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助项羽称霸天下,遭遗弃功败垂成

助项羽称霸天下,遭遗弃功败垂成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助项羽称霸天下,遭遗弃功败垂成——范雎增传秦末汉初之际,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位以老智星形象为人所熟知的谋士——范雎增。项梁、项羽等便立他为王,仍称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共主”。一些老将认为项羽剽悍残暴,不宜入关。项羽对这种部署十分不满。他向项羽建议乘机除掉宋义,二人一拍即合,商定了行动计划。声势所及,诸将恐惧,无人敢表示异议,一致推举项羽代理上将军。

助项羽称霸天下,遭遗弃功败垂成

——范雎增传

秦末汉初之际,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有一位以老智星形象为人所熟知的谋士——范雎增(前277—前204)。他因参与导演历史话剧鸿门宴而闻名于世。然而又正是这位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谋臣,其最终的结局却是怀着满腔忧愤,凄凄惶惶地仆倒于黄尘古道,犹如晨星夕照,稍纵即逝,在史书上写下了黯淡的一页。由他辅佐而得以称霸天下的项羽后因不用其谋,错过良机,最后演出了“霸王别姬”的悲惨一幕。民间俗语“霸王不听范雎增语,十万江山一脚蹬”,一语道破了范雎增对于项羽的重要性。作为谋臣中的悲剧人物,范雎增的经历不能不给后人留下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

一、老翁薛城初献策

秦扫灭六国,一统海内,却又因其暴政而导致天下大乱。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戍卒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揭竿起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一夫作难,豪杰并起,天下风从。各地反抗秦王朝暴政的星星之火迅速形成燎原之势。同年九月,原楚国旧贵族项梁偕其侄项羽诛杀会稽(今江苏苏州市)郡守,召集该郡八千子弟兵,响应陈胜,举起反秦旗帜,迅速占领了吴中各县。之后,项氏叔侄率八千精锐兵马渡江北上,一路上收编了陈婴、黥布等多路起义军,队伍迅速扩展为六七万人的一支劲旅,屯兵于薛(今山东滕州市南之薛城),并在此地接受了刘邦的归附。

这时,陈胜张楚政权派出的三路攻秦大军皆已失败,秦王朝的军队大举反扑,首倡起义的陈胜不幸被车夫杀害。各路义军失去了核心,群龙无首,形势十分危急。(www.guayunfan.com)秦二世二年(前208)六月,项梁、项羽获悉陈胜遇害的确切消息后,在薛城召集了一次由各路起义军领袖参加的会议,共谋反秦大计。由于项梁、项羽一军力量强大,又取得了对秦军作战的一系列胜利,因而项梁、项羽就成了各路义军众姜望所归的领袖。在义军受挫的关键时刻,一位七旬老翁范雎增飘然而至,前来献策。他是居鄛(今安徽巢县)人,一向家居,熟知文韬武略。作为故楚遗民,他常常痛惜楚国之败亡,久怀复国之心,此时不惜以衰老之躯,赶赴薛地,为项梁、项羽筹划。

范雎增见了项梁、项羽,对他们说:“陈胜失败理所当然,没有什么稀奇。秦国消灭六国,楚国最为无辜。自从怀王被骗入武关扣作人质,死而不能返故国,楚地人至今犹对他怀念不已。所以南公先生有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现在陈胜首先发难,不去找一位楚国王族后裔当王来号召天下,却立自己为王,所以气势不够深厚,不能长久。将军您起兵江东,楚地豪杰争相归附,是因为您家中几世都是楚国大将,最有资格复立楚国。”

范雎增提出再立楚王的建议虽掺有灰淡的复旧色彩,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有其积极意义。因为自西周以来,贵族等级制根深蒂固,它虽在战国和秦王朝时期遭到严重破坏,但在观念上仍然深藏于人心。找一个旧国君的后代立为王,不但可以利用其传统的影响力号召民众,而且能使分散的起义军有所依附,形成新的力量中心。号令统一,有利于反秦事业的发展。旧亡灵的衣袍往往具有超现实的强大威力,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一大特色。

项梁、项羽听了范雎增的一席分析,十分佩服他的见解,就采纳了他的建议,马上去寻访楚王后裔。结果从民间找到了一位名叫心的牧羊人,据说是楚怀王的孙子。项梁、项羽等便立他为王,仍称楚怀王,作为反秦势力的“共主”。这一举措对旧贵族果然有一定的凝聚力。楚怀王坐镇盱台(今江苏盱眙北),名义上是最高领袖,实际上项梁、项羽操纵了各路起义军的实权。薛城会议还决定,统一战略部署,全力反击秦军。这次会议增强了项氏叔侄在政治上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各路起义军的行动,大大提高了起义军的作战能力,使起义军开始从陈胜的失败中重新振作起来。范雎增在这次会议上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随军征战多立功

薛城会议后,反秦起义军声威复震,赵、燕、魏徵、韩、齐等各国旧贵族都在各自故国的土地上高树起反秦旗帜。项梁一军经过数日休整,士气极盛,数次与秦军交锋,屡破秦大将章邯,声势大震。可惜的是几次胜利使项梁不再把章邯放在眼里,他在亲自率军攻打定陶(今山东定陶县)时,由于骄兵轻敌,被章邯打了个措手不及,兵败身死。正分兵西线进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的项羽和刘邦闻讯,颇为震恐,急忙撤兵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缩短战线,取自保之势。但章邯并未乘机追歼楚军,而是移师北上,攻打赵国。几次争战,攻陷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赵王歇被迫退守孤城巨鹿(今河北平乡县),急向楚怀王求援。

秦二世二年(前208)末,楚怀王召集军事会议,商讨战略部署。项羽要求与刘邦共同入函谷关灭秦。一些老将认为项羽剽悍残暴,不宜入关。他们共同规劝怀王不可答应他。最后怀王决定分两路伐秦: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号卿子冠军,项羽为次将。范雎增因跟随项羽在南征北战中屡出奇计,立下大功,很受器重,被任命为末将,随宋义、项羽率楚军主力渡河救赵;一路由刘邦收编陈胜等被打散的部下,向西挺进,直攻秦都城咸阳所在地关中。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攻入关中,将来就由谁做关中王。

项羽对这种部署十分不满。宋义本是项梁麾下的谋士,为人诡谲怯懦。定陶战前,他曾劝谏项梁应重视秦军,不可骄傲轻敌,表现了一定的军事才干。项梁死后,楚怀王在齐国高陵君的推荐下召见宋义,和他讨论军事,对他颇为欣赏,同时也不甘心受制于项氏,因此借机擢升宋义为上将军,位在项羽之上,意在削夺项羽的兵权。项羽自是十分窝火,决定伺机翦除宋义,夺取兵权。大军进发到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非今河南安阳),逗留了46天,不再往前。项羽催促宋义赶快率兵渡黄河救赵,但宋义却想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那时,天正寒冷,又遇大雨,士兵又冷又饿,军心不稳。作为这支部队末将的范雎增心里清楚,宋义不顾国家安危,不恤士卒之苦,专心营私,非社稷之臣。而项羽颇有英雄气概,也有一定谋略,不应受制于宋义。他向项羽建议乘机除掉宋义,二人一拍即合,商定了行动计划。十一月军营朝会,项羽趁拜谒宋义的时机,在虎帐中将他杀掉,把人头拿来示众。声势所及,诸将恐惧,无人敢表示异议,一致推举项羽代理上将军。楚怀王接到报告,对项羽擅杀主将十分不满,但木已成舟,只好正式任命他为上将军,全权指挥对秦的作战。

项羽、范雎增掌握了这支精锐武装的统帅权,立即挥师北上,救援巨鹿。当时秦军众多,士气正盛,楚军中不少人有胆怯心理。范雎增向项羽建议,要想取胜,就要表现出必胜的信心。章邯一军是秦军主力,此战对双方的生死存亡都十分关键。项羽听了范雎增的分析,深以为是,于是在率军渡过漳河后命令士兵们把渡河的船凿沉,将饭锅砸碎,只带三天干粮,以示拼死挺进的决心。正如范雎增所料,大军一到巨鹿,士卒们个个以一当十,表现得非常勇敢。结果九战九捷,招降了章邯率领的数十万秦军主力,迅速扭转了整个战局。巨鹿之战是导致秦王朝最终灭亡的关键之战,项羽和他统帅的这支起义军立下了巨大功勋,而范雎增在激励士气上所起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

巨鹿大捷使项羽威信大增,各国归附,军队均由他统率。项羽平定了黄河以北,率领各国军队40万,鼓行而西,直奔函谷关。

这一时期,范雎增不顾年老体弱,紧紧跟随项羽南征北战,参与了一系列重大军事策略的制定,为诛灭暴秦立了大功,深得项羽敬重。项羽平时都不直呼其名,而是尊称他为“亚父”。

三、鸿门苦心付流水

由于秦军主力被项羽的军队吸引并消灭在黄河以北,刘邦向咸阳进军的道路就减少了很多阻力。在项羽和范雎增率军转战南北、所向披靡的同时,刘邦的军队也频传捷报。秦二世三年(前207)九月,刘邦军攻克武关、蓝田,大破秦军。次月,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刘邦便抢先占据了地势险固、富甲天下的八百里秦川。他接受谋士鲰生的建议,派兵把守住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市北),企图以武力阻止其他人入关,独占关中。

汉高祖元年(前206)十一月,项羽率军抵达函谷关,孰料关门紧闭,不准入内。项羽十分愤怒,一举攻陷函谷关,挥师进入关中,于十二月抵达戏水西岸。刘邦此时驻军霸上,他的部下左司马曹无伤被项羽的阵势吓破了胆,派人向项羽密告说:“沛公想在关中称王,任用子婴为宰相。金银财宝全被沛公占有了。”项羽闻言更是大怒,下令第二天早晨犒劳士兵,准备向刘邦发动攻击。

反秦的各个集团和派别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存在。在秦王朝未灭亡时,他们之间姜尚还能维持松散的联盟,矛盾基本上没有爆发。可是等到秦王朝灭亡后,各集团都想争夺最高统治权,新的较量就势所难免了。由于项羽和刘邦是当时两个最大的军事集团,因而斗争便首先在他们之间展开了。

在新态势、新对手面前,范雎增作为项羽的主要谋臣,及时觉察到刘邦的远大志向,判断出对项羽构成最大威胁的就是刘邦。他劝项羽道:“刘邦在山东(崤山以东)时,贪财好色,现在他进了函谷关,却一反常态,对财宝不再夺取,对美女也不再爱恋,看来他的志向不小。我曾经派人观看天象,在他营寨上空的云霞气流都呈龙虎形状,五彩分明,那是一种只有天子头上才有的气流。应赶快派兵攻击刘邦,把他打垮,可不要延误了时机!”

范雎增所论虽有迷信色彩,但还是颇有政治眼光的。如果此后项羽不再更改主意,恐怕这段历史就要重新改写。

这时,项羽拥兵40万,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只有10余万人,驻扎在霸上(今西北市东)。两地相距只有20公里。刘邦眼看就要面临灭顶之灾。就在此时,项羽的叔父项伯泄露了军事机密。他与韩国旧贵族张良有至深的交情。他知道张良正在刘邦营中,深怕两军一开战,张良有生命之忧,便连夜骑马奔驰到霸上,找到张良,要张良赶快随他离开这里。张良装出顾念情义的样子说:“我奉韩王命令送沛公入武关(今陕西省商县),现在沛公有急难,我私自逃离是不义的行为,我不能不把这件事告诉他。”张良于是入内,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刘邦。刘邦听了,吓得魂飞魄散,不知该如何办好。张良劝他去见项伯,申明不敢背叛项羽之意。刘邦按着张良的授意来见项伯,显得十分亲热,又是奉酒祝福,又是约为儿女婚姻,然后又装出一副恳切的面孔发誓说:“我自攻入武关之后,像毫毛那样细小的东西都不敢沾染,只知道把官吏和百姓都登记造册,把府库封存保管起来,专等项将军到来。我之所以派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出入和发生意外。我日夜盼姜望项将军早日到来,哪里敢反叛呀!希姜望您千万跟项将军解释,我刘邦决不敢忘恩负义!”项伯被刘邦伪装的诚心感动,他答应在项羽那里为他解释疏通。临走时他叮嘱说:“你明天早晨不可不早早地亲自来向将军认错道歉。”刘邦急忙答应。于是项伯又连夜回到军营,把刘邦的话转告给项羽,并趁机替刘邦说些好话。项羽此人在战场上有万夫不抵之勇,但是性躁心慈,经不住三句好话,便答应按项伯的意思办,在鸿门与刘邦会见。范雎增闻讯,觉得这倒是个好机会。擒贼先擒王,乘机将刘邦除掉,其军队失去首领,即可一举剿灭。他极力劝说项羽在会见时把刘邦杀掉,决不可留此心腹大患。项羽也觉得此计甚妙。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着张良、樊哙和百名骑士来到鸿门,拜见项羽。一见面,刘邦便做出十分恭顺的姿态,委屈地说:“我和将军您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根本没想到能够先一步进关。在这里得以重见将军,真是三生有幸。我一向对将军没二心,谁知现在有小人从中挑拨,使将军您和我有了隔阂!”项羽一听,疑虑稍释,顺口说:“这还不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是他说,我怎么会这样做?”当即命令在军帐中大摆宴席,招待刘邦等人。

宴席上,范雎增频频给项羽丢眼色,并举起身上佩戴的玉玦向项羽再三示意,要他当机立断,赶快借此动手,杀掉刘邦。谁知项羽听了刘邦一番好话,又念及多年征战情谊,于心不忍,竟下不了手,对范雎增的暗示默然不应。范雎增见状,心急火燎,赶忙到外面找到项羽从弟项庄,对他说:“大王为人心慈手软,你赶快进去敬酒祝福,祝福完后请求舞剑助兴,借机把刘邦砍杀在坐席上!否则,你们将来全要被他俘虏了!”

项庄领命,带剑入帐,为刘邦敬酒。敬酒之后,他说:“大王和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可以助兴的,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同意了。于是项庄拔剑而舞,边舞剑边向刘邦座前逼近,伺机刺杀刘邦。项伯看出了项庄意图,立即起来,拔剑与项庄对舞,护住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席上气氛骤然紧张起来。

在席上陪坐的张良一看大事不妙,急忙到军营门外找到樊哙,要他赶快入内护卫刘邦。樊哙带剑拥盾,闯入营帐,当着众人的面义正辞严地谴责项羽。项羽理屈词穷,无话可答,就让樊哙随张良同坐。刘邦战战兢兢,如坐针毡。过了一会儿,他灵机一动,借口上厕所,趁机招呼樊哙一块儿溜了出来。不一会儿,项羽派都尉陈平唤刘邦入席。刘邦魂魄欲散,在樊哙劝说下不辞而别,带着几个护卫由山间小径迅速逃回军中,只留下张良应付场面。张良估计刘邦骑马将要回到军中了,这才重新入内,到项羽面前委婉地道谢,说:“沛公不胜酒力,已经醉了,不能亲自向您辞行了。他特命我向您献上玉璧一双,向亚父献上玉斗一对。”项羽问:“沛公现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怪罪他,他已回军营去了。”

范雎增眼见计谋失败,又失姜望又恼恨,看看项羽无所反应,接过玉璧放在几案上,一腔怒火无处发泄,便把张良献上的玉斗摔在地上,拔出剑来把它砍得粉碎,恨恨地说:“唉,这小子,不能和他共谋大事!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将来都要当他的俘虏了!”这话明着骂的是项庄,实指项羽。项羽闻言,十分羞怒,强忍着未发作,但从此开始渐渐疏远范雎增。二人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鸿门宴上项羽杀刘邦本来易如反掌,然而恰恰在这关键时刻,项羽却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放虎归山,留下后患。范雎增空有良谋,却也只能无可奈何,一番苦心尽付流水,令人扼腕叹息。

四、协助项羽搞分封

鸿门宴后数日,项羽引兵进入咸阳,下令屠城,杀降王子婴,挖秦始皇冢,烧毁秦宫殿楼阁。凝聚着无数劳动人民血汗、闪烁着我国古代能工巧匠无穷智慧的阿房宫在浓烟烈火中化为灰烬。三月不灭的大火充分发泄了项羽对秦王朝的仇恨和报复心理。这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火灾,暴露了项羽集团的残暴性和破坏性,反映了项羽在政治上的短视,使他很快失去了民心。对于项羽的屠城,范雎增虽极力谏阻,但项羽图一时痛快,我行我素不肯听从,结果造成巨大的破坏,铸成大错。当初刘邦入关时约法三章,深得民心,秦百姓争相牵牛羊,担酒菜,前来劳军。现在刘项二人的举措截然相反,势必产生截然不同的后果。

项羽把咸阳毁坏得破烂不堪后决定率军东返。这时有一高人韩生(一说蔡生)前来献策。他说:“关中地区拥有险要的山川形势,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土地肥沃,在此建都,可以称霸天下。”范雎增极力赞成这个建议,他劝项羽不可留恋江东故里,应在此建立基业。可惜这个颇具眼光的建议未被项羽采纳。项羽怀恋故土,一心贪求表面的荣耀,回答说:“富贵不归故乡,好像穿着锦绣漂亮的衣裳在黑夜里走路,怎么能显示荣耀呢?”韩生看到这是一个没有大志的人物,说:“人们都说楚国人肤浅暴躁,沐猴而冠(沐猴,也称猕猴,容易饲养驯服,可穿衣戴帽。但它毕竟还是猴,不能跟人相比),果然不错。”项羽闻言,暴跳如雷,立即要烹杀韩生。范雎增见状,急忙劝阻,但项羽不听,将韩生烹杀。这使项羽更加失去了士人的支持。

关中地势险峻,且是全国政治、经济重心,放弃关中是一个极大失策,表现了项羽政治上的短视。他不仅把正确的建议拒之门外,而且还把真心诚意的谏议者残酷杀害,更表明他只是一个缺少战略头脑的武夫。

项羽一入关中,立即派人向怀王报功请封。怀王却回答说,依照先前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怀王不计军事实绩,仍欲如约行封,偏见之心显而易见。他本是一块为反秦斗争需要而立起来的招牌,现在他既不愿充当项羽意志的工具,那他的地位和生命也就危险了。项羽大发雷霆说;“怀王是我们项家立的,没有什么功劳,还敢如此胡乱说话!”汉高祖元年(前206)正月,项羽毁约背盟,佯尊怀王为“义帝”,并以“古代称帝的人,都拥有土地千里,住在河川上游”为名,下令迁义帝于江南郴城(今湖南郴县)。不久又命人暗杀怀王于江中。范雎增虽极力抗争,不让项羽一意孤行,但项羽早就对怀王不满,又觉得怀王这块绊脚石是范雎增搬出来的,更是执意不听,我行我素。

留怀王不足成大害,挟义帝以令诸侯,为己所用,更是有诸多好处。可惜项羽意气用事,大失群臣之心,更为日后政敌的反叛留下话柄。项羽和范雎增自鸿门宴后,在许多重大问题决策上一再出现分歧,二人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虽然姜尚未完全决裂,但已潜伏了极大的危机。

汉高祖元年二月,项羽仿效旧制,大行分封。他自称西楚霸王,建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另封二十人为王、侯。其中七个侯王是已灭亡的战国六诸侯的子孙,余者也多系旧时将佐或权贵,还有项羽的亲信故交。至于刘邦,项羽和范雎增都对他颇为疑惧,不愿把有沃野千里和四塞之固的关中白白送给他,可是又不愿承担毁约的恶名。于是范雎增向项羽出主意说:“巴蜀(今四川省)道路艰险,从前是秦朝放逐罪犯的地方,我们可以借巴蜀也是关中土地的理由,把刘邦封在那里。刘邦也不能说什么。然后把关中分为三国,任命秦国降将为国君,把刘邦牢牢堵死在巴蜀的荒凉之地。”这话颇合项羽心意。他采纳了范雎增建议,封刘邦为汉王,辖管今天四川省大部和陕西省南部的一些地方。另封章邯为雍王,辖秦故都咸阳以西土地;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直到黄河的土地;封董翳为翟王,辖地包括上郡(今陕西绥德县)。

用裂地分封的办法作为对那些立下功劳的将领们的酬劳有其客观原因。在人们普遍怀旧的气氛里,项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六国旧贵族的代表。他把春秋战国时期列国分立的政治形式理想化,把分封看成建立和平安定秩序的灵丹妙药。殊不知却从此播下了日后各国纷争的种子。四年后,当项羽自刎于乌江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的愿姜望实在是一枕黄粱。

在分封问题上范雎增负有多大责任?应当看到,范雎增所献的分封办法是不乏聪明之处的。当然,他没有意识到大分封的危害而没有反对分封,终究是他一生谋算中的一次失误。但这是与主人公所处的历史时代有关的,是时代的局限,我们不能太苛求于前人。

五、忠心献策遭遗弃

汉高祖元年(前206)四月,诸侯各回封地。汉王刘邦接受萧何劝谏,暂时忍下一腔怒气,西入巴蜀汉中。项羽也率大军东归彭城。但是刚刚过了一个月,新的战鼓便又擂响了。

首先是手握重兵的齐贵族田荣起兵,占领了三齐。项羽率大军北上平叛。八月,远在西方的刘邦又乘虚而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回师关中,一举击溃章邯、司马欣、董翳。然后,又乘胜占领陇西、北地、上郡等地,把关、陇、巴、蜀、汉中的广大土地联成一片,取得同项羽抗衡的资本。三个月后,又出武关,挥师东进,沿途降魏徵王豹,虏殷王印,为义帝发丧,俨然以堂堂仁义之师讨伐项羽。楚汉之争正式拉开帷幕。

项羽闻知刘邦作乱,怒火中烧,但烽火四起,应顾不暇,他需要选择一个主攻目标,是西攻刘邦,还是北击叛齐?范雎增认为田荣不足为患,最大的威胁来自刘邦。他劝项羽先攻打刘邦。这是很有远见的。但刘邦耍了个花招,他派张良致书项羽说:“汉王只是为了得到应有的关中,决不敢向东发展。”同时假意送上齐国串联反楚的书信,指出:“齐国想要联合赵国攻灭楚国。”以此来转移项羽的注意力。

项羽果然中计,他没有把范雎增劝他注意大敌刘邦的话放在心上,而是集中兵力,北击田荣,再一次错过了打击刘邦的有利时机。

在这一时期,由于项羽不善用人,弄得自己众叛亲离。在他的队伍中,本来容纳着许多卓越人才,如韩信、陈平,均为中国古代屈指可数的奇才,可惜二人数次献策,不得重用,只好先后逃离楚军,投奔刘邦,成为项羽的劲敌,在楚汉战争中起了重大作用。在这些问题上,范雎增虽多有劝谏,但项羽已开始疏远他,对他的建议不冷不热,不置可否,更谈不上听从。刘邦乘机顺利地出函谷,定河南,联韩魏徵,并乘势东下,一气攻下了项羽的巢穴彭城。

项羽闻讯,如五雷轰顶。他这才大梦初醒,立即亲率精兵三万反击刘邦,一战将其击垮。刘邦西退,项羽率大军紧追不舍。双方在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展开拉锯战,在这里对峙近一年。在此期间,原来已投靠刘邦的诸侯见汉军屡败,又纷纷叛汉投楚。项羽又截断了汉军的粮道,一时间形势对刘邦很不利。

汉高祖三年(前204)四月,因汉军久被围困,粮草匮乏,军心动摇,刘邦惶恐,提出以荥阳为界,以东归楚,以西为汉,双方休战。

项羽想接受刘邦的建议,范雎增极力反对。他进谏说:“现在打败刘邦非常容易。如果您放过刘邦,不消灭他,那就是放虎归山,以后您后悔也来不及了!”

范雎增的建议自然是非常正确的。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假使项羽能抓住机会加其余勇,加紧围攻,可姜望夺取荥阳,把刘邦打垮。

在这危急时刻,原来曾是项羽部下的陈平为刘邦献上反间计。他了解项羽与范雎增之间的关系,认为可以从项羽身边除掉范雎增。他说:“我观察项羽为人,恭敬有礼,爱惜人才,那些廉洁好礼之士多投他而去。但他又太吝惜爵禄封赏,即使有功也轻易不给,众多嗜利之徒就难为项羽所用,所以项羽手下最忠心、最耿直、从不阿谀的亲信重臣,不过亚父范雎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几个人而已。大王您如果能抛出数万斤黄金,就可以挑拨离间他们君臣之间的感情,使他们上下猜忌。项羽这个人,天性多疑,容易相信谗言,他的心一被谣言所迷惑,必然疏远自己的部下。时机一到,项羽没了这帮谋划之臣,我们汉军乘那时候发动攻击,就一定能打败他。”刘邦听了大喜,依计而行,交给陈平四万斤黄金,任凭他随意使用,不问他用到什么地方。

陈平用重金雇用间谍,潜入项羽营中,发动谣言攻势,传播消息说:“以钟离昧为首的一批高级将领,建立的功劳太多了,却一直不能封王,心中十分不满,听说要跟刘邦合作,推翻我们项王,瓜分项王的土地。”这话传到项羽耳朵里,他果然半信半疑起来。他虽没有杀掉钟离昧等人,却对他们不再像往常那么信任。项羽还派了使节到汉营中暗察虚实。

项羽的使节来到荥阳时,陈平先叫人抬进上等的佳肴美酒,以招待贵宾的礼节给以盛情款待。问了几句话后,却佯装吃惊,懊丧地说:“我原以为是亚父派来的使者,谁知却是项王的人!”马上吩咐手下把酒席撤下去,更换上一桌粗茶淡饭,把使者草草给打发了。

此计本来平平,但因项羽实在昏庸,竟然产生了奇效。当使者回到军中,一五一十报告给项羽后,项羽果然对范雎增产生了怀疑。等到范雎增再催促对荥阳发动急攻的时候,项羽深恐其中有什么圈套,偏偏不肯急攻,跟范雎增对着干。

范雎增终于发现项羽对他产生了疑心,一腔热血全凉了。他也不想一洗不白之冤,一被疑忌,立即恼羞成怒。他找到项羽,愤怒地说:“天下大事,成败已定,请大王您好自为之吧!我身心交瘁,已无力为您再做什么了。我请求讨还这把老骨头,退归乡里!”项羽巴不得早日排除这位整天唱反调的老头,于是并不挽留,爽快地答允了他的辞官请求。

就这样范雎增离项羽而去。他怀着满腔忧愤,从前线返回彭城。一路上郁闷成疾,背上疽疮复发,抑郁地死在途中。

项羽与范雎增是同命运的。随着唯一谋臣的离去,战局越发不可收拾,一步步走向穷途末路。而刘邦以谋取胜,越来越占上风。最后,项羽终被刘邦所败。汉高祖五年(前202)十二月,项羽被困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留下一曲霸王别姬的千古哀歌。最后他虽溃围而出,却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对于项羽的乌江自刎,历史上曾有很多人表示惋惜。唐诗人杜牧《题乌江亭》诗中写道:“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不死,究竟有没有卷土重来挽回局势的可能?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得好:“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这种论断是颇有说服力的。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在一次酒宴上总结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时曾说:“萧何、韩信、张良,都是人中之杰,我能信用他们,这是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连一个忠心耿耿的范雎增都不信用,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项羽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刘邦的总结虽不全面,但无疑是正确的。这也从侧面反映了项羽成败与范雎增的密切关系。

当然,就范雎增本身而言,也有不少缺陷。他虽能洞察形势,颇有见识,但自恃忠直,以老辈自居,忽略了项羽的心理特质和地位的变化,指责多于说理分析,甚至语无避讳,犯主逆鳞,引起项羽对他的不满,最终导致了二人关系的破裂。而他又不能选择明主,三择其主而仕。这不能不说是他自身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范雎增空有一腔忠心,满腹文韬武略,却最终事败身死,成为项羽政权的殉葬品。后人每读史至此,总会再三嗟叹,惋惜不已。

(蒋海升)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史记》卷十,《项羽本纪》;《汉书》卷三一,《项籍传》。

萧何月下追韩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