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固干削枝号令一统,远交近攻连灭强邻

固干削枝号令一统,远交近攻连灭强邻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固干削枝号令一统,远交近攻连灭强邻——范雎传在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位名相功不可没。他出身寒微,历经坎坷,后来官至秦相,权倾一时;他分析天下大势,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打破了秦、齐对峙的局面;他帮助秦昭王清除内患,加强中央集权,使秦国的力量日益强大。齐襄王对魏徵国参加攻打齐国之事仍念念不忘,拒不接见魏徵国使者。当范雎得知后,奋笔疾书,上书秦王,指出弊害,恳请秦昭王接见自己一次。

固干削枝号令一统,远交近攻连灭强邻

——范雎传

在秦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中,有一位名相功不可没。他出身寒微,历经坎坷,后来官至秦相,权倾一时;他分析天下大势,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打破了秦、齐对峙的局面;他帮助秦昭王清除内患,加强中央集权,使秦国的力量日益强大。他就是秦国赫赫有名的一代佐相——范雎。

一、出身寒微,历经磨难

范雎(?—前255),字叔,战国末期魏徵国人。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他通过刻苦读书掌握了很多知识,包括历代帝王事迹和当时的百家学说。战国时期,世官世禄制已被官僚制所取代,做官不再讲究贵族身份,很多学识渊博或有一技之长的士人,通过游说诸侯取得国君的赏识和信任,成为名重一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或谋略家。受这种社会风气的影响,范雎很早就树立了成就一番事业的志向。为了谋求更高的政治地位,他先到魏徵国中大夫须贾的家中当了一名门客。

范雎苦苦等待了一年多,终于有了一次出使齐国的机会。在这之前,齐湣王昏庸无道,燕将乐毅联合了秦、韩、赵和魏徵五国之兵,攻下了齐国的70多座城池。齐襄王继位后,励精图治,发愤图强,齐国逐渐强大起来。魏徵王害怕齐国为报仇攻打魏徵国,就同相国魏徵齐商量,决定派须贾为使者,到齐国求和修好。须贾受命后,带着范雎同行。他们经过几天的奔波来到齐国。齐襄王对魏徵国参加攻打齐国之事仍念念不忘,拒不接见魏徵国使者。须贾和范雎在齐国活动了几个月,毫无结果。齐襄王是一个爱才之人,听说须贾的助手范雎学识渊博,很有才华,就产生了把他留下来的想法。于是,他派人给范雎送去了许多礼物——黄金、牛肉和美酒。范雎怕惹出麻烦,坚决不肯接受,没想到这件事还是被须贾知道了。他认为范雎一定把魏徵国的机密告诉了齐王,否则,齐王为什么不赏赐他这位魏徵国使者却如此看重使者的属臣呢?他强令范雎收下牛肉和美酒,退回黄金。返回魏徵国后,须贾怒气未消,又把这件事向魏徵国相国魏徵齐作了汇报。魏徵齐听后,不辨真假,当即派人把范雎抓来,笞击一顿,打断了他的肋骨和牙齿。被打得血肉模糊的范雎急中生智,假装死去。魏徵齐让家臣用席子把他卷起来,扔到厕所里,随后便与众宾客饮酒作乐去了。为了惩罚泄露国家机密的行为,魏徵齐又让宾客轮流对着范雎的“尸体”小便,范雎只得默默忍受这种非人的折磨和污辱。趁着魏徵齐等人不再注意,范雎在席子里用微弱的声音央求看守者:“如能救我一命,我一定加倍报答你。”看守者同情范雎的遭遇,就问魏徵齐是否可以把席中死人扔掉。已经喝得醉醺醺的魏徵齐答应了。这样,范雎才得以逃脱魏徵齐的魔掌。为避人耳目,此后范雎化名“张禄”,在民间过着一种东躲西藏的生活。(www.guayunfan.com)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互访非常频繁。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昭王派谒者王稽出使魏徵国。范雎的朋友郑安平化装成士卒,侍奉王稽。王稽问:“魏徵国有没有能去秦国建功立业的人才?”郑安平说:“我们村里有位张禄先生,正想与您谈天下大事。但他有仇人,不敢白天来见。”王稽此次出使魏徵国,本来就负有暗中搜罗人才的使命,他当然不愿放弃这种机会,于是约好夜里会见“张禄”。当天晚上,范雎来访王稽。经过简短的交谈,王稽就知道范雎不是平庸之辈,答应把他带到秦国。这是范雎政治生涯中一次重大转折,隐姓埋名的伏匿生活从此结束,蒸蒸日上的秦国将为这位饱经忧患的谋略家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

二、智投明主,毛遂自荐

王稽完成出使任务后,就携范雎西行入秦。他们刚刚进入秦国境内,就看到前方出现一队人马。范雎问来者为谁,王稽回答说:“那是相国穰侯来东部巡视县邑。”穰侯名叫魏徵冉,他是宣太后(秦惠王的夫人,秦昭王的生母)的同胞兄弟。魏徵冉依仗宣太后的支持,专擅朝政,飞扬跋扈,嫉贤妒能。范雎在魏徵国时已对魏徵冉的为人略有所闻,就对王稽说:“我听说镶侯为了专权,最恨别国的贤才进入秦国。我若让他见到,恐要受辱,还是躲避一下为好。”于是,范雎就在车中藏匿起来。时间不长,穰侯的车队就来到了。穰侯问过了关东局势后,接着就问:“王君这次出使返国是不是引进了别国的说客谋士?我看那样做是毫无益处的,只会把秦国搞乱。”王稽连称:“不敢。”穰侯离去后,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足智多疑,见他两眼盯着车厢,怀疑车厢内有人,只是没想搜查罢了。过一会儿他想起这事,肯定还要派人来搜查的。”为躲过穰侯的盘查,范雎下车徒步行走,走了十多里地,穰侯果然派骑兵回来搜查。骑兵们仔细看过车厢,发现里面无人,这才打马回去。向穰侯报告。经过这番波折后,范雎与王稽重新上车,直向秦都咸阳进发。范雎暗中与魏徵冉斗智并取得胜利,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预见力和洞察力。魏徵冉遇上这样一位厉害的对手,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注定会惨遭失败。

王稽回到咸阳,向秦昭王报告了出使魏徵国的情况,并说请来了一个名叫张禄的贤士。这时的秦国正处于军事上迅猛发展的时期:秦国向南已经攻下楚国的国都郢,楚怀王被幽禁而死;秦国又向东攻打齐国,迫使齐王去掉帝号;派兵包围过韩、赵、魏徵,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胜利。王稽向昭王报告说:“我带来的天下辩士张禄先生,声称秦国局势危如累卵,只有他才能使秦转危为安。”昭王认为这完全是危言耸听,大言欺人,所以他让左右的人把范雎简单地安排在客馆里,一年多没有召见。

其实,在秦国强盛的外表下的确隐藏着危机。当时秦国内政比较混乱,最大的问题是政出多门。除上面提到的穰侯外,还有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穰侯、华昭君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两个兄弟,泾阳君、高陵君是昭王的两个兄弟。他们都依仗宣太后为非作歹,抗命昭王,特别是穰侯更是飞扬跋扈,不把昭王放在眼里。他为了个人的私利,准备越过邻近的韩国、魏徵国去攻打齐国,来扩大自己的陶邑。这种舍近求远、违背军事原则的做法,对秦国极为不利。当范雎得知后,奋笔疾书,上书秦王,指出弊害,恳请秦昭王接见自己一次。秦昭王读了范雎的上书,颇受感动,当即命令差役去请“张禄”先生。

差役们很快去客馆把范雎请来。范雎下了车,佯装不知宫中规矩,直闯王廷。宫内宦官气愤地喊道:“大王来了,还不回避!”范雎却大声说:“秦哪有什么大王?我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他想用这番激烈的言辞激怒昭王,引起昭王的注意。昭王见有人和宦官吵闹,询问后知道那正是自己要请的客人,于是就请范雎进来,又不断道歉说:“寡人早该当面聆听先生的指教,只是因为最近忙着攻打义渠(少数民族国家),早晚都要就军务请示太后,无暇抽出身来。现在义渠方面的事情已经结束了,寡人总算找到机会会见先生。寡人不敏,愿以宾主大礼相待。”当范雎在宫中口出狂言并与宦官争吵的时候,宫内群臣都被范雎的大胆举动吓得变了脸色。他们猜想这个狂徒不被处死也要受刑,没想到昭王对他如此礼遇。从此,朝廷内外没有不知道“张禄”大名的,范雎在群臣面前威信陡增。范雎终于把握了有利时机,通过自荐打通了与秦王的联系,为他施展才能创造了条件。

三、纵论天下,远交近攻

范雎虽有机会见到秦王,但还要靠卓越的谋略和辩才方能得到昭王的赏识。范雎坐定后,昭王让范雎谈谈自己的看法。昭王连续请求了两次,他都没有开口,直到昭王第三次请求之后,他才缓缓地说:“大王连问我两次而我不答,是因为我不知大王是否真有诚意。从前姜子牙在渭水垂钓时,文王对他不理解,派人召见他;后来了解了他,就亲自去见他,并用自己的车子把他带回;再到后来,文王对姜子牙的感情加深了,就拜他为太师,委以军国大事。如果文王对姜子牙了解不深,他就不会如此礼遇;而如果没有姜子牙,文王可能就失去做天子的福分,也就无法成就帝王之业。现在我是一个流浪之人,和您没有多少交往,而我所说的又是军国大事和您家族的事情,我又怎敢擅自妄加评论呢?这就是您三问我,而我不开口的原因。其实,我并不是害怕朝说夕死,身首异处。怕的是我的死无益于秦国。伍子胥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置生死不顾而到达吴国,目的是使吴国复兴。箕子虽为小官,却关心国家大事,不被纣王理解而披发佯狂。假如我能像姜子牙等人那样对圣君有所帮助,这是我莫大的荣耀,我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我所担心的是,我因忠心耿耿而死,不被天下人理解,他们就不会来投靠您,不再向您进献忠言。大王,您上畏惧太后,下被奸臣迷惑,深宫简出,终日不离阿谀奉承之人,不辨黑白。轻者,您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严重时,则社稷倾覆,这才是我担忧的,至于生死荣辱之事,我并不害怕,我死,秦国能大治,我也心甘情愿。”秦王为其真情所感动,同时也被他尖刻的语言说得窘迫,他红着脸说:“先生,您怎么这么说呢!秦国虽小,地处偏远,也到不了您说的那种程度啊!您能光临我处,这是上天的恩赐,寡人有了您,就如同文王有了姜子牙。事情不论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您都可以指点。姜望您不吝赐教,请勿疑虑。”

范雎听了昭王的这番话后,知道昭王为其打动,就接着说:“秦国虽小,但地势险要,四面坚固,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泾、渭二水,右有陇、蜀,左有关、阪,雄师百万,战车千乘,能守能攻,这是统一天下的风水宝地。这是地利。秦国自商君变法后,百姓能弃私为公,为国而战,这是您成就霸业的根本。这是人和。”秦王一听,心里美滋滋的,但范雎话锋一转说:“然而您现在还没有成就霸业,原因是什么呢?是穰侯不忠于国,大王计策有所偏失!”秦王似乎被他的分析所打动,往范雎跟前靠近了一点,说:“寡人愿闻失在何处?”

范雎正要讲下去,发现有人偷听,不再言语。秦王会意,让左右的人退下。范雎说:“听说穰侯最近要派兵越过韩国、魏徵国去攻齐国,这犯了兵家大忌。秦国西处边陲,离齐国很远,秦国出兵少了,不足以对齐造成威胁;出兵多了,国内空虚,又须防备着韩、魏徵。即使打败了齐国,占领了一些土地,秦也无法统治。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从前,齐湣王向南攻打楚国,破军杀敌,辟地千里,然而齐国没有得到一寸土地,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楚国离齐国太远,无法统治。诸侯国见齐国连年作战,国弱民贫,君臣不和,于是就联合起来,大举进攻齐国,结果把齐国打得一败涂地,齐国伐楚占领的土地又被韩、魏徵夺去,劳民伤财却没有得到一点好处,可谓‘借贼兵而赍盗粮’。现在穰侯重蹈其辙,实乃下下之策。从前赵国进攻并占有了中山国,疆域扩大,势力大增。其他诸侯国虽不情愿,但也无可奈何,因为中山国紧靠赵国。所以,大王您不如和远处的国家修好,进攻近处的国家,这样得到一寸土地,就是您的一寸土地,得到一尺,就是您的一尺土地。近处的韩魏徵两国,经济较弱,又处在中原的战略要地。大王,您如果想称霸中原,一定要首先占领这两个国家。”秦王面带笑容,忙问:“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远交近攻的目的呢?”范雎接着说:“楚国与赵国,可谓水火不相容,楚强则赵附,赵强则楚附,如果他们都和我们友好了,那么齐国就会卑辞重币和我们修好,这是‘远交’。远处的国家与我们修好了,那么我们就可以集中大量兵力进攻韩、魏徵。韩、魏徵势弱又无援,只有束手待毙。”昭王说:“寡人进攻魏徵国的想法已经很久了,只是苦于没有借口,如何是好?”范雎说:“这很容易,我们先礼后兵,多送钱财给他们;如果不行的话,我们再割块土地给他,否则,我们就举兵进攻。”昭王听了非常高兴,当即就策封范雎为客卿,专门负责军事。不久,昭王就派五大夫绾攻打魏徵国,占领了一些地方。

范雎劝说昭王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和进攻魏徵国之后,又把军事进攻的矛头指向了韩国。韩国原属于晋国,公元前403年韩、赵、魏徵三家分晋时,韩国独立出来,版图上与秦国相连。一次范雎对昭王说:“韩国与秦国,地势相连,犬牙交错,秦之有韩,譬如木之有蠹,人之有心病,韩国早晚是秦国的对头,天下不乱则可,乱时对秦国威胁最大的就是韩国。不灭韩国,无以成就霸业。”昭王说:“寡人早就想收拾韩国了,只是韩国不听从寡人的,我又有什么办法呢?”范雎说:“怎么没有办法呢!您派一支军队攻打韩国的荥阳,截断巩地与成皋之间的道路;再派一支军队向北截断通往太行山的道路,那么上党的韩军就成了瓮中之鳖。您再进攻荥阳,那么韩国就会一分为三。韩国灭亡在即,哪里有不听话的道理!”昭王深以为是,不久就发兵攻韩。

由于军事上的连连胜利,范雎和昭王的关系更加密切。过了一段时间,范雎感到秦国政治弊端太多,王权不固,想使昭王加强中央集权。于是他找了一个机会对昭王说:“大王,不瞒您说,我在魏徵国时,常常听说齐国田文的大名,而很少听到齐王的名字。常常听说太后、穰侯等人的大名,而很少听说秦王的名字。古人说有三种人物可以称得上为王:一是专政之人可以为王;二是能左右利害之人可以为王;三是掌握生杀大权之人可以为王。现在穰侯秉掌出使大权,出使之事不向大王复命;华阳、泾阳二人擅自用兵,危及国家。这些人不是王而胜似王。那么,您还有多少权力呢?王权不固而使国家稳定的事从来就没有听说过。善于治国的圣君要内固其威,外固其权。穰侯掌握出使大权,在诸侯的心目中处于极高的地位。他老奸巨猾,利用自己的势力,进攻齐国。如果胜利了,就独吞战果;如果失败了,就会结怨于天下百姓,祸及您的江山,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崔杼、淖齿专政齐国,最后杀死齐王,夺取王位;李泌兑等人专政赵国,最后饿死赵王。现在的太后、穰侯就是崔杼、李泌兑这样的人物,现在朝廷上下,里里外外,形成了他们的关系网,没有一个不是他们的人。我私下里为您担忧,几世之后,秦国是否还是您嬴姓的江山。”秦昭王听了范雎的话非常担心,决定废黜太后等人。

不久,昭王便找了一个借口,下令收回穰侯的相印,让他回封地去养老。穰侯虽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穰侯这些年来搜刮的金银财宝,装了许多大车,有许多贵重的东西,有些连国库都没有。接着昭王又剥夺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的大权,送他们到外地做官,国王不召见,不许进朝。随后就逼着太后退位养老,不让她再干预朝政。一年以后,宣太后薨。昭王拜范雎为相国,封为应侯。这是昭王四十一年(前266)的事,这时范雎已入秦6年,经过范雎的劝说,昭王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加强了中央集权。范雎作为一介平民,也登上了权力顶峰。

四、巧除宿仇,知恩必报

范雎童年艰苦的生活养成了他的坚强性格,曲折复杂的经历造就了他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信心。他对仇人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同时对帮助过他的人施以恩德,报以涌泉。在范雎的人生观中形成了“一饮必偿,睚眦必报”的思想。范雎当上秦相后,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把军事进攻的矛头指向了魏徵国。魏徵国非常害怕,君臣议定,决定派须贾出使秦国,目的是取悦秦相和昭王,让他们放弃进攻魏徵国的计划。

范雎听说须贾出使秦国,住在离相府不远的客馆中,就乔装打扮,衣衫褴褛,步行到须贾的住处。须贾开门,见是范雎,大吃一惊,说:“范雎公子,你不是被打死了吗?”范雎说:“可不是么!要不是我命大,岂能在这里见到您!”须贾又说:“你现在干什么呢?”范雎说他只是为别人做事罢了,当时须贾非常同情他,留他吃饭并送给他一件大衣。须贾说:“我听说‘张相国’很得秦王器重,一些军国大事由他说了算,我这次来的目的,就是想找到他,请他疏通秦王,放弃进攻我国的计划。不知您能否助我一臂之力。”范雎说:“这好办,我的主人和他关系很好,我可以帮助您。”须贾又说:“连日奔波,我的马病了,车也坏了,您能不能为我借辆马车,比较体面地去见相国?”范雎说:“没问题,我会解决的。”范雎又同他聊了一会儿,这才离开。

范雎回到相府后,第二天就带来了一辆豪华马车。须贾非常高兴,也没细问就跳上了大车。范雎赶着车子从大街上驶过,街上的人见是相国赶车,都很惊讶,恭恭敬敬地站在两边。须贾很高兴,以为人们是对他恭敬。他们很快就到了相府前,范雎跳下车对须贾说:“先生,你在此略等片刻,待我为您通报一声。”言毕,便进入相府。须贾在府前等了很长一会儿,仍不见范雎出来,很是纳闷,就问看门人说:“范雎怎么还不出来?”看门人很惊讶,说:“谁是范雎?”须贾说:“就是刚才进去的那人。”看门人说:“那是我们的张相国。”须贾大惊失色,才知范雎已更名为张禄,“张相国”实际上就是范雎相国。自己不知深浅,冒犯了范雎。现在他只好负荆请罪,跪着进入相府,请求相国宽宥。范雎端坐正堂,说:“你有三大罪行。我出身魏徵国,忠贞不贰,你却在魏徵齐面前诬告我投靠齐国,害得我流离失所,这是其一;魏徵齐让人辱我于厕中,你却不制止,这是其二;不仅如此,而且你还亲自朝我身上小便,这是其三。不过,你到秦国后,赠我旧袍,不失故人之谊,所以今日姑且饶你不死。”从此,人们知道相国并不叫张禄,他原来是曾被魏徵齐打得半死的范雎。

须贾办完事,准备回国,范雎在相府为他“宴行”。那天许多大臣都到了,堂上摆上了许多山珍海味,而须贾却被安排在堂下。他面前摆放的是马吃的草料,还有两个刑徒夹在左右逼着他像马那样进食。范雎又呵叱道:“你告诉魏徵王,让他赶快献上魏徵齐的头颅,否则我要血洗大梁!”须贾回国后,把这次奇遇告知魏徵齐,魏徵齐非常害怕,连夜逃到赵国平原君赵胜的家中藏匿起来,不敢再回魏徵国。

深知范雎复仇情切的秦昭王修书一封,派人送给赵胜,信的大意是说,我秦昭王素闻您的大名,希姜望能和您结为金兰之好,愿某某日到我处共赴宴会。赵胜一是害怕秦国,二是没有理由拒绝秦王,就到秦国去了。秦昭王与赵胜同吃同玩,一连过了好几天。一天,他见赵胜高兴,就说:“从前周文王因得姜子牙而建立周朝,齐桓公有了管仲,齐国复兴。现在我有了范雎君,秦国的事业蒸蒸日上。范雎君的仇人就在您的家中,希姜望您能把他交出来。”赵胜一听,才知上了昭王的当。但是赵胜是战国时四公子之一,素以忠于朋友出名。他正色地说:“交友贵在真诚,我不会做出背信弃义的事;况且魏徵齐现在又不在我处。”秦昭王一看不能逼迫赵胜交出魏徵齐,又修书一封给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其大意是说,你弟弟赵胜已在我手里,如不抓紧献上魏徵齐的人头,你就见不上他了,而且我还要发兵攻打赵国。赵孝成王深知秦有虎狼之心,不敢因小小的魏徵齐而得罪秦王,他只好照做。他派兵包围了赵胜的家,准备捉拿魏徵齐。魏徵齐一看大事不妙,深更半夜越墙逃到赵相虞卿的家中。虞卿以前曾得到过魏徵齐的帮助。他听了魏徵齐的诉说后,也无计可施,只好弃官不做,与魏徵齐一起出逃。路上,想到别无他国可以抵挡秦国,只好回到魏徵国,投奔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信陵君听到魏徵齐前来投奔的消息后,面有难色。这时,一个家臣说:“世道变化复杂,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您以养士而出名,还是见见为好,这样才不为天下士人所寒心。”信陵君只好派人驾车去迎接。魏徵齐得知信陵君当初不愿见他,只是在别人的劝说下才接纳他的,他感到非常羞惭,无地自容。于是说:“我魏徵齐曾权倾一时,没想到被范雎逼到如此地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毕,拔剑自刎。赵孝成王听说后,派人取得魏徵齐的人头,献给昭王。昭王这才放出赵胜。这样,范雎报了深仇大恨。

范雎对有恩于自己的人则千方百计地予以报答。

范雎之所以大难不死,官至秦相,这与郑安平、王稽等人的帮助密不可分。在他当上秦相后,就想方设法提拔、重用他们。一次,君臣闲聊,范雎说:“士为知己者死。没有大王您的赏识,我不会有今日的荣耀。当初,要是没有郑安平、王稽等人的帮助,我也不会投靠在您的门下。现在我身居相位,享尽荣华富贵,然而我的恩人却贱若平民,我心实在过意不去。”昭王深知范雎心意,不久就召见了王稽,让他当上了河东太守,三年不向王国纳贡;又任郑安平为将军。范雎干脆散尽家中钱财,救济天下百姓。后来司马迁评论他说:“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怒必报。”对范雎的概括可谓一针见血。

五、功成名就,物盛必衰

范雎相秦,为秦国提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远交近攻”策略,加强了中央集权,从而在军事上打破了十多年来处处防守的格局,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范雎的指导下,秦昭王四十一年,昭王派五大夫绾进攻魏徵国,攻下怀地,两年后,又攻下了邢丘。四十二年,向东攻下了韩国的少曲、高平等地。四十三年又攻下了韩国的汾陉等地。四十五年,昭王派兵包围了赵国,开始了战国时期最大的战役——长平之战。长平是赵国的军事重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赵国派军事经验丰富的廉颇坚守阵地。廉颇是赵国老将,他采取了坚守战术,拒不出击,秦军17个月没有攻下长平。范雎分析情况后,决定使用反间计。他派人带千金到赵国,买通对廉颇不满的大臣,并对他们说:“秦国并不害怕廉颇,因为廉颇只善守而不善攻,秦国最怕的人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加上他本来对廉颇不主动出击就有意见,便改变了主意,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接替廉颇。赵括上任后,一反廉颇坚守不出的战略,主动出击,结果被武安君白起两面夹击,一举攻破。赵括战死,40余万将士被活埋,只留下240人回去报信。昭王四十七年九月,秦国取得了长平之战的胜利。

物极必反,物盛必衰,伴随事业上的成功,范雎的权势欲姜望和争权夺利的私心逐渐膨胀起来,特别是长平之战后,他与具体负责指挥的武安君白起产生了矛盾。昭王四十八年,秦昭王准备乘胜进攻赵国的首都邯郸,决定由白起负责。白起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秦国还没有足够的力量灭掉赵国,坚决不肯出征。秦昭王非常生气,罢免了白起的“武安君”称号,把他赶出首都。范雎对秦昭王说:“白起是天下有名的武将,现在不肯为秦国效劳,他走以后,恐怕对秦国不利。”这时,白起已经离开咸阳十多里地,秦昭王派人送剑给他,赐他一死。白起此时已是老人,在战场上拼杀了40多年,叱咤风云,战功卓著。他接过剑,仰天长啸:“苍天!我有何罪?如果说我有罪的话,我不该打胜长平之战,不该坑杀如此多的赵兵。”

范雎威逼白起自杀的目的虽然达到了,但他也逐渐失去了昭王的信任。因为他权倾朝野,惹得众人不满。更重要的是,范雎权势欲姜望一旦满足,战国时期士人那种放荡不羁的性格便表现了出来,常常使昭王不满。一次,秦国失去了汝南,秦昭王心情很忧郁,问范雎:“将来有一天,我亡国了,你会很忧伤吧!”范雎却面带微笑地说:“我不会忧伤的。”当时昭王非常生气,拂袖而去。后来尽管范雎又作了许多解释,昭王仍无动于衷,对范雎怀有成见。从那以后,范雎每每说起对韩国的用兵,秦昭王往往不听。范雎不仅因言获罪,而且他的好友王稽因治兵不善,昭王也迁怒于他。仅以上这些,还不足以使范雎遭祸,更为重要的是范雎的另一个朋友郑安平带兵出了问题。

公元前258年,郑安平奉昭王之命,带兵进攻赵国首都邯郸。郑安平在赵军、魏徵军、楚军的夹击和围困下,带着两万人马投降了赵国,被封为武阳君。按照当时秦律,凡是推荐不善的人,应该和不善的人同罪。郑安平是由范雎推荐的,他投降赵国,范雎应该罪收三族。范雎多次请罪,昭王开恩,没有治他的罪。没想到,两年之后,范雎所荐的另一个人河东太守王稽与诸侯勾结,触犯秦律。昭王勃然大怒,想杀掉范雎。燕人蔡泽听到后,趁机游说范雎说:“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必衰,天地之常数;成功之下,不可久处。”劝范雎让出相位。范雎虽留恋权位,被迫无奈,也只好将相位让出。

对于范雎的死年,史书没有记载,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个谜。1976年初,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掘了大批秦代竹简。其中一条竹简上写道:“五十二年,王稽、张禄死。”“五十二年”是指秦昭王五十二年,即公元前255年,可见,在昭王处死王稽的那年,范雎也死了。范雎是病死的还是被处死的,不得而知,他和被处死的王稽并列,相信被处死的可能性大。

范雎自秦昭王三十六年入秦,四十一年拜相,五十二年卒,入秦16年,相秦11年。他所经历的是秦国历史上最长的昭王时期(前306—前251)。他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间接地指挥了长平之战,打破了战国时期天下势力均衡的局面,实际上开始了秦的统一战争。他“一饭必偿,睚眦必报”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士人。由逼死名将白起一事可以看出,范雎智谋有余,但心胸不够博大,这是他致祸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从总体上看,他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政治家和谋略家。

(朱汉明)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史记》卷五,《秦本纪》;《史记》卷七九,《范雎蔡泽列传》;《战国策》卷五,《秦三》;杨宽:《战国史》。

乐毅急流勇退投明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