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素负经世之才,助明定国安邦

素负经世之才,助明定国安邦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素负经世之才,助明定国安邦——刘基传在明朝的开国功臣当中,有所谓“明初四先生”之称,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基和宋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刘基称之为自己的张子房(张良)。半夜时,刘濠放火烧了房子,使者所携带的名单也随之被大火烧掉。刘基虽然是方国珍的同乡,但却力主拒降,认为方国珍投降是假,日后仍旧会危害地方。另外,刘基认为,对方国珍这样造反的人不严加剿除,不足以警戒其余。

素负经世之才,助明定国安邦

——刘基传

明朝的开国功臣当中,有所谓“明初四先生”之称,其中最著名的是刘基和宋濂。宋濂以文章博知著称于世,刘基则以谋略出众为历代所传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将刘基称之为自己的张子房(张良)。仅此一点即可看出,刘基在朱元璋众谋士中的地位是何等之高。

一、初试锋芒

刘基(1311—1375)是浙江青田人,字伯温。刘基家是当地姜望族,他的曾祖父名刘濠,在宋朝末年任翰林掌书。宋朝被元灭亡后,青田人林融起兵反元,浙江的许多士大夫参与其事。这场起义被元军镇压下去以后,元廷遣官穷查余党,当地许多士大夫受到株连。元朝使者带着要株连的名单,准备下一步大肆诛杀。这个使者在刘濠家借宿,刘濠对使者盛宴款待,令其喝得酩酊大醉。半夜时,刘濠放火烧了房子,使者所携带的名单也随之被大火烧掉。于是,名单上被株连的人都因此而幸免于难。

刘基自幼聪明过人,他的塾师曾对他父亲说:“你祖上积德深厚,所以神灵让你家生了这么个聪明孩子。这个孩子日后的前程不可限量,一定会为你家光耀门庭。”刘基的父亲自然十分高兴,更加留意对刘基的培养,总是聘请最有学识的人充任刘基的塾师。(www.guayunfan.com)元末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授官高安县丞。他为官清正廉洁,颇有政声,不久即被提升为江浙儒学副提举。因一个御史失职,刘基上疏弹劫。由于这个御史的同党暗中阻挠,刘基的奏疏如石沉大海,未产生任何反响。刘基极为气愤,便又上一疏,对那个御史再次进行弹劾,但仍和上次一样,未产生任何作用。不仅如此,这个御史的同党还对刘基进行威胁利诱。这件事对刘基的刺激很大,使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他本来打算尽心为元朝效力,但此事对他无异于当头一棒,使他感到事不可为,没必要再为腐朽的元王朝卖命。于是,他毅然辞去元朝的官职,回到青田老家。他利用家居的这段闲暇,博览群书,不仅精读儒家经典,而且对天文术数之学无不精通。元末天下动荡,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元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基一面在家读书,一面时刻关心着天下大事,与友人谈话时,总是侃侃而论,见解精辟,令人倾倒。西蜀大名士赵天泽在说起江左人才时,首推刘基,认为刘基是一个可以和诸葛亮并列的人物。

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浙东人方国珍趁天下大乱,亦起兵反元,在濒海各州县大加劫掠。元军对方国珍屡加征讨,但官军总是失败的时候多,而方国珍的势力却越来越大。元朝官府鉴于刘基的声姜望,遂征聘刘基为浙东行省都事,要他协助剿除方国珍。刘基建议,加固庆元等城池,然后派出精锐伺机攻杀。浙东行省按照刘基的建议重新部署,使方国珍很快陷于被动,屡次被官军打败,损失惨重。迫不得已,方国珍遂上书请降。那些当政的官员大都暗中接受了方国珍的贿赂,所以都主张接受方国珍的投降。刘基虽然是方国珍的同乡,但却力主拒降,认为方国珍投降是假,日后仍旧会危害地方。另外,刘基认为,对方国珍这样造反的人不严加剿除,不足以警戒其余。如这时不趁机彻底剿除,他就会做大,日后为害更烈。刘基一再力请,惹得当局大怒,认为刘基越权言事,擅作威福,竟将刘基羁押于绍兴。当时,方国珍得知刘基反对受降后,也曾派人以重金向刘基行贿,被刘基严辞拒绝。方国珍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使元廷接受了他的投降,并被元廷授以官职,仍驻浙东。他名义上虽投降了元廷,但实际上仍拥兵自雄,并不服从元廷调遣。后来果不出刘基所料,方国珍不久又叛去。

在方国珍投降不久,其他小股农民起义不断出现。为镇压这些农民起义,元官军疲于奔命,收效甚微。这些农民起义军自然有一些剽掠行为,刘基对此十分痛恨。因此,他一直主张对这些农民起义要严加剿除。在屡剿无效的情况下,浙东行省便又重新起用刘基,与另一个官员协力防守处州。在刘基的精心谋划下,处州的防务大为加强,起义军数次进玫都被击退。为此,经略使向元廷报刘基守城功高,请予升赏。但因刘基曾反对招降方国珍一事,当局并未按功行赏,而只是授给刘基一个总管府判的小官,且不能参与兵事。刘基感到这是对自己的污辱,遂辞官还籍。他在这段家居期间,写成了《郁离子》一书,在书中表达了他的豪迈志向。这表明,他并不安于这种家居生活,而是在等待时机,以求一展宏图。

二、助太祖决策,智灭陈友谅

刘基生活的元末明初是个急剧动荡的时代,天下纷纷扰扰,战乱不止。元朝末年,由于统治集团日益腐朽,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各地人民的起义斗争此起彼伏。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等人以“重开大宋之天”相号召,在河南发动了大规模起义,在亳州(今安徽亳县)拥立韩林儿为小明王,建立政权,国号“宋”,年号“龙凤”。接着兵分三路大举北伐,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后,便以汴梁为国都号令各地。刘福通起义后,各地的白莲教徒纷纷起兵响应。明太祖朱元璋原是个游方僧,他看到天下大乱,便丢弃了僧人的衣钵,投身到郭子兴的起义军中。郭子兴看他才略出众,就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这就是以贤惠著名的马皇后。至正十五年(1355),郭子兴病死,朱元璋就成了这支队伍的统帅。他率军渡过长江,并于第二年攻占集庆(今南京),改名应天府,作为自己的根据地。朱元璋仍用龙凤年号,自称吴国公。朱元璋的力量一天天壮大起来,成了逐鹿中原的一支劲旅。

这时,除了北边的元政权以外,对朱元璋威胁最大的是陈友谅和张士诚。

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部下。徐寿辉是长江中上游的红巾军首领,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后来,陈友谅把徐寿辉杀掉,自称皇帝,国号“汉”,年号“大义”。他拥众数十万,与朱元璋展开激烈的争战。

张士诚以平江(今苏州)为都城,自称诚王,国号“周”,年号“天佑”。他不属红巾军系统,对元政权时降时叛。另外,浙东还有一个方国珍割据政权,也有相当势力。在四川,明玉珍还建立了一个大夏政权,年号“天统”,定都重庆。这些割据势力你争我夺,都想取元政权而代之。朱元璋被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两大集团中间,时刻面临着来自两边的攻击。陈友谅和张士诚还不断暗中联系,企图联合灭掉朱元璋。

朱元璋一边招兵买马,兴屯田,巩固根据地,一边广加搜罗人才。他听说刘基和宋濂的大名,就派人带着丰厚的礼品去聘请。第一次聘请刘基时,刘基坚辞不出。朱元璋得知总制官孙炎是刘基的朋友,便命孙炎致书刘基,诚意相邀,力请出山。刘基这才来到应天,为朱元璋出谋划策,成为朱元璋夺天下、安天下的第一谋士。

刘基见到朱元璋,马上“陈时务十八策”,亦即18条建议。朱元璋看了后十分高兴,感到刘基的确是个难得之才。于是,朱元璋特命修建“礼贤馆”,专门用作刘基的住处,优礼有加。刘基有什么想法和建议,随时可报告朱元璋。由于朱元璋也属于红巾军系统,所以一直尊奉韩林儿。元旦时,朱元璋为韩林儿设御座,上挂韩林儿的画像,上下人等都向韩林儿行跪拜礼,只有刘基不肯下拜。他还对朱元璋说:“他只不过是个放羊的孩子,尊奉他有什么用呢!”刘基认为当今天下大乱,元朝不可复兴,应趁机成大事,以顺天命,不必再尊奉这么一个小孩子。这对朱元璋是个极大的启发。朱元璋小时候没上过学,后来只是在马背上学了点文化,只是看到天下大乱,自己便也投身到起义军中,起初并没有要当皇帝的念头。经刘基这么一开导,朱元璋大为醒悟,初步树立了要夺天下当皇帝的信心。后来,朱元璋以接韩林儿来应天为名,将他沉杀于江中。

当时,陈友谅兵力最强,控制的地盘最广,野心也最大。他听身边的谋士说,应天府有钟山王气,风水好,占领了应天就可以成就王业。于是,陈友谅和张士诚相约,联合进攻朱元璋。不久,陈友谅就率领一百余艘大战舰,数百艘小战船,浩浩荡荡向应天杀来。面对强敌,朱元璋部下的文臣武将都吓破了胆,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弃城外逃,七嘴八舌,乱作一团。胆子小的官员甚至在背地里收拾细软,准备私下逃跑。当朱元璋与部下商议应对之策时,独刘基两眼圆睁,闭口不言。朱元璋看刘基的表情与众不同,就把他引入密室。刘基激动地说:“先杀掉那些主降和打算逃跑的人,才能击破强敌。”朱元璋问破敌之计,刘分析道:“张士诚龌龊无大志,只想保住他那块地盘,不会有什么作为,可以暂时不必管他。主要的危险来自陈友谅,他兵马多,又有许多大军舰,且居我上游,野心勃勃。而对这种形势,军事上应争取主动,针对主要敌人,集中力量先除掉陈友谅。上游无事,张士诚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再北取中原,可成王业。”朱元璋听了后十分赞赏,于是下决心首先消灭陈友谅。

刘基进一步分析道,陈友谅虽然人马众多,但恃骄而来。“天道后举者胜”,我军以逸待劳,何愁不能破敌!他建议朱元璋以至诚待下,开府库,以固将士之心,然后齐心协力,伺机破敌。听了刘基的一番话,更加坚定了朱元璋必胜的信心,对刘基的建议,都一一照办。城中原来惶恐的气氛顿时全消,上下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刘基得知,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与陈友谅是老朋友,康茂才的老管家也侍候过陈友谅。刘基遂授意康茂才,让他的老管家偷跑到陈友谅军中,带去康茂才的亲笔降书,并告诉陈友谅一些假情报,愿与陈友谅里应外合,劝陈友谅兵分三路直取应天。陈友谅见书大喜,按约定的路线向应天杀来。

朱元璋在刘基的谋划下,命胡大海攻取广信(今江西上饶),直捣陈友谅的后路,另一面按陈友谅的进军路线埋设伏兵,只等陈友谅来自投罗网。当陈友谅进入埋伏圈后,山上红旗招展,四周伏兵呐喊着奋勇出击,陆上、水上一齐打,很快将陈友谅这支精锐部队击溃,杀死、淹死不计其数,俘虏两万余人。陈友谅的水军因退潮搁浅,船只都动弹不得,结果全部被俘。朱元璋乘胜收复了太平,并进而攻占了原属于陈友谅的安庆、信州、袁州等地。

张士诚得知陈友谅被朱元璋打败,就根本没敢出兵。这也正应验了刘基的预料。朱元璋为这次大胜十分高兴,认为刘基是第一功臣,拿出缴获来的大批金银珠宝赏赉刘基。但刘基并不居功自傲,而是把胜利归之于朱元璋指挥有方,自己对这些金银珠宝坚辞不受,而要朱元璋将这些东西赏给在前线作战的将士。这一来,朱元璋对刘基愈加器重。

陈友谅自恃兵马比朱元璋多,自然对这次失败不服气,不久便又率大军重新夺回了安庆,并继续向应天方向进攻。朱元璋决定溯江西伐,在战船上树起大旗,上面写着“吊民伐罪,纳顺招降”八个大字。陈友谅部下有员骁将,名叫赵普胜,人称“双刀赵”,经常攻陷朱元璋西边的军事重镇,是支劲敌。刘基探明,双刀赵原是徐寿辉的部下。在徐寿辉被陈友谅杀掉后,徐寿辉原来的部将有不少人投降了朱元璋。陈友谅疑心重,为人忌能护短。刘基便抓住他的弱点,使用反间计,陈友谅果然将赵普胜杀掉。赵普胜手下的将领心怀怨恨,也就不再肯出力死战。趁陈友谅将帅不和,士气低落,朱元璋督军大举进攻,一鼓作气攻占了安庆和江州等地。陈友谅仓皇逃回武昌,手下大将傅友德和丁普郎都率领部下投降了朱元璋。这一战基本上扭转了双方的力量对比,使朱元璋可以与陈友谅一决雌雄了。

这时,镇守龙兴的陈友谅的守将胡美见朱元璋屡胜,便派自己的儿子向朱元璋通款,表示愿归附,但要求他手下的部众不要被解散。朱元璋面露难色,觉得不解散部众便不算归附。刘基看出了朱元璋的为难之意,在后边踢了踢朱元璋的座椅。朱元璋会意,马上答应了胡美的请求。于是,胡美正式归附了朱元璋,江西一带不战而附,大大地壮大了朱元璋的势力。事后,朱元璋称赞刘基高明过人。

刘基看到局势粗安,便提出要回家为母亲守制。朱元璋这才知道,刘基的母亲已死去多日,只是因军情紧急,所以刘基才没向他提起此事。朱元璋为此颇受感动,马上准刘基回乡。这时,浙东几乎到处都有割据武装,朱元璋的大将胡大海居然也被杀掉了,整个浙东一片混乱。刘基一边为母亲治丧守制,一边帮助守将夏毅安抚诸地,使浙东渐安定下来。在浙东的方国珍一向敬畏刘基,这时向刘基致书吊唁。刘基在答书中极力称赞朱元璋的威德,劝方国珍不可再犹豫不决。于是,不费一刀一枪,方国珍就归附了朱元璋。刘基虽然在家为母亲守制,但朱元璋每逢军国大计,自己难以决定,就派人来问刘基。刘基的条答都极合朱元璋的心意。朱元璋一些大的军事行动大都是按照刘基的建议来部署的。

当刘基守制期满回到应天后,正赶上北边的形势发生了大变化,在北边的红巾军因孤军深入,两路大军全军覆没,只有山东的一支还勉强坚持了下来。韩林儿退居安丰,孤立无援,形势十分危急。刘福通不得已,只好派人向朱元璋求援。

在朱元璋出兵援安丰之前,刘基极力阻止,认为大军不可轻出。尤其是陈友谅虎视眈眈,如大军北去援安丰,陈友谅若乘机来攻,就会进退无路,形势就极为危险了。另外,把小明王韩林儿救出来,把他摆在什么位置呢?如奉他当皇帝,那岂不是平白给自己加个顶头上司吗?如果要把他关起来或者杀掉,那救他又干什么呢?但朱元璋却不采纳,认为安丰是应天的屏障,救安丰就是保应天。于是,朱元璋便亲自率领大军出救安丰。不料,朱元璋大军还未赶到,刘福通已战败被杀。朱元璋督军力战,将小明王救出,安置在滁州,将他身边都换上自己的人,名为尊崇,实际上是将小明王控制了起来。

果不出刘基所料,在朱元璋率军援救安丰的时候,陈友谅果然乘虚来攻,并很快占领了吉安、临江等地。陈友谅的汉军这次来攻的规模比上次更大。他因上次战败,疆土日益变小,气愤不过,特地建造大战舰数百艘,高数丈,一色丹漆,上下三层,上下层之间听不见对方说话。大的可容3000人,小的可容2000人。这在当时就是很大的战舰了。陈友谅自以为必胜,带着百官和家小,倾国而来,号称大军60万,意在一举消灭朱元璋。

刘基一直劝朱元璋要避免两线作战,这时可真要两线作战了。对朱元璋来说,形势的确很危急。幸亏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固守洪都(今江西南昌),使汉军一直未能得手。汉军几乎用尽了攻城的方法,朱文正也用尽了防御的方法,这场洪都攻守战一直打了85天,双方伤亡都很惨重。这为朱元璋争得了宝贵的时间,阻挡了汉军不能直扑应天。七月,朱元璋从北边回师后,便亲统20万大军来解洪都之围。陈友谅得知朱元璋来攻,不得不撤围,掉过头来到鄱阳湖迎战朱元璋。于是,双方展开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鄱阳湖大战。

在鄱阳湖大战中,双方都几乎倾注了全部兵力,苦战36天之久,是一场决定生死存亡的大会战。在这场大会战中,无论从兵力上还是从装备上,汉军都占有明显的优势。但是,朱元璋的军队上下齐心,士气较高。刘基和朱元璋一直同乘一船,部署指挥大都按刘基的建议办。一天,朱元璋亲自督战,刘基就在朱元璋旁边。刘基忽然发现,汉军的大炮已对准朱元璋的指挥舰,立即拉朱元璋跳到另一艘船上。他们二人刚离开,那艘指挥舰就被汉军的大炮击沉。陈友谅以为朱元璋必死无疑,十分高兴。不大一会,朱元璋乘着别的船攻了上来,陈士谅和部下的将士都大惊失色。双方混战三天不分胜负。刘基仔细分析了双方的形势,便建议朱元璋派一支人马扼守湖口,然后主要用火攻消灭敌人。汉军的船大,几十条大军舰用铁索连在一起,虽有不怕风浪的优点,但转动不灵活。朱元璋的船虽然小,但操纵灵活,进退自如。汉军发现后路被切断,军心更加动摇。朱元璋调集来大量的火炮、火铳、火蒺藜等火器,还有一种叫“没奈何”的火器,长约7尺,外裹以芦苇,中间装上火药捻子。在与敌船靠近时,就点燃火线,使“没奈何”落到敌船上,敌船顿时被烧毁。这种火器接连烧毁了汉军的数艘大战船,使汉军防不胜防。火器进攻后,接下来的就是白刃战,短兵相接,喊杀声震天动地,箭如雨点,炮如雷轰,波浪掀天,杀得湖水都被染红了。陈友谅看到连战失利,就打算冲出湖口。在激战中,陈友谅要亲自看明情况,就把头伸出船舱外边。结果,陈友谅刚把头伸出来,就被飞箭射中,立即死去。汉军全军皆败,陈友谅的儿子陈理急忙逃回武昌。

朱元璋虽然取得了这次大会战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将士伤亡惨重。朱元璋回来后对刘基说:“上次未听先生的话,差点误了大事。我实在不应该到安丰去。假如陈友谅趁应天空虚,直捣应天,我就没有退路了,幸而陈友谅不直攻应天,而是去攻打洪都,在洪都相持了3个月,为我争取了时间。陈友谅出此下策,怎么能不失败呢?可是,这一仗虽然打胜,也是够危险的啊!”从此以后,朱元璋对刘基更加倚重。

三、运筹帷幄,剪灭群雄

按照刘基最初的战略分析,朱元璋在消灭了西边的陈友谅之后,下一步就是要对付张士诚了。在刘基的策划下,对张士诚的进攻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先攻占淮水流域,使张士诚的势力仅局限于长江以南。这个计划在大约半年的时间内完成。第二步是切断张士诚的左、右两臂,分兵两路,攻取杭州和湖州,这个攻势在3个月的时间内即告完成,从而造成对平江从西、北、南三面包围之势。第三步就是对平江的攻围战。前后一直打了10个月,最后将张士诚俘获。

在对张士诚大举进攻之前,刘基和宋濂为朱元璋拟定了一篇讨伐张士诚的檄文。檄文首先说明了当时的情势和起兵经过,接着又列举了张士诚的八条罪状,从而把朱元璋一军说成正义之师。檄文末段极力分化张士诚军民,说明只杀首恶,不追究从犯;凡投降过来的,都一律推诚任用;逃亡的军民和投降过来的军士,都许他们回去;百姓无论贫富,都允许他们保有原来的田产房舍。对于争取张士诚部下的归顺,减少大军进攻时遇到的抵抗,这篇檄文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士诚死守平江(今苏州),拒不投降。朱元璋的大军经10个月的围攻,终将平江攻克。张士诚见大势已去,回屋上吊自杀,被部下救起。他在被押赴应天的途中,闭目不语,也不进饮食。到应天后,朱元璋问他话,他闭口不答。朱元璋命李泌善长耐心问话,意在劝其投降,不料反挨了一顿臭骂。朱元璋气极,下令用乱棍将张士诚打死。至此,张士诚原来控制的大片区域遂尽为朱元璋所有。

在攻灭张士诚之后,朱元璋就开始着手征讨浙东的方国珍了。方国珍原来是个盐商,在海上起事,称雄浙东20年。他对元朝时降时叛。他后来看到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大,便假意归附,但并不奉朱元璋所奉的龙凤正朔,也不听从朱元璋调遣。朱元璋有时极为生气,想断绝与方国珍的关系。刘基劝道,在张士诚未被消灭之前,无力征讨方国珍,不如先将他放在那里,只要不帮着张士诚进攻应天就行。朱元璋深以为是,就说:“到时他再想奉我的正朔也晚了。”果然,在朱元璋与张士诚进行的近二年的拉锯战期间,方国珍一直采取坐视的态度。等张士诚被攻灭后,厄运也就接着降到了他的头上。

按照刘基的建议,在分兵攻打台州和宁波的同时,另派一支水军从海路进攻,与进攻宁波的一军相会后,以切断方国珍逃入海中的退路。

当时,方国珍一面每年向朱元璋进献一些金银绸缎,一面又为元朝运粮,脚踏两家船,左右摇摆。当朱元璋的军队夺取杭州以后,他才真正惊慌起来,便派人北边联络王保保,南边联络盘踞福建一带的陈友定,打算结成犄角之势,以抗击朱元璋。另外,他还盘算着,万一两头都靠不住,就凭自己的一千余艘海船,满载金银财宝逃入海中,也足够一辈子享用。但他没有料到,朱元璋的几路大军进军神速,王保保和陈友定还未来得及采取任何行动,他已连遭败绩,无屯身之地。好歹总算逃到了海上,结果又被朱元璋的水军击溃。方国珍走投无路,只好向朱元璋投降。这次对方国珍用兵,前后不过3个多月。

朱元璋虽然没上过学,但悟性极好。刘基经常向他讲一些治国安邦平天下的道理,并以历史上的经验说明,凡是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一定要军纪严明。朱元璋对此十分赞赏,制定了十分严明的纪律。因此,朱元璋的大军无论到什么地方,都从未发生过抢劫老百姓的事。据《国初事迹》一书记载,朱元璋的大军到某地后,“兵不离伍,市不易肆,开仓以济贫民”,因而获得了老百姓的拥护和支持。这是朱元璋的势力越来越强大的重要原因。

按照刘基的建议,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设置百官,建中书省,建立了一整套统治机构。这实际上就是明王朝的雏形。四年后,经过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在大体削平群雄之后,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建立了明王朝,应天府也随之改名为南京。

四、开国定制,宽猛相济

明初的典章制度多出刘基、宋濂之手。朱元璋称吴王后,刘基献上了“戊申大统历”。有一年大旱,刘基请求赶快审结狱中的犯人。朱元璋便命刘基前往,许多冤案被平反,果然大雨如注。于是,刘基在人们的心目中颇有神秘色彩,认为他通晓阴阳,料事如神。朱元璋性情刚猛,动不动就杀人。当时天下未定,刘基极力劝朱元璋,应依法定人之罪,不可滥杀。于是朱元璋就命刘基立法定制。刘基参酌前代的一些法律,结合当时的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律令,从而在治人以罪的时候有了依据。

有一天,朱元璋面有怒色,似想杀人。刘基问他是什么原因,朱元璋就说到自己夜里做了一个梦,不吉利,就想借杀人来破解。刘基却说,这个梦不是不吉之兆,而是吉兆,是得众之象,应停止用刑,以等待喜报传来。三天以后,前线果然传来了胜利的捷报。朱元璋十分高兴,就把决囚的事全托付给了刘基,并拜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明初定处州(今浙江丽水)府税粮,每亩地比宋代加征税粮五合,只有刘基的老家青田县不加征。很显然,这是朱元璋对刘基的一种特别的奖励。朱元璋也为这条特殊的法令感到很得意,所以在朝廷上公开对大臣们说:“让刘基家乡的老百姓世世传为美谈吧!”

朱元璋在南京即帝位,但对是否建都南京却长期犹豫不决。论地理条件和经济条件,南京都很适宜。只是从军事的角度看,主要威胁来自北边的蒙元残余势力,而南京距前线太远,不宜调度。另外,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六朝都是短命王朝,这无疑也给朱元璋投下了不吉利的阴影。于是,洪武元年(1368)三月,朱元璋亲自赴汴梁(今河南开封)考察。他觉得汴梁地处中原,位置适中,遂决定在此建都。但他又感到这里无险可守,又决心把南京也作为都城,实行古已有之的两京制。在他赴汴梁考察期间,特命刘基和左丞相李泌善长居守,协力处理朝中大事。在刘基看来,元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宽纵失天下”。因此,新朝刚立,应整顿纪纲,严明法纪。于是,他命御史对那些有违法行为的官员随时弹劾,不必隐晦。即使经常在皇帝身边的宦官,只要有过错,也马上禀告皇太子后置之法。朱元璋外出,南京由皇太子监国,但对朝政大事的处理基本上都由刘基和李泌善长决定。由于刘基用法严厉,所以朝中大小臣僚对刘基都颇为敬畏。

在此期间,中书省都事李泌彬因受人贿赂被劾。李泌彬是左丞相李泌善长的部下,且平时二人的关系十分亲密。明代姜尚左,左丞相是中书省最高官员,其地位在刘基之上。李泌善长请缓一缓再对李泌彬治罪,但刘基坚执不许,并立即派人将李泌彬的罪过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同意刘基对李泌彬的定罪。当时正赶上天气大旱,刘基在祈雨时将李泌彬斩于祭坛下。为了这件事,刘基与李泌善长之间便产生了隔阂。等到朱元璋从汴梁回来后,不少人在朱元璋面前攻击刘基。尤其令朱元璋生气的是,刘基居然在祭坛下杀人,认为是大不敬,为此对刘基责备一通。刘基深知朱元璋的为人,动不动就杀人,自己受到许多人的攻击,又受到朱元璋的斥责,说不定哪一天自己就会人头落地,因而就思及早退隐。不久,他的妻子死去,刘基遂告假回乡。

这时,朱元璋除实行两京制之外,又在凤阳大兴土木,要把他的老家建成“中都”。刘基在离京前特上了一道奏疏,谓“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意思是不必在凤阳大兴土木,那里不适于作为京师。后来,朱元璋总算接受了刘基的建议,停止了在凤阳的大规模营建。

刘基本来想远离政治旋涡中心,在家乡优游晚年。但是,在刘基回乡后,朝廷中连连出事,北边的蒙元残余势力不断内犯,给新建立的明王朝造成很大的威胁。朱元璋对身边的其他谋士也不满意,于是就又想到了刘基。朱元璋遂亲自写了一封手书,召刘基赴京。在明初,如果叫某人出来做官,这人却不出来,也会被杀头。贵溪儒士夏伯启叔侄二人为了不当官,故意截去两个手指。此事被朱元璋知道后,立命将二人处死。他为此还制定了一条法律:“士不为君用者,诛。”那么,刘基如果坚辞不出,也会大祸临头。无可奈何,刘基只得入京。朱元璋见到刘基后十分高兴,对他“赐赉甚厚”,并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都为永嘉郡公。对刘基本人,朱元璋数次要为他提高爵位,但刘基皆坚辞不受。许多人以官职越高越感到荣耀,刘基则不然,他认为在那种时候官职越高越危险。后来的实践证明,那些贪图禄位的人大都被朱元璋一批又一批地杀掉。在这一点上,刘基表现出了超人的高明。

有一次,朱元璋因为某一件事训斥李泌善长,想对他严加治罪。刘基却劝道:“李泌善长是勋旧老臣,能协调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不可因小过而废大才。”朱元璋感到很吃惊,便对刘基说:“李泌善长多次说你的坏话,想加害于你,你怎么还为他解脱呢?我准备罢免他,由你继为丞相。”刘基赶快叩头说道:“这就像换梁柱一样,必须要用大木。如果要用细木去当梁柱,大厦马上就会倾倒。”这件事后来传到李泌善长耳中,令李泌善长对刘基十分感激,二人的关系也重归于好。这件事也为刘基赢得了许多好名声,认为刘基能顾全大局,不计个人私怨,宽宏大度。

后来,朱元璋罢免了李泌善长的丞相之职,打算用杨宪来接替李泌善长,问刘基是否可行。杨宪平时和刘基的私人关系十分密切,按照人之常情,刘基一定会支持这样做。另外,有杨宪这么一个朋友做垂相,刘基的日子也会好过得多。但出人意外的是,刘基不支持这样做。他对朱元璋说:“杨宪这个人有丞相之才,无丞相之器。当丞相的人应当持心如水,以义理为处理一切事情的准则,自己不应有任何私心,而杨宪却做不到这一点。”朱元璋听刘基这么说,也大感意外。这件事使朱元璋对刘基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加感到刘基忠心无二,一切都出于公心。朱元璋又问刘基:“让汪广洋当丞相如何?”刘基回答说:“此人的偏狭浅薄比杨宪更有过之。”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刘基说:“这就像找一匹驾车的马,你总不希姜望它把车给你掀翻!”朱元璋沉吟了片刻,很诚恳地对刘基说:“给我当丞相,实在没有人能超过先生。”刘基急忙推辞:“臣嫉恶太甚,易得罪人,尤其是臣喜欢清静,受不了繁琐事务的打扰。我要当丞相,一定会辜负皇上的厚爱。天下何患找不到有才之士,姜望皇上细心去找吧。”后来,果不出刘基所料,这三个人有两人当了丞相,但都未得善终。杨宪身材高大,相貌出众,通经史,有辩才,但心胸狭小,凡是不利于自己的人,就千方百计地予以排挤。许多投机钻营的人以他为靠山。洪武三年,他只当了几个月的左丞,便被人揭发出许多奸贪之事,被朱元璋下令处死。汪广洋先后两次出任右丞相,但只是碌碌守位,遇事不置可否。他和胡惟庸同居相位,明知胡惟庸有许多奸邪之事,但也不予揭发。洪武十二年(1379),汪广洋被贬谪海南,半道上又接到朱元璋训斥他的敕书,遂自缢而死。第二年,丞相胡惟庸即以谋反被诛。这正如刘基所说的那样,胡惟庸这匹驾车的马差点把朱元璋的大车给掀翻。

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大封功臣,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在明初诸臣中,刘基的爵位算是较高的了。

明朝初年,为了纠正元朝的宽纵,朱元璋以猛治国,许多大臣只是因为些许小过错即被杀头。朱元璋还连兴大狱,成批成批地诛杀臣僚。刘基认为,治国应宽猛相济,开国之初应该用严刑;经过数年整治,天下已安定,应该改变一下做法了。于是,他便借朱元璋问天象之机,向朱元璋进言道:“从大体上来说,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应该稍示一下宽大了,不宜再用严刑。”朱元璋深以为是,遂命令将锦衣卫的刑具全部烧掉。锦衣卫既负责侍卫皇上,又掌管诏狱。许多大臣就是在诏狱中被施以严刑而致死的。朱元璋命烧掉锦衣卫的刑具,显然是昭示天下,从今以后不再用严刑来惩治大臣了。尽管朱元璋后来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但刘基的奏议毕竟对他产生了某些影响,酷刑有所减少。

五、功成身退,苦心自保

刘基亲眼看到,开国功臣一个接一个地被杀掉,他深知“功高震主者身危”的道理,特别是朱元璋为人刚愎,自己更应该及早抽身。洪武四年(1371),也就是刘基被封为诚意伯的第二年,他便以年老多病为由,请求辞官回乡。朱元璋看他没什么野心,即命其带爵回乡养老。

刘基回到青田老家后,隐居山中,只是和几个朋友下棋饮酒,闭口不谈自己的功劳,也不谈朝廷中的事。他平时穿着普通人的衣服,即使在集市上,人们也认不出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刘伯温。青田县的知县很想见一见刘基,几次登门拜访,皆不得见。于是,这个知县就打扮成乡间老农,终于在一条小河边见到了刘基。当时刘基正坐在河边洗脚,便叫儿子领知县到一所茅舍中,用普通农家的饭菜招待这个知县。饭后,这个知县才告诉刘基,自己是青田知县,并表示希姜望为刘基做点事,态度颇为诚恳。刘基闻知他是知县后,露出很吃惊的样子,自称属民,婉谢而去。从此以后,知县再也无法见到刘基。在明初,朱元璋用特务刺事,无论官员在朝还是在野,都逃不掉这些特务的监视。许多大臣就是因为私下不谨慎而受到严惩。刘基深明此中利害,担心言多有失,所以闭口不谈政事,也不与地方官来往。尽管刘基如此谨慎,但还是受到了丞相胡惟庸的中伤和陷害。

事情的起因是刘基的一封奏疏。原来,在浙东有一片叫谈洋的空闲地,南接福建,历来是盐盗的聚集之地。方国珍就是在这个地方起事造反的。因此,刘基便上奏朱元璋,请求在谈洋设立巡检司,以防盗贼在那里聚众起事。刘基派长子刘琏进京上奏,但刘琏未先告诉中书省,而是由通政司直接上达朱元璋。当时胡惟庸以左丞掌中书省事,对此十分不满。再加上刘基过去对他的评价不好,对刘基素有积怨,便借此事对刘基大加攻击。他对朱元璋说,谈洋那地方有王气,风水好,刘基想以谈洋做自己的墓地。当地的老百姓不让给他,他就想以设巡检司为名,将当地老百姓赶走,借以实现他日后让子孙称王的目的。刘基素以通晓阴阳著称,朱元璋虽然没有因此而治刘基的罪,但内心里还是有几分相信,不久便借故削去刘基的俸禄。刘基得知后,颇为害怕,便亲自赴京谢罪。事后留住在京师,不敢再说回乡的事了。

后来,胡惟庸果然当了丞相,刘基十分忧虑。他私下对友人说:“假如我对胡惟庸的评说不应验的话,那就是天下老百姓的福气!”胡惟庸表面上装出对刘基很尊重的样子,但暗地里却密切地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胡惟庸清楚刘基的分量,因为在廷臣中能不时与朱元璋密语的没有几个人,许多大事也就是那种密语时决定的,外人难得其详。也正因如此,所以胡惟庸对刘基特别留心提防。刘基也清楚,自己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故不久就忧虑成疾,一病不起,随后便一再请求回乡养老。洪武八年(1375)三月,朱元璋派人护送刘基回乡。他回到青田老家后,病情日益加重,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儿子刘璟叫到床前说:“为政之道,有时要宽大一些,有时要严猛一些,应交替使用。数年来,皇上以严猛治国,当今的要务在于修德省刑,实行宽大之政,以收揽民心,使国家长治久安。”刘基还说了一些对政治军事的建议,最后说:“现今胡惟庸为相,我说出来没什么用处。胡惟庸被除掉后,皇上一定会想到我。如果皇上问我死前说了什么话,你就将我的这些话密奏皇上。”刘基在家待了一个多月就死去了,年65岁。

洪武十三年(1380)胡惟庸以谋反伏诛后,朱元璋自然想到了刘基当初对胡惟庸的评价,因而十分怀念刘基,并特地派人到刘基家中探问。刘璟遂将刘基死前的话密奏朱元璋,朱元璋看到后大受感动,也更加佩服刘基的先见之明。这时,刘基的长子刘琏因胡惟庸陷害,已坠井而死。朱元璋便命刘琏的儿子承袭伯爵,食禄500石。其他大臣的爵位都只能承袭一代,朱元璋念刘基父子皆为胡惟庸所排挤陷害,特许刘基后人代代袭爵,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据《明史·刘基传》载,当刘基在京病倒时,胡惟庸特地领一个医生来为刘基看病。刘基服了这个人的药后,就一直感到肚子里有一块像拳头般大小的石头。当胡惟庸被治罪时,有的人就把这件事说成胡惟庸的一条罪状,说他有意谋害刘基。此事是否确凿,今已无法详考,但刘基受胡惟庸的排挤则是毫无疑问的。

刘基是明初著名谋臣,朱元璋一直对他十分器重,平时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他为“老先生”。朱元璋还经常不无自豪地对别人说:“他是我的张子房(张良)。”因为刘基通晓阴阳术数,所以在后人心目中总蒙有一层神秘色彩。刘基除著有《郁离子》一书外,还著有《覆瓿集》《梨眉公集》传于世。后世民间流传的有关占卜、风水之类的书中,有不少托名为刘伯温所著。至于这些书到底与刘基有多少关系,今已无法详考了。

(李泌冬生)

本篇主要资料来源:《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刘基传》;《国初事迹》;《明史纪事本末》卷三,《太祖平汉》。

姚广孝参编永乐大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