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铁腕肃贪官――死了也不放过他

铁腕肃贪官――死了也不放过他

时间:2022-02-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铁腕肃贪官——死了也不放过他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统台湾,北拒沙俄,西征蒙古,兴修水利,鼓励垦荒,薄赋轻税,任用能臣,开创了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盛世局面,其文治武功,可以说是十分了得。雍正皇帝即位后,国库储银仅800万两,各省历年所亏欠的钱粮,累计已达近4000万两。针对这个问题,雍正下令查出贪官,就地免职,绝对不循“留任补亏”的旧例。

铁腕肃贪官——死了也不放过他

康熙8岁登基,14岁亲政,他在位时期,智擒鳌拜,剿撤三藩,南统台湾,北拒沙俄,西征蒙古,兴修水利,鼓励垦荒,薄赋轻税,任用能臣,开创了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盛世局面,其文治武功,可以说是十分了得。但是康熙晚年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加上他为人宽厚,不忍“下杀手”,使得康熙末期吏治变得松弛,已出现败坏之象,贪污、贿赂、欺上瞒下等恶劣风气又陈渣泛起,且呈蔓延之势。

吏治腐败,税收必会短缺,税收短缺,国库焉能充足?雍正皇帝即位后,国库储银仅800万两,各省历年所亏欠的钱粮,累计已达近4000万两。堂堂的大清国,外表看来强盛无比,实际上却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如果放任这种局面恶化下去,必将毁掉几十年励精图治的成果,使已经出现的盛世局面不复存在。于是,改革与整治的重任就落在了康熙的继任者雍正身上。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二月十三日,康熙皇帝刚刚去世一个月,雍正皇帝不顾其父“尸骨未寒”,就下令户部全面清查亏空钱粮,对父亲留下的积弊大动干戈。这是雍正即位后的第一个大动作,也是一件非常得罪人的事儿,稍有差池,不仅名声扫地,也会动摇大清国的根基。因此,雍正深知,这一次只能胜不能败。尽管情势危急,雍正却势在必行。(www.guayunfan.com)

雍正即位时已经45岁,他本身也是一个藏而不露、心机很深的人,他对官场内幕一清二楚。这一次,他下令清查亏空,涉及的人多,打击面也广,要不费点心思,那是很难成功的,但是说难也不难,研究出了下面的“对策”,雍正就有了自己的“政策”。雍正的“政策”是,绝对不用上级清查下级的老办法,那是永远也查不出结果的。

他的决定是,派钦差大臣。他经过精挑细选,找出一批精明强干又洁身自好的人,归自己直接领导,然后让他们作为中央特派员,去地方上清查亏空,这些人跟地方官没什么渊源,肯定不会接受他们的贿赂,也犯不着专门跟谁过不去,能够做到秉公办事。

此外,雍正又从各地抽调了一大批候补官员跟着中央特派员一起查账,查出一个贪官污吏,就地免职,然后从调查团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这是一招狠棋,当时,官场上从来都是官官相卫,一般继任的官员上任后,很快就会发现他的前任留下了一大笔亏空,但他也绝不声张,因为声张了除得罪人之外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在面对清查时他会想办法补上这笔亏空,至于什么办法,那就多了去了,不胜枚举,不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违法。等他卸任之后,又会留下一大笔亏空,他的继任者也会尽量不露痕迹地“帮忙”填补,如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国家的亏空越来越严重,百姓受到的搜刮越来越残酷。

但是这一次雍正用调查团的官员继任就不一样了,他们有重要的任务,本身就是来查账的,想做出一番成绩得到皇帝的赏识,自然是查出的亏空越多越好,于是这些人上任后,又开始了再一次的“大清算”,不仅连他的前任,连他的前任的前任,以此类推,都查出来了,这样一来,谁也跑不了。

不过,贪官们有自己的对策,你调查团不是来查钱查粮吗,我库银里没钱没粮但是我可以借,跟谁借呢?跟当地的大户,检查团走后,再归还钱粮,外加一笔为数不少的“利息”,即使没有利息,日后也会对这些大户加以特殊的照顾。

不料,这一招也在雍正皇帝的预料之中,他让调查团到地方之后,立马发个公告,皇上说了,你们谁也不许借钱给官府,实在要借也行,你把钱粮放在了官府,那就是国家的了,以后就再别想拿回去。此令一出,谁也不敢借钱给官府了,得罪人总比倾家荡产强。

为了对贪官们来个釜底抽薪,雍正又成立了“会考府”,这是一个独立的核查审计机关,任务是稽查核实中央各部院的钱粮奏销。钱粮奏销里面是有很深的门道的,首先地方上向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要求报销开支时,都得给好处费,只要你给的好处费“合理”,不管亏空多少,他也能给你“报销”——反正都是国家的钱,不是自己的不心疼;相反,如果你不走这个“程序”,即使正常开支,即使是很少的钱,人家也不给你报。

另外一个问题是,当时中央各部院动用钱粮无人监督,夸张点说,想怎么花怎么花,这不能不说是中央财经制度的一大漏洞,在这种制度下,完全靠官员的自律来维护国家财产,然而在白花花的银两面前,有几个人能够真正自律呢?

针对这一点,“会考府”诞生了,这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审计机关,它成立之后,无论是地方上缴税银、报销开支,还是各部院动用钱粮、报销经费,都要通过会考府,谁也做不了手脚。如此一来,地方官员们想花点好处费弥补自己的亏空、部院长官想使点手段贪污大笔白银就成了不可能的事。

雍正采取的各种手段终于使贪官污吏们无所遁形,眼下的问题就是,怎么处理这些人。众所周知,钱粮的亏空有两个原因,一是挪用,二是贪污,挪用罪轻而贪污罪重,因为有时贪官们可以说将钱粮挪用去救灾了,接待上司了,这些是“情有可原”的,但贪污就不一样了,你贪污了送给谁先不说,首先你就将钱财据为己有了,这还了得。但是历朝历代,清查亏空时,都是先查贪污,后查挪用,可能是为了不把事情做绝吧,如此就给贪官留了空子,他们可以借口挪用来掩饰贪污,掩饰不成,就把数额多的说成是挪用,数额少的说成是贪污。不过此时雍正是不怕把事情做绝的,他“反其道而行之”,下令“先查挪用,后查贪污”,将贪官们最后的路都堵死了,形成“瓮中捉鳖”之势。

只要查出贪污行为,若因贪污而亏空者“即行正法”,若由其他原因而亏空的,则规定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否则抄家从重治罪。杀头的就不用说了,不用杀头的被查出来后直接罢官,罢了官再还钱。之前,朝廷查处贪污行为,处理方法一般都是“留任补亏”,就是留着贪官的职位,限期让他还钱。这些贪官有钱舍不得还,但不还又不行,所谓瞒上欺下,他们就打老百姓的主意,加紧盘剥百姓,还上了钱,继续做官。

这样的“弥补”,无非是贪官们从民间敛财,将亏空转嫁给人民而已。朝廷是收上了钱,可是民怨沸腾,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问题不容小觑。针对这个问题,雍正下令查出贪官,就地免职,绝对不循“留任补亏”的旧例。

雍正还规定,严禁任何人垫付或代赔。他说,即使下属州官县官有富裕的钱,也不能替贪官退赃,至于士民代赔,更是没商量,无非是土豪劣绅勾结官府,想留下贪官继续执政,徇私枉法。

雍正不仅追赃,他还抄家,亏空官员一经查出,朝廷一面严搜衙署,一面命令原籍的官员,将其家产查封,并严格监控其家人,杜绝转移、藏匿赃银的可能。此令一下,全国一片抄家声,雍正也得了个“抄家皇帝”的“美誉”。

对于清查贪官的决心,雍正非常坚定,罢官也好抄家也好,绝不留情,谁求情他罚谁,对皇亲国戚也决不手软,他的十二弟履郡王胤祹因为主管过内务府,被查出一大笔亏空,由于没有钱还,堂堂亲王,将自己家中器物当街变卖。

贪官们见识到了皇帝这样的决心,知道自己已经山穷水尽了,有些罪大恶极的,知道自身难保,就想干脆之来个一死了之,按常理来说,天大的事,只要人死了,也就一了百了了,留下的钱也就可以给家人继续享用了。可是雍正的政策是“死了也不放过他”!你死了也没用,找你全家要钱,最好抄得你子子孙孙都做穷人。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贪污、受贿、亏空案被参而畏罪自杀。雍正下令:“找他们的子弟、家人算账!”看起来好像狠了一些,但是在贪污成风的年代,不如此,就不能刹住贪污腐败之风。

当然,想要杜绝官员的贪污行为,必须让官员的合法收入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于是雍正一面大力整顿吏治,一面想办法提高官员的收入待遇。对“耗羡银”的处理,就是他采取的办法之一。明末清初,各级官吏在国家正额赋税之外,加征所谓“折耗”(即实物折成钱粮的损耗);又以碎银熔铸加工成整块银锭过程中有损耗为借口,公开增加“火耗”。火耗的数量达到了正额钱粮的40%~50%,甚至“税轻耗重,数倍于正额者有之”。

对此,雍正皇帝实行了“耗羡归公”的制度,即把“耗羡”从州县一级收归督抚统一管理,把非法的附加税变成了国家的正式赋税,火耗每两不过二钱。这虽然不可能终止各级官吏的贪污勒索,但与“税轻耗重”的情况相比,人民的负担多少还是减轻了一些。

而政府把这笔钱按占正税的一定比例征收上来,成为国家的收入,然后再下发充做地方的办公费用和各级官员养廉银的来源。这样既提高了官员待遇,也使他们没有继续贪污的途径。养廉银的数额很大,地方官员养廉银的数额尤其庞大,如总督一年的俸禄一般是180两,他们的养廉银一般在1.5万两以上。以下级别官员的养廉银也都是他们年俸的几十倍。这使地方官员的生活条件大幅地改善,也减少了贪污现象的发生。雍正皇帝实行的“养廉银”,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高薪养廉了。

吏治的整顿、养廉银的实行,使得雍正朝吏治为之一振,不但减少了贪污,而且官员的待遇又通过养廉银这一合法途径得到了大幅改善,稳定了统治基础。反腐倡廉仅仅五年就使康熙时亏空的钱粮基本追缴完毕,各省的粮食及漕粮,也都能按时征收,国库储银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增至5000万两,可谓仓廪充实,据载“积贮可供二十余年之用”。

历朝历代,君主治理国家,首重吏治,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分掌国家政权,他们的所作所为,直接影响社会风气的形成,更牵动着社会的安定和王朝的安危。所以吏治的好坏,关系到政权兴亡。可以这样说,大凡吏治清廉,国家就兴隆,社会就发展;反之,则政治黑暗,社会动乱。

雍正也深知吏治的重要性,于是在谙熟社会现象和官场作风以后,形成了自己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再加上坚定决心,才能排除各种阻力,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事实证明,雍正一系列的政策,确实沉重地打击了贪官污吏,帝国的吏治也随之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