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廉吏“当道”树典型

廉吏“当道”树典型

时间:2022-02-26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廉吏“当道”树典型雍正对吏治的整顿,不仅仅表现在对贪官的严厉惩罚上,还表现在表彰和重用廉吏上,这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雍正时代,有三个地方官最受信任,被雍正皇帝赞为“模范督抚”,这三个人分别是鄂尔泰、李卫和田文镜。这里要详细介绍的是大器晚成的田文镜,雍正曾称赞他为“实为巡抚中之第一”。

廉吏“当道”树典型

雍正对吏治的整顿,不仅仅表现在对贪官的严厉惩罚上,还表现在表彰和重用廉吏上,这两个方面是同时进行的。雍正认为人治是国家兴亡的关键,而人治的主要内容,除了帝王勤奋治国外,主要是用人得当。所以在严惩贪官、整顿吏治的过程中,他特别重视选拔使用人才、重用廉吏。

雍正时代,有三个地方官最受信任,被雍正皇帝赞为“模范督抚”,这三个人分别是鄂尔泰、李卫和田文镜。鄂尔泰是改土归流的第一功臣,雍正最初看到他对该项工作的建议和策划时曾经感叹:“这是上天派来帮助我的奇人啊!”

李卫则是清代官场上的一个异类,以半文盲的学历混到了封疆大吏的位置上,还干得有声有色,雍正经常严厉斥责他没规矩、没礼貌,但始终如一地信任他、重用他。这里要详细介绍的是大器晚成的田文镜,雍正曾称赞他为“实为巡抚中之第一”。(www.guayunfan.com)

清雍正元年(1723),山西很多州县遭受旱灾,颗粒无收,山西巡抚德音和布政使森图都是沽名钓誉之辈,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心上,不但不想办法赈灾,反而颠倒黑白,向朝廷报告说这里沐浴皇恩,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是一个丰收年。更无耻的是,他们居然还在这个时候加紧向百姓催征钱粮,遇上了这样没有人性的地方官,百姓哭叫无门,只好外出乞讨,当时遭灾最严重的州县哀鸿遍野,成群的百姓携家带口,衣衫褴褛地去外地讨饭吃。时任内阁侍读学士的田文镜因新皇帝登基,奉命去告祭西岳华山,沿途看到了这些凄惨的景象,受到了很大震撼,几番打听,得知德音和森图居然昧着良心搞浮夸,怒不可遏,一怒之下,将灾情详细记录下来,回京便到雍正那里告了一状。

雍正马上下令将德音、森图交吏部查议,同时任命田文镜为山西布政使赴山西赈济灾民,从此田文镜受到雍正的信任和重用,并终其一生,信任不改。说他大器晚成,是因为这时田文镜已经61岁了,而田文镜在应该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达到了他为官生涯的巅峰,可谓是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其中自有一番辛酸苦辣。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田文镜不是科甲正途出身,出道时,只是个监生(明清两代称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21岁时,以这个身份被授予福建长乐县县丞,是个八品官,九年之后才当上知县。就这样前后当了二十多年的州县官,45岁以后才到京任官。因此,史书说田文镜“佐杂出身”“风尘俗吏”,并非刻薄,事实就是这么回事。他在花甲之年受到雍正的提拔,升任地方大员,虽然这个伯乐遇得晚了点,毕竟还是遇到了,因此一直对雍正感恩戴德、忠心不二。

言归正传,田文镜到山西赴任后,为了安抚百姓,首先就宣告停止征收赋税,随后紧急调出库银向邻省买米赈灾,一面停止向百姓征收赋税,一面又拿出山西官帑向邻省籴粮发给百姓。邻省陕西督抚很痛快地拿出了一万石米,但是另一个邻省直隶督抚却以山多田少为由不卖米,田文镜也没有办法,只好向雍正求救。雍正接到奏折后,命直隶督抚以大局为重,不能搞地方保护主义,同时也把这个意思通报给其他各省。

此后,山西赈灾进展顺利,由于受到救济的灾民人数众多,田文镜因此得到了山西百姓的一致好评,并以此功劳于次年被调任河南布政使,不久又直接升到了巡抚的位置上。田文镜到河南之前,此地就已经连年受灾,百姓的日子非常难过。田文镜上任后,马上决定由政府拨款修筑河堤,因为百姓遭受的水灾相较旱灾来说更加严重,由于河堤失修,已经不再起作用,一下雨就会发洪水,百姓自然要遭殃。可见,修筑河堤已是刻不容缓,资金有了保证,劳力是个问题,田文镜考虑的结果是所有劳力由各州县分派,标准是“按照百姓地亩,或半顷或二顷出夫一名”“绅缙里民,一体当差”。修河堤是好事,平民百姓也愿意出力,但是,地主豪绅不愿意。

出于维护“自尊”的强烈愿望,这些人聚集到一起,跑到巡抚衙门去哭诉叫屈。当时恰逢乡试前夕,他们又打起了准备考试的学子们的主意,他们怂恿这些学子罢考,还真有不少人蠢蠢欲动,情势危急起来。

其他官员都冷眼旁观,等着看田文镜怎么收场。

田文镜也觉得势单力孤,可他不是轻易妥协的人,他觉得自己没有错,自己这次要是服了软,收回成命,就是个笑话,以后还怎么下命令,怎么让人家服他的管。随后,田文镜亲自出面,把带头闹事的几个人抓起来,严厉惩治。这一招立刻起了效果。地主们没想到新来的巡抚有这么大魄力,再说毕竟只是干活,不是要自个儿的命,为了这事再把自己扔进监狱,就太亏了,于是立刻乖乖地服从命令,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动乱马上平息了,乡试照常进行,堤工进行得也相当顺利。

在担任巡抚以后,田文镜就一直贯彻实施雍正的政策:清查亏空,整顿吏治。他将命令逐级下发给各州县官员,再限定一个日期,令他们汇报情况,钱粮少了一分一毫都不行,在这个过程中,要是发现有官员徇私舞弊,或者受贿,或者办事不认真,轻的被教训一番,重的就会被田文镜上报,绝不留情。据统计,在这期间,因他的弹劾被罢官的官员就有20多人。显然,田文镜得罪了不少人,百姓喜欢他的做法,正直的官员也大呼痛快,可是还有一批心里有鬼的官员们就发怵了,这样搞下去的话,早晚要弹到自己头上,他们已经不敢给田文镜送好处,因为之前送的人都被弹劾了,要保住自己,只有恶人先告状。

所以雍正案头一直不断地有厚厚的一摞奏折,内容大同小异,都是告田文镜的状,他为人刻薄、不近情理,还有一些人身攻击或者诬陷诽谤。可是,雍正不会轻易就相信那些告状的内容,他仔细调查了事件的前前后后以后,对田文镜大加赞赏,说这个人不怕得罪人,一心为国办事,实在是难得。于是,升田文镜为河南、山东两省总督,又加兵部尚书、太子少师衔。雍正虽然没有惩治诬告的官员,但对田文镜的重用无疑打了他们一个耳光。

尽管田文镜一升再升,深得雍正的信任与关注,但是他从来没有像大将军年羹尧那样日益骄纵,肆意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而是在自己的职位上,踏踏实实地为百姓办事,并且始终忠于雍正,他的忠心就是雍正看重他的重要原因。

对于山东,田文镜采取了同样强硬的方式清查亏空,也同样不怕得罪人,命令有亏空的知县、知府必须将钱粮补齐,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人被调任,也得补齐了再走,实在不能补齐,就从俸禄中扣。

原来山东、河南两省交界的地方特别乱,治安特别差,土匪强盗不断出没,百姓叫苦连天,现在田文镜做了两省的总督,马上调动两省的力量,统一安排行动,严厉打击盗匪,情况很快就有了好转,治安越来越好。

田文镜从61岁起被雍正着力提拔后,为报答这份知遇之恩,始终勤勉做事,凡事以国事为重,并且敢于直言。清雍正七年(1729),朝中大臣一些建议,要在全国各州县的大乡村设立“讲约所”,每月初一召集农民宣讲《圣谕广训》,学习康熙皇帝的指示,雍正同意了,立刻命令各省推行。不想田文镜接到谕令后,立即上书表示反对。大意就是农民忙于农事,哪有那么多时间学习这个,每个月学习,更是不可能,再说在各个乡村普遍开设讲约所,每年需要一大笔开支,实在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实在要讲的话,就看情况,在仲春、秋末、冬初农闲时讲讲就行了。有人认为田文镜是多此一举,这事又不同于清查亏空,官仓里没有钱粮,变不出来。你不想讲就不讲,偶尔做个样子就行了。谁知,雍正认为田文镜说得有道理,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

田文镜享年71岁。雍正帝特赐祭典将他安葬,谥号端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