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大智若愚,功高不矜

大智若愚,功高不矜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大智若愚,功高不矜——荀彧攸传荀彧攸是东汉末年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事情真相大白以后,人们为荀彧攸超人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叔父对他也更加器重,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成为栋梁之材。野心勃勃的董卓闻讯后大喜,立即提兵进入洛阳。董卓大怒,把荀彧攸、何颙作为主谋逮捕入狱,并欲以此为突破口,一网打尽其同党。消息传开,人心大快,荀彧攸也得以无罪释放。

大智若愚,功高不矜

——荀彧攸传

荀彧攸是东汉末年大政治家、大军事家曹操的主要谋士之一。曹操征伐四方,他常常随侍左右,深谋远虑,奇计迭出,为曹操集团的发展和壮大起了重要作用。

一、聪明少年

曹操曾说:“汝、颍地区多奇士。”这主要就是指荀彧攸、荀彧等说的。荀彧攸(157—214),字公达,就出生在人杰地灵的颍川颍阴(今河南省许昌市)。荀彧家是当地的名门姜望族。荀彧攸的祖父荀彧昙,字元智,在东汉时为广陵(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太守。荀彧昙之兄荀彧昱,字伯修,为当时的名士,与李泌膺、王畅、杜密等八人被太学生们称为“八俊”,官至沛国(治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相。史称荀彧昱、荀彧昙兄弟二人“并杰俊有殊才”,成为当时人们的楷模和表率。荀彧攸的父亲荀彧彝,与曹操的另一位主谋士荀彧为从祖兄弟,曾任州从事之职。

荀彧攸自幼聪颖,又喜爱博览群书,因此常常表现得与众不同。他七八岁时,有一次叔父荀彧衢喝醉了酒,无意中误伤了他的耳朵。他怕叔父酒醒后看见自己的耳朵受伤而心中难受自责,出入和游戏时总是小心翼翼地将受伤的耳朵遮掩起来,不让叔父看到。后来荀彧衢和家里人知道了这件事,了解到他的苦心之后,对他的聪明早慧和善解人意大为惊异。(www.guayunfan.com)荀彧攸幼年丧父,又聪明可爱,祖父和叔父都对他分外疼爱,呵护有加,对他的学业也特别关心。学问渊博,造诣极深的祖父荀彧昙对他耐心教诲,悉心传授,这对荀彧攸的成长起了重要作用。不幸的是,荀彧攸13岁时,祖父因病去世了,荀彧攸悲痛万分。正当一家人忙于料理后事之时,祖父的一个名叫张权的故吏从外地匆匆赶来吊丧。他在灵前掩面长号,如丧考妣。还一再诉说太守生前待他不薄,为报答太守的大恩大德,他要为太守长期守墓。荀彧家人正处于极度悲伤中,这时都被这位故吏的仁孝感动了,准备答应他的这个请求。只有少年荀彧攸觉得此事有点蹊跷。他想,祖父生前并未曾说起与此人有何深交,对此人也并无什么大恩。此人既非自己的尊亲至爱,又无深交和恩惠,却极力要求来守墓,这是不符合人之常情的。于是他仔细观察张权的神色,发现他言辞闪烁,似有所隐;面带惊忧,似有所惧。于是赶忙悄悄地对叔父荀彧衢说:“我看此人神色紧张,所求反常,大概是干了什么坏事吧?”叔父经荀彧攸这么一提醒,马上将张权叫过来仔细询问。张权做贼心虚,以为什么地方露了马脚,被抓住了把柄,只好供认自己杀了人,畏罪逃亡在外,企图以守墓为名在墓地藏匿,以此来躲避官府的追捕。事情真相大白以后,人们为荀彧攸超人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叔父对他也更加器重,认为他将来一定可以成为栋梁之材。

随着时间的流逝,年轻的荀彧攸已成为满腹经纶,学贯古今的名士。他名声越来越大,连当时的京师洛阳也无人不知。中平六年(189)四月,汉灵帝病死,少帝即位,外戚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征召天下名士20余人进京,荀彧攸也名列其中。州郡长吏以礼发遣,送到洛阳,朝廷授荀彧攸以黄门侍郎之职。

二、初露锋芒

汉灵帝死后,何太后临朝听政。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允。于是何进“引狼入室”,召盘踞在河东(今山西省南部)以观时变的军阀董卓拥兵入京,妄图以此来威胁何太后。野心勃勃的董卓闻讯后大喜,立即提兵进入洛阳。这时,何进已被宦官杀死,袁绍带兵入宫,杀死宦官2000余人,基本上肃清了宦官势力。董卓入京后,立即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傀儡皇帝,是为汉献帝。董卓肆无忌惮地残杀朝臣,废杀何太后,并纵兵抢掠杀戮,淫掠妇女,史称“董卓之乱”。董卓的暴虐激起人民的深切痛恨和有志之士的极为不满。

初平元年(190)春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等关东地区州郡长吏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众人推袁绍为盟主,从东、北、南三面对洛阳形成包围之势。二月,董卓见形势不妙,忙胁迫汉献帝刘协迁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荀彧攸也与朝臣一起随献帝入关,到达长安。

袁绍等畏惧董卓兵强,均不敢首先出兵,只有曹操大胆西进,却一战大败。初出茅庐、血气方刚的荀彧攸见董卓暴戾恣睢,胡作非为,义军则如一盘散沙,畏敌不前,担心汉朝社稷易主,生灵涂炭,决心诛杀董卓,匡扶朝廷,拯民于水火。他约同道好友议郎郑泰、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到家中密谋此事。他慷慨激昂地说:“董卓的凶残无道,比夏桀、商纣有过之而无不及,天下民众无不切齿痛恨。他虽然执掌朝政,又手握重兵,貌似不可一世,实际上外强中干,不过是一个独夫民贼。现在我们诛杀他以告慰天下百姓,然后据守崤山、函谷之险,辅佐献帝来号令四方,这就是春秋时期齐桓公和晋文公那样的救亡图存的壮举啊!”郑泰等人听了荀彧攸的话,热血沸腾,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一起谋划了暗杀董卓的具体行动步骤,并开始分头准备。他们都明白,这是九死一生的危险之举,但对于身在朝廷心忧天下的荀彧攸等仁人志士来说,这又是必须采取的行动。然而,老奸巨猾、异常乖觉的董卓周围护卫森严,爪牙遍布。就在事将垂成之时,被董卓同党发觉。董卓大怒,把荀彧攸、何颙作为主谋逮捕入狱,并欲以此为突破口,一网打尽其同党。何颙虽然名气很大,曾和名臣太傅陈蕃、司农李泌膺等人交往深厚,但秉性怯懦。此时锒铛入狱,竟心如死灰,寝食皆废,于狱中自杀身亡。而年轻的荀彧攸早已抱定必死的决心,对身陷囹圄毫不在意,在狱中饮食自若,言语激昂,凛然不可侵犯,连狱吏都赞叹不已。初平三年(192)四月,董卓被其部将吕布杀死。消息传开,人心大快,荀彧攸也得以无罪释放。刺杀董卓,虽由吕布实现,而非荀彧攸亲手完成,但荀彧攸的除奸报国之志,视死如归之勇,却是值得赞许的。这种大智大勇成为他日后谋士生涯的重要特点。

三、辅助曹操

荀彧攸出狱后,辞去在朝廷的官职,返回家乡颍川,以躲避关中的战乱。时过不久,他又被公府辟召,举为任城(治今山东省微山县西北)国相。他认为任城土地平阔,交通方便,战乱迟早会波及,不愿前往就职。他经过周密考虑,认为巴蜀汉中地区偏远,又依山阻水,形势险固,内地军队不易到达,而且人口众多,殷实富足,素有“天府之国”美称,可以安身立命而有所作为。于是就请求担任蜀郡太守,并得到了朝廷的批准。他择日启程,取道南阳、襄阳赴任。等他到达襄阳时,由于战乱,西去的道路已隔绝不通,只得在襄阳暂住,以观时变。

建安元年(196),曹操奉迎汉献帝从洛阳迁都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他的主要谋士荀彧被留在许都处理朝廷庶务。曹操急于网罗人才,大展鸿图,便问荀彧:“谁能替代你为我出谋划策?”荀彧回答:“荀彧攸、钟繇二人可以。”曹操闻听大喜,派人专程前往襄阳,送亲笔书信给荀彧攸,请他出山相助。信中说:“如今天下大乱,正是智士劳心、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先生却以蜀汉郡守之职独处一隅,静观天下之变,时间不是太长了吗?现在该是先生出山施展才能的时候了。”曹操并以朝廷名义,征拜荀彧攸为汝南(治今河南省平舆县北)太守。荀彧攸欣然应命,随即入朝。曹操久闻荀彧攸大名,如今来到身边,即刻请来相见。两人促膝交谈,纵论天下大势,非常投机。曹操见到荀彧和钟繇,高兴地说:“荀彧公达不是寻常之人,胸怀非常之才。有他与我共谋大事,统一天下又有何难?”于是,立即任命荀彧攸为军师,交给他谋划军机的重任。荀彧攸也为自己被曹操知遇而高兴。从此,荀彧攸随从曹操南征北战,屡献奇策。

建安三年(198),曹操提点兵马,征讨南阳张绣。荀彧攸分析了南阳形势,向曹操建议说:“如今张绣与荆州牧刘表结好,互为依靠,逞强一方。但是张绣所部是一支没有任何根基的游军,粮草军需都依仗刘表供应。如果刘表担负不起这个沉重的供应任务,张绣势必与之分裂。将军与其大兵压境,损耗兵马,不如缓兵以待其变生。变生便可为我所用,可以乘机引诱张绣,使其归附。如果现在急攻张绣,刘表害怕势孤,必定发兵救援。两军相合,将军就不易得手了。”在这里,荀彧攸并不是孤立地看待张绣,而是高瞻远瞩,以战略家的眼光,对有关的各方政治军事势力及其相互联系,作了全局性的分析。特别是对刘表和张绣基于利害关系的行动,其预见是十分准确和精辟的。可惜的是,曹操认为大军既出,不能不战而还,没有听取荀彧攸的缓兵之计。三月,曹操引军至穰城(今河南省邓州市),向张绣发动了进攻。张绣危急,忙向刘表求救。刘表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遂于五月出兵援救张绣。刘表的军队直插曹军后方,曹操被迫撤围退军。张绣乘胜来追,直至安众(今河南省南阳市北)。曹军前后受敌,进退两难,曹操后悔不已。他对荀彧攸说:“唉!都是我没有听从先生之言,才一至如此。”荀彧攸劝道:“胜败乃兵家常事,将军不必忧虑。我们仍可以智取胜。”在这十分危急的情势下,荀彧攸以回春妙手,力挽败局。他与曹操巧设奇计:夜间悄悄在险要地带挖凿地道,先把辎重军需全部运过去,又埋伏下一支奇兵。天亮之后,张绣以为曹操逃走了,率全部军队来追。埋伏的曹军步骑夹攻,张绣措手不及,大败而逃。荀彧攸在这里表现出非凡的谋略才干,曹操对他的谋划从此深信不疑。

四、智除吕布

建安三年(198)秋,吕布与袁术联合,派大将高顺进攻刘备。刘备应战不利,向曹操求援。曹操派夏侯惇援救,却连战失利,大丢颜面。曹操大怒,准备亲自东征吕布。许多谋士认为,刘表、张绣姜尚在身后虎视眈眈,此时出师远征吕布,如果刘表、张绣乘机袭击许都,形势就十分危险了。而荀彧攸却力排众议,说:“刘表、张绣的军队刚被我军打败,必然不敢轻举妄动。吕布骁勇善战,又依仗袁术的力量作为后盾,对我们有很大威胁。如果任其纵横于淮河、泗水之间,当地豪杰必然会响应归附于他。如今乘吕布刚刚叛离、众心姜尚未统一之时,立即前去攻击,必定可以一鼓作气打败他。”曹操对荀彧攸的分析极为赞同,连声称好。

九月,曹操率军东征吕布。等到曹军到达徐淮地区时,吕布已将刘备打败。曹操急忙进军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吕布亲率骑兵迎战。曹军攻势迅猛,吕布大败,退守城中。曹操领兵将下郑城围得水泄不通,并一再猛攻。吕布在谋士陈宫等人的辅佐下,拼死守城。曹操久攻不下,时间一长,士卒疲惫不堪,怨声载道。曹操无奈之下准备班师回朝。荀彧攸见下邳城坚难攻,心中同样也很焦急。但他对最终大败吕布还是充满信心的,然而想不到在攻城的关键时刻,身为主帅的曹操却要退兵,不禁大为焦急。荀彧攸忙与另一位重要谋士郭嘉一同进谏,劝阻曹操说:“吕布虽然勇猛,却没有谋略。他与将军先后三次交锋,均遭败绩,锐气早已衰竭。三军士卒虽多,却以将帅为主。主将锐气衰,则军队无斗志。吕布的主要谋士陈宫虽有智谋,但预事迟缓。现在乘吕布气衰姜尚未恢复,陈宫计谋姜尚未策划之时,我军一鼓作气,发起猛攻,则下邳可破,吕布可擒。如果此时退兵,那就会遗患无穷。”曹操听他二人言之有理,便放弃了班师的打算,率军继续围城猛攻。荀彧攸、郭嘉见城墙坚固,守军顽强,一时难以攻破,决定另想他途,以智谋取胜。他们仔细察看了附近地形,顿生一计:挖决泗水、沂水,淹灌下邳城。古代军事家对在战争中用水攻都极为重视。《孙子》中就曾说:“无迎水流,”以防备敌人水攻;又说:“以水佐攻者强。”荀彧攸、郭嘉饱读兵书,自然深谙此理。曹操得到此计,大喜过姜望,立即命人将流经下邳城北面、西面的泗水、沂水的堤岸决开。沂、泗河水如脱缰野马,汹涌着冲向下邳城。所经之处一片汪洋,下邳城顿时淹泡在数尺深的大水中。吕布见势大惊,陈宫亦无计可施,部卒人心惶惶。又坚持守城月余,吕布的大将侯成、宋宪、魏徵续等为求活命,不得已发动兵变,逮捕陈宫,打开城门,率众投降了曹操。吕布只身一人逃到白门楼上,最终被曹操活捉缢杀。吕布势力的被消灭,使曹操减少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劲敌。在这次军事行动中,荀彧攸的智谋起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五、攻灭袁绍

建安五年(200),拥有黄河以北青、冀、幽、并四州的袁绍旌旄南挥,欲图消灭以兖、豫二州为根据地的曹操势力。二月,袁绍亲自率军开进黄河边上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东北),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围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今河南省滑县东北)。刘延不敌,忙向曹操求救。四月,曹操北上官渡(今河南省中牟东北),集结军队援救刘延。当时在官渡的曹军不过三四万人,要同袁军硬拼无异于以卵击石。荀彧攸分析了敌我形势,向曹操献计说:“现在敌众我寡,正面交锋恐怕很难得手。应该设法分散袁绍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曹公不可暴露救援白马的意图,可以率领部分兵马直指延津(今河南省延津县北,黄河古渡口之一),沿途大张旗鼓,做出要强渡黄河攻击袁绍后方根据地的架式。袁绍担心河北老家有虞,必然会分兵西援,阻止我军渡河。此时,我军却调头向东,用轻兵突袭白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颜良可擒,白马之围可解。”

荀彧攸这个分散敌兵、声东击西的策略,深得曹操赞同,于是照计而行。他亲自带领兵马向延津进发,一路上大造声势。袁绍闻报,果然以为曹军将渡黄河抄袭河北老巢,忙分兵至延津堵截。曹操见袁绍中计,立即拨马东向,率精锐骑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扑白马。离白马只有十余里时,势孤而无备的颜良方才得知,慌忙仓促应战。曹操派张辽、关羽出战颜良,关羽一刀将其斩于阵前。主将一死,袁军士卒大乱,溃不成军。白马之围遂解,刘延所部得救。曹操见白马难以固守,便率师他去。曹军沿黄河南岸西行,运输白马辎重的车辆缓缓后行。袁绍发现中计,气急败坏,引军渡过黄河,气势汹汹地追杀至延津以南。曹操兵马少,诸将见势十分惶恐,纷纷劝说曹操迅速回军,还保营寨。唯有荀彧攸力排众议,大声说道:“如今正是擒贼破敌之时,为什么要离去!”然后进献了破敌方略。曹操听了之后大喜,与荀彧攸相视而笑。这时,袁绍的大将文丑赶到,曹操以辎重车辆为诱饵,引诱袁军。袁军果然中计,一哄而上争抢曹军丢弃的辎重物资,阵势大乱。曹操率步卒、骑兵合击,冲入乱作一团的敌阵,大败袁军,并于阵前斩大将文丑。

曹操在白马、延津两地小胜袁绍,斩颜良、文丑两员大将,令袁军上下颇为震恐。曹操主动引军退保官渡,袁绍也领兵逼近官渡,势在决一死战。两军各自做着战前的准备,要在这里一决雌雄。双方相持一个多月,未分高下。曹操的兵马少,且军粮将尽,但袁绍的补给粮草却源源不断地从黄河以北运来。战事旷日持久下去,显然对曹军不利。曹操向荀彧攸询问对策。荀彧攸认为,破坏袁军的运粮通道,烧毁其军粮,是夺取胜利的关键所在。他派人侦察了袁军的动向,获取可靠情报后,对曹操建议说:“袁军的运粮车队一两天内就要到来,督运粮草的将领虽然勇猛,却自傲轻敌。如果派兵突袭,必可破其军。”曹操问:“谁可担当此重任?”荀彧攸胸有成竹地推荐:“徐晃可当此任。”于是,曹操派徐晃和史涣二将,提点一支精兵,截击督运粮草的袁军。袁军对此毫无思想准备,无法抵抗,大败而去。徐晃将其丢弃的数千车粮草全部烧毁。

十月,袁绍的一位谋士许攸前来归降曹操,说袁绍又派淳于琼等率军万余押运大批军粮,将于近日到达乌巢(官渡东北约40里外,今河南省原阳县东北)。负责押运的将领骄横,士卒怠惰,乘机前往偷袭,定可大获成功。斩断袁军粮草运输,便如同釜底抽薪,使其军心大乱,不战而溃。但是曹操身边的人都怀疑许攸的话是否真实可信,担心上当受骗,反遭算计。只有荀彧攸和贾诩二人认为许攸的话属实,力劝曹操采纳他的建议。曹操同意,遂留荀彧攸和曹洪守卫官渡大营。自己亲自率领五千精骑,连夜扑向乌巢。曹军犹如天降,淳于琼姜尚未明白过来怎么回事,便被斩于阵前。大批粮草被曹军悉数烧毁。袁绍得知曹操亲自领兵攻打乌巢的消息,却不派重兵增援,反而派张郃、高览等人领兵进攻曹军官渡大营。张郃劝袁绍应该派足够兵力救援淳于琼,说如果乌巢有失,曹营又攻不下,我军处境就异常险恶了。袁绍刚愎自用,根本不听张郃的忠告。张郃、高览二将只好领兵攻打官渡曹营。荀彧攸、曹洪对此早有准备,张郃、高览猛攻不克。二将怕无功而返会被袁绍怪罪,性命难保,遂向曹军投降。曹洪疑其有诈,不敢接受。荀彧攸对曹洪说:“张郃实在是因为被袁绍猜忌,计谋不被采用,一怒之下前来投诚,将军还怀疑什么?”原来,荀彧攸早已把袁绍主要将领、谋臣的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对袁氏集团的内部矛盾了如指掌,知己知彼,故而能准确判断张、高二将投降是真。曹洪听了荀彧攸的分析,这才放心受降。袁绍见大势已去,遂弃营逃回河北,从此一蹶不振,实力大衰。袁绍羞恨交加,忧愤成疾,于建安七年(202)五月死去。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曹操之所以在这次战役中大获全胜,荀彧攸的奇谋妙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袁绍死后,其幼子袁姜尚承继父位。而其长子袁谭,自号车骑将军,屯兵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二人各立门户,互争高低,势力大衰。建安七年(202)九月,荀彧攸跟随曹操征讨袁谭、袁姜尚。曹军连连取胜,两袁则节节败退。

建安八年(203)三月,曹军猛攻黎阳城,两袁被迫出战,被打得大败,只好连夜弃城逃走。四月,曹操率军追击两袁至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下。因城坚难攻,遂于五月还军,留大将贾信屯守黎阳。八月,曹操以“欲擒故纵”的缓兵之计,暂时放弃了对北线两袁的进攻,而做出南征荆州牧刘表的姿态,引兵驻军西平(今属河南省)。袁氏两兄弟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机之时,姜尚能暂消旧怨,合力抗曹。一旦曹军离邺城南下,二人马上为争夺冀州而发生内讧,以至兵戎相见。袁谭势穷力弱,在袁姜尚的不断猛攻之下,危在旦タ,只得派遣辛毗向曹操乞降,请求曹操出兵相助。曹操拿不定主意,召集部属商议此事。众人都认为刘表势力强大,应该及早平定;袁谭、袁姜尚是败军之将,不值得忧虑。独有荀彧攸持异议。他说:“天下战事连年不断,正是英雄豪杰大显才能之时。刘表却长期坐保长江、汉水之间,无所作为,可见他并没有经略四方、争霸天下的宏图大志。袁氏据有四州之地,拥有兵马十余万,袁绍苦心经营多年,平素以宽厚得人心。假若他的两个儿子能够和睦相处,共守父亲旧业,那么就能雄视一方,天下的战乱就难以平息了。如今兄弟两人却交恶内争,如果等一方吞并另一方,袁氏力量合而为一,专力对外,就更难以平定了。现在乘其内乱而迅速平定二袁,则天下可定。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姜望将军三思。”利用敌人的内乱以取胜,是历代军事谋略家十分重视的谋略思想。孙子就曾说过:“乱而取之。”荀彧攸根据对各派军事势力集团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认为平定两袁应先于平定刘表,同时又提出了把握时机,利用其内乱的战术思想,精辟深刻,入木三分,表现出一个谋略家的远见卓识。曹操听了他的分析,连连称“善”,并说刘表是“自守之贼也,宜为后图。谭、姜尚狡猾,当乘其乱,”于是曹操马上答应了袁谭的请求,立即从西平出兵北征,向袁姜尚发动攻击。曹操为了笼络袁谭,还与他结为儿女亲家。袁姜尚得知曹军北来,慌忙放弃对袁谭的包围,撤军返还邺城。建安九年(204)八月,曹军攻破邺城。袁姜尚远逃,后于建安十二年(207)在辽东被杀。袁谭脱离危险后,乘机攻略地盘,背叛曹操。曹操责其负约,与之绝婚,并率军攻打。建安十年(205)正月,袁谭在南皮(今天津市南皮县)被俘斩首,冀州平定。

六、功高不矜

荀彧攸长期跟随曹操征战疆场,深得曹操信任和倚重。曹操自柳城还军时,路过荀彧攸的故里。他念及荀彧攸鞍前马后筹划军机,屡建奇功,感慨地说:“现在天下形势大致已定,我愿与众位爱将谋臣一同分享太平之福。昔日汉高祖让张良自择封邑3万户,现在我也希姜望你自己选择封赏啊!”不久,曹操上表朝廷,请求封荀彧攸为列侯,表文说:“军师荀彧攸,从开始佐助微臣至今,没有哪一次征战不跟随左右。前后数次战斗,所以能克敌制胜,都是因为采用了荀彧攸的计策。”表文对荀彧攸的谋策之功给予了很高评价,于是朝廷封荀彧攸为陵树亭侯。建安十二年(207),朝廷下令对有功之臣论功行赏。曹操说:“忠正密谋,抚宁内外,荀彧文若( )为首,荀彧公达(攸)为其次。”认为荀彧攸的功绩在谋臣中仅次于荀彧,可见曹操对他如何器重!朝廷遂下令增加荀彧攸的封邑400户,加上原来的共有700户,进官为中军师。曹魏徵建国后不久,又被任命为姜尚书令。

历史上有许多谋士只会谋国,不会谋身,例如大名鼎鼎的谋臣伍子胥、李泌斯、范雎曾等皆属此类。荀彧攸则不然,他不仅胸存绝世谋国之策,而且又有审时度势的保身之谋。这使他在那种极其残酷的政治倾轧中稳如泰山,立于不败,最后得以善终。荀彧攸长期伴随在曹操左右,对其为人和性格极为了解,深知曹操虽以爱才著称,但他对稍有离心倾向的人却从不手软。曹操的头号谋臣荀彧,就是因为不支持曹操当魏徵公而被逼自杀的。荀彧攸平时显得大智若愚。他虽劳苦功高,但绝不锋芒毕露,居功自傲。他的表弟辛韬曾向他询问曹操攻取冀州的情况。尽管荀彧攸在这场战争中功绩卓著,但他却轻描淡写地说:“我只是辅佐一下,替袁谭乞降,王师前往平定,我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知晓。”从此辛韬和内外人等再也不敢向他询问军国大事。据说荀彧攸前后曾为曹操出过十二条奇策,但是他本人却守口如瓶,讳莫如深。他所谋划的奇策只有钟繇一个人知道。钟繇著书未完而死,因而荀彧攸的奇计后人难以尽知。苟攸与钟繇二人为知心好友,来往密切。钟繇曾称赞荀彧攸说:“我每有所行动,思虑再三,自以为不可改易,与公达商议,他常有出人意外考虑。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

荀彧攸的为人处世深得曹操赞赏。他称赞说:“公达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其智可及,其愚不可及。就是颜渊、宁武这样的古代圣贤,也不能超过他。”曹丕被立为世子以后,曹操对他说:“荀彧公达是人之师表,你应该尊敬他,待之以礼。”荀彧攸患病,曹丕曾亲自前往探视,拜于床下。

建安十九年(214),曹操南征孙权。荀彧攸仍随军谋划方略,不料因病死于途中,时年58岁。曹操对他的辞世极为哀痛和惋惜,每提到荀彧攸,就要伤心落泪。他说:“与荀彧公达相处20余年,竟无丝毫可非议之处,真是一位完美的贤人。”后来,荀彧攸被追谥为“敬侯”。

(姚 建 张景霞)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三国志》卷一○,《荀彧攸传》;卷一,《魏徵武帝本纪》。

郭嘉勤学多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