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时间:2022-03-19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考古证明,在红山文化时期,辽河流域的早期农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工具的极大改进。专家告诉我们,红山文化时期多种经济并存,农林牧副渔并举,四季都有充足的食物源。这种畜牧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保证了一年四季肉类食品和祭祀品的供应。然而,考古研究证实,红山先民的足迹已经到达了海边。

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考古证明,在红山文化时期,辽河流域的早期农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首先是生产工具的极大改进。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类工具都齐全了,也更加完善了。比如砍伐就用石斧,整地用石锄,收割谷物就用石镰、石刀和蚌刀,加工谷物就用磨盘、磨棒。这类工具,在红山区域内都有出土。

红山文化最为突出的农业生产工具是石耜,从出土实物看,它的形状比黄河流域的石耜大很多,而且更加精整。用石头制作出了犁形和锄形的石片后,就在其上安一个木柄,在石片和木柄相接的地方,则有一个横木,以供操作时踩踏。专家分析,这种体型巨大的石耜不可能一个人操作,它需要两三个人一起协作。中间的人负责把握着木柄,两边的人则在横木处拴上两根绳子,当石片铲进土里需要拉出来时,旁边的两个人就配合中间的人把石耜拉起来。这种操作,在古代被描述为“二人相向、协力而耕”,叫作“偶耕”,是农业进步的一大表现,比一般的石耜效率提高好几倍。

资料显示,早在7500年前的兴隆洼时期,辽河流域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农业耕种,从出土的炭化谷物分析,可以断定是人工栽培的。到了红山文化时期,这一区域的农耕已经进入成熟期,工具先进,操作先进,农业产量自然也就逐步提高,可谓一片繁荣景象。

在赤峰博物馆,我们看到了大量的出土石镞、骨匕、蚌刀、渔网。专家告诉我们,红山文化时期多种经济并存,农林牧副渔并举,四季都有充足的食物源。

辽河流域在红山文化时期的气候条件显然要好很多,不仅四季分明,而且暖期持久,因而才会植被繁茂,作物丰盈。先民们在河溪里刺鱼,在土地上耕种,在山林间狩猎,在树丛间采果,甚至乘着简单的船只在大海中捞虾捕鱼。(www.guayunfan.com)他们将收获的谷物黍、粟等用磨棒磨盘加工,这代表着先民们再不是单纯地得啥吃啥,而懂得用工具加工谷物,迈入了熟食时代。

那时候的狩猎已经有了相当不错的工具,大大降低了先民们与野兽搏击的危险性。人们会选用比较有强度的野兽小腿骨劈成刀的形状,再把刀刃磨出来,于把柄的地方钻眼儿方便穿绳携带。红山文化中制骨业的发达也说明了当时狩猎经济的发达。

更为关键的是,红山先民开始饲养家畜了。在更早时期,人类只会打野兽,渐渐地,人们捕获了小鹿、小猪后,就开始将其养起来。红山文化时期,人们主要养猪。再往后,狗也成了家养动物。这种畜牧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保证了一年四季肉类食品和祭祀品的供应。

辽河流域离海很近,很多人认为,先民们受限于交通工具,流动性很小,虽然离得近,但也不会去海边。然而,考古研究证实,红山先民的足迹已经到达了海边。不仅在渤海边发现了很多人工雕刻的大石,而且在离海较远的地区也发现了雕刻玉器用的鲨鱼牙。在红山出土文物中,蚌刀、贝壳装饰品等,很是常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