党员。[153]1935年中共《八一宣言》发表后,李杜决心放弃依靠国民党政府出兵的幻想,打算以出洋考察为名经苏联潜回东北,组织旧部,发动民众,再起抗日。此事得到张学良的支持,并有张的幕僚赵毅、应德田协助进行。[154]他们计划由上海乘船到法经巴黎,由苏联驻法使馆签证入苏。中共上海地下组织还委托李杜以亲属名义携带毛泽东之子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同行,以便使毛氏兄弟在苏联学习深造。不料在巴黎一直等了3个月,苏方才签发了毛氏兄弟的护照,对于李杜将军等以碍于国际关系为由拒绝签证。李杜不得不悻悻而归。所谓“本年1月21日由法回国”,即指此事。至于李延禄来上海,也与《八一宣言》有关。宣言发表后,东北抗联指战员带头贯彻宣言精神,于1935年10月11日,由各军军长领衔发表了《呼吁一致抗日》的通电,包括蒋介石、毛泽东在内的全国各派领袖“马上互派代表开始谈判,共谋国防政府与全国抗日联军总司令之建立、抗日联军之编制、抗日联军军费之筹划等等事宜”,并且明白宣告“现在派张建东为驻关内总代表,与各方面谈判关于抗日救国各种问题,并将续派东北民众与抗日队伍代表向诸公请愿,迅速出兵。”此后不久,东北抗联第四军军长李延禄便受命以东北抗日联军总代表之身份辗转来沪。李杜说“同时奉到大函”,其具体内容如何,现已无从稽考,但以李杜的此封复信推知那封来信具衔署名者也必然是杨靖宇等9位军长和李士林等3位民众代表;信中也必然谈到东北抗联的发展壮大和遭遇的种种困难,所以才使李杜“钦惭交集”。(www.guayunfan.com)李杜化名王元华办理了赴法护照。三个儿童是:左上方毛岸英,左下方毛岸青,右方董寿琪

忆自“九·一八”后,我东北有志之士崛起抗敌者,声势涛涌,时势非无挽救之机,惜未能认清敌人之企图,一致团结以谋应付,卒至个个为敌所败,退人友邦,今日已成历史上之事实矣。我三千万同胞亦即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亡国惨痛已先受之,言之痛心!攸攸[悠悠]岁月,五年于兹,往事何堪回首!所幸在此五年历史过程中,兄等艰苦卓绝,继续奋斗在伪组织奠定之后倭寇武力压迫之下,内乏给养,外无应援,尤能于冰天雪地斩将搴旗杀敌,致果使倭寇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我各军将士之英勇抗战苦斗之精神,直与日月同光!以此种百折不回之精神、坚忍不拔之意志,而成今日有组织有训练有纪律之集团力量,兵民一体,万众一心,将来复地雪耻,实利赖之,非复事变之期抗日英雄任何人皆宜为之也。兄等既诸同志之伟大牺牲与人格,早为中外所共钦,实足以表现吾中华民族解放之神圣事业,未偿后人钦佩!何似……[155]

1938年9月11日,李杜在《新华日报》发表文章,介绍不断发展壮大的东北抗日联军。

上述引文有两处疑有标点之误试加更正:“尤能于冰天雪地斩将搴旗杀敌,致果使倭寇疲于奔命”应为“尤能于冰天雪地斩将搴旗,杀敌致果,使倭寇疲于奔命”。“斩将搴旗”、“杀敌致果”皆古人用过的成句,不能分割断句。斩将搴旗是说斩敌之将,拔取敌之战旗,用以形容英勇善战,“杀敌致果”,原话出自《左传》,意为战场杀敌骁勇果敢。下文“实足以表现吾中华民族解放之神圣事业,未偿后人钦佩!何似……”应该是“实足以表现吾中华民族解放之神圣事业未偿后人,钦佩何似?……”意思是说:杨靖宇等各位将军的抗战业绩足以证明我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事业是不落人后的,对此李杜对他表示无比敬佩。

这一段是此信中心段落,分析和情感都达到了高潮。李杜率部抗日,转战多年,义勇军作为旧部队的弱点和局限性他感受至深。丁超、王之佑的分裂动摇,马则周、刘快腿的内讧火拼,都是他亲眼所见;属下不顾大局、各行其是,纪律败坏、滋事扰民等等不良行为更是禁不胜禁。切身的经历,使他对东北抗日联军——这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产生了由衷的钦佩和向往,甚至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和个人的前程完全都寄托在东北抗联的身上。他多次为报刊撰写文章,讴歌东北抗日联军的业绩。他说:“八一三抗战以来,经过一年多的英勇抗战,使世界各国民族知道中国不可侮,提高了国际地位,促成了全国统一。”[156]这一认识和信中所述感受是完全一致的。

……杜数年来虽人在海上,而心无时不在我东北。每当溽暑严寒之时、春秋两季受敌围剿之日,诸同志恒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与敌周旋,每岁何止数百战役,痛苦之情如在眼前,每一念及辄自泪下,深愧宴居内地,既乏经济上之补助,又未能出关参加抗战工作,得与诸同志患难相随,甘苦与共。复辱承诸兄之不弃,勉励有加,窃以戎马余生,何敢自逸?谨当服从大会之决议,准备出关,以期共驱寇虏,复我河山。古人云:好男儿当执干戈以卫社稷,勿老死牖下,与草木同朽,乃余志也。迩来观察国际情势之演变,吾国国防之充实,民族复兴之机,确有正当途径可循,吾人应本此途径迈进,以完成我民族解放之勋业。须知现在所受之痛苦愈深,将来所得之胜利亦愈大,杜愿与诸兄共勉之也。群燕衔泥故垒,离人能勿思归?北望云天,不禁神驰![157]

“人在海上”应为“人在沪上”,也就是说他长时期滞留上海。“谨当服从大会之决议”,是指著名的八仙桥聚会。原来李延禄抵沪后于同年3月下旬受正在那里同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副主席召见,周听取了李关于上年共产国际之行的汇报,当即指示李等:“尽快地把东北人民救亡团体组织起来,造成声势,促蒋抗战”。他还要求新的东北救亡团体主要做三件事:“一是拥护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共同建国;二是营救张学良将军;三是声援东北抗日联军。”周恩来还带领李延禄拜访了李杜。[158]此时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建制宣言》已经发表,为了扩大抗联影响,争取广泛支持,经周恩来批准,决定向国民党当局举荐李杜就任抗日联军总司令,并在内地设立东北抗日联军总指挥部。[159]李杜欣然同意。4月下旬各地代表齐集上海,在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召开了东北救亡总会筹备会。会议由高崇民、阎宝航、栗又文轮流主持,讨论通过了成立东北救亡总会的具体程序和支持东北抗联等项决议。

“群燕衔泥故垒,离人能不思归?北望云天,不禁神驰。”在信的结尾处李杜将军再次表达了对东北抗联的向往之情。

李杜这封信大约是5月间写成,由李延禄派赵伯华携带出关,于同年11月20日送交东北抗联第五军军长周保中,周当即转付吉东救国会秘书分处付印并分发各军,抗联指战员从中受到莫大鼓舞。

八仙桥聚会之后,李杜竭尽全力去履行自己重返东北的诺言。七七事变后,日军于同年11月进攻上海,李杜出国心切,于上海沦陷后的第二天冒险潜入市内,化装搭乘法轮再赴欧洲,翌年春天到达莫斯科等候签证,40天后仍无结果,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急电召回。不久,欧战爆发,取道欧苏去东北的希望完全破灭。蒋介石曾答应帮助李杜组建12个师,实际上是空头支票。李杜感慨地写道:“余曾三次东赴战场,不幸一阻于巴黎,再留于莫斯科,三迫于德波战争突起,夙愿未遂,困顿巴蜀。”[160]尽管如此,李杜还为东北抗联事迹的宣传、抗日人才的培养、训练等方面作了重要贡献。东北抗日将领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161]、李延禄、陈大凡等亲属和不少东北抗日烈士子女都受到李杜将军的救济和关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