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把双刃剑——董仲舒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把双刃剑——董仲舒

时间:2022-02-2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刘彻一连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一个不落地以三篇策文应答。由于刘彻这三次策问的基本内容都与天人关系有关,因此,董仲舒的三篇策文又被称之为《天人三策》。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三个重点是“兴太学,举贤良”。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四个重点是“尊儒”。董仲舒一番理论显然完全与雄心勃勃的刘彻不谋而合,《天人三策》中所阐述的五大重点更是让刘彻心驰神往,跃跃欲试。

董仲舒献策

董仲舒是广川郡人士,在汉景帝一朝就已经做了博士,负责讲授经学。博士是汉代时期的一个官职名,相当于皇帝的学术顾问。据《汉书·董仲舒传》中记载,董仲舒家里有一座非常漂亮的花园,但他一心只忙着钻研学术,习读儒学,春去秋来,整整三个寒暑不曾踏入过家中的花园一步,因此,他被人们称赞为“三年不窥园”。而“目不窥园”这个用来形容人刻苦学习、心无旁骛的成语便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刘彻广纳贤才的时候,董仲舒得到了举荐,还以“第一名”的成绩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了“皇帝提问环节”,即皇帝提出问题,由考生来进行回答。这个过程称之为“对策”,皇帝的提问也叫作策问,考生的回答则称之为策文。

刘彻一连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董仲舒一个不落地以三篇策文应答。由于刘彻这三次策问的基本内容都与天人关系有关,因此,董仲舒的三篇策文又被称之为《天人三策》。天,指的是上天,古人常称之为“天道”;人指的便是社会之中生存的个人。(www.guayunfan.com)

刘彻第一次策问,主要问的是巩固政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问的是治国政术;第三次问的是天人感应。而董仲舒的策问则主要讲了五个重点来回答刘彻提出的三个问题。

董仲舒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新王改制。董仲舒提出,当一个王朝出现更迭,新的皇帝就是“新王”,新王即位,首先就应该改变王朝的制度和仪式,而要改变制度、仪式,首先就应该从外在的“仪式”开始,即“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

“正朔”中,“正”指的是正月,即为一年之首;“朔”指的是初一,即为一月之首。改正朔实际上也就是要更改历法的意思。

“服色”所指的不仅仅是服装的颜色,其范围还包括祭祀的牲口、车马、颜色,等等。中国古代每一个王朝都有其所崇尚的颜色,例如夏朝以黑色为尊,商朝则以白色为贵,周朝则尊崇红色。所谓“易服色”实际上指的就是要改变一个朝代所崇尚的颜色。

为什么要改变王朝的制度和仪式呢?董仲舒进一步提出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董仲舒认为,王朝的更迭取代是天意,并非任何人都可以凭借武力和计谋而做到的。皇帝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君主就是“真命天子”,是命中注定要来拯救苍生的。因此,新王朝改变制度、仪式,实际上是其“顺应天命”、开启新时代的一种象征。

我们知道,西汉王朝的建立,实际上就是异姓武力夺权取代前朝的过程。而刘邦不过是区区一介草民,其身份背景与一般市井之徒并没有多少区别。这样的一个人可以做皇帝,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人都有资格做皇帝?但如今,经过董仲舒“君权神授”的分析,刘邦的身份顿时与市井之徒区别开了,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上天选中的“真命天子”。这一论述显然从理论上捍卫了西汉王朝政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深得年轻皇帝的心。

“君权神授”的思想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承认了君权的神圣,但同时又对君权有了制约。君权是由上天赐予的,神圣不可侵犯,但如果君主滥用君权,胡作非为,那么上天就会对你发出警告,最终甚至剥夺你的权力,正如秦朝灭亡,便是因为秦二世的倒行逆施一样。董仲舒用这样的理论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思想,渴望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有所顾忌,从而谨言慎行,造福万民。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二个重点是“大一统”。所谓“大一统”,指的就是天下的统一,这一点与刘彻的政治理想不谋而合。匈奴的虎视眈眈,诸侯的蠢蠢欲动,这一切都令刘彻深恶痛绝。平定匈奴,集权中央,最终达到天下的“大一统”,这正是刘彻一生的追求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三个重点是“兴太学,举贤良”。

太学指的是设立在京城的国家最高学府,所谓“兴太学”,实际上就是建议让朝廷自己培育人才,以供社稷之用。“兴太学”的好处就在于,朝廷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培养定向人才,而不须毫无目标地进行搜寻。

所谓“举贤良”实际上就是建议刘彻将察举制规范化、制度化,让其成为一种能够定期为中央输送人才的官员选拔制度。董仲舒建议,每两年便面向天下的贤能之士开展一次选拔活动。此外,董仲舒还向刘彻建议,让各诸侯以及郡守等高官每年向朝廷举荐两名人才,借此来考察大臣们的识人能力,举荐不当的大臣要受到惩罚。

董仲舒的建议完善了汉代的察举制,使其正式成为了汉朝最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

刘彻的政治理想是非常庞大的,要实现这个政治理想,自然是求贤若渴,而董仲舒“兴太学,举贤才”的建议正是造就汉武帝时代人才辈出的伟大创举。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四个重点是“尊儒”。董仲舒认为,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只要读“六经”就可以了,其他的书没必要读,学通了“六经”,无论是做官还是做人,就都已经够了。董仲舒说,这天底下的臣民,最难约束的并非行为,而是思想,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非常难以达到统一,达不到统一,国家的法纪制度就不能统一,这样一来,天下人也不知该遵从什么。但国家只要选择“儒学”作为正统来教育天下子民,禁绝其他的思想,这样一来,天下人的思想都统一了,法纪制度也就统一了,人民自然也就知道应该遵从什么了。

董仲舒《天人三策》的第五个重点是“更化”。所谓“更化”其实就是改革的意思。董仲舒认为,改革对一个王朝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汉朝自从建立以来,一直希望能发展壮大,但一直都不能如愿,其根源就在于没有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

董仲舒一番理论显然完全与雄心勃勃的刘彻不谋而合,《天人三策》中所阐述的五大重点更是让刘彻心驰神往,跃跃欲试。尤其是一句石破天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击中了刘彻的心。西汉王朝自开国以来一直奉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但意气风发的少年天子显然并不满足于祖宗创下的基业,生性活泼的他只盼能够一飞冲天,黄老思想显然只会成为他的阻碍,而今,董仲舒为他开启了积极济世的儒学思想,无疑是为他指明了一条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光明大道!

《天人三策》虽然得到了刘彻的赏识,但刘彻却并未重用这个才华横溢的董博士,而是把他派给了江都易王刘非做国相。在确立了“尊儒”的基本国策之后,年轻的皇帝终于开始大刀阔斧地展开了大动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