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张良传汉高祖五年二月,刘邦在汉初三杰的辅佐下,在汜水之阳即位,西汉王朝建立,并定都于关中。高祖刘邦对自己的功臣张良更是一言以蔽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秦始皇愤怒异常,下令在全国缉拿元凶。张良不负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运筹帷幄之中,尽心辅佐,使刘邦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张良和韩王依项梁之意,率千余兵马向西进军,收复韩国旧地。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张良传

汉高祖五年(前202)二月,刘邦在汉初三杰的辅佐下,在汜水之阳(今山东定陶境内)即位,西汉王朝建立,并定都于关中(今陕西西安西北)。刘邦之所以能成帝业,这不仅要归功于汉高祖的恢宏大度和知人善任,在极大程度上还要靠他部下的三位良辅:守有贤相萧何,战有大将韩信,谋有能臣张良。其中,张良作为刘邦的智囊,其思虑深沉的思想,积极务实的态度,更令后人推崇备至。王安石曾有诗云:“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形象地道出了大谋士张良对汉业存亡的作用及其智谋和气度。高祖刘邦对自己的功臣张良更是一言以蔽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张良字)。”后来萧何饱尝牢狱之苦,韩信更是被诛灭三族,独张良无恙。由此可见张良的足智与多谋。

一、巧遇老翁,明投英主

张良(?—前189),字子房,出生于战国末期韩国的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他出身贵族,祖父两代均为韩国国相。他从小就接受了非常正规传统的诗书礼教。公元前230年,即秦王政(始皇)十七年,韩国被秦所灭。当时,张良的父亲张平已死,他像其他贵族一样,失去了以往那种优越的生活条件。虽然家中仍有童仆300余人,但已是今非昔比。张良既为家道的破落而感到羞愧,更为韩国的灭亡而痛心疾首。他一心想为韩国复仇,胸中有一股难以压抑的复仇怒火。公元前218年,耗尽了万贯家产,收买了一个刺客,准备刺杀秦始皇。当秦始皇出巡至阳武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时,这位刺客手拿120斤重的大铁锤,阻击秦始皇。结果击中的却是秦始皇的随从。秦始皇愤怒异常,下令在全国缉拿元凶。张良不得不改名换姓,流浪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古邳镇)。从此,张良便从一个初出茅庐的贵族少年,变成了十足的流浪儿。但是,他在下邳流浪的那段经历却使他受益匪浅,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在辅佐汉高祖的过程中起了极大的作用。

下邳北部有一座山,陡峭异常,景色宜人。一天,张良散步到山下一桥头,偶然看见一个白发老翁。这个老翁故意把鞋脱掉扔下桥头,却向张良喊道:“小孩,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一惊,这个老头真可恶,这岂不是故意侮辱自己吗?张良很想挥拳教训他一顿。由于落魄到此地,人生地不熟,经历十分坎坷,他耐住性子没有发作。继而转念一想,毕竟是个老翁,为他拾起来又有何妨?更何况他是故意将鞋扔下桥头,说不定有什么别的用意。张良于是便跑到桥下,不仅把鞋子拾起,并且态度和蔼地给老人穿上,然后微笑着与老人告别。老人显得很满意,笑着走了。走了一段路之后,这个老翁又折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天后在这里相会。到了第五天,张良按时于凌晨到桥头时,老翁却先在那里等候了好大一阵,因而便训斥张良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期?五日后再来!”张良这次没有任何收获,但对老翁仍显得很恭敬。又到了第五天,张良天未亮就去了,但又见老翁已先到,又遭老翁一番训斥,并约五天后再见。又过了五天,张良索性于午夜去桥头等候。过了一会儿,老翁才到。这次老翁显得很高兴,称赞张良说:“年轻人就应该有广阔的胸襟,这才能成大事。”老翁送给张良一本书,名《姜太公兵法》,乃无价之宝。原来,这老翁就是隐身山林的高士黄石公,也称“圮上老人”。从此以后,张良便细心研读此书,大有获益,为以后帮刘邦出谋划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流浪的10年中,他凭着自己聪敏的天资及勤奋好学,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洞察人民的疾苦,更增加了他对秦王朝的痛恨,坚定了他推翻秦王朝的决心。(www.guayunfan.com)公元前209年,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向秦王朝的腐败统治发起了猛烈进攻。当时秦二世胡亥趁始皇驾崩之际,窃得皇位。各种政治风暴夹杂在一起,使当时政局更加混乱,秦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张良当时亦怀着满腔的仇恨,召集起一百来人,扯旗起义,投入到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洪流中来。由于势单力薄,他看自己难以独立发展,便投奔在留地(今沛县东南)称王的景驹。走到半路,遇到在下邳一带招兵买马的刘邦。张良便停下来,数次向刘邦讲解用兵之道,将《姜太公兵法》称为夺天下治天下的指路明灯。刘邦亦每每能虚心接受,并采用了他建议的一些谋略。张良看到刘邦悟性很高,能成大事,于是就断然放弃投奔景驹的打算,决定帮助刘邦打天下。正是这次特殊的际遇,使深通韬略的张良找到了用武之地。在刘邦的带领下,他屡出良策,不失时机地进谏,而刘邦又从谏如流,故使他的才能可得到充分发挥,如鱼得水。张良不负刘邦的器重和信赖,运筹帷幄之中,尽心辅佐,使刘邦的势力一天天壮大起来。

二、智取宛峣,先入关中

经过张良机智运筹,刘邦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降了宛城,取下峣城,比项羽早一步进入关中,开辟了一个比较好的军事局面,从而在军事上占据了主动。

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项羽拥立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仍名怀王。同年九月项梁在薛(山东滕州市)召集了天下各义军首领议事,张良陪同刘邦前往。尽管韩国已亡,但张良仍是念念不忘。他想趁天下混乱之机,恢复韩国故地,于是便向项梁提议,说韩国的公子韩成十分有才,“可立为王,借以多树党”,有利于瓦解秦王朝的统治。项梁依议寻得韩成,立他为韩王,张良则被委任为韩王的司徒(相当于丞相)。张良和韩王依项梁之意,率千余兵马向西进军,收复韩国旧地。但秦军在此地的军马较强,他们时而攻取数城,又时而被秦兵夺回。韩王、张良便在颍川(今河南禹州市)一带同秦兵周旋。

秦二世二年末,楚怀王命项羽、刘邦分兵两路进军秦都咸阳,并与诸将领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由于张良、韩王已在颍川一带开创了一些局面,刘邦便拟取道颍川、南阳,再从武关攻入关中。秦二世二年七月,刘邦率军攻占颍川,便和张良、韩王合兵一处,接连攻取数十城。刘邦请韩王留守故都阳翟(韩故都,今河南禹州市),另与张良合军率师南下。九月,刘邦率军与秦军大战于南阳,逼使南阳太守退守宛城(今河南南阳市)。宛城易守难攻,刘邦灭秦心切,企图绕过宛城继续西进,直取武关。刘邦便问张良是否可行。张良与之分析道,第一,“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道危也。”若是绕过宛城,直扑秦都,则会处于腹背受敌的困境,不妥;第二,当时刘邦兵少将寡,不足以与秦兵一决雌雄;第三,宛城乃秦一战略要地,现在拔掉它,唾手可得;若留下,则贻害匪浅,此用兵之大忌。便建议刘邦,以出奇制胜的办法攻取宛城。刘邦很虚心地采纳了他的意见,立即撤旗换帜,悄悄返回,在黎明前已重重包围了宛城。南阳郡守一看形势不妙,便欲出城迎击。这时刘邦的使者到达,正是来招抚的南阳太守,来安顿吏民。郡守一看有了活路,同时也感到秦王朝大势已去,便马上向刘邦投降。于是,刘邦就轻而易举地取下宛城,解除了后顾之忧。刘邦夺得宛城之后,在郡守的帮助下,在宛城招募兵马,充实粮草,壮大自己。宛城是个人口密集且富饶的地方,刘邦的军队很快便扩大到了两万多人,粮草也非常充足。这为刘邦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刘邦更加感到张良是个难得的人才,对他言听计从。

刘邦率领大路兵马,继续西进,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攻下秦城十余座。刘邦这路反秦义军正春风得意时,北路的项羽正与秦大将章邯在巨鹿激战。章邯终于战败,他本人也投降了项羽。秦军由于受到两路夹击,军事支柱已被摧垮,其政权更是摇摇欲坠。这给刘邦向关中顺利进军提供了极好的契机。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申严军纪,每过之处均“禁掳掠,安生灵”,使秦守将纷纷投降。时至同年十一月,刘邦已率军攻破武关,直扑秦朝腹地咸阳。同年十二月,抵达峣关(今陕西蓝田县东南)。

峣关依峣山天险,是通往咸阳的咽喉要塞。因为它是保卫咸阳的最后一道关隘,秦军在此驻有重兵,以防不测。由于越过此关不易,张良劝刘邦不可强攻,而为刘邦策划了一个智取的计划。峣关守将是一个屠夫的儿子,胸无大志,唯利是图。张良劝刘邦暂且在壁垒中按兵不动,让一部人先行,增修五万人的炉灶和用具,在山上多树旗帜,虚张声势,作为疑兵,并令郦食其持重金去收买秦将。刘邦大喜,依其计而行之。秦将看到满山是兵,一时不明虚实,先已畏惧起来,且又食恋财物,情愿倒戈,许与刘邦合兵掩袭咸阳。

刘邦得知秦将中计,以其政治家的果断,立即投袄而起,欲与秦兵联合进关。张良却以谋略家的深沉,劝刘邦趁机攻打秦兵。刘邦欣然从谏,引兵绕过峣关,穿越蒉山,大破秦兵于蓝田。并一直推进至灞上(今陕西西安市东),直逼秦都咸阳。

汉高祖元年十月,秦王子婴战守无方,只得乘着白马、素车,携带印玺符书,开城出降。偌大的秦王朝从此灭亡。

三、谏主安民,鸿门侍宴

推翻秦王朝,只是刘邦夺取胜利的第一步。尽管如此,胜利也难免冲昏庸夫俗子的头脑,连刘邦这样杰出的政治家也难以避免。他初入秦宫,便声色犬马,贪图享受。许多人对此心急如焚,便屡次相谏,然而刘邦却避而不见。

张良想,要使刘邦放弃犬马声色,必须设法使之“心动”。于是,他巧妙地劝道:“以前秦王无道,沛公才得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假若要想为天下除残去暴,理应布衣素食。现刚刚进入秦地,便贪图享受,岂不是‘助纣为虐’!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能听从众人的话。”张良面似心平气和,实则刺疼了刘邦的内心。刘邦本是开明之人,加上张良等人的口舌之劳,他终于封存了秦朝宫室、府库、财物,还军于霸上,以待项羽等路起义军。

在此期间,刘邦集团还实施了一系列极有远见的政治措施。他召集各县父老,与之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另外,又派人与秦吏一起巡行乡土,让百姓晓谕此意。这些安民措施,为沛公争得天下、争得民心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基础。

秦亡之后,几支反秦势力如何分配天下权力和利益?围绕这一问题,必然引起新的争夺。其实,最有实力者要首推项羽,其次是刘邦。因此,正确处理同项羽的关系,就成为刘邦的当务之急了。

当项羽和刘邦进军咸阳时,楚怀王曾立约:“先入关中者,王之。”怀王令刘邦取道南路,项羽取道北路。刘邦避开秦军主力,很轻松地抵达咸阳,而项羽取道北路,与章邯所率领的秦主力展开一连串大战。尽管他大败秦军,却最后未能先刘邦一步入关,故心中十分怨恨,但也不便公开发作。

公元前206年二月,项羽率领诸侯兵抵达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北)。有人向刘邦建议:“关西之富,胜过天下十倍,而且地形险要。如今章邯投降项羽,项羽封之为雍王,令他称王于关中。章邯来,沛公恐不得占有此地。现应抓紧时机,派兵驻守函谷关,勿放入诸侯军。然后征集关中兵士壮大自己队伍,以与项羽抗衡。”在张良不知情的情况下,刘邦误用此下策,令守军紧闭关门,扼守入关要塞。项羽得知刘邦先期入关,并闭门守关,不由勃然大怒,命令部下大将黥布率兵破关而入,屯守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北)一带。稍息几日,便欲与刘邦决一雌雄。

张良与项羽的叔父项伯有旧交情。在项羽准备进攻刘邦的前一晚上,项伯悄悄地来告诉张良,让张良一同与他离开。张良说:“沛公今有危难,私逃不义。”随即把当前形势一一告诉了刘邦。刘邦闻言大惊失色,心中想,自己与项羽实力悬殊甚大,无法抵敌。若硬与之争,岂不正像以卵击石?他问张良应如何应付。张良审时度势,给刘邦出了个釜底抽薪的主意,让刘邦告诉项伯,说自己不敢背叛项王,并要像兄长一样对待他。张良出去,力邀项伯入帐见刘邦。项伯进帐后,刘邦一再进酒,口称兄长,并结为儿女亲家,然后委婉陈词:“我入关后,秋毫不敢私取,籍吏民,封府库,以待项羽将军。所以遣将守关,意在防止乱兵出入,以备不测。我日夜盼姜望将军,岂敢怀有二心。愿兄长代为表白心迹。”项伯本无主见,又经刘邦和张良一番委婉解释,便信以为真。他交待刘邦:“明日不可不早来谢项王。”他回到鸿门后,当真面陈项羽,说刘邦先攻入关中,乃立大功一件,为你入关铺平了道路,若再攻之,实属不义。项伯这样一疏通,使原已剑拔弩张的局势顿有好转。

若挽救危局,鸿门之行可以说极为重要。刘邦、张良等人深知项羽为人残暴、好杀,然项羽做事却并不十分果断,而是优柔寡断。此行之安危,实在无法预料。经过张良的精心策划,决定深入虎穴,与项羽周旋。第二天,刘邦带着文武众臣百余人亲赴鸿门。他一见项羽,便主动地说:“我与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战河北,我战河南。不料我侥幸先入关破秦,得以在此复见将军。今有小人进谗,致使将军与我结怨。”这番话果然奏效,使气氛缓和下来,很快便取得了项羽的信任。项羽随后设宴款待刘邦。席间,项羽的谋士范雎增屡次示意项羽,要他下令杀掉刘邦。可项羽犹豫不决。范雎增便离开宴席,召来武士项庄,让他以舞剑助兴之名,伺机刺杀刘邦。项伯看出了范雎增的用意,便与项庄对舞,意在保护刘邦。张良一看情势不妙,急召樊哙前来护驾,并告诉樊哙:“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听后大急,忙手拿剑盾直奔帐下,怒目注视项羽,头发都竖了起来。项羽骇然,慌忙以酒相敬。樊哙一饮而尽。项羽问能否再饮,樊哙说:“臣死且不避,酒何足辞!当年秦有虎狼之心,肆意刑杀吏民,致使天下皆叛。怀王与诸将立约:‘先破秦入咸阳者为王。’如今沛公先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取,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所以遣将守关,只是戒备不测。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反信流言,欲诛有功之人。这是步秦的后尘,我大不以为然!”项羽一时被他慷慨激昂的言辞所震慑,无言以对,只好连连向樊哙让座,樊哙顺势坐在张良的身边。刘邦见自己又稍占了上风,想溜之大吉。他借口“如厕”,即到厕所方便一下,由樊哙等人护驾,抄近路,从轻骑,赶回了自己的大本营。此时只剩张良一人在虎口与项羽等人周旋,张良估计刘邦已回军中,才入席代刘邦辞别:“沛公不胜杯构,醉不能辞。谨使张良奉上白璧一双,敬献大王足下;另备玉斗一双,敬献范雎将军足下。”项羽无可奈何,只好接受玉璧,放在座上。范雎增则拔剑砍碎玉斗,愤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我辈必将成为他的阶下囚虏!”但为时已晚,项羽也不便对张良泄愤,遂放张良返回。正是张良的足智多谋才为这次鸿门宴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四、明烧栈道,声东击西

鸿门之行,刘邦虎口脱险,却未能解除项羽对他的怀疑。汉元年正月,项羽恃强专断,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自封为西楚霸王,同时分封天下,共立了18位诸侯。依照楚怀王原来的约定,谁先攻入关中,谁就做关中主,刘邦理应做关中王。但项羽却把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而把刘邦封为汉王,统辖巴、蜀两地。刘邦对此自然愤愤不平,想起兵攻打项羽。文武众将再三劝解,才暂时平息了一场风波。

由于张良功绩卓著,刘邦送他许多珠宝。张良把这些全部转赠给了项伯,托他为刘邦向项羽请求加封汉中地区。经过项伯一再劝说,项羽同意了张良的这个请求。这样,刘邦驻南郑(今陕西郑县东北),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和汉中之地。这里土质肥沃,物产丰富,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交通十分闭塞,进出多有不便。这里易守难攻,正是他积聚力量的好地方。

四月,张良送刘邦至褒谷(今陕西褒城)。沿途皆险山,到处皆悬崖,无路通,只有栈道凌空高架。这里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张良深知此途重要,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烧掉栈道,一则可以防备他人袭击,二则消除项羽的怀疑,表示自己无东顾之意。这就是历史上被传为美谈的“火烧栈道”之妙计。

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刘邦不久便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其势足以与项羽争锋。此时项羽听说刘邦已吞并关中地区,大怒,马上发兵进攻刘邦。张良连忙给项羽写信道:“汉王失职,欲得关中;如约既止,不敢复东。”又把齐王谋叛之事告诉项羽,说齐欲与赵联合起来灭楚。项羽居然相信了张良的话,以为真的无西顾之忧了,便把兵力集中到东部齐地了。这又一次为刘邦解除了一大危机。当时张良虽在韩王成身边,但仍时刻为刘邦卖力。时隔不久,项羽感到韩王成不忠于自己,便杀掉了他。张良只好从彭城逃奔到刘邦那里,被封为成信侯。

五、下邑奇谋,借箸划策

汉高祖二年(前205)春,刘邦已收服了常山王张耳等五个诸侯,得兵56万,力量大增。同年四月,刘邦率师伐楚,直捣楚都彭城。刘邦攻占彭城后,有点飘飘然起来,不像以前那样勤于政事了。不料项羽回师猛攻,汉军大败而逃,几乎全军覆没。刘邦仅带几十名骑兵侥幸逃出。至此,诸侯们便姜望风转舵,纷纷背汉向楚,形势顿时逆转。

刘邦彭城惨败后十分沮丧,狼狈逃窜至下邑,但并未泯灭与项羽一争天下的雄心。张良这时也极力鼓励他,不应以一次战役就葬送了大志。刘邦对群臣说,将放弃函谷关以东的土地,让给能与他共举反楚大业的人。此时又是张良独运匠心,想出一个利用矛盾,联兵破楚的策略。他说:“九江王黥布是楚的猛将,但他与项羽有私仇,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造反,这两人可以利用来解救当前的危急形势。您这边的将领中,只有韩信可以委以大任,独当一面。你要想放弃关东的地方,就放弃给这三个人。如果能得到这三个人的全力合作,就可以打败项羽了。”这就是著名的“下邑之谋”。

刘邦依计而行,立即派使者去游说黥布、彭越;同时又委托韩信北击燕、代、赵、齐等地,以便发展壮大汉军力量,迂回包围楚军。不久,一个共同打击项羽的军事联盟便形成了。这对扭转楚汉战争局势起了重大作用。

汉高祖二年五月,刘邦退至荥阳,招集余部;萧何也从关中补送来大批兵员和物资,汉军复振。汉高祖三年初,项羽率兵包围刘邦于荥阳,屡次侵夺汉军粮食和援军通道。汉军粮食日益匮乏,渐渐难撑危局。这时郦食其献计说:“从前商汤伐夏桀,封夏的后代于杞;武王伐殷纣,封殷人的后代于宋。而今秦人灭掉各国,消灭了六国的后代,使他们无立锥之地。大王如能恢复六国后代的王位,授给他们印玺,他们的君臣百姓一定都会感戴大王的恩德,仰慕大王的义行而归附大王。这样,你就可以面南称霸,楚也一定会来朝拜您了。”刘邦深以为是。在郦食其未动身之前,张良知道了此事,赶忙劝阻,并随手拿起一根筷子说:“往年商汤伐夏桀,之所以把桀的后人封在杞,是因为考虑到制桀于死命;现在大王你能制项羽于死命吗?武王伐纣,封纣的后人于宋,是因为考虑到一定能取得纣的首级;现在您一定能得到项羽的首级吗?武王进入殷都,命人表彰殷的贤人,把被囚禁的箕子释放出来,又命人整修比干的坟墓;现在您能去整修圣人的坟墓,表彰贤者的里门,并到智者的门前致敬吗?武王代纣以后,把纣封存在巨桥粮仓的粮食,储积在鹿台的钱财,都拿出来赐给贫穷的百姓,现在您能把您仓库里的粮食和钱财都拿出来施舍给穷人吗?伐殷的战事结束后,武王把战车改为普通车辆,把兵器都倒过来存入库里,以向天下人表示以后不再打仗,转而从文,现在您能做到吗?武王放牛到桃林塞北边,向天下人表示不再运输粮草了,您也能做到吗?”刘邦一听,连忙摇头,表示做不到,并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商汤和周武王时的历史条件大不相同。接着张良又简单地分析了一下六国所造成的危害。刘邦一听茅塞顿开,并大骂了郦食其一通,下令将刚刻好的印玺全部销毁掉,从而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战略失误。

六、抚韩灭楚,劝都关中

自汉高祖二年五月起,汉王被楚王围困于荥阳。韩信在北路却节节胜利,势如破竹。

汉高祖四年,楚军用伏弩射中刘邦胸膛。刘邦在阵中“伤胸扪足”,即伤了胸膛却去捂脚,大声嚷道:“敌兵射中我的脚趾。”刘邦的机警骗过了楚军,但胸部所伤,一时难以痊愈。此时韩信又尽取齐之地,遣使面陈汉王,请求自立为假齐王。刘邦闻之怒火中烧:“我被久困于此,你不但不来助我,却要我立你为王!”张良连忙踩了一下刘邦的脚,对刘邦说:“我们正处于危急之中,不如使其自守,以防节外生枝。”刘邦的确诡谲多变,立即感到前言有失,于是改口怒道:“男子汉大丈夫,要做王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立即派人拿印绶去齐地,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韩信的军队击楚。

这是个两全之计,一方面稳住了韩信,另一方面又为日后围击项羽做了准备。

稳定韩信后,韩信、彭越在外围袭击楚军。刘邦在张良的谋划下,又收服了项羽的大将英布,使楚军内患不断,时间一久,“汉兵盛粮多,楚兵疲粮绝。”项羽恐惧不安,终于在汉高祖四年八月与刘邦讲和,画鸿沟为界,鸿沟以西归汉,以东归楚。

和约已定,刘邦想率师西归。对刘邦争霸天下的事业来说,这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张良不愧为杰出的谋略家,他献计说:“现汉已收复天下一多半土地,诸侯也大都归附于汉;项羽之所以愿立和约,是因为楚兵已极疲弱,不如趁机灭楚。若放弃此机会,即所谓,‘养虎自遗患’。”刘邦恍然大悟,遂放弃了西归的念头,并约韩信、彭越合围楚军。韩信、彭越虽受封为王,却未确定边界,故不愿在此时帮助刘邦攻击项羽。张良深知其中奥妙,便向刘邦说明利害。汉王一心想摆脱自己的孤立处境,便把陈地从东至沿海的地盘划封齐王韩信;把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盘划归梁王彭越。不久,韩信、彭越果然率兵来援。此时项羽四面受击,率兵退到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被汉军重重包围。走投无路的西楚霸王项羽,也就在四面楚歌中战败,继而于乌江自刎。这场历时近五年的楚汉之争,终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汉高祖五年二月,刘邦正式称帝。但定都何地,却一度未决。刘邦想定都洛阳,不少大臣也主此议。而娄敬却劝刘邦建都关中,并陈述关中地势之险要。定都于何地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张良也同意娄敬的主张,对刘邦说:“洛阳虽有些天然的险要,但它的腹地太少,方围不过几百里;况容易四面受敌,不利于防守。关中则左有郩函,右有陇蜀,南有富饶农产,北有大草原。此乃金城千里,千府之国啊!还是娄敬的主张正确。”听了张良的分析,刘邦遂改变主意,定都关中。汉高祖五年八月,刘邦正式迁都于长安。

汉高祖六年正月,刘邦大举分封功臣,张良被封为留侯。总共受封的约二十来人。其余的人则没有受封,便在一起窃窃私语。刘邦回宫时见到他们三五成群在一起,问张良他们谈什么。张良吓唬他说:“他们正策划谋反!”刘邦大惊失色。张良解释道:“你起自平民,是这些人帮您打下了江山,而怕您不封他们,最后又怕被杀,因此聚在一起造反!”刘邦忙问该怎么办。张良反问:“您平时最憎恨的人是谁?”刘邦说:“那就是雍齿了。”张良说:“那么您赶紧先封雍齿。群臣见您连最憎恨的人都封了,他们也就放心了。”于是刘邦摆设酒席,欢宴群臣,当场封雍齿为什方侯,并催促卿相御史们赶快定功行封。这使众人皆大欢喜,从而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动乱。

七、功成身退,再划良策

张良辅佐刘邦入都关中后,群臣也按功受封,天下已大体安定。这时张良却托辞多病,在家关门不出,修身养性。但作为刘邦的智囊,张良依然对国家的大事时刻挂在心上。汉初因战火连绵,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为巩固新生的西汉王朝,张良劝刘邦安心治国,为经济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条件。而在汉初消灭异姓王的残酷斗争中,张良却极少参与。在汉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着“疏不间亲”的遗训。

汉高祖十年,刘邦想废掉吕后之子,即太子刘盈,改立爱妃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做太子。这引起了汉王朝一场新的政治危机。各大臣均出面劝说,张良却不予置问。吕后万分着急,便派吕泽去找张良:“你是皇上的谋臣,皇上对你言听计从,现在要更换太子,怎么能不管呢?”张良回答道:“从前,皇上听从了我的计谋而安定了天下。现在皇上要更换太子,这是亲骨肉之间的事,纵然有一百个大臣劝他,又有什么用呢?”吕泽无奈,只得再三威逼,张良便想出了“商山四皓”的办法。即把四个刘邦一向仰慕的却求之不得的隐士,作为太子刘盈的羽翼。吕泽向吕后报告了张良的主意。于是吕后依其计而行之,请来了四位隐士。刘邦见此情形,知刘盈羽翼已成,只好无奈地同意了吕后,答应不再更换太子,从而避免了汉王朝的一场政治危机。

汉高祖十一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亲自前去镇压,由刘盈代理朝政,并命张良辅之。张良却极少出来议事。此乃张良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功成名就之后,要急流勇退,及早抽身。在汉初,许多开国功臣相继被诛杀,独张良得以善终。他装着沉迷仙道,不食人间烟火,显得与世无争,谁也不把他看成是汉王朝的威胁。直至汉惠帝六年,张良才病逝,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名节无损的谋臣。

(朱廷柏)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史记》卷五五,《留侯世家》;《汉书》卷四○,《张良传》;《史记》卷八,《汉高祖本纪》。

陈平夫唱妇随成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