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多谋善断,攻守自如

多谋善断,攻守自如

时间:2022-03-1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多谋善断,攻守自如——司马懿传司马懿,字仲达,河南温县孝敬里人。司马懿排行第二,也是八兄弟中最有谋略的一个。善于审时度势的司马懿判定,如果再拒绝,恐怕难逃杀身之祸,只得就职。蜀军进展顺利,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杀死庞德。魏徵文帝在位期间,司马懿恪尽职守,百事操劳,深得曹丕的赞许,地位也日趋重要。

多谋善断,攻守自如

——司马懿传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南温县孝敬里人。汉灵帝光和二年(179),出生于一个世家姜望族中,魏徵嘉平三年(251)六月去世。他是一位政治家,又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和谋略家,他曾用各种谋略手段,击败所有的政敌,打下了晋帝国百年社稷的基础。

一、审时度势,奠定基业

据孝敬里司马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是祝融,出自轩辕皇帝的长子重黎。以后历唐、虞、夏、商数代,世世充任夏官。周代改夏官为司马,到周宣王时,因家族功勋显赫被恩准以司马官名为姓氏。楚汉相争时,司马卬被封为殷王,建都于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于是河内便成了司马氏后来的祖籍。从司马卬下传八代,生征西将军司马钧,司马钧之后又连出了几个太守,最后又传到京兆尹司马防。司马防有八个儿子,个个聪慧异常,因为名字中都有一个“达”字,人称司马氏“八达”。司马懿排行第二,也是八兄弟中最有谋略的一个。

司马懿的青少年时代,正是汉末天下大乱的时代。军阀割据一方,不断进行兼并战争,战乱使得北方出现“白骨纵横万里”的惨象,司马懿以整治天下为己任,埋头读书,特别是苦攻儒学,在地方上产生了一定声姜望。南阳太守杨俊,颇有知人之明,他见到司马懿时,司马懿还姜尚未成人。杨俊在仔细观察了他的行为、举止、学识、涵养后,就断然下结论说:“这个孩子将来有出息。”司马懿的哥哥司马朗与姜尚书崔琰是好朋友,有一天,崔琰在与司马朗的闲谈中大发感慨:“你的弟弟司马懿极为聪明,遇事刚勇果断,有胆有识,远远不是你我所能比得上的啊!”(www.guayunfan.com)汉建安六年(201),年仅23岁的司马懿在河内做了郡太守手下的一名上计掾(会计官)。当时曹操在朝中为司空,听说司马懿很有才干,就派人前去聘请,谁知司马懿说自己有风痹病,躺在床上不起来,一口便回绝了。原来司马懿很谨慎,投机性很强,他看到汉王室朝运已经衰落,现在天下群雄割据,鹿死谁手姜尚未可知,因而想再观姜望一下。曹操性急,就秘密派人以假装行刺进行试探,刺客乘夜色闯入司马懿内房,向床上虚刺一刀,司马懿识破曹操诡计,竟躺在床上分毫不动,刺客只好如实回报。曹操是个绝顶狡猾的人,司马懿真病、假病岂能瞒得过他。这一来,曹操更认为司马懿极不平常。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废除三公:即太尉、司徒、司空,恢复了丞相和御史大夫制,自任丞相。他担任丞相后,四处物色贤士,网罗人才,想辟请司马懿为文学掾,他对前去的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推三阻四,就把他抓起来。”可见,曹操对他的所谓风痹病仍有怀疑。善于审时度势的司马懿判定,如果再拒绝,恐怕难逃杀身之祸,只得就职。再者曹氏独揽大权,早已成为定局,逐鹿中原已稳操胜券,于是便在这一年被曹操任命为文学掾。曹操见他为人精细谨慎,就安排他留在身边处理杂务,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又升任为丞相主簿。

曹操性格乖戾,是个很不容易侍候的主子,况且幕下谋臣如云,自然不把初出茅庐的司马懿放在眼里。有一年,曹操讨伐张鲁,司马懿向他献计说:“刘备用诈术夺取了刘璋的益州,又在益州民心未归附的情况下远征江陵,这给了我们一个夺取益州的机会。如果我们取得张鲁的汉中,益州必然震动,再以大军压境,势必土崩瓦解,一举征服两州,良机万万不能错过。”这本是个有远见的良谋,但人微言轻,加之曹操又有自己的主意,所以最终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又有一次,司马懿跟从曹操讨伐孙权,取得大胜。孙权上书称臣,并说了些“天命归魏徵”之类的话。曹操说:“这个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呀!”司马懿却很认真地说:“不能这样想,主上十分天下得其九,仍然屈事汉室。现在孙权向您称臣,表现了天、人之姜望,历史上虞、夏、商、周欣然禅让帝位,正是服从天命啊!”曹操听后不以为然。

曹操是个玩弄权谋的老手,尽管司马懿诚惶诚恐,但仍不能讨其欢心。曹操对司马懿屡怀戒心。据说,有一天晚上,曹操梦见三匹马共食一槽,便产生了“马”吃“曹”的联想,心里十分不快。第二天便对他的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良善之辈,一定会干预你们兄弟的家事。”曹操曾听人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就是说通常人们往后看,不仅头要转过去,身子也要随之侧过去;但司马懿不同,他往后看时,身子可以不动。其实这只是说明他内心平衡,举止稳重,但这也引起了曹操的猜疑。

公元219年,司马懿提出的独到建议却让曹操逐渐淡化了对他的敌视态度。建安二十四年(219),关羽向襄樊(今湖北襄阳市)发动进攻,目的是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占领曹操的统治区,统一中原,实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计划。蜀军进展顺利,水淹七军,生擒于禁,杀死庞德。曹操听到这些消息,十分恐慌,打算迁都,当时正任太子中庶子的司马懿提出不同的意见,他对曹操说:“于禁率领的军队,虽然被大水淹没,战败了,但对战争的全局并没有什么影响,如果现在就考虑迁都,一定会引起朝野内外的不安。刘备与孙权是外表上的联合,内心里互相猜忌,关羽得胜孙权是不会高兴的。我们可以派遣一位使者去联络孙权,让他去抄关羽的后路,事成之后,可以把江南的土地封给孙权,樊城之围自然就解除了。”曹操认为司马懿的建议很对,立即打发使者东联孙权。后来,孙权派吕蒙偷袭了荆州,关羽被杀,曹操坐收渔翁之利。

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猝然死去,朝野震动,人心惶惶。司马懿受太子委托,具体办理丧事,他充分发挥了办事的才能,将丧事处理得井井有条。

就在这一年,曹丕废掉汉献帝,登上皇帝的宝座,史称魏徵文帝。司马懿早在曹操当政时期便和曹丕关系很好,他的奇谋妙计,经常被曹丕采纳,很受曹丕的器重。当时他和陈群、吴质、朱铄一起被称作曹丕的“四友”。曹丕即位后,司马懿的官运才亨通起来。初始时任丞相长史,后升任抚军将军,当时司马懿受宠若惊,在封任时,只是推辞。曹丕说:“我对于政务,日夜操劳,没有片刻安宁,这不是给你的荣誉,而是让你为我分忧。”司马懿听了这番话,哽咽不已,流泪拜受。

魏徵文帝在位期间,司马懿恪尽职守,百事操劳,深得曹丕的赞许,地位也日趋重要。黄初六年(220),曹丕率师征吴,命司马懿留守许昌。临行时,他亲握司马懿的手说:“汉初曹参战功卓著,然而刘邦却以萧何为重,我现在也将后方的事托付给你,让我无后顾之忧。”司马懿也确实做到了“内镇百姓,外供军资”,使魏徵文帝无后顾之忧。

魏徵文帝第二次东征前,又下诏书说:“我将东伐孙权,但惦记后方,把镇守后方的重任委托给司马懿。我率军东征,抚军(司马懿任抚军将军)总领西边防务;我率军西征,抚军总领东边防务。”君臣相得如此,曹丕的信任,司马懿的处事谨慎,这一切都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黄初七年(226)五月,曹丕病重,紧急召见曹真、陈群、司马懿三人辅佐朝政,并对太子曹睿说:“今后对此三公,要信之任之,不要疑虑。”曹丕死时,司马懿在朝中的地位已十分稳固。

二、统兵领将,屡立功勋

魏徵明帝曹睿坐享太平,荒淫无度,精明练达远远比不上他的先人。即位后,他任命司马懿为骠骑将军,总督荆豫两州的军事,驻军宛城,全面负责对东线孙权的战事。在明帝时期,司马懿直接带兵,转战多年,不断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实力。

原来从西蜀投降曹魏徵的孟达,于魏徵明帝太和元年(227),在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发动叛乱,弃魏徵投蜀。孟达认为宛城距离上庸1200里,地势险要,司马懿一时无法赶到上庸。可是当孟达刚起事八天,司马懿就亲率大军赶到上庸,兵临城下。司马懿为什么能来得这么快呢?原因是孟达平素与魏徵兴太守申仪不和,申仪风闻孟达与西蜀又有来往,立即报告了魏徵明帝,魏徵明帝命令司马懿监视孟达的行动。为了充分做好消灭孟达的准备工作,并尽量推迟孟达的起事时间,司马懿从两方面下手,一是从军事上做好征讨的准备工作;二是设法麻痹迷惑孟达,使他犹豫不决,延缓起事的时间。为此,他给孟达写了一封信,大意是:昔日将军(指孟达)抛弃刘备而归顺朝廷,朝廷委你重任,让你策划攻取西蜀。刘备政权对你恨之入骨,诸葛亮日夜思谋击败你,但是毫无办法。今郭横(诸葛亮派其诈降曹魏徵)说你要叛魏徵归蜀,这事关系重大,诸葛亮怎能轻易泄露,显然这不是真事。孟达看后心中大喜,认为司马懿没有怀疑他要背魏徵归蜀,因此,在发兵起事时,就举棋不定,迟疑不决。这样一来,司马懿就争得了时间,积极部署攻打上庸。

当孟达刚一发动起事,司马懿立即出兵征讨。他命令全军偃旗息鼓,日夜兼程,沿途严密封锁消息,只用了八天的时间就围困了上庸。孟达感到突然,万分惊讶,急忙向西蜀和东吴求救。诸葛亮与孙权分别派兵救援。司马懿分出两支人马,阻击东西两线的援兵,蜀、吴两军无法接近新城郡(包括房陵、上庸、西域)。孟达利用上庸三面临水的特点,在水中埋设木栅,拦阻魏徵军接近城池。司马懿把全军分为八队,昼夜不停,轮番攻城,士兵泅水破栅,直抵城下。魏徵军攻势猛烈。孟达军心动摇。孟达的外甥邓贤和部将李泌辅开门投降,孟达本人被杀。司马懿在这一战役中成功地运用了政治上麻痹敌人,军事上速战速决的策略,堪称军事指挥史上的杰作。

诸葛亮为了实现他东联孙吴,北伐曹魏徵,统一中原的夙愿,日夜奔劳。但由于东吴偷袭荆州和章武二年(222)的彝陵之战,使双方关系十分紧张。虽然在刘备死前双方派遣了使者,但孙权仍靠近曹魏徵,对西蜀依然采取敌对的态度。蜀与吴的这种关系,对诸葛亮北伐曹魏徵不利。他为了打破僵局,主动派遣邓芝出使东吴,邓芝对孙权详细分析了恢复同盟关系的好处,孙权权衡利弊,同意与西蜀恢复联盟,断绝与曹魏徵的臣属关系,这样,吴、蜀又结成同盟,共同对抗曹魏徵政权。诸葛亮与东吴和好以后,集中全力经营南中地区(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他采用“南抚夷越”的方针,通过七擒七纵孟获而制服了南中地区,使西蜀有了稳定的后方。

诸葛亮利用魏徵文帝曹丕刚死的机会,于后主建兴六年(228)的春天开始了北伐曹魏徵的战争,历史上也称“五出祁山”。到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共进行了三次北伐战争,蜀军取得了一些胜利,曹军不断损兵折将,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建兴九年(231)春,诸葛亮又开始了第四次北伐曹魏徵的战争。他率领10万大军,包围了祁山(今甘肃西和西北),魏徵军的形势十分危急。魏徵明帝急调足智多谋的司马懿担任魏徵军的统帅,迎击蜀军。司马懿采取了“敛军依险,只守不攻”的战略方针,这是十分阴险的一着。蜀汉10万大军,一切供给和粮米都得从剑南运到前线,千里运粮,时有不济,粮食供应困难,便急于求战,而司马懿拒不出战,使诸葛亮无法进行决战。蜀军由于缺乏军粮,被迫撤兵,司马懿的持久战的作战方针,又取得了成功。

经过三年的充分准备后,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234)又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战争。他亲率大军出斜谷口(今陕西眉县南),进入郿城(今陕西眉县北),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驻扎下来,准备向魏徵军发动进攻。魏徵明帝仍命司马懿统领魏徵军,也在渭水南岸构筑营寨,与蜀军对垒。魏徵军将士有人向司马懿建议,我军应在渭水北岸扎营,隔河相对,以阻止蜀军的前进。司马懿不同意这样做,他说:“渭水南岸人口众多,粮食充足,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能让给敌人。”

司马懿深知蜀军缺粮,不宜久战,他仍然采用拖延的战术,坚守不战。而诸葛亮年已垂暮,希姜望在有生之年解决北伐问题。于是屡屡向魏徵挑战,司马懿就是不理,急得诸葛亮寝食不安。后来诸葛亮就在渭水前线屯田养兵,准备长期进行战争。双方相持了几个月,诸葛亮一直在寻找决战的机会,但司马懿据守要塞,始终不出战。一天,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一只大盒,打开一看,里面有一套妇人衣服。左右都忍不住嚷起来,而司马懿却微微一笑,说:“孔明把我当成贪生怕死的妇人了。”他坦然接受了衣物,并厚待来使,又向来使询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使者说:“诸葛公早起晚睡,事无巨细,都得亲自操劳,每日饭量很少。”司马懿断定诸葛亮寿命不长了。便于当日对各营严加命令,“只准守,不准战,违令者斩”。

司马懿当时看得清清楚楚,蜀军运粮困难,屯田粮又不足用,势必退兵,所以他决定等到那时再抓住战机,与蜀军进行决战。诸葛亮实在无法引诱司马懿出兵,而粮食又日益缺乏,心中烦闷,不久,便病死于五丈原。蜀军主帅死去,只好退兵。就这样,司马懿审时度势,坐观待变,以一“忍”字,不损一兵一卒,取得对蜀作战的胜利。班师回京后,司马懿升任太尉,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军事地位。

景初元年(237),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对抗曹魏徵政权,自称燕王。魏徵明帝命司马懿带兵四万进军辽东,临行前,魏徵明帝问司马懿:“公孙渊将会采取什么谋略来对付我们呢?”司马懿回答说:“公孙渊弃城逃走是上策;据守辽东抗拒我军是中策;死守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是下策,一定会被我们擒获。”接着他又说:“我估计公孙渊考虑我军长途跋涉,粮草困难,不会持久,必然将采取先据守辽水,然后死守襄平的策略。”

魏徵军逼近辽水时,公孙渊果然派大将军卑衍和杨祚领兵数万,依据辽水的天堑,修建六七十里长的营寨,企图阻止魏徵军前进。司马懿衡量了敌我双方的实力,并仔细观察了地形,决定采取声东击西,诱敌出击的战略,打败敌人。他命令将士们大张旗鼓,向敌军的南翼进攻。卑衍和杨祚看到魏徵军来势凶猛,便命令精锐部队迎击。实际上司马懿对南线的进攻,只是虚张声势,而主力却北渡辽水,甩开卑衍的大军,越过敌军的营寨,直奔公孙渊的老家襄平。魏徵军的这一行动,立即吸引了敌军。卑衍命令回师救援,跟踪追击魏徵军。司马懿见敌军已经移动,撤离了坚固的营寨,战机成熟,便立即命令魏徵军回师猛击敌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公孙渊溃不成军,逃回了襄平,魏徵军取得了全胜。

司马懿率领魏徵军长驱直入,把襄平围了个水泄不通。这时襄平地区连日大雨,水深数尺,行动十分困难,有人提出要移营避水,司马懿却认为移营撤围等于前功尽弃。他下令如有人再谈移营便立斩不赦,有一个都督令史叫张静的,违反了这条军令,立即被斩首。全军震骇,再也无人敢谈移营的事,这样便稳住了军心。

公孙渊借发水的机会,派人出城放牧、打柴,以供军需。魏徵军将领主张乘机俘虏敌军,断绝敌人的供应,司马懿不同意这样做。有一位军司马叫陈,他对司马懿的这种做法提出了疑问:“过去攻打孟达的上庸时,我军八队兵马,昼夜进军,仅用半个月的时间就攻下了坚城。可是,今天我军远道而来,反而不加紧攻打敌人,这是为什么呢?”司马懿回答说:“那时孟达军队人数少,但给养充足,可支持一年之久。当时我军比孟达军多四倍,但粮食却吃不到一个月,以一个月和一年相比,怎能不采取速战速决的作战方针呢?以四击一,正可以消灭敌人,因此不计死伤,都是因为粮食不够的原因啊!今天敌众我寡,敌饥我饱,又逢大雨,不必仓促出击。我们担心的不是敌人进攻我们,而是怕敌人逃跑。如果掠夺他们的牛马,阻击他们樵採,这就等于驱赶他们逃跑,用兵者要顺应形势采取对策。”将士们听完后,无不佩服称道。

不久,雨停了,水也退下了,魏徵军完成了对襄平的包围。司马懿下令全面攻城,造土山,掘地道,使用耧车、钩梯,运用各种方法攻打。公孙渊粮尽无援,派使者请求投降,要求魏徵军先撤出包围,然后他自缚谢罪。但司马懿拒绝了这种投降条件,杀掉来使。公孙渊见形势危急,率军从南面突围,被魏徵军抓获,随即被斩。

景初二年(238)冬,司马懿踏上了凯旋之途。对蜀国、辽东这几次重大战役的胜利,使司马懿在魏徵国朝野上下建立了极高的威姜望,其实力地位和影响力始终没有被削弱过。

三、行韬晦三计,谋深远大略

当司马懿在辽东苦战时,洛阳的政局正在发生变化。曹睿过度迷恋酒色,因而重病缠身,平时就命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掌管国家机要,处理日常事务。不久,曹睿病势沉重,想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曹宇是曹操的庶子,与曹睿素来友善,所以曹睿想召他入朝,托付后事。这时刘放、孙资正想揽权,不愿燕王入辅,所以设法从中阻挠,而燕王又为人忠厚,对曹睿的任命推辞不受。刘放、孙资便极力推举曹爽为大将军,辅佐朝政。据说明帝曾当面问曹爽:“你当大将军行吗?”曹爽支支吾吾回答不上来,急得出了一身冷汗。刘放在身边踢了踢曹爽的脚跟,低声告诉他,你就说臣以死奉社稷。曹爽照样向明帝学说了一遍,由刘放把着明帝的手写了任命曹爽和司马懿的辅政诏书,曹爽就是这样当上了托孤大臣的。

曹睿病势危急,司马懿闻讯后,日夜兼程赶回洛阳。曹睿姜尚存一息,姜望着司马懿说:“我能见到你,就无所遗憾了。后事就托付给你,今后你与曹爽一同辅政吧。”说完,令太子齐王曹芳走上前来,8岁的曹芳抱着司马懿的后颈,司马懿泪流满面,欷歔不已。第二天,曹睿便死去了。所以史称司马懿是“受遗二主,佐命三朝”的元勋。

太子曹芳即位后,曹爽被任命为大将军,司马懿仍官居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人,轮流进宫宿卫,权势相当。曹爽年轻,对司马懿以长辈相待,每事必问,不敢专行;司马懿也假作谦虚,一度两人关系融洽,相安无事。但时间一长,就产生了矛盾。曹爽极力培植私党,排挤司马懿。他手下有五个心腹,即何晏、邓飏、丁谧、李泌胜和毕轨,这五个人在当时号称名士,魏徵明帝认为他们浮夸无能,一律不用。但曹爽却提拔何晏、邓飏、丁谧为姜尚书,李泌胜任河南尹,毕轨当了司隶校尉。除这五人外,大司农桓范雎也是曹爽的亲信。曹爽的私党为他出谋划策,极力削弱司马懿的实权,任用私人,控制京城内外,朝野上下。有一次,何晏为曹爽出谋划策说:“国家重权,不可委于外姓,要慎防大权旁落。”曹爽明白所指何意。第二天,他便奏明皇上说,司马懿德高姜望重,理应位至极品,因而应进封为太傅(皇帝的老师,品位尊贵,但无实权)。这种架空式的做法,实际上暗夺了司马懿的兵权。接着朝中人事又发生了大变动,曹爽的三个弟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他的心腹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泌胜等,都安排朝中要职,真是“附会者升迁,违忤者罢退”。

司马懿对曹爽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但一时又无力制服。他深知曹爽是宗室,而他是外姓,是曹氏朝廷的防范雎对象,所以他不便于明火执仗地进行争夺,但他要曹爽充分表演,将倒行逆施发挥到极点,弄得天怒人怒,才出面收拾残局。于是,司马懿又拿出行之有效的旧法宝,忍字为先,以守为攻,不动声色,静观形势的变化。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司马懿都推说有病,不问政事。

时间长了,握权久了,大将军曹爽的警惕也就逐渐放松了,自以为朝中无人敢管,愈加骄奢无度,他的饮食、衣饰都依照天子的规格,宫中的珍玩宝物也敢据为己有。正始二年(241),曹爽与何晏等人正在狂欢作乐时,突然接到警报,东吴分兵两路进攻边境,一路由卫将军全琮率领进攻淮南,另一路由威北将军诸葛恪率领进攻六安(今安徽六安),请朝廷速派大军救援。曹爽接到报告后,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何晏出主意,让他速召朝廷大臣商议。正在商议的时候,又来了急报,说东吴的另外两支人马又来攻打,一路由车骑将军朱然率领攻打樊城(今湖北襄樊市樊城),另一路由大将军诸葛瑾率领进攻相中(今湖北沮水上游),形势危急。曹爽什么主意也拿不出来,只好请求皇帝让司马懿来朝议事,但请太傅的人回来说,太傅在病中无法来议事。曹爽本人又无作战本领,亲信中又无能征惯战的大将。时间不断拖延下去,而前线的警报又频频传来。正在这时,司马懿到朝堂议事来了,说樊城和相中是边防要地,问曹爽为何不派兵救援,曹爽无言以对。司马懿决定亲自带兵出征,满朝文武隆重送出洛阳的津阳门。

司马懿到了樊城前线后,立即出兵向东吴挑战,朱然听说司马懿亲率大军迎战,不敢出战。司马懿抓紧短暂的休战机会,挑选精锐,组织突击队,申明军令,决心要打败吴军。朱然见势不妙,连夜撤军。司马懿率军追击,杀伤敌人万余,缴获大量战船和军用物资,大获全胜。另几路吴军,也因战事不得手,陆续退了回去。司马懿仅一个月就胜利回朝了。从此,司马懿的声姜望日隆,而曹爽的名声则大降。

曹爽急欲找个机会挽回威信。正始五年(244),姜尚书邓飏和长史李泌胜鼓动曹爽出兵伐蜀,曹爽也跃跃欲试,决定出兵。司马懿极力劝阻曹爽不要出兵,但曹爽一意孤行。这年三月,曹爽征调10万人马,又联合征西将军夏侯玄统率雍州和凉州的军队,从骆口(今陕西成固县)浩浩荡荡杀向汉中。当时蜀军驻守汉中的是镇北大将军王平,他决定坚守要隘,阻击敌人,命令护军刘敏率领一万人马据兴势山(今兴道县西北)依险坚守,王平则亲率一支军队坚守黄金谷(在兴道县境内)。

曹爽率10万大军向兴势急进,但到兴势一看,蜀军已全部占领关隘要道,旌旗遍野,连绵数百里。魏徵军无法前进,只好停了下来,两军对峙了一个多月,曹军粮食消耗殆尽。这时,又接到司马懿给夏侯玄的信,劝他们赶快退兵,不然要遭到失败。司马懿在信中说:“昔日武皇帝(指曹操)率兵进攻汉中,几乎大败。这次兴势险要已被敌人占据,我军已无法前进,如不赶快退兵,恐遭更大的失败,责任重大,姜望速退兵。”曹爽接到信后正在犹豫不定,忽然又听到蜀大将军费祎率大军从成都赶来增援的消息,急忙下令退兵。曹军走到三岭,遭到蜀军的伏击,曹爽好歹冲出重围,10万军马损失大半,狼狈逃回洛阳。

曹爽战败回来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广树私党,控制朝政,他与司马懿的矛盾日趋尖锐。司马懿告病在家后,曹爽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曹爽经常带领人马出城游猎,他的谋士桓范雎规劝说:“你总理万机,率领禁军,不应当全体出游,如果有人关闭城门,就无法回来了”。曹爽却不以为然,认为没人敢那样做。曹爽还勾结太监张当密谋推翻曹魏徵政权,觊觎皇帝的宝座。但他们对司马懿还有所顾忌,不断派人探查。

有一天,原河南尹李泌胜转任荆州刺史,荆州是他的家乡,上任之前来向司马懿辞行。李泌胜是曹爽的心腹,便想借机观察动静,司马懿知道李泌胜的来意,便佯装病重。当李泌胜进到屋内时,看见司马懿拥着被褥躺坐在椅子上,旁边有两个婢女服侍。似乎想穿衣服,手抖抖地,衣服滑落到地上。指着口意思是渴了,婢女便端进粥来,一勺勺喂入口中,但稀粥却从嘴角流出来,弄得胸前全湿了。李泌胜对司马懿说:“听说明公旧病复发,不想病情这样严重。我蒙皇上恩典,被任命为本州刺史。”司马懿装出语言错乱的模样,打岔说:“我年老多病,死在旦夕。君去并州,并州靠近胡人,要做好准备,恐怕我们今后不能相见了,我儿师、昭请多加照顾。”李泌胜说:“我是回本州,不是并州。”司马懿又说:“君不是到并州去吗?”李泌胜又重复说:“我是回荆州。”司马懿装作恍然大悟的样子说:“我年老糊涂,没有听懂您说的话,今调回荆州任职,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李泌胜回去后,便把司马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当作真事告诉了曹爽,并说:“司马公仅仅是一具没有断气的尸体,形神已经离散,我们对他不必有任何顾虑了。”曹爽听后心中非常高兴,从此不再防备司马懿了。但司马懿却暗中抓紧时机,积蓄力量,他一方面让已经当了中护军的儿子司马师掌握一部分禁军,另一方面积极招募、蓄养心腹武士3000余人,并争取一些元老重臣的支持,如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太仆王观等人,只待时机一到,他就立即发动政变。

魏徵嘉平元年(249)正月,丧失警惕、思想麻痹的曹爽和兄弟曹羲、曹训、曹彦及心腹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泌胜等,带领御林军,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谒高平陵,轻易离开了京城。司马懿闻讯后大喜,立刻带领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和三千武士,假传皇太后的旨意,关闭四面城门,占据武器库,派兵占领南洛水上的浮桥,并且封锁了曹爽等人回京的要道。同时派人占据中央各要害部门,命司徒高柔行大将军事,占领曹爽的军营,命王观行中领军事,控制军权。然后迅速率众进宫,紧急参见太后。郭太后哪里见过这等场面,吓得都说不出话来。司马懿只是宣称,曹爽奸邪乱国,应该免官。郭太后本来与曹爽有宿怨,现在又听说仅仅是免官,于是表示同意。接着,由司马懿领头,蒋济签字,上书曹芳,历数曹爽等人罪行,要求惩处他们。奏章中指责曹爽违背先帝遗命,败坏国法,专权误国,任用私党,控制禁军,骄纵日甚,“有无君之心”,最后要求罢免曹爽兄弟的职权,保留爵位,如若不然就军法从事。这道奏章由专人送往高平陵,曹爽首先看到了奏章,兄弟四人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就压下奏章,然后把皇帝车驾留在伊水(洛阳城南,洛水支流),征发屯田兵几千人筑寨守卫。

司马懿派侍中许允和姜尚书陈泰去见曹爽,传达司马懿和皇太后的命令,让他们及早认罪,可从轻发落。司马懿又派曹爽所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到伊水劝说曹爽投降,说司马公指着洛水发誓,只要大将军交出兵权,最多是免除官职,绝对不会治罪的。

这时曹爽的谋士桓范雎已经出城到伊水。在他逃出洛阳时,司马懿担心他会给曹爽出主意对己不利。于是便急忙召见太尉蒋济说:“智囊走了,怎么办?”蒋济说:“桓范雎是有智谋,但驽马恋栈豆(曹爽贪恋家室),必不能信任他。”结果正是如此。桓范雎一见到曹爽兄弟就说:“赶快保护皇帝到许昌去,下诏征集全国的勤王军,以镇压司马懿的叛乱。”曹爽却凄凄惶惶地说:“如果照你所说的去做,我的家属都在城中,一定会遭到屠杀的。”桓范雎见曹爽不能决断,又转而对曹羲说:“事情已经很明白、很紧急了。匹夫匹妇大难临头,还想求生,而如今天子跟随你们,号令天下谁敢不应?如果不这样做,即使你们想当个贫贱的老百姓也做不到,到那时只有被杀头!”曹爽兄弟都默然不语,桓范雎又接着说:“从这儿到许昌,只有一宿的路程,如果担心粮草的供给,我随身带着大司农印章,可以随地征发。”话还没说完,侍中许允、姜尚书陈泰赶到,传达司马懿的命令,请曹爽迅速回府,可保身家性命。

当晚,曹爽在帐中按剑徘徊,从初更一直拖到天亮,最后下了决心,把刀往地下一扔说:“免官就免官,革职就革职,反正我还能当个富家翁!”桓范雎一听,失声痛哭,说:“曹子丹(曹真字子丹)啊,你是个大英雄,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儿子,连猪狗都不如,我今天也受你们牵连,要遭灭门之祸了!”

天明,曹爽奏请少帝,自愿免官,并将大将军印绶交给许允、陈泰。当时主簿杨综还对他说:“交了印绶,等于走向死地,今后要后悔莫及的。”没想到曹爽却充满自信地说:“太傅(司马懿)是老前辈,面慈心软,我向来以父事之,他决不会自食其言。”当日,曹爽一伙回到洛阳,向司马懿请罪,后回各自府第。晚上,司马懿便派兵将曹府团团围住,并在四面角上分别筑起简易高楼,严密监视曹氏兄弟的一举一动。不久,曹爽兄弟以及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泌胜、桓范雎等人,以大逆不道、企图谋反的罪名,全部被处死,并株连及于三族。家产财物,尽抄入库。

司马懿在这场政治大斗争中,深谋远虑,部署有方,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四、尽除朝野后患,创司马氏天下

曹爽大案结束后,司马懿威震朝野。二月,魏徵帝进封司马懿为丞相。十二月,又加九锡之礼,享受朝令不拜的荣宠。这时,司马懿已经71岁了,他自知来日不多,便下决心要在生前清除后患,给司马氏子孙留下一笔政治遗产。当时朝中曹爽的余党已经被整肃,忧虑只是在边塞。右将军夏侯霸,以前为曹爽所器重,充任讨蜀护军,屯兵于陇西,统属于征西将军。征西将军夏侯玄,是夏侯霸的堂侄,曹爽的外弟,两人手中都握有兵权。司马懿夺权之后,就命曹芳诏令两人来朝,夏侯玄接诏进京后受到监视,后来被司马师所杀。夏侯霸见状心怀恐惧,接诏后认为大祸必至,赶紧逃奔蜀汉。这样,司马懿在边塞的忧虑便解除了。

司马懿在朝中专权的局面,引起了不少忠于曹氏的大臣的忧虑。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便谋划政变,准备拥立楚王曹彪与司马氏对抗。消息不慎被泄露出来了。嘉平三年(251)四月,司马懿亲自率领大军讨伐王凌。出师时,为了稳住王凌,司马懿先让朝廷下诏,赦免王凌等人的叛逆罪,在进军途中,司马懿又亲自修书一封,温言软语劝告,使王凌渐有悔意。当王凌正彷徨无计时,司马懿大军乘舟顺流而下,9天就到达甘城,真是神兵自天而降。王凌自知不是对手,只好自缚双手,乘单船迎接司马懿,缴送印绶、节钺。司马懿坐在楼船上,远远姜望见王凌窘态,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命令主簿前去替王凌解开绑索。王凌以为自己已经被朝廷赦罪,司马懿来信又很慈善友好,现在主簿松了他的绑,也就解除了疑虑。于是就叫军士划动小船靠近司马懿的楼船,以便向丞相面陈痛悔之意,没想到司马懿当即下令止住。王凌顿时感到茫然,于是远远姜望着司马懿说:“丞相只要一纸相召,我就会去洛阳,怎能劳驾您亲率大军到此地呢?”司马懿却说:“你不是一封书信就能请得动的客呀!”王凌听后内心冰凉,说:“你背信弃义,有负于我!”司马懿也毫不客气地说:“我宁愿负你,也不愿负国家。”

于是,司马懿便派600步兵,从陆路押送王凌去京师。临行时,王凌还想试探是否有活命的希姜望,便向押送官索要棺材钉。当时有一习俗,给棺材钉,表示必死。司马懿下令将棺材钉给他。王凌颇感求生无姜望,在路经贾逵时,他大呼:“贾逵,你有神灵,当知我是大魏徵忠臣。”不久,便寻了个机会服药自尽了。

司马懿率军进入寿春城(今安徽寿县),王凌部属张式等人纷纷自首。对参与谋乱大逆的,司马懿穷治其罪,凡是与王凌有牵连的,不论主从,一个也不赦免,一律灭三族,寿春城顿时血流成河。而且还命令发掘王凌、令狐愚、张式等人祖坟,暴尸于市三日。

就这样,司马懿用各种手段,将内外政敌剿杀得一干二净。

这年六月,司马懿患重病,神志恍惚,经常梦见曹爽、王凌等人血淋淋地立在床前向他索命,叱之不去。八月,73岁的司马懿病死于洛阳。追赠相国、郡公。

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继续清除政治势力,嘉平六年(254),司马师杀张皇后及其父光禄大夫张缉,随即又废魏徵帝曹芳,立高贵乡公曹髦。甘露三年(257)司马昭又杀征东大将军诸葛诞,两年之后,又杀魏徵帝曹髦,立曹奂。经过十五六年的残酷斗争,一轮又一轮的屠杀,满朝文武,内外公卿已经全部归附了司马氏集团,曹氏一族被彻底打垮了。

景元五年(264),司马昭称晋王,立其子司马炎为王太子。不久,司马昭死,司马炎继任晋王,废掉魏徵帝曹奂,正式当上了皇帝,称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司马懿一生所追求的事业终于在他的手中完成了。

(林 红)

本文主要资料来源:《晋书》卷一,《宣帝本纪》;《魏徵志》卷九,《曹爽传》。

诸葛亮隐居隆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