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西汉发现了西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西汉发现了西域

时间:2022-02-25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西汉发现了西域公元前139年,张骞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踏上了探索西域的征程。不幸的是,在经过匈奴之地时,张骞使团全部被匈奴人抓获。获悉这一行人是为了联络自己的仇敌月氏,匈奴人既惊又怒,将张骞等人扣押,还强令张骞娶匈奴女子为妻,生下孩子,想以此改变张骞的心志。虽然身份变成了平民,但汉武帝仍然是看重张骞的,常常召见张骞,向他咨询西域及其周边国家情况。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西汉发现了西域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建元二年),张骞肩负着一项特殊使命踏上了探索西域的征程。

张骞本是一籍籍无名的郎官。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张骞的人生中出现了一次意义重大的机会:汉武帝招募志愿者出使月氏(zhī)国。

自从决定对匈奴反击,汉武帝就对匈奴的一切事物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一次,汉武帝从匈奴俘虏口中意外得知:让汉朝吃尽苦头的匈奴竟然曾经有一个强敌——月氏。(www.guayunfan.com)

月氏的兴起在匈奴之前。头曼单于为了除掉太子冒顿,把冒顿作为人质送到月氏,随机进犯月氏。月氏人对匈奴的背信弃义十分愤怒,冒顿也对曾经要杀自己泄愤的月氏人怀恨在心,匈奴与月氏从此成为仇家。

弑父自立的冒顿单于很快就率领匈奴精锐灭掉东胡,打败月氏,迅速强大起来。他死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即位,继续征讨月氏,不仅杀死了月氏国王,还把月氏国王的头颅镶上金边,做成饮酒用的酒杯,以示炫耀和对死者的侮辱。月氏人对匈奴恨之入骨,但苦于势单力薄,没有同盟军,只能离开故地,逃往远离匈奴的西边。

了解到这样一段历史,汉武帝觉得可以与月氏人结成同盟,共同对付匈奴。这样,西汉要付出的代价就会更小些。因此,他果断地决定派人出使月氏。

没人知道月氏国在哪里。公元前2世纪,没有精密地图,没有指南针,没有人去过西域,月氏远在天边,如同传说。出使一个未知国度,潜伏无穷变数,风险系数极高。不是立功封侯,更不是游历山河,因此,这绝不是人人抢着去的“肥缺”。

而要找到月氏国,首先就要穿过由匈奴人占据的河套平原,随时可能被扣留。所以,使者既要身体素质好、能吃苦耐劳,又要机智勇敢、百折不挠。这种高素质人才,仅仅在大汉皇宫中挑挑拣拣,显然不够;必须放眼天下,广招贤能。这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使者不仅要有过人的才能,还必须具有超常的胆略。

为了找到合适的使者,汉武帝贴出榜文,征募最有才智、最能代表大汉形象的人来完成这一重要战略任务。汉武帝朝是西汉历史上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其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这次出使西域,他遴选全国最优秀、最适合的人才,而不是轻易任命。

张骞见到了榜文,跃跃欲试。他来到长安任郎官已经好几年了,相比于其他郎官,他的出身要差一些,这个郎官还是家里人集资捐来的。因此,张骞虽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但一直没有得到机会。现在,武帝张榜求贤,别人看到的是危险,张骞看到的却是机遇。出使若能成功,那就是建立了盖世的功业,就算失败,那也是为国捐躯,名留青史。因此,张骞毅然应募,并且在选拔中脱颖而出。

公元前139年(建元二年),带着武帝拨给他的100多名随行人员、一名叫堂邑父的匈奴人向导和武帝的殷切期待,张骞走出了长安,离开了西汉国境。不幸的是,在经过匈奴之地时,张骞使团全部被匈奴人抓获。

获悉这一行人是为了联络自己的仇敌月氏,匈奴人既惊又怒,将张骞等人扣押,还强令张骞娶匈奴女子为妻,生下孩子,想以此改变张骞的心志。人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为了寻找机会完成使命,张骞也只能暂时隐忍。这一待就是十多年。渐渐地,匈奴人对他的看管渐渐放松。所有匈奴人都认为,十几年安逸的生活,张骞恐怕早遗忘了长安的模样,出使西域的宏愿也应该磨灭得无影无踪了。

匈奴人错打了如意算盘。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张骞终于找到了机会,带着随从成功出逃。

张骞一行向西跑了几十天,终于到达了一个王国。张骞以为这就是月氏,经过打听才知道是大宛(yuān)。大宛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有的国度,一直想与汉朝交往,苦于匈奴从中阻挡,找不到门路。看到张骞,大宛王异常高兴,视张骞为上宾,还为他配备了专门的向导和翻译,一直送他到达康居(qú)国。康居人对张骞也是隆重接待,派人把他转送到月氏国。

经过了无数的坎坷与漫长的等待,终于来到了月氏国,张骞以为自己终于可以不辱使命,得胜回朝了。不料,十几年间月氏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月氏原国王被匈奴杀死后,年幼的太子即位,其母亲代理朝政,而大多实权掌握在朝中大臣手中。此时的月氏人已征服大夏(中亚古国,又译作“吐火罗”),定居下来。那里土地肥沃,很少有外敌侵扰,百姓安适快乐。月氏上下经过十多年的安逸生活,早已淡忘了当年的耻辱,不愿再与匈奴纠缠,不想再经历战争的创伤。月氏女王虽然对张骞盛情款待,但还是一口拒绝了武帝的提议。张骞极力游说,始终没有得到月氏人的明确表态。

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以后,无奈之下,张骞只好动身返回长安。不幸的是,在归途中,张骞再次遭遇匈奴骑兵,又被匈奴人扣留了一年多。幸而这次被扣留的时间不太长。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匈奴军臣单于死去,匈奴左谷(lù)蠡王攻击太子於单,自立为单于,匈奴国内大乱,张骞乘机带着匈奴妻子和堂邑父逃回汉朝。

历经十三年的风雨波折之后,张骞终于回朝复命,虽未完成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的目标,但是,汉武帝已经深深为他的忠诚感动,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出使西域,两次被匈奴扣留,在异国娶妻生子,仍然不忘使命,毅然决然地返回故国,如果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不可能实现的。张骞使团出发时一百多人,归来时仅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人(张骞的妻子不能算是使团成员),余者有身死异乡的,也有投降匈奴定居那里的。

张骞能够回到长安,副手堂邑父是功不可没的。堂邑父本是匈奴人,善于骑射。多亏了他在途中断粮时射杀飞禽走兽充饥,才保证了两人成功抵达月氏,又返回长安。

张骞归来后,汉武帝觉得他熟悉西域情况,多次任命他率部出击匈奴。然而,张骞是一名矢志不渝的使者,却不是一个好的将军。在一次出击中,他延误了作战时机,被判死刑,花钱免罪后贬为平民。

虽然身份变成了平民,但汉武帝仍然是看重张骞的,常常召见张骞,向他咨询西域及其周边国家情况。通过张骞的描述,汉武帝的激情又燃烧了。他决心联络西域诸国,展开对匈奴的致命一击,扩大汉朝版图。

张骞对汉武帝说:“我在匈奴时,听说乌孙国王叫昆莫,他的父亲原本是匈奴西边一个小国的国王,被月氏人杀了。昆莫当时还是个婴儿,被大臣抱出来逃难,在荒野上,鸟儿衔着肉飞来喂他,狼跑来给他喂奶。冒顿单于听说了,认为是天神的照顾,就收养了他。昆莫成年后,冒顿单于让他领兵打仗,帮他复国,命令他长期驻守西域。昆莫内抚百姓,外拓疆土,逐渐有了几万名能征善战的勇士。冒顿单于死后,昆莫率众迁移,不再臣侍匈奴。匈奴派兵讨伐昆莫,接连失败。匈奴人因此将昆莫视为神人,不敢再发动攻击。如今,匈奴刚被我们打败,原来的匈奴浑邪王控制的地方出现权力真空。蛮夷之人素来贪图我大汉朝的财物,如果咱们给乌孙丰厚的赏赐,诱使他东迁至原来浑邪王的地盘,同我朝结为盟友,就相当于砍断了匈奴的一只胳膊。不仅乌孙,西边的大夏等国也都可以被我们拉拢为属国。”

汉武帝觉得张骞的建议很好,准备施行。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受到武帝的任命,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一次,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300人,配备多名持符节副使,带着丰厚的礼物前去西域交涉。

这次出使,张骞等人顺利抵达乌孙,献上礼物,向昆莫说明来意。然而乌孙国此时已经因为内讧一分为三,乌孙国由昆莫、大禄、岑娶分别控制,昆莫一个人说了不算。而且,乌孙国对汉朝一无所知,直到张骞到来,他们仍不知汉朝在哪儿,疆域多大,实力如何。乌孙国臣服于匈奴多年,大臣们都害怕匈奴,不敢东迁。

张骞也不勉强,分别派出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yuán)毒、于阗等邻国。乌孙王昆莫则派出向导和翻译送张骞回国,几十名乌孙使者带着几十匹好马同行,以答谢汉武帝。

张骞回到汉朝,被任命为大行,位居九卿之列。但是没过多久,张骞就病死了。

此后,因为见识到了汉朝地广人多,物产丰富,乌孙国开始结交汉朝。很快,张骞派出沟通大夏等国的使者大多也不辱使命,纷纷同各国专使回到长安。西域各国陆续和汉朝交往。

作为凿通西域第一人,张骞让西域诸国了解了一个强大富庶的汉朝,也将汉朝人的视野延伸到了遥不可及的西域诸国。他的出使大大促进了西域诸国和汉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西域的葡萄、苜蓿、葡萄酒、胡桃石榴等物产以及珊瑚、玳瑁、琥珀、玻璃、象牙等制品传入汉朝。汉朝的炼钢技术、凿井技术和利用渠道引水的方法传到大宛,进而传到西域各国和欧洲,提高了这些地区的生产技术水平。中国精美的丝织品使西方人叹为观止,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正式建成。此外,在文化方面尤其在佛教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也值得大书特书。再有,张骞通西域也扩大了中国的版图。西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即今天的新疆。正是张骞通西域使中国中央政府的行政权力第一次触及新疆。

不仅如此,张骞曾向汉武帝报告,他在西域大夏看到邛山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人说这些东西是从天竺(今日印度)贩来的。他认为,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一定离蜀地不远。汉武帝即派张骞带着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汉武帝由此开发了西南地区。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行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为西域与中原的沟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双方的交流,中原与西域互利互惠,经济文化上都出现了一派繁荣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