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膑双膝而修兵法,助田齐终成霸业

膑双膝而修兵法,助田齐终成霸业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膑双膝而修兵法,助田齐终成霸业——孙膑传孙膑是我国历史上继孙武以后最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之一。原名不详,因受膑刑,故世人称之为孙膑。变法成为富国强兵的唯一有效途径。庞涓是孙膑的同学,俩人一同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帮助魏徵国训练军队,先后出兵打败卫国和宋国,并打退了齐国的入侵,颇受魏徵惠王的信任。魏徵惠王听信谗言,对孙膑施以“膑刑”,在他脸上刺字,并挖出了两个膝盖骨,使孙膑成了终身残废。

膑双膝而修兵法,助田齐终成霸业

——孙膑传

孙膑是我国历史上继孙武以后最著名的军事家、谋略家之一。他是战国中期齐国人,出生在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之间,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大约与商鞅、孟轲同时代。原名不详,因受膑刑,故世人称之为孙膑。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孙武死后100多年而有孙膑。

一、变法大势

孙膑所生活的战国中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不寻常的时期,正经历着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巨大变革。奴隶制已全面崩溃,封建制蓬勃发展。各诸侯国纷纷变法革新,富国强兵。变革之风,风靡一时。

自春秋始,“周道凌迟,王纲解纽”,社会权势中心下移,以至“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社会秩序大破坏,天下陷于强凌弱、大并小的弱肉强食的混乱中。诸侯间以武力相征伐,“人欲独行相兼”,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突出特点。面对弱肉强食的社会现实,各国为了生存和发展,纷纷改弦更张,打破旧的传统政治结构,创造新的文化形态,积极寻求富国强兵之道。变法成为富国强兵的唯一有效途径。魏徵国是实行变法的先行者。公元前446年魏徵文侯即位,先后任用李泌悝、翟璜、吴起、乐羊、西门豹、卜子夏、段干木等一大批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进行一系列社会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推行“食有劳而禄有功”和“尽地力”、“善平籴”等政策,迅速促进了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之后,赵、楚、韩等国分别任用公仲连、吴起、申不害改革本国的政治、经济秩序,加强法制,选贤任能,先后实现了变法。公元前358年,齐威王以邹忌为相,接着又重用田忌、孙膑、田婴等人,革新政治,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明定赏罚,严惩了劣迹昭著的阿大夫,重奖治理有方的即墨大夫,实现了“齐国大治”。秦国商鞅的变法,是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一次变法。“行之十年,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燕、宋、郑等国这期间也实施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www.guayunfan.com)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充分运用“变法”这个法宝,摧垮了约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合时宜的奴隶制经济,建立起新型的封建地主经济。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牛耕技术的普及,耕地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迅速提高。李泌悝估计,魏徵国百亩田,平常年景即能收粟150石,如遇大丰年,可增至300石至600石。变法是催化剂,促进了社会制度的转化和经济的发展。早变早强,晚变晚强,不变灭亡。富国强兵是关系各国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魏徵国第一个实现变法,首先强大起来,夺占了秦国的西河地区(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之西),攻破了齐国的长城(今山东汶水一带),多次打败楚军,灭掉了中山国,并企图吞并韩、赵,取得长期独霸中原的地位。在魏徵国的严重威胁下,韩、赵竭力自救,齐、秦两大国积极与魏徵抗衡,楚国则相机北进,燕国也在北方崭露头角,从而在战国中期形成七雄争立的局面。

各国有为的国君,为富国强兵,争相礼贤下士,一些官僚贵族也招贤养士,出现了布衣卿相之局,礼贤下士之风。学术思想流派日益增多,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而且他们也确是“皆有所长,时有所用”。但各国统治者为了富国强兵这个政治目的,虽对各家“兼而礼之”,却特别依重于现实性和实用性强的兵家和法家。以仁义礼乐相标榜,提倡王化德治,面对春秋战国战乱危境,仍然坚持德礼精神的儒家各派,受到冷落。每个诸侯国都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势力,企图以武力战胜其他竞争者,使自己成为天下的主宰。战争成为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人们的战争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迫切要求战争的胜利,来获取现实的功利,那种“不鼓不成列”的迂腐做法已成为笑柄,兵家声誉大震。各诸侯国都先后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谋略家和著名的军事家,而孙膑尤为出类拔萃。

二、惨遭毒手

据传说,孙膑少年时代生活比较孤苦,放牛,种地,什么活儿都干过。但因是名门之后,受先祖“兵圣”孙武的影响,读过书,有文化,又聪明好学,毅力过人,因而有较广博的学识。孙膑少时,齐国姜尚未变法,国力不强,经常受魏徵、赵、韩等国的欺凌,一度处于“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孙膑的家乡曾多次遭受兵战之苦。公元前370年和前366年,赵国两次进攻齐国,都曾大战于阿、鄄一带。孙膑目睹到战争的胜负同国家的安危、人民的生活、个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加之当时姜尚武之风颇盛,他下决心习武学兵,准备将来投身戎马,为国立功。

当时有一位自号鬼谷子的人,隐居深山,精通兵法。战国中期著名的军事家尉缭和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都曾作过鬼谷子的学生。孙膑听说鬼谷子很有学问,便投在鬼谷子门下,向他学习兵法。鬼谷子把《孙子兵法》13篇传授给他。据说他如饥似渴,废寝忘食,日夜苦读。三天之后,他把全书背诵如流,回答先生提问时,还能提出自己许多深刻独到的见解。鬼谷子惊奇地赞叹说:“孙武子真是后继有人啊!”

庞涓是孙膑的同学,俩人一同师从鬼谷子学习兵法。但庞涓不同于孙膑,喜欢浮夸,且又自负,身在山中,心向仕途。那时,魏徵国国君惠王为扩大自己的力量,到处招揽人才,这给庞涓带来了飞黄腾达的机会。他辞别师友,拜谒魏徵惠王,不久便做了魏徵惠王的将军。庞涓帮助魏徵国训练军队,先后出兵打败卫国和宋国,并打退了齐国的入侵,颇受魏徵惠王的信任。然而,庞涓对齐国还是不放心,感到齐国是个难对付的顽强对手,更何况孙膑又是齐国人,一旦孙膑回到齐国,那齐国就如虎添翼了。庞涓自知“能不及孙膑”,便耍弄心计,派人去把孙膑请到魏徵国,控制他不能回齐国。

孙膑满怀抱负,以为魏徵国地处中原,又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并有庞涓这个好友推荐,可以大有作为,便高高兴兴地来到魏徵国。孙膑在魏徵国很受重用,因而又遭到庞涓的嫉妒,唯恐孙膑“贤于己”,便对自己的老同学下毒手,在魏徵惠王耳边进谗言,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借刀杀人。魏徵惠王听信谗言,对孙膑施以“膑刑”,在他脸上刺字,并挖出了两个膝盖骨,使孙膑成了终身残废。

当时,奴隶制的残余还大量存在,受过刑的人被看作是下贱的奴隶。统治阶级认为“刑人非人”,终身不许做官,走到路上没人理睬,有身份的人不得与他们接触、谈话。孙膑初出茅庐,遭此横祸,蒙受奇耻大辱,真是愤恨交加!但他毕竟是个意志非凡的人,不但没有屈服,反而身残志坚,更加发愤图强,钻研兵书,准备有朝一日逃离虎口,在战场上同庞涓较量一番。为骗过庞涓的耳目,孙膑佯狂自辱,哭笑无常,默默地等待时机。

有一天,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徵都大梁,孙膑听到这个消息后,便躲开庞涓属下对他的监视,暗地里去会见齐使。孙膑满腹的才学和韬略,使齐使认识到他是当今难得的奇才,于是设计,躲过了魏徵国的检查,用车悄悄地把他带到了齐国。从此,孙膑逃脱了厄运,获得了大展才能的机会。

三、齐国献策

孙膑回到齐国时,正赶上齐威王变法革新,以图富国强兵,争霸中原。当时齐国已经强大起来,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蒸蒸日上。齐使把孙膑带到齐国后,把他推荐给齐将田忌,很快得到田忌的赏识,待之以上宾之礼。

一开始,田忌想试试孙膑才能究竟如何,便向他提出了许多兵法问题。

田忌问:“权力、威势、计谋、诡诈,这几项是用兵最紧要的吗?”

孙膑说:“不是。行使权力,是为了调集部队,部署兵力。凭借威势,是为了使士卒英勇战斗。运用计谋,是为了使敌人无法防备。施展诡诈,是为了困惑敌人。这些都有助于取胜,但还不是用兵最紧要的事。”

田忌愤然不悦,说:“这四个方面,都是善战者常用的,而你却说不是用兵最紧要的,那什么是用兵最紧要的因素呢?”

孙膑说:“分析敌情,审查地形,必须考虑当前的形势和以后的发展,这是将帅所应遵循的原则。始终使自己处于攻势,避免处于守势,这才是用兵最紧要的。”

田忌问:“陈兵而不战,有什么办法吗?”

孙膑说:“有。凭险据守,增高壁垒,告诫士卒加强戒备,不要轻举妄动。”

田忌问:“敌人多而凶猛,必欲战而胜之,有办法吗?”

孙膑说:“有。增高壁垒,广设旗帜,严明法令,约束士卒。避敌之锐气而纵使其骄,引诱调动敌人而使疲惫。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同时必须做持久战的打算。”

田忌又问:“锥形阵的作用是什么?雁形阵的作用是什么?挑选勇猛善战的士卒的作用是什么?善射的弩兵的作用是什么?飘风车的作用是什么?一般士卒的作用是什么?”

孙膑一一应答。通过这次谈话,田忌十分赞赏孙膑的才智,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准备伺机向齐威王推荐。

当时齐国贵族中盛行用赛马来进行赌博的游戏。田忌很喜欢这种游戏,常和齐威王及王公贵族们赛马,但输多赢少。田忌不服又苦于没有取胜的办法。比赛的规则是,把马分为上、中、下三等,共赛三局。孙膑暗中察看双方的马匹,悄悄对田忌说:“你尽管下大赌注好了,我有办法使你得胜。”比赛开始了。孙膑对田忌说:“请用您的下等马与威王的上等马赛,第二场用您的上等马与威王的中等马赛,第三场用您的中等马与威王的下等马赛。这样您就稳操胜券了。”田忌依计而行,结果一负两胜,赢得威王一千两银子。

田忌在赛马中获胜,齐威王大为惊奇,向田忌询问取胜的奥妙,田忌乘机把孙膑推荐给威王。威王十分高兴,立即召见孙膑,探讨用兵之道。

作为军事家的孙膑,其高人一筹之处在于,他不是孤立地看用兵,而是将用兵与经济、政治结合起来。他初见威王时就指出:要想在战争中制服天下,“(非)素佚而致利也”。他告诫威王不能“素佚”,除了忙于应付战争事务外,也要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实行一系列改革,以增强国家的实力,保证用兵作战的顺利进行。

在经济上,孙膑提出改革的目标就是“富国”。当时的齐国是游说的文人学士荟萃之地,稷下学宫成为如何治国的百家争鸣的场所。齐威王渴姜望得到“强兵”之术,曾向各派学者征求改革的措施:有的学者教“以政教”,即实行仁政,对民教诲,这应该是儒家一派的主张;有的学者教“以散粮”,即把粮食散发给穷困的民众以示“兼爱”,这可能是墨家一派的主张;有的学者教“以静”,即不烦百姓,“无为而治”,这可能是道家一派的主张。而孙膑对于上述各派主张均表示异议,认为“皆非强兵之急也”。那么,什么是强兵之急呢?他的回答是“富国”。因为“富国”就可以有充分的财力、物力来供应战争的需要。他十分重视物资供应在战争中的作用,指出“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积弗如,勿与持久。”这里所谓“委”、“积”,都是指禾谷、柴草等军需物资的积累。委积充足,攻有威力,守能强固;反之,难以持久。孙膑对这个道理是很清楚的。他认为,作战结束将士要迅速归去,回乡从事生产;不能滥用民力,要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物质才会丰盛,国家才会富强。

孙膑的前辈孙武及法家李泌悝治国的措施,对孙膑影响颇深。孙武曾赞扬晋国的赵氏制田宽,赋税轻,设官少,希姜望国君放宽政策,减少干扰,让人民努力生产,从而使民众富裕,国家巩固。孙武还叙述过黄帝在攻伐东南西北“四帝”时,都曾“休民”、“艺谷”的历史经验。魏徵文侯时,李泌悝“作尽地力之教”,认为“治国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人十万石矣”,是个富国的好办法。此后商鞅在秦国进行变法,制定了许多富国的措施,他奖励耕织,还主张精简官吏,减轻赋税和徭役,以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的措施和经验都为孙膑所接受,成为他提出“富国”主张的蓝本。

在政治上,孙膑改革的目标是要“得其民之心”。所谓“得民心”、“合民心”,也就是要“人和”。他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孙膑强调要革除一切不合民心的官吏作风、经济政策、政治制度。当时各国的政治改革,都在健全法制,惩治贪官污吏。齐国在威王执政时期,曾对祸国殃民的阿大夫处以烹刑;在邹忌的主持下,又严修法律以监督奸吏。孙膑主张“敢去不善”,可以肯定他对当时整顿法纪和吏治的改革,必然抱着支持的态度。因为只有进行这样的改革才能“得民心”,达到“人和”的目的。

孙膑以兵法奇谲而著称,他在军事上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首先,他认为带兵作战,必须赏罚分明。赏,可以激励士兵斗志,使之舍生忘死;罚,可以压制邪气。赏罚都有益于战争取胜。他一再强调:军队必须“明赏”,反对“赏高罚下”的腐败作风。其次,他认为将官和士兵,必须经过审慎选拔,选取将官要有一定的标准。再次,他认为军队一定要有严格的法制,包括军队的组织、纪律、训练、财用、后勤、作战等制度都要严明,这样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最后,他还主张对将官和士兵,都要“明爵禄”。有功者就升迁,有过者就下降。这对提高官兵的积极性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当时各国都在军事制度上进行改革,如赵国的荀彧欣,强调“选练举贤”。商鞅变法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还制定详细的爵级,共十二等。这些改革措施,与孙膑在军事上的改革主张互为呼应,代表了当时的历史趋势。

孙膑为富国强兵而提出的种种主张,大部分都得到了实行,并收到了很大的成效。在孙膑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里,齐国的国势蒸蒸日上,在对外战争中屡获大胜。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齐威王即位,他是田齐的第五代国君,是一个雄心勃勃并很有作为的君主。他即位后,招纳贤才,整顿吏治,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国力迅速强盛起来,成为魏徵国霸主地位的最有力的竞争者。齐威王认识到,要想击败魏徵国,只有强盛的国力还不够,还必须有一批真正懂得军事,富有谋略,善于领兵打仗的人才。为此,他十分注意研究军事和兵法,更注意广收军事人才。

齐威王除了广泛采纳孙膑经济、政治、军事上的改革措施之外,还经常召见孙膑,在兵法运用上进行深入探讨,向孙膑提出一系列问题。

威王问:“两军实力相当,双方互相对峙,阵势都很坚固,谁也不敢先采取行动,该怎么办呢?”

孙膑回答:“可以先派精锐士卒,由勇猛的将官带领,去引诱敌人,但务求败,不得求胜,与此同时,暗设伏兵,以攻击敌人的侧翼,这样就可以大获全胜。”

威王问:“我强而敌弱,我众而敌寡,该怎样用兵?”

孙膑惊喜地起身向威王行再拜礼,说:“只有明智的君主,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军队多而强大,还问怎样用兵,这样做国家就能安定强盛了。在我众敌寡的情况下,应隐我之强,示敌以弱,诱敌来战,我便可聚而歼之了。”

威王问:“如果敌众而我寡,敌强而我弱,又该怎样用兵呢?”

孙膑说:“那就应当避敌之锐气,而隐蔽好我方部队,以便能够顺利撤退。这种战术叫做让威。撤退时,让持长兵器的部队在前,持短兵器的部队在后,配置机动的驽兵以便危急时救应,同时密切注视敌人的动态。采取这种让威的战术,保存我方实力,然后伺机再与敌较量,这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用兵所应注意的首要原则。”

威王问:“以一击十,有办法吗?”

孙膑说:“有。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威王问:“地势平坦,队伍整齐,与敌交锋却遭失败,是什么原因呢?”

孙膑说:“是因为军队没有精锐的前锋。”

威王还就“攻打落败的敌军怎么办”、“和势均力敌的敌军作战怎么办”等一共九个具体问题提问,孙膑一一回答,讲得头头是道。齐威王非常满意,对孙膑的才智大为赞赏:“好啊,你讲的用兵之道,真是奥妙无穷!”于是拜孙膑为军师,让他辅佐自己治国强兵,谋求霸业。孙膑也从此开始大显身手。

四、定胜庞涓

魏徵国依靠三晋联盟取得霸主地位以后,产生了并吞韩、赵,恢复晋国一统局面的野心,引起韩、赵的警惕和不安,于是三晋联盟破裂。周显王十三年,赵成侯和齐威王、宋桓公在平陆(今山东汶上县)相会,建立了联盟。这个联盟显然是为了对付魏徵国的。周显王十五年,赵国向卫国进攻,迫使卫国向赵屈服。卫国原是附属于魏徵国的,为了保护属国,魏徵惠王大举进攻赵国,派将军庞涓率兵8万包围了赵都邯郸(今河北邯郸西南),企图一举消灭赵国。魏徵军来势凶猛,赵国抵挡不住,便向齐国请求救援。

此时,齐威王正准备寻机削弱魏徵国,企图打败强敌,实现自己争霸中原的宿愿,但是魏徵国长期独霸中原,虎视四邻,秦、齐、楚等大国都受过它的欺凌。同魏徵交战非同小可,齐威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召集众大臣商议。齐相邹忌首先反对救赵,认为同魏徵国作战风险太大,不如专心致力于国内的治理。大臣段干朋则主张救赵,认为“不救则不义,则不利”,并建议先以一部兵力南攻魏徵国的襄陵(今河南睢县西),使魏徵军陷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等魏徵军已攻拔邯郸,赵国战败时,魏徵国力量也将被大大削弱,那时再大举进攻魏徵国。齐威王采纳了段干朋的主张。一方面答应出兵救赵,以坚定赵国抗魏徵决心;另一方面也积极开展外交活动,联合宋、卫两小国,并以部分兵力围攻襄陵。不久,楚国也派出部分兵力,乘魏徵军北击邯郸,后方空虚之际,向魏徵国的南部地区进攻。秦国也乘机东进,包围了魏徵国的西河重镇少梁(今陕西韩城西南)。魏徵国处于四面受敌的空前孤立地位。但是魏徵国灭赵的决心并不动摇,庞涓加紧对邯郸的围攻,企图在解决了赵国之后再掉转矛头对付齐、楚等国。赵国在齐、楚的支持下,抗敌的决心也很大,魏徵、赵两军在邯郸城下鏖战一年之久。

周显王十六年秋,邯郸已岌岌可危,魏徵军也已疲惫不堪。齐威王这时决定大举出兵,威王欲以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刑余之人不可为主帅。”于是威王便任命田忌为主将,而让孙膑做军师,坐在辎车中,为田忌出谋划策。齐发兵8万,击魏徵救赵。

大军出发后,田忌想引兵直奔邯郸,进攻魏徵的主力,与赵军里应外合,同魏徵军决一死战,从而达到救赵的目的。这是最直接最简便的办法,也符合一般的思维习惯,但孙膑不赞成。他说,要想解开乱丝或乱麻一类的纠结,不可用蛮力硬扯;要想止住正在厮打殴斗的人,不可插手进去帮打,而应该避实击虚,造成一种能够牵制对方、对其不利的形势,这样矛盾纠纷自然就解开了。现在魏徵、赵两国相攻,魏徵国精锐的部队一定都调发出来了。而让一般的守备部队留守国内,并且肯定也已疲乏了。如果我们率领大军直奔魏徵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占据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后方,魏徵军就必然被迫放弃邯郸,回师自救大梁。这样,我们就可一举两得,既解了邯郸之围,达到了救赵的目的;又能够乘魏徵军疲惫,将其消灭,实现削弱魏徵国的目标。这就是著名的“围魏徵救赵”的作战方针。

田忌很赞同孙膑的意见。为了实现“围魏徵救赵”的目的,孙膑又进一步建议佯攻平陵。平陵介于宋、卫两国之间,是魏徵国东部边境的一个军事重镇,人口比较多,兵力较强,很难攻取。齐军进攻平陵,必须途经魏徵国的军事要塞市丘,粮道很容易被截断。显然,进攻平陵弊多而利少。正因为如此,孙膑认为,可派少量兵力佯攻平陵,并在进攻中诈败,以此麻痹庞涓,给他造成齐军怯弱、指挥无能的印象,滋长他骄傲轻敌的思想,使他不致及时回师自救,进一步消耗其实力。田忌按照孙膑的谋划,特意派了齐城、高唐两个不了解作战意图的大夫,率领部分兵力分两路进攻平陵,结果兵败受挫,这招棋果然很灵,庞涓不但没有回师自救,反而加紧了对邯郸的围攻。

十月,庞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攻下了邯郸。孙膑建议田忌,派一部分轻车锐卒,直捣大梁,对魏徵国都城发起猛烈的攻击,同时把齐军主力悄悄集结于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隐蔽待机,准备伏击魏徵军。与此同时,齐、宋、卫三国联军仍然在围攻襄陵;楚国则乘魏徵国攻赵、后方空虚时,发兵进攻魏徵的南疆;秦国也发兵从西边攻魏徵,并夺取了魏徵的河西重镇少梁(今陕西韩城市南)。现在齐军主力又进攻大梁,大梁的得失直接关系到魏徵国的存亡,魏徵惠王严令庞涓回师自救。庞涓留下少数兵力留守邯郸。亲率主力,丢掉辎重,日夜兼程,回救大梁。当庞涓长途跋涉到达桂陵时,齐军早已等候多时了。由于魏徵军长期在外作战,兵力消耗较大,加上长途跋涉,士卒疲惫,而齐军却以逸待劳,士气高昂,因而魏徵军被打得大败。庞涓死里逃生,损失两万人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齐魏徵桂陵之战。

这次战役中,孙膑充分显示了出色的军事智谋和才干。孙膑所制定的围魏徵救赵的战略,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个著名的战例。桂陵之战后,魏徵国被迫将邯郸归还赵国。赵国得以收回失地。长期以来所向无敌的魏徵军,遭受严重挫败,独霸中原的局面动摇了。相反,齐国的威姜望日益提高。

但是,魏徵国毕竟是久霸中原的强国,余威犹在,元气并未大伤,稍加休整后,又恢复了生机。战国初期以后的经验表明,只要魏徵、赵、韩三晋联合起来,对外战争就能取得胜利,如果三晋自相攻伐,对外战争必败无疑。桂陵之战后,魏徵惠王吸取了教训,加紧与韩国联合,同时借归还邯郸之机,与赵国和好。此后,又积极对外用兵,企图维持其独霸中原的地位。桂陵之战的第二年,魏徵国联合韩国打败了围困襄陵的齐、宋、卫联军。齐威王也看到,一时无力完全打败魏徵国,更难以对付魏徵、韩联军,不得不与魏徵国讲和。周显王十九年(前350),魏徵国又向西边的秦国发动反攻,不但收复了河东河西的大片失地,还围攻秦国的定阳(今陕西省宜川县西北),使得秦孝公食不甘味,寝不安席,被迫与魏徵讲和。这场魏徵、齐、赵、秦之间的战争,前后长达5年之久,魏徵国虽然吃了不少亏,但终于维持了自己的强国地位。周显王二十五年(前344),魏徵惠王召集了逄泽(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之会,参加会盟的共有12个诸侯国,会后还一同去朝见周天子。此时,魏徵惠王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在长达5年的战争中,本来韩国迫于魏徵国的威势,一直是站在魏徵国一边的,但这次逄泽之会,韩国却没有参加。根本原因是韩国怕魏徵国继续强大起来,吞掉自己。韩国居然敢背叛,这当然是魏徵国所不能容忍的。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魏徵惠王派庞涓大举进攻韩国,企图一举亡韩,在梁、赫(均在今河南汝州市西南)等地连败韩军。在魏徵军的强大攻势下,韩军抵抗不住,于是向齐国紧急求援。

齐威王早就在等待时机,以再次进攻魏徵国。所以接到韩国告急后,他认为是天赐良机,决定发兵击魏徵救韩。但是在发兵时间问题上,威王一时还犹豫不决,便召集群臣进行讨论:是早出兵救韩还是晚出兵救韩?群臣们议论纷纷,意见颇不一致。田忌主张尽早救韩,他说:“如果不早救,韩国就将被魏徵国吞并了。到那时魏徵国更强,而韩国已不复存在了。魏徵国对齐国的威胁就更大。”以成侯邹忌为首的一派,深恐田忌、孙膑等再立战功,威胁到自己的国相地位,因而极力反对救韩。邹忌以齐国需要加强国内治理为借口,建议齐威王不要出兵攻魏徵。两种意见争执不下,孙膑则对两种意见都不同意,但是并没有参加争论,而是等齐威王问到他时,才侃侃而谈:“韩魏徵相攻,魏徵强韩弱,如果不发兵救韩,韩国被魏徵国吞并,这对齐国非常不利。但现在魏徵国刚刚向韩国发兵进攻,两国兵力士气正盛,我们如果现在出兵,等于代替韩国去承受魏徵军的攻击,不仅没有取胜的把握,万一两败俱伤,到头来还得听从韩国的摆布。现在只有先向韩国表示全力相助,坚定其抗战的决心,从而让韩、魏徵激烈拼杀,等韩军失败,魏徵军受到消耗,然后齐国出兵,拯救危亡的韩国,既能取得救韩的美名,又能重创魏徵军。”

齐威王非常赞同孙膑的主张,当即采纳。他亲自接待韩国的使者,向他表示,一定出兵相救,共同对魏徵作战。韩国因为得到齐威王的许诺,抗战的决心更加坚定,全力抗击魏徵国的进攻。韩、魏徵两军相持很久,由于魏徵强韩弱,韩国接连5次战败,便再次向齐国告急。孙膑看魏徵、韩双方都已疲惫,出兵的时机已到,便劝齐威王大举出兵。齐威王任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领齐军攻魏徵救韩。

周显王二十八年(前341),当魏徵国与韩军正激战而处于胶着状态时,田忌、孙膑又一次采取“直走大梁”的作战方针。魏徵惠王鉴于桂陵之战的教训,不敢让魏徵军在韩国恋战,急忙把攻韩的魏徵军全部撤回。这时齐军已经越过魏徵境,向魏徵腹地挺进。庞涓回师企图从后边追击齐军,孙膑经过全面分析后,向田忌献策说:“三晋的兵一向勇悍而轻视齐兵,齐兵被他们看作是怯战之卒。善于用兵的将领,就应该因势利导,将计就计。兵法上讲,一支军队如果急行百里去争利,其先头部队就会受挫;如果急行五十里去争利,就会有一半人马掉队;战斗力将大为减弱。现在魏徵军轻视我们,气势汹汹而来,急于求胜,我们可因势利导,纵其骄狂,佯装不敢交战。以后几天里,第一天造供10万人吃饭用的灶,第二天减为5万,第三天减为3万,以示齐军怯弱,使其冒险猛追,士兵更加疲惫。然后我们再选择有利战场,暗设伏兵以待,一定可以大获全胜。田忌很赞同孙膑的战术,依计而行。为了使魏徵军疲于奔命,拖垮魏徵军,在孙膑的策划下,齐军故意避而不与魏徵军接触。当齐军快要抵达大梁时,装作逃避魏徵兵追击,不敢进攻大梁,而从大梁城的北边向东北方向撤去,使魏徵军误以为齐军想逃跑回国。

庞涓在得知齐军攻大梁时,急忙率魏徵军星夜从韩国赶回。当他快到大梁时,齐军已掉头向东北退去。庞涓紧追不舍。追赶中,庞涓通过细心观察,发现齐军的灶在一天天减少,果然大喜,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怯弱,不堪一击,仅仅进入我魏徵国三天,士卒就逃亡了大半!”于是,他丢掉大队人马,只带领轻装精锐之师,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准确地计算着庞涓的行程,判定他将于日落以后进至马陵(今河南范雎县西南)。马陵地区山陵起伏,地势险要,树多林密,道路狭窄,是一个设伏歼敌的好战场。田忌、孙膑下令齐军停止撤退,全部埋伏在马陵附近,又精选1万多弓箭手埋伏在马陵道两侧。孙膑命人把路口的一棵大树剥下一块皮来,在露出的白色木质上书写八个大字:“庞涓死于此树之下!”然后对弓箭手发出命令:“天黑以后,只要看见火光,万箭齐发。”

果然如孙膑所料,庞涓在天黑之后追到马陵。这时他的部队已经人困马乏,极度疲劳,都想停下来歇歇脚。庞涓走到路口的大树下,隐约看到树干上有字,便命人点起火把来。庞涓就着火光看到八个大字,不禁大吃一惊,连说不好!一定中了孙膑的诡计!但为时已晚。齐军埋伏的弓箭手看见火把,万弩齐发,魏徵军乱作一团。齐军两旁埋伏的部队也漫山遍野,一齐杀出,擂鼓声,喊杀声惊天动地。庞涓忙令布阵,已经无济于事,疲惫不堪的魏徵军死伤无数。魏徵军败局已定,庞涓走投无路,便拔剑自杀了。他所率领的魏徵军全部被歼。齐军又乘胜追击,把魏徵军的后续部队也全部歼灭,还俘虏了魏徵军统帅太子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是战国中期齐、魏徵争夺中原霸权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魏徵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自魏徵文侯以来的霸主地位从此完全丧失了。魏徵惠王不得不向齐国屈膝,到齐国去朝见齐威王。与此同时,三晋之君都到齐国去朝见,淮泗间的小诸侯国也都顺从了齐国。战国初期以来的形势彻底改变了,齐国一跃成为中原的霸主。齐威王会诸侯,朝天子,俯视群雄。孙膑的军事谋略为齐国称霸起了重要作用。孙膑一生的抱负,在马陵之战中得到了最大实现,从此名扬天下。

五、全身隐退

在马陵之战中,虽然孙膑为齐国立下汗马功劳,但他在政治上却不甚得意。马陵之战前后,齐国上层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素来不和的齐相邹忌和大将田忌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邹忌都反对出兵,怕田忌、孙膑获胜后影响自己的地位。战争结束后,他继续暗中策划,伺机铲除异己。孙膑深知其中的险恶,加之曾在魏徵国遭受庞涓陷害,早就看穿了邹忌的用心。在马陵大捷后,孙膑向田忌建议:拥兵入朝,驱除邹忌。但是田忌这次没有采纳孙膑的建议。不久,田忌果然遭到邹忌的陷害,在齐国无法容身,被迫逃亡到楚国。孙膑也从此在政治舞台上消失了。原来,孙膑见田忌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便对自己的后事作了安排。马陵之战后,齐威王要给他加官晋爵,都被他以刑余身残为借口谢绝了。孙膑还请求免除军师的职务,从而摆脱了政治纠纷,没有因田忌遭陷害而受到牵连。从此,他过起隐居生活,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军事理论的研究上,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孙膑兵法》。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孙膑“名显天下,也传其兵法”;《汉书·艺文志》载,《齐孙子》89篇,《图》4卷。然而,自东汉末,这部完整的《孙膑兵法》失传了,以致后人围绕着孙武和孙膑,《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相互关系问题,产生过各种各样的怀疑和猜测。日本斋滕拙堂和武内义雄甚至认为,孙武、孙膑是一人。直到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同时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竹简,才结束了这场近千年的争论。

银雀山汉简整理出《孙膑兵法》30篇,11000余字。它虽然远远不是原书的全貌,但保存了孙膑的许多重要论述,在很多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孙子兵法》。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中,它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我国军事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杨秋雨)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史记》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史记》卷一四,《魏徵世家》。

苏秦头悬梁苦学传青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